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招生簡章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5-06-16 相關院校: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簡稱空間中心,地處北京中關村,是我國空間科學及其衛星工程項目的總體性研究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國家空間科學發展規劃研究,具體負責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的組織與實施,開展空間科學及相關應用領域的創新性科學與技術研究工作,為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及未來發展提供科學與技術支撐。主要研究領域圍繞空間科學及其衛星工程,開展系統性、總體性管理和相關技術研究,著力發展空間物理、空間環境、微波遙感和電子信息等方面的相關科學與技術,引領空間科學發展,帶動空間技術創新。
空間中心的前身是1958年為研制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成立的中國科學院“581”組。第一任主任是“兩彈一星”元勛,我國著名空間科學家趙九章先生。1958年至1968年,空間中心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制和發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礎,是我國人造衛星事業的搖籃,與此同時建立和發展了我國空間物理和空間環境、微波遙感和相關空間技術學科領域。1979年至1986年,空間中心推動了我國天文衛星和資源衛星的立項,以及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的建設。1992年至2003年,空間中心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總體部的依托單位。從2004年起,空間中心作為我國探月工程科學探測有效載荷的總體單位,為我國的深空探測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1997年空間中心提出了我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并承擔了科學探測有效載荷的研制和科學運行工作。2006年空間中心牽頭開展了我國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研究和中國至2050年空間科技領域發展路線圖的戰略研究工作。2008年牽頭我國空間科學領域開工建設的第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子午工程。2011年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立項,空間中心作為先導專項的總體機構,承擔了5顆空間科學衛星的工程總體工作、未來科學衛星的背景型號及預先研究項目的管理和部分型號的研制工作,同時是5顆科學衛星地面支撐系統的承擔單位。至2020年,空間中心將具備全面的空間科學任務總體管理和技術支撐能力,以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和空間技術創新能力,成為國際著名的空間研究機構。
空間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太陽、行星及地球空間物理基礎前沿問題,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連鎖變化過程,天基和地基空間環境監測與探測,空間環境預報、空間環境效應預測及相關研究,航天器綜合電子設備、空間系統的仿真與綜合性信息技術,以及微波遙感技術與應用研究。
空間中心目前承擔的國家重大項目包括: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核高基、高分和北斗導航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風云、海洋系列以及多顆應用衛星的有效載荷和相關支持系統的任務,牽頭國家空間科技領域規劃戰略研究,牽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子午工程,以及多項863、973重大課題。
空間中心是1978年我國恢復研究生教育后首批招收培養研究生的單位之一,在太陽、行星及地球空間物理基礎前沿問題,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連鎖變化過程,天基和地基空間環境監測與探測,空間環境預報、空間環境效應預測及相關研究,航天器綜合電子設備、空間系統的仿真與綜合性信息技術,以及微波遙感技術與應用研究方面具有顯著的學科優勢和特色。空間中心現有空間物理學、地球與空間探測技術、電磁場與微波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博士、碩士培養點,飛行器設計專業碩士培養點,以及電子與通信工程和計算機技術工程碩士培養點;并設空間物理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有研究生導師百余名,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1人、通訊院士1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人,1人擔任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COSPAR)副主席、國際與日共存計劃(ILWS)執行主席,973計劃首席科學家2人,863計劃領域顧問1人,專家組長1人,領域專家5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1人,青年千人2人,百人計劃7人,通過科研與教育緊密結合,已培養超過1000名研究生,現在讀研究生300多人。
空間中心研究生學習、科研、生活條件優越,獎助體系完備,畢業就業前景良好。歡迎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空間物理學、物理學、天文學、大氣科學、飛行器設計以及相關學科專業學生報考。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