1998-2021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2025考研復試特訓班【1v1個性批改+模擬面試+聽口糾音】
基于纖維材料的交叉學科研究團隊,http://www.wdgroup.org/(可接收材料、化學等相關專業背景的研究生調劑,
有興趣加入課題組的同學請把個人簡歷發至郵箱:995696790@qq.com 李老師
紡織纖維及制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智能紡織材料創新與應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紡織行業非織造過濾與分離材料重點實驗室
武漢市大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基于纖維材料的交叉學科研究團隊依托于紡織纖維及制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智能紡織材料創新與應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紡織行業非織造過濾與分離材料重點實驗室、武漢市大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要從事纖維新材料及其與生物、電子、能源、環境等交叉學科領域的創新研究。團隊帶頭人為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武漢紡織大學技術研究院書記、常務副院長;分析測試中心主任王棟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功能聚合物及纖維材料
纖維基分離凈化材料
纖維基能源電子材料
纖維基生物醫用材料
一、團隊介紹:
團隊帶頭人
王棟,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現任武漢紡織大學校黨委常委、研究生處處長、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纖維及制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智能紡織材料及交叉學科研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紡織行業非織造過濾與分離材料重點實驗室、武漢市大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2月博士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后在美國invista公司及美國eeonyx公司擔任研發工程師及研發中心主任。榮獲美國纖維學會杰出成就獎、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紡織學術帶頭人、全國紡織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國紡織青年科技獎、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湖北省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等獎勵與榮譽稱號。擔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25屆理事會理事,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協先進材料聯合體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復合材料學會微納米復合材料專業委員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材料分會高分子專業委員會、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專家委員會委員。
王棟教授長期致力于纖維新材料及其與生物、電子、能源、環境等交叉學科領域的創新研究工作,共發表sci論文150余篇,授權中國發明專利90余項,編著及合著中英文書籍3部,并以第一完成人獲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桑麻紡織科技獎二等獎1項。近年來,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納米專項、湖北省技術創新專項重大項目、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北省優秀中青年創新團隊以及湖北省創新群體等二十余項國家、省部級項目,并與中國石化、日本大金等國內外著名企業合作開發新產品。
團隊概況
團隊自成立以來,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先后從美國加州大學、日本德島大學、韓國慶熙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開大學、東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知名大學引進了一批具有交叉學科研究背景的博士、博士后。經過幾年發展,團結、凝聚了一批具有紡織、材料、化學、生物醫學、應用物理等學科的科研人員,組成了一支朝氣蓬勃的跨學科的研究創新團隊。目前,團隊以王棟教授作為學科帶頭人,由35名核心成員組成,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成員30人,其中有海外學習經歷的7人,先后被湖北省教育廳和湖北省科技廳評為“中青年創新團隊”和“創新群體”。極大推動了武漢紡織大學的特色學科建設,已成為學校科研的中堅力量,誠邀具有紡織、材料、環境、化工等學科背景的成員加入。
二、研究方向介紹(四大研究方向)
功能聚合物及先進纖維材料
功能聚合物及纖維材料研究方向以國際前沿和國家需求為導向,利用有機化學及高分子化學方法并借助分子結構理論計算與模擬,開展有機小分子及聚合物鏈結構設計與合成相關研究,實現具有自修復、自著色及刺激響應變色等功能的聚合物的合成,并以高分子加工及纖維成型技術為手段,開展功能及智能聚合物的纖維化制備及產業化應用研究,旨在提高基礎纖維材料的附加值及國際競爭力、拓展高性能纖維的應用領域,部分產品已實現市場應用。
纖維基分離凈化材料
纖維基過濾分離材料研究方向以國家及行業重大需求為導向,開展能夠滿足環境治理、生物制藥、微電子制造等產業發展所需的流體凈化及物料分離用多尺度纖維復合膜及三維骨架材料的先進制造技術、結構-性能關系及特色應用研究,解決應用于不同領域的纖維基過濾分離材料的個性與共性問題,重點突破纖維基梯度過濾、吸附分離及防護凈化材料的結構設計及制造技術,服務行業與地方經濟。“多相熔融共混相分離”納米纖維及膜材料已實現產業化制造,國際首創。
纖維基能源電子材料
纖維基電子能源材料研究方向旨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基于纖維材料的結構多樣性、三維貼合性及舒適性,開展高性能柔性可穿戴設備的制備與產業化研究,并利用纖維材料特有的織造技術,實現供能、多重刺激感知、傳感及信息交互等功能在同一織物的有效集成。目前,團隊的研究成果“大面積壓力傳感織物”已經實現轉化,所生產的產品已應用于智慧醫療、運動監測等領域,是國內首家實現大面積壓力傳感織物量產及商用的團隊。
纖維基生物醫用材料
纖維基生物醫用材料研究方向秉承讓醫療更簡單、讓人類更健康、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以社會現實需求為立足點,堅持前沿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相促進。基礎研究方面,關注纖維材料的物理化學結構與細胞細菌間的相互作用行為機制研究,解決纖維基生物醫用材料的共性科學問題;應用研究方面,重點在促進組織修復材料、抗菌織物、微生物試紙化檢測研究等方面進行突破,從“防”與“治”兩端提高公共衛生健康水平。
三、科研條件
團隊位于技術研究院4樓,擁有sample text。現有分析測試設備數十臺套,包含掃描電鏡、凝膠色譜儀、熒光分光光度計、激光粒度儀、x射線熒光光譜儀、keithley 4200半導體分析儀、孔徑分析儀、哈克流變儀、接觸角測試儀、instron萬能試驗機、tg、dsc等
溫馨提示:該信息自網絡渠道整理,未一一甄別其有效真實性,若有意向,請查看院校或聯系老師核實。若有不妥,請聯系我們刪除。刪除請聯系 tiaoji@163.com
考研調劑課程推薦 > >
當前關注此學校的用戶
公眾號:考研信息網
查國家線、研究生調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