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專業目錄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4-09-25 相關院校:上海大學
上海大學2015年碩士研究生專業學位招生專業目錄如下:
注:內容較多,可使用ctrl+f,進行搜索。
也可點擊網頁查詢:http://gs.shu.edu.cn/zsjz/Common/SSMajor.asp?sYear=2015
025100金融
從1994年開始上海大學經濟學院招收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已有18屆碩士畢業生。本碩士點所在的上海大學經濟學院,擁有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工商管理(MBA)授權辦學點。本學科點師資力量雄厚,研究資源豐富,有正教授8人,副教授20人,中、青年教師超90%具有博士學位,多人有海外留學背景。主持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上海市地方以及企業委托項目,有多項研究成果在國內外重要經濟期刊上發表。
學院在上海地區有廣泛的實習基地,聘請金融實務部門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擔任兼職導師,為學生就業營造良好條件。
本專業旨在培養以現代經濟理論為指導,以現實經濟運行為對象,以現代計量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為基礎的實用性高素質人才。在掌握扎實的經濟學和金融學理論的基礎上,本專業著重訓練學生的金融市場的運作技能,培養從事金融實務的高質量人才。課程內容注重分析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在提供給學生高、精、實的課程學習的同時,學院與交通銀行、外匯交易中心等重要金融機構合作提供實習機會。畢業生去向主要在政府部門、銀行、證券、金融期貨、信托或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從事分析與實際操作工作。
研究方向:
01.金融工程
02.金融投資
03.貨幣銀行
04.商業銀行管理
05.證券投資
06.金融機構與金融政策
其中01-03方向在經濟學院培養,04-06方向在悉尼工商學院培養。
指導教師:
經濟學院:
01方向:應益榮教授,李武、黃學庭、趙貞玉、楊奇志、葉明確等副教授。
02方向:殷鳳教授,桂詠評、祝波、朱立芬、倪中新、王時芬等副教授。
03方向:王國松教授,李雙、李敏、唐葵等副教授。
以及金融行業、政府部門兼職導師7名。
悉尼工商學院:
李雙副教授、李文宏副教授、方慧副教授、計志英副教授、吳軍博士等多位導師。
招生人數:39(經濟學院)+15(悉尼工商學院)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3數學三
4.431金融學綜合
5.國際金融實務(經濟學院復試科目)或貨幣金融學(悉尼工商學院復試科目)
備 注:
本專業不招收同等學力考生。
025400國際商務
本碩士點依托的上海大學經濟學院,擁有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工商管理(MBA)授權辦學點。本碩士點師資力量雄厚,研究資源豐富,專職教師近60%擁有高級職稱,正教授9人,副教授10人;專職教師近70%具有博士學位,31%具有實踐經驗,多人有海外留學背景。本專業教師主持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上海市地方以及企業委托項目,有多項研究成果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此外,本碩士點聘請了企業、政府等實務部門具有高級職稱的專家7人擔任兼職導師,擁有多個實習基地。
上海大學國際商務碩士專業適應經濟全球化需要,培養勝任在涉外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從事國際商務經營運作與管理工作,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通曉現代商務基礎理論,具備完善的國際商務知識、國際商務分析與決策能力,熟練掌握現代國際商務實踐技能,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較強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商務專門人才。本專業將把職業倫理和職業能力的培養貫穿國際商務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全過程,培養出全面發展的、有道德、有修養、能負責的公民和專門家。
本專業采用課程學習、實踐教學和論文撰寫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學生在修滿學分、完成國際商務專業實習并通過論文答辯后,可獲得國際商務碩士專業學位。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突出實踐教學和應用能力的培養,注重吸納和利用社會資源,建立校內外雙導師制,吸收國際商務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專業人員共同承擔人才培養工作,建立多種形式的實踐基地,確保一定的實踐環節學時數和學分。
研究方向:
01.國際商務環境
02.國際貿易(含營銷)
03.企業跨國經營
指導教師:
01方向:唐豪、王建華、何樹全等教授,董勤、程銘等副教授;
02方向:沈瑤、董銀果、殷鳳等教授,孫赫、楊玲等副教授;
03方向:董有德教授,韓太祥、馬麗娟、王學斌、詹宇波等副教授,
以及實務、政府部門兼職導師7名!
招生人數:29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3數學三
4.434國際商務基礎
5.國際商務理論與政策(復試科目)
備 注:
本專業歡迎有志于從事國際商務領域工作的人員報考。
035101法律碩士(非法學)
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是以特定法律職業為背景的專業性學位,主要培養立法、司法、行政執法以及行政管理、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等方面需要的高層次的應用型和復合型法律人才及管理人才。
上海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上海大學法學院經過30余年的發展,已有法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和法律金融學、知識產權管理等兩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形成了一支以全國著名教授為學科帶頭人、以高層次人才為骨干,梯隊結構合理、教學和司法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
一、培養目標
上海大學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是:針對我國,尤其是上海和長三角地區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培養具有跨學科知識背景,同時掌握法學基礎理論和實務經驗,能夠獨立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二、招生人數、學制、學費
我校2015年擬招收法律碩士(非法學)專業學位研究生85名,學制3年,學費20000元/年,面向全國招生。專業代碼:法律碩士(非法學)035101。
三、入學考試
1.考試科目
“法律碩士聯考”的初試科目共四門:
法律碩士(非法學):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398法碩聯考專業基礎(非法學);④498法碩聯考綜合(非法學)。
2.初試
初試時間在2015年1月(具體日期以教育部的通知為準),地點由各報名點指定。參考書目由教育部考試中心指定。
3.復試
復試時間約在2015年的4月上旬進行,實行差額復試,復試人數一般為計劃招生規模的120%左右。復試內容包括專業知識、外語(包括筆試、聽力和口語)及綜合能力。復試方式為面試與筆試相結合。復試的時間及地點另行通知。
四、資格審查與體檢
我校將在考生復試報到時對其學歷證書、學生證等報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資格進行審查,不符合報考資格者不予復試。考生復試時應按我校規定進行體格檢查,具體要求見我校復試通知。
五、錄取
為了錄取適合讀法律碩士并且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的考生,我校將根據“德、智、體全面衡量,寧缺毋濫,保證質量”的原則,綜合考察考生的整體素質,擇優錄取。復試成績不及格者不予錄取。
法律碩士錄取類別為:自籌經費(培養費自負)或委托培養(培養費由委托單位負擔)。
六、戶口及檔案關系
在學期間,委托培養研究生不調檔,不轉戶口,畢業后回原單位或委培單位工作;自籌經費脫產班的研究生,其戶口、人事檔案和黨團組織關系轉到上海大學,畢業后按國家就業政策進入就業市場,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人事檔案不轉入我校的考生,只能錄取為委托培養研究生。相關情況須在復試時以書面形式向研招辦說明。
七、聯系方式
1.上海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
電話:(021)66133763傳真:(021)66132245
地址:上海市寶山區上大路99號行政樓410
郵政編碼:200444
2.上海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教育中心
電話:(021)66136356(傳真)
網址:http://www.law.shu.edu.cn/ E-mail:coco@shu.edu.cn
地址:上海市寶山區上大路99號B樓BJ202室
郵政編碼:200444
035102法律(法學)
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是以特定法律職業為背景的專業性學位,主要培養立法、司法、行政執法以及行政管理、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等方面需要的高層次的應用型和復合型法律人才及管理人才。
上海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上海大學法學院經過30余年的發展,已有法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和法律金融學、知識產權管理等兩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形成了一支以全國著名教授為學科帶頭人、以高層次人才為骨干,梯隊結構合理、教學和司法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
一、培養目標
上海大學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是:針對我國,尤其是上海和長三角地區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培養具有跨學科知識背景,同時掌握法學基礎理論和實務經驗,能夠獨立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二、招生人數、學制、學費
我校2015年擬招收法律碩士(法學)專業學位研究生50名,學制2年,學費22000元/年,面向全國招生。專業代碼:法律碩士(法學)035102。
三、入學考試
1.考試科目
“法律碩士聯考”的初試科目共四門:
法律碩士(法學):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397法碩聯考專業基礎(法學);④497法碩聯考綜合(法學)。
2.初試
初試時間在2015年1月(具體日期以教育部的通知為準),地點由各報名點指定。參考書目由教育部考試中心指定。
3.復試
復試時間約在2015年的4月上旬進行,實行差額復試,復試人數一般為計劃招生規模的120%左右。復試內容包括專業知識、外語(包括筆試、聽力和口語)及綜合能力。復試方式為面試與筆試相結合。復試的時間及地點另行通知。
四、資格審查與體檢
我校將在考生復試報到時對其學歷證書、學生證等報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資格進行審查,不符合報考資格者不予復試。考生復試時應按我校規定進行體格檢查,具體要求見我校復試通知。
五、錄取
為了錄取適合讀法律碩士并且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的考生,我校將根據“德、智、體全面衡量,寧缺毋濫,保證質量”的原則,綜合考察考生的整體素質,擇優錄取。復試成績不及格者不予錄取。
法律碩士錄取類別為:自籌經費(培養費自負)或委托培養(培養費由委托單位負擔)。
六、戶口及檔案關系
在學期間,委托培養研究生不調檔,不轉戶口,畢業后回原單位或委培單位工作;自籌經費脫產班的研究生,其戶口、人事檔案和黨團組織關系轉到上海大學,畢業后按國家就業政策進入就業市場,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人事檔案不轉入我校的考生,只能錄取為委托培養研究生。相關情況須在復試時以書面形式向研招辦說明。
七、聯系方式
1.上海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
電話:(021)66133763傳真:(021)66132245
地址:上海市寶山區上大路99號行政樓410
郵政編碼:200444
2.上海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教育中心
電話:(021)66136356(傳真)
網址:http://www.law.shu.edu.cn/ E-mail:coco@shu.edu.cn
地址:上海市寶山區上大路99號B樓BJ202室
郵政編碼:200444
035200社會工作
專業社會工作碩士(MSW)系國際通行的專業碩士學位,旨在培養社會工作的實務人才。本系MSW專業學位教育培養具有"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專業價值觀,能夠熟練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充分掌握和熟悉我國社會政策以及社會服務機構運作過程,具備較強的社會服務策劃、執行、督導、評估、管理和研究能力,并能夠努力探索社會工作本土化的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的實務型高級專業人才。
本系MSW專業學位教育的內容劃分為三大板塊,包括課程、實習、論文等。學員必須通過學校組織的規定課程的考試,成績合格方能取得該門課程的學分;修滿規定的學分方能撰寫學位論文;學位論文經答辯通過可按學位申請程序申請社會工作碩士專業學位。
研究方向:
01.社會工作機構/組織管理、決策以及評估
02.社會政策及其評估
03.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
報考條件: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愿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2.學歷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自考本科生和網絡教育本科生須在報名現場確認截止日期(2014年11月15日)前取得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證書方可報考]。
(3)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后2年(含2年)以上(計算年限截止日期為2014年9月1日,下同)、通過八門相關專業本科課程的考試(需提供成績單)、經審核已達到與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者。
(4)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按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身份報考。
指導教師:
李友梅、張文宏、仇立平、張鐘汝、范明林、劉玉照、耿敬、楊锃、徐新、翁定軍、顧駿、張海東、湯艷文、袁浩、華紅琴、黃曉春、王亞芳、孫秀林、程明明、劉春燕、金橋、沈瑞英、錢海梅、楊紅偉、盛智明。
招生人數:40
其中,應屆畢業生(含推免生)20名左右,在職考生(含非應屆考生)20名左右。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31社會工作原理
4.437社會工作實務
學制:
1.實行彈性學制,上課時間和地點根據考生性質作相應安排,在職者主要在周末或節假日進行。
2.學習年限2—4年。應屆畢業生可享受獎學金資助性減免。
備注:
聯系方式: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系辦公室,
地址:上海市寶山區上大路99號郵編:200444
電話:(021)661337108E-mail:chen.xiaohong@shu.edu.cn
045300漢語國際教育
上海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之一,國際交流資源豐富,與國外多所大學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已經在美國、愛爾蘭、土耳其和泰國開辦4所孔子學院,每年派遣20名左右研究生出國工作,擔任漢語教學志愿者。
上海大學中文系成立于1979年。從1997年開始即設有對外漢語專業,到2001年上海市教委正式批準設立,已經有了十幾年的歷史,積累了比較豐碩的、高質量的理論研究成果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逐步形成了實踐性、國際化、復合型、高規格的辦學特色。為提高我國漢語國際推廣能力,加快漢語走向世界,培養適應漢語國際推廣新形勢需要的國內外從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和傳播中華文化的專門人才,上海大學文學院從2011年起,招收攻讀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學生。
"漢語國際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語非漢語者的漢語教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英文名稱為"Masterof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簡稱MTCSOL。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是與國際漢語教師職業相銜接的專業學位,主要培養具有熟練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技能和良好的文化傳播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適應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勝任多種教學任務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化專門人才。要求學生既要具有較強的教學實踐能力又要掌握堅實的理論基礎與系統的專業知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較高的中華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能流利地使用一種外語進行教學和交流,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科技手段進行教學。
同等條件下,復合型人才優先考慮錄取。
研究方向:
01.漢語國際教育
招生人數:30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1英語一
3.354漢語基礎
4.445漢語國際教育基礎
5.面試:普通話、英語口語、綜合素質和教師潛質(復試科目)
備 注:
聯系方式:上海大學中文系辦公室地址:上海市寶山區上大路99號郵編:200444
電話:(021)66133632傳真:(021)66133632
055101英語筆譯
翻譯碩士(MTI)是旨在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能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需要、具有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熟練的翻譯技能和寬廣的知識面,適應國家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口筆譯人才。
我院翻譯碩士教學采用互動研討式、口譯現場模擬式、項目翻譯、專家講座等多種教學方式。重視實踐環節,強調翻譯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翻譯案例的分析,翻譯實踐貫穿教學全過程。學員應完成規定的課程學習,成績合格,可申請學位論文的寫作。學位論文答辯通過后按規定程序申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統一印制的MTI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證書和學歷證書。
研究方向:
01.英語筆譯(文學翻譯;應用翻譯;典籍翻譯;商務翻譯)
指導教師:
朱振武、程琪龍、謝之君、馮奇、周平、唐述宗、莊恩平、龐好農、肖福壽、唐青葉、傅敬民、王曉元、尚曉進、朱巧蓮、姚喜明等。
招生人數:78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11翻譯碩士英語
3.357英語翻譯基礎
4.448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
5.英漢互譯(復試科目)
其中:考試科目“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分基礎知識(100分)和專業知識(50分)兩部分,共計150分。
備 注:
本專業只招收本科畢業生。
055200新聞與傳播
上海大學是我國首批具有博士學位授權的高校,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校。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是國家2006年設立的,現有教授13名,兼職教授23名,副教授16名,具有博士學位的骨干教師20名,博士生導師8名,碩士生導師30多名。目前共承擔科研項目28項,其中國家項目5項,與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的高校保持學術交往,互派學生和老師。本學科近五年出版學術專著60余部,發表論文500余篇,獲國家級獎2項,省部級獎6項。
研究方向:
01.全媒體新聞
(該方向在注重融合媒體新聞生產的基礎上,分為印刷媒體新聞、廣播電視新聞、新媒體新聞三個專業分支)
02.策略傳播
(該方向在注重藝術技術結合的基礎上,分為廣告、會展、公共關系三個專業分支)
03.電視深度報道策劃與制作
04.紀實節目創新研究
指導教師:
教 授:鄭涵、戴元光、吳信訓、張敏、許正林、張祖健、薛中軍、李建新、沈薈、王晴川、趙士林等。
副教授:趙為學、黃建新、陶建杰、張斌、郜明、孔秀祥、龍景、尤游、吳小坤等。
招生人數:37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或203日語
3.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
4.440新聞與傳播專業基礎
備 注:
1.在職人員面試時需提交已發表的新聞作品3-5件,或策略傳播策劃案1-2件,或調研報告1-2件,或其它研究成果1-2件。
2.03-04方向為影視藝術技術學院與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分院聯合招生。
3.聯系人:蔣安聯系電話:021-56333674
085201機械工程
機械工程一級學科擁有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并設有博士后流動站。依托機械電子工程國家重點學科、"211工程"先進制造及自動化重點建設項目。
本學科圍繞國家、地區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需求,積極探索高技術研究與先進適用技術開發相結合、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開發研究并舉的學科建設方針,研究項目主要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國防科工委和企業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經費約3000多萬,多項研究項目曾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省市級科技進步獎。與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有長期的合作關系。
本領域點依托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招收和培養研究生。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機械自動化及機器人重點實驗室、上海大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上海機電一體工程中心、上海市機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學微機械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快速制造中心、上海大學電子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大學新型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各專業研究室等。
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方向圍繞機械制造及自動化領域中的數字化設計和制造、檢測與控制、制造工藝和機電一體化裝備、制造過程管理與系統集成等,開展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通過學習與研究,培養具有扎實基礎理論,廣闊專業知識,能夠獨立從事應用基礎研究、工程應用開發、制造企業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機械制造及自動化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機械制造工藝與裝備,機電一體化系統,機器視覺檢測及伺服控制,先進機器人技術與應用工程,企業信息化及管理,包裝工程技術,工業設計技術與應用等。
機械電子工程方向集機械、電子、液壓、氣動等技術和計算機控制、檢測、傳感等技術于一體的新興綜合性學科,著重培養既有扎實的機電工程基礎知識,又掌握基于計算機信息處理和自動控制理論的機電系統集成技術,造就能從事機電一體化系統研究、開發及應用工作的高層次人才。機械電子工程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先進機器人技術及應用研究,工廠自動化及應用工程研究,基于精密技術的微機電系統研究,機電一體化裝置與工程研究,檢測與傳感技術,機械振動分析及智能控制,計算機圖像和虛擬現實技術,機電與流體智能測控技術等。
機械設計及理論方向以國際研究水平的前沿理論和尖端技術為發展目標,體現了交叉學科、邊緣學科的內容。培養學生不僅通曉機械方面的專門理論,而且掌握現代電子、計算機和自動控制等在機械工程領域中的應用技術。通過學習和研究,可獲得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程技術開發、高等學校教學和選擇多種工作的能力。機械設計及理論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轉子系統的潤滑理論與軸承技術、密封技術,智能支承技術及機電一體化設計方法,機械工程現代設計方法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機械的強度和安全斷裂分析研究,摩擦學設計與測量技術,現代工業工程,潤滑工程與潤滑化學,半導體及平板顯示裝備與工藝等。
精密儀器及機械方向集精密機械工程、電子信息技術、光學工程與技術、自動檢測技術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術密集型綜合性學科。所設課程理論聯系實際,及時反映學科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著力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突出,具備在上述專業技術領域從事科學研究和應用開發能力的高層次專門人才。本研究方向研究力量雄厚,為198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權點,屬上海市重點學科,并獲得"211工程"重點建設。本學科長期從事精密機械設計與機構優化、現代光電測試技術、精密測量與傳感技術、微機械與特種機器人技術等技術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應用開發,完成了包括國家86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省市和國務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關和各類基金研究課題,并承擔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應用科研項目,先后獲包括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等多項各級各類科技獎勵。精密儀器及機械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精密儀器及機械的現代設計方法,現代測試與傳感技術,微機械與特種機器人技術等。
研究方向:
01.機械制造及自動化
02.機械電子工程
03.機械設計及理論
04.精密儀器及機械
指導教師:
01方向:屠大維教授、李明研究員、鞠魯粵教授、李朝東教授、何永義研究員、朱文華研究員、趙翠蓮研究員、周傳宏研究員、邢科禮研究員、劉建影教授及副教授24名;
02方向:錢晉武教授、劉亮教授、蔣蓁研究員、談士力教授、羅均研究員、謝少榮研究員、劉樹林教授、周曉君教授、陸利新研究員等30多名正副教授;
03方向:闞樹林教授、陳曉陽研究員、王小靜研究員、張建華研究員、沈學瑾教授、張鋼研究員、張朝教授及14名副教授;
04方向:于瀛潔教授、呂麗軍教授、郭紅衛教授、王志明教授、程維明教授等正副教授共10余名。
招生人數:85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13機械原理與設計(專)(研究方向02、04)或914電子技術與控制工程(專)(研究方向02、04)或915機械設計(專)(研究方向01、03)或916控制工程基礎(專)(研究方向01、03)
5.機電綜合(復試科目)(研究方向02、04)或機械原理(復試科目)(研究方向01、03)或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復試科目)(研究方向01、03)
085204材料工程
本專業為上海市重點學科,是上海大學首個教育部、財政部資助的第一類特色學科,獲教育部211工程、上海市重點學科、上海市"教育高地"等建設項目資助,擁有國內一流的金屬材料測試與分析研究裝備。
本專業目前承擔著國家863、973和科技部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十多項,以及四十多項橫向科研項目。主要研究汽車用材料、工模具材料、高性能鋼鐵材料、非晶及納米材料、新型鑄造合金等材料,以及磁性材料、能源材料等功能材料,以材料的微結構分析、強韌化處理技術、凝固技術、塑性成型技術、鑄造技術、材料表面改性及合金化、材料集成計算方法等為主要研究方向。
本專業注重培養研究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與上汽、一汽、寶鋼、鞍鋼、攀鋼等大型企業有著廣泛的產學研合作,為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科學研究與實踐的場所。本學科與北京鋼鐵研究總院等單位聯合成立了先進鋼鐵材料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與上海汽車總公司及其所屬的公司聯合成立了汽車金屬材料研究工程中心、汽車用鋼研究所等研究機構,與寶山鋼鐵股份公司確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本專業課題研究與上海市的支柱產業密切聯系,也為學生提供了寬廣的就業面,主要就業于汽車、鋼鐵、機電、家電、貿易等行業,為上海乃至全國培養材料工程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研究方向:
01.工模具材料及其表面技術、汽車用金屬材料(鋼板、鋁合金、結構鋼)、材料合金設計與熱力學和動力學計算、高性能金屬材料、金屬熱加工及其數值模擬。
02.薄膜電子材料、信息功能復合材料、光電子材料與器件、智能材料與系統、納米材料與器件、先進陶瓷材料、能量轉換材料。
03.金屬材料的精煉、熔體處理和分析、加工過程的數值模擬、加工過程中廢棄物處理與利用、電磁場在材料加工制備過程中應用。
04.高性能先進工程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以聚合物分子設計與合成、高性能高分子工程材料、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光、電、磁、催化、仿生等特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及樹脂基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應用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
05.核反應堆結構材料、碳/碳復合材料以及特種纖維材料、非晶合金材料、新型特殊鋼及高溫合金、材料制備新工藝以及材料在信息、能源、結構、腐蝕與防護等領域中的應用。
指導教師:
周邦新院士、孫晉良院士、丁偉中、魯雄剛、任忠鳴、翟啟杰、張捷宇、李麟、邵光杰、吳曉春、韋習成、張恒華、朱麗慧、楊弋濤、史文、魯曉剛、陳業新、董遠達、李愛軍、李謀成、李瑛、劉文慶、呂戰鵬、沈嘉年、王剛、王均安、肖學山、徐暉、趙世金、羅宏杰、高彥峰、趙景泰、施思齊、駱軍、卞建江、陳益鋼、程晉榮、施鷹、王林軍、夏義本、楊秋紅、朱玉斌、操光輝、鄧康、洪新、李重河、汪學廣、尤靜林、鐘云波、高玉來、李喜、張阿方、劉引烽、尹靜波、郭強、劉麗、程曉英、姚美意等正副教授118名。
招生人數:104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01方向:919材料科學基礎(二)(專)
02方向:920物理化學(二)(專)或921普通物理(二)(專)
03方向:919材料科學基礎(專)或920物理化學(二)(專)或921普通物理(二)(專)
04方向:920物理化學(二)(專)
05方向:919材料科學基礎(專)或920物理化學(二)(專)
5.01方向:材料工程基礎(固態相變或金屬材料學或材料力學性能)
02方向:固體物理或量子力學或無機化學
03方向:材料科學基礎或物理化學或金屬材料學
04方向:高分子綜合知識
05方向:固體物理或材料科學基礎或物理化學
備 注:
聯系人:
01方向:閔永安56334194mya@staff.shu.edu.cn
02方向:張文竹66132031shuemat@oa.shu.edu.cn
03方向:鐘云波56336048yunboz@staff.shu.edu.cn
04方向:孫鶯66138063polymer@oa.shu.edu.cn
05方向:李謀成56334167mouchengli@shu.edu.cn
085207電氣工程
本領域針對能源、電力、汽車、儀表等行業的電力傳動和變換控制問題,研究方向覆蓋了電機設計、電力傳動、電力系統、應用電子等領域的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本領域已建成上海市重點學科,是學校"211工程"建設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電氣工程博士后流動站,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二級學科博士點,電氣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上海市電站自動化技術重點實驗室,以及上海大學-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有限公司(隸屬上海電氣集團)等上海市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等,實驗設備和儀器先進,具有良好的學習和科研環境。
本領域所設課程反映當今電氣工程領域的最新技術和應用趨勢,培養學生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知識,并具有在相關領域內進行研究開發以及創新實踐的能力。
本學科師資隊伍雄厚、學科梯隊完整,長期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目前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和教委的基礎研究、國際合作、人才培養和科技攻關項目,以及企業合作科研項目等幾十項。
研究方向:
01.新型電機設計及應用
02.智能電器設計及應用
03.電力電子功率變換技術
04.電力傳動控制系統
05.電動汽車電驅動技術
06.新能源發電及其并網技術
07.現代電力系統優化及運行
08.控制系統的故障分析與診斷
09.機器人伺服驅動技術及應用
10.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11.新型儲能及變換技術
指導教師:
黃蘇融教授、阮毅教授、章躍進教授、冉峰教授、徐美華教授、張琪教授、胡越黎教授、鄒斌教授、張少華教授和20余名副教授及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
招生人數:15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34電路(專)
5.模擬與數字電路(復試科目)
085208電子與通信工程
本專業是國家第一批全日制專業碩士學位招生和培養專業,主要研究領域有:數字通信與接入網絡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與傳輸技術、光纖通信、寬帶無線通信、多媒體通信及終端技術、光纖器件、光纖傳感網絡、微帶天線、微波毫米波電路與微波輸能、嵌入式與片上系統(SOC)、醫學電子學與信息系統等。
本專業是國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研究生層次專業,是上海市教委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已與中國電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努力。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實驗設備先進,擁有開展電子與通信工程研究所需的成套精密實驗儀器設備。
本專業開設的課程包括專業基礎理論課程以及反映本領域行業特點的企業課程。本專業培養目標是使研究生掌握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門知識,掌握解決工程問題的先進技術方法和現代化技術手段。依托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機制,著力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培養既有國際視野,又具有產品研發能力和解決生產一線科技問題能力的電子通信行業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研究方向:
01.寬帶接入網
02.特種光纖及光通信和傳感技術應用
03.通信信號處理與傳輸
04.視音頻技術與安全保障
05.有線與無線接入技術的融合
06.微帶天線理論與應用
07.微波介質測量
08.微波毫米波電路與微波輸能
09.微波遙感
10.嵌入式與片上系統(SOC)
11.數字媒體系統
12.醫學電子學與信息系統
招生人數:90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12模擬電子技術(專)
5.通信原理(專)(復試科目)
085209集成電路工程
本工程領域培養專業依托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信息材料系,僅十余年來獲得了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投資及"211工程"建設資助,設有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等碩士點,材料學博士點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擁有微電子器件及相關材料制造等先進的儀器和設備。本學科研究領域涉及微電子器件及集成電路的制造、測試、封裝、材料與設備;光電子材料與器件;新型顯示技術與應用集成等多個方向,是一個集集成電路、器件物理、微電子材料等多學科交叉的領域。該工程領域目前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市部委級課題,并注重與企業的廣泛聯系,已與Intel、中芯國際、宏力、華虹NEC、美國應用材料、上廣電等多家國際知名集成電路相關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建有Intel-上海大學集成電路封裝失效分析聯合實驗室,并受中芯國際等企業委托開展微電子相關領域的成人教育和人員培訓工作。
本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工作的開展能進一步滿足上述企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和在職人員在職進修的迫切需要。
研究方向:
01.電子器件及集成電路的封裝技術
02.電子器件及集成電路的制造工藝
03.電子器件及集成電路的測試與失效分析
04.光電子材料及器件集成化
05.微、納電子材料及器件集成化
06.信息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
指導教師:
王林軍、陳益鋼、沈悅、李冬梅、閔嘉華、朱文清、趙岳、徐閏、曹萌、張繼軍、黃健、楊偉光等正副教授15余名。
招生人數:19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21普通物理(二)(專)
5.量子力學或固體物理(復試科目)
備 注:
聯系人:張文竹021-66132031shuemat@oa.shu.edu.cn
085210控制工程
本領域針對電氣、儀表、冶金、能源等行業的自動化測控問題,研究方向覆蓋了控制、檢測、優化、建模、信息處理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到高技術發展的不同層次,既有學科前沿又有應用熱點。本學科點已建成上海市重點學科,是學校"211工程"建設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上海市電站自動化技術重點實驗室,產學研合作的上海數字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英科學橋能源與自動化聯合實驗室,以及上海大學-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有限公司(隸屬上海電氣集團)、上海大學-上海寶信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隸屬寶鋼集團)等上海市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等,實驗設備和儀器先進,具有良好的學習和科研環境。
本學科是中國系統仿真學會副理事長單位、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常務理事單位、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單位等,全國嵌入式儀表及系統技術分會、全國生命系統建模仿真專委會等國家二級學會的掛靠單位,近年來成功組織了AsiaSim2012&ICSC2012、LSMS&ICSEE2010、ICIC2008、LSMS2007等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具有良好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平臺。
本學科所設課程反映當今國際上自動化與信息處理領域的最新發展水平和趨勢,培養學生掌握堅實的控制、檢測、優化、智能信息處理與模式識別的理論和系統的計算機應用知識,并具有在學科相關領域內進行研究開發以及創新實踐的能力。
本學科師資隊伍雄厚、學科梯隊完整,長期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目前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和教委的基礎研究、國際合作、人才培養和科技攻關項目,以及其他橫向協作項目等幾十項。
研究方向:
01.控制工程技術及應用
02.電站與電網監控優化技術
03.圖像及語音處理技術及應用
04.先進檢測與自動化裝置
05.計算機及網絡應用技術
06.儀器儀表測控系統
07.混合動力汽車驅動系統
08.嵌入式智能系統
09.無損檢測與故障診斷
10.新能源并網技術
11.汽車電子
12.機器人技術及應用
指導教師:
費敏銳教授、李斌教授、朱曉錦教授、馬世偉教授、秦霆鎬教授、付敬奇教授、劉廷章教授、張少華教授、王冰教授、鄒斌教授、賈立教授、彭晨教授和20余名副教授及具有博士學位的青年教師。
招生人數:45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17自動控制理論(含經典和現代)(專)或918模擬與數字電路(專)
5.微機硬件及軟件(包含8086和C語言)(復試科目)
085212軟件工程
上海大學軟件工程領域碩士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位辦[2002]25號文件批準的國內首批軟件工程碩士點之一。本專業領域研究方向緊密聯系計算機發展的最新熱點以及上海市計算機行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培養具有扎實的計算機硬件、軟件基礎理論知識,能夠從事計算機系統結構研究與應用開發的高級專門人才。
計算機學院是在錢偉長校長親切關懷下成立的上海市高校中第一個計算機學院。前身為始建于1988年的上海工業大學計算機工程系和上海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聯合而成立。學院院長由著名計算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三立教授擔任。設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含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和計算機系統結構三個二級學科碩士點),計算機應用技術博士授予點。1990年以來,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連續四次被上海市列為重點學科進行建設,計算機學科被學校列為"211工程"重點發展學科。本專業緊密聯系計算機發展的最新熱點以及上海市計算機行業的發展方向,開展與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計算機科學及應用技術研究。本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網格計算、高性能計算與并行處理、軟件工程、軟件方法學、數據庫、信息管理系統、多媒體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智能信息處理、信息安全等。
學院研究力量強,學術梯隊結構合理,在計算機系統集成、軟件工程、信息安全、智能信息處理、高性能計算和容錯計算以及網絡與多媒體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成果卓著。近年來,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技術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項目等,多次獲得部、市科技進步獎,經費充裕。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14人,包括教授19名(其中博導11名),副教授30名。目前每年招收本科生270多名、碩士研究生140多名、博士研究生10多名,在有關研究方向上聯合培養了一批外國留學生,還與國內外多所大學簽有學術交流、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協議,每年有十多名在讀研究生被推薦出國攻讀學位。
本專業領域學生所設課程反映計算機學科的各個領域的當前國內外先進水平,旨在使學生具有扎實和寬廣的軟件專業基礎知識,以及獨立進行研究與開發的能力,學生畢業后就業形勢良好,就業范圍廣闊,能適應計算機軟件開發、系統維護和項目管理等與計算機相關的各種工作。在高新企業、外資企業和軟件公司,以及各大、中、小企業的IT部門,銀行、金融行業的數據中心,政府部門、機關和學校的信息中心都可以找到適合的工作。
研究方向:
01.軟件架構與設計
02.軟件評測與過程控制
03.計算機輔助設計
04.電子商務
05.系統集成和項目管理
06.信息系統管理與技術支持
07.數據庫
招生人數:24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22操作系統與數據結構(專)
5.C++程序設計(復試科目)
備 注:
聯系人:計麗莉電話:021-66135529傳真:021-66135273
上海大學計算機學院網址:Http://www.cs.shu.edu.cn
085213建筑與土木工程
在學科帶頭人葉志明教授的帶領下,上海大學土木工程系現擁有“結構工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學術碩士學位授予權以及“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專業/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在結構計算理論與工程應用、結構抗震減震及控制、風工程、飽和/非飽和土的基本特性及理論模型、巖土結構變形機理及加固技術、港口工程與水工結構、混凝土及鋼結構、地下空間結構和土木工程材料等領域有著較強的師資力量和科研實力,擁有多名高聲譽專家學者,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如美國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加拿大UniversityofManitoba、英國AstonUniversity、UniversityofExeter、澳大利亞UniversityofNewcastle和日本名古屋工業大學等)有長期的合作關系,共同完成多項合作研究項目。掛靠土木工程學科的上海大學-上海城建(集團)公司建筑產業化研究中心牽頭成立了“上海建筑信息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重點加強建筑信息化和綠色建筑的研究和應用,先后獲得曾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等7項。
近五年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項目23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6項和國際合作項目2項以及眾多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在國內外權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300余篇次;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4項,這些科研成果成功應用于建筑與土木工程相關行業的實際工程,獲得較高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為相關技術規范的制定和投資決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在教育教學方面,注重人才的全面培養,注重科研與教學的相互統一、相互支撐與促進,曾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精品教材等等眾多獎項,現擁有“土木工程專業學科基礎課教學團隊”國家級和上海市教學團隊、《土木工程概論》國家級精品課和2門上海市精品課程,為高質量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土木工程專業學術碩士研究生著重研究解決建筑、橋梁、道路、隧道、地下及水工等結構的基礎理論、計算方法及其工程應用,緊密結合上海市的長遠規劃,在民用及工業建筑、橋梁隧道、災害預測防治、結構修復與加固、港口工程、再生建筑材料及近代優秀歷史建筑保護等工程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了豐富科研成果。
依托上海城建集團、上海市閘北區房管局、上海上大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土建甲級)、上海真迪土木工程檢測有限公司等實踐基地,本科學碩士研究生強調專業理論與應用實踐的結合,以重要的實際工程為背景,結合工程中所出現的重大技術及其理論問題進行研究分析,著重培養研究生獨立解決和處理實際工程問題的分析研究能力,使研究生具有廣博的專業理論基礎及一定的工程應用經驗,最大限度地開拓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研究方向:
01.結構計算分析與應用
02.結構抗震與減震及其設計研究
03.結構優化、計算機輔助設計及可視化研究與應用
04.結構振動控制及應用
05.鋼結構分析及設計
06.結構風工程分析及應用
07.港口工程與水工結構研究及應用
08.城市防災減災及施工技術研究
09.橋梁、隧道的性能分析及其設計、施工
10.土工合成材料及加筋土結構應用
11.地基處理技術
12.建筑物及地下結構的加固理論與設計
13.樁-土及上部結構共同作用研究及應用
14.城市道路與輕軌交通工程的設計及施工技術
15.土木工程材料斷裂損傷、裂縫控制及其應用
16.新型生態型道路材料的研究及應用
17.再生混凝土集料穩定碎石研究及應用
18.工程結構抗風
19.BIM與建筑信息管理技術
指導教師:
葉志明教授、周文波教授、徐旭教授、楊驍教授、張孟喜教授、朱杰江教授、李春祥教授、孫德安教授、姚文娟教授、劉文光教授、徐金明教授、彭妙娟教授、孫家瑛教授及15名副教授和副研究員及相關企(事)業校外導師等。
招生人數:53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33結構力學(專)
5.專業英語,混凝土和土力學(復試科目)
6.材料力學,工程結構抗震(同等學力考生和跨專業考生加試科目)
085216化學工程
化學工程學科是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點,化學工程專業碩士學位點是由上海大學環化學院與上海城市投資總公司、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華誼集團、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等單位緊密合作,共同培養具有研究、開發、應用、管理等能力的化工環境復合型工程技術及管理人才。
本學科領域以環境化工、綠色化工技術、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清潔能源與工業催化技術為重點發展方向,其中設有射線應用研究所、綠色化工與清潔能源研究所和上海城市礦產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同時擁有先進的分析與檢測儀器和設備。目前有教授20位,博導9位、副教授20位。近些年來,本學科領域與美國、日本、韓國等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并具有在學科相關領域內進行研究開發以及創新實踐的能力。
本學科領域的培養目標使學生具有綠色化工、環境保護、清潔生產和生態設計的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能獨立從事環境化工污染控制、化工產品研發設計、行業運營管理與服務和工程技術管理工作的應用技術人才。
研究方向:
01.環境化工資源利用與污染控制
02.綠色化工生產技術
03.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
04.納米材料的制備及應用
05.催化技術與清潔能源
06.輻射化學與技術
07.合成化學與產品
08.精細化工
指導教師:
傅家謨院士、劉元方院士、吳明紅教授、錢光人教授、焦正教授、陳捷教授、王勇教授、曹傲能教授、孫儉教授等20余名正副教授。
招生人數:54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23化工原理(專)
5.綜合專業知識(復試科目)
085229環境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是國家211重點建設學科和上海市重點學科,具有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和教育部創新團隊。環境工程專業碩士學位點是由上海大學環化學院與上海城市投資總公司、上海環保局、上海市容環衛局等主管部門和大型企業集團緊密合作,依托上海城市礦產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共同培養具有研究、開發、應用、管理等能力的環境工程復合型技術及管理人才。
本專業碩士學位培養學生具有環境工程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掌握解決環境工程領域實際問題的先進技術與方法,具有創新意識,能獨立進行環境工程技術研發、工程設計、運行和管理的應用型高層次技術和管理人才。
研究方向:
01.固體廢物的資源化與危險廢物的安全處置
02.污染輻射控制原理與方法
03.毒害污染物的物理化學特殊處理技術與原理
04.水污染與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與裝備
05.生態修復技術
06.環境污染健康
指導教師:
傅家謨院士、劉元方院士、吳明紅教授、錢光人教授、焦正教授、劉曉艷教授、何池全教授、丁國際教授、胡雪峰教授等。
招生人數:30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35環境化學(專)
5.綜合專業知識(復試科目)
085231食品工程
食品工程主要關注食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加工工藝對食品營養的影響、生物技術在食品中的應用等方面。研究內容包括加工過程中食品化學成分及品質的變化;食品質量檢測與分析;
天然資源的利用;食品安全控制;食品營養與功能因子等重要內容。
該專業通過與企業聯合,意在培養學生食品安全、規模效益、科技創新、資源利用和節能減排的新理念,使其掌握食品工程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能運用先進技術、方法解決食品工程領域問題,能獨立擔負食品工程領域的技術革新、科技開發和管理工作,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食品工程技術與工程管理人才。
生命科學學院食品工程專業現有7個相關的實驗室,擁有一支高職稱、高學歷、高素質、高水平、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6名教授,11名副教授,90%以上的專業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多數教師具有企業實踐經驗。近五年來,先后承擔了省部級及以上項目36項科研課題,其中國家級項目17項、省部級項目19項;科研成果轉讓5項;科研成果被轉載引用次數達5000次;出版專著6部,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其中國內重要學術刊物125篇,國外重要學術刊物175篇,被SCI、EI、ISTP收錄172篇。除此之外,該學科與光明乳業、上海冠生園集團、雨潤集團等11個單位建立了長期的合作,可提供研究生實踐基地。也將聘請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的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企事業人員兼職碩士導師,為研究生的實踐環節的培養提供了更充足的保障。
研究方向:
01.食品生物技術(包括:食品酶工程、食品基因工程、食品微生物學等理論與技術)
02.食品營養與功能性食品開發
03.食品加工與貯藏
04.食品分析與檢測
05.食品分離與重組新技術
06.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
指導教師:
陳沁、翁新楚、宋任濤、高旻天、陳付學、李根喜、陳宇光、高海燕、張娟、顧建明、萬嗣寶、劉戰民、廖鮮艷、黃俊逸、鈕冰,企業導師若干。
招生人數:25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36生物化學(專)
5.食品微生物學(復試科目)
085237工業設計工程
工業設計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是與工程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系的一種研究生專業性學位,它與工學碩士學位處于同一層次,但側重于工程應用。本專業為上海大學"卓越工程師、工業設計師"試點專業,在美術學院培養。本專業致力于培養懂技術、懂藝術,在產品設計方面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敏捷的創意思維能力、熟練的設計與創作表現技能,懂得工業設計的商業流程及其團隊合作精神,能夠獨立擔負專業設計和管理的高級專門和復合型人才。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完整,并擁有相應的設計工作室、實驗室和外國專家工作室。參與多項國家級和市級的設計課題,多項獲獎,成果豐碩,在設計藝術領域頗有聲望。
本專業是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和上海大學的試點項目,結合高級工業設計師職業資格認證工作,在讀工程碩士研究生期間,學生可學習中級和高級工業設計師職業資格認證課程,參加相應資格認證考試。考試合格者:前者頒發“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級工業設計師職業資格證書”,后者“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工業設計師職業資格證書”。部分課程參與國際合作,用英語教學。
研究方向:
01.產品設計
招生人數:3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37工業設計基礎理論
4.924工業設計產品表達(專)
5.產品設計、面試(英語、專業)(復試科目)
備 注:
1.本專業學制三年。
2.考生可在全國各考點報名和考試。
3.咨詢電話:021-66134153聯系人:芮希彥
085239項目管理
項目管理專業碩士點依托上海大學管理科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以及管理科學與工程、信息管理與電子商務、工程管理、企業管理、會計學等碩士點。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在學科組合和人才培養方面,已形成了比較扎實的基礎和自己鮮明的特點。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研究資源豐富,所有中、青年教師都具有博士學位,多人有海外留學背景和博士后出站。主持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省部級和上海市地方以及企業委托項目,有多項研究成果在國內外頂級期刊發表。
本專業開設的課程包括基礎理論課以及反映本學科領域最新發展的專業課。為實現項目管理者在項目的生命周期內綜合運用多種知識、技能、技巧,以滿足項目業主或投資者需要的目的。著力培養從事項目策劃、評估、設計、運作、收尾全生命周期的專業化高級管理人才,塑造未來的項目評估師、咨詢專家、項目經理和計劃經理等高素質人才。
研究生的培養方式:(1)定點項目(學生和導師一起確定項目)(2)雙導師(除了學校的導師外,還有來自大型機構的高管擔任企業合作導師)(3)實踐學習(學生在合作導師的機構或指定項目中,參與實際應用項目,以確保學習的內容和實際工作甚至是未來畢業直接接軌)。
研究方向:
01.制造工程項目管理
02.建設工程項目管理
03.IT工程項目管理
04.環境與安全項目管理
指導教師:
陳以增教授、于麗英教授、單而芳教授、林貴華教授、閻春寧教授、許學國教授、鎮璐教授、熊勵教授;以及副教授8名、博士講師10多名。
招生人數:10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3數學三
4.911運籌學(專)
5.管理學(復試科目)
備 注:
本專業歡迎有志于今后從事項目管理等領域工作的人員報考。
085240物流工程
本學科依托的上海大學管理學院設有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工商管理系、會計學系,信息管理系,擁有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管理科學與工程、企業管理、會計學、旅游管理二級學科碩士點,擁有工商管理(MBA)授權點以及物流工程、項目管理工程碩士領域。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研究資源豐富,有正教授10人,副教授8人,中、青年教師近80%具有博士學位,多人有海外留學背景。主持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上海市地方以及企業委托項目,有多項研究成果在國內外頂級管理期刊發表。
本專業注重對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所開設課程包括本專業的主要基礎理論課程以及反映本工程領域最新發展的專業課。工程碩士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緊密圍繞本學科所承擔的國家、上海市以及各種企業委托項目,以實際工程為研究對象,確定學位論文課題。完成學業后,研究生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研和創新能力,可以勝任物流領域及相關領域的高級技術與管理崗位。
研究方向:
01.物流產業發展與政府政策
02.物流系統優化設計
03.第三方物流與供應鏈整合管理
04.企業物流戰略的制定與流程優化
05.物流項目流程的設計與優化
06.物流績效的標桿分析與管理
07.庫存優化、運輸優化
指導教師:
陳以增教授、于麗英教授、林貴華教授、單而芳教授、閻春寧教授、許學國教授、鎮璐教授、儲學儉教授;副教授8名、博士講師10多名!
招生人數:40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3數學三
4.911運籌學(專)
5.管理學(復試科目)
備 注:
本專業歡迎各類理工科學生報考,入校后應至少補習二門本專業本科生學位課程。
125100工商管理
請點擊查看:工商管理碩士2015年招生簡章
125300會計
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旨在培養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法紀觀念,系統掌握現代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以及相關領域的學科前沿理論、實務及技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會計、財務管理人才,研究生畢業后能勝任各類大中型企業、各類金融機構、中外會計師事務所和政府經濟管理部門以及非政府組織的的會計、財務管理及審計等相關崗位管理工作。
上海大學管理學院目前擁有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培養流動站,管理科學與工程與工商管理等二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會計學等四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以及工商管理(MBA)授權辦學點。其中,會計學碩士點于1996年獲得國家碩士授予權,長期以來為上海地區乃至全國培養了一大批會計學高級管理人才,贏得社會的廣泛贊譽。會計學系專業師資力量雄厚,教授3人,副教授6人,中、青年教師70%以上具有名校博士學位,5人有海外留學背景和國外訪問學者經歷,5人具有三年以上實務界從業工作經驗。
依托管理學院學科布局優勢,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結合,以及對學生的高效管理,為會計碩士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研究方向:
01.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
02.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
03.管理會計與企業信息化
04.審計理論與實務
05.稅制與稅收籌劃
指導教師:
任永平教授、徐宗宇教授、張佳春教授;戴書松副教授、李遠勤副教授、陳可喜副教授、李壽喜副教授、許金葉副教授、陶偉副教授;陳溪博士、毛麗娟博士、王瑤博士、鄔烈嵐博士、吳建剛博士、方宗博士、邵建軍博士、杜穎潔博士、呂懷立博士、王晶晶博士以及來自實務界的兼職指導教師30名。
招生人數:122
考試科目:
1.199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
2.204英語二
3.會計、財務管理等綜合考試(復試科目)
備 注:
本專業歡迎有志于今后從事會計、審計、財務管理等領域工作的人員報考。本專業歡迎有實務經驗的人員報考。
125500圖書情報
圖書情報專業碩士是國家新設置的專業學位之一,以圖書情報工作和檔案管理實踐為導向,采用“理論學習、社會實踐和專題研究三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培養專業理論基礎知識扎實,綜合素質優良,具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高級信息管理專門人才。
上海大學圖書情報檔案系經過30余年的建設,形成一支結構合理、以知名教授為學科帶頭人、教學與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師資力量雄厚,學科特色鮮明,并與上海地區圖書、情報、檔案實踐工作部門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專業現有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實踐部門兼職教授10人;建有“上海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上海市圖書情報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30個教學實習基地和科研教學考察點。
研究方向:
01.圖書館
02.情報工作
03.檔案管理
指導教師:
金波、呂斌、潘玉民、丁華東、李國秋、于英香、李紅等教授,副教授16人以及實踐部門兼職教授10人。
招生人數:35
考試科目:
1.199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
2.204英語二
3.文獻檢索(復試科目)
125600工程管理
本學科主要依托的上海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和信息管理系,擁有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管理科學與工程學術型碩士點、信息管理與電子商務學術型碩士點,擁有物流工程、項目管理工程碩士領域。本學科師資力量雄厚,研究資源豐富,所有中、青年教師都具有博士學位,多人有海外留學背景和博士后出站。主持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省部級和上海市地方以及企業委托項目,有多項研究成果在國內外頂級期刊發表。本專業課程設置充分反映工程管理實踐對專門人才的知識與素質要求,突出工程與管理學科相結合。課程內容具有前沿性和綜合性。注重分析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重視運用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項目訓練等方法,培養學生運用工程管理及相關工程學科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工程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獨立從事科研和創新能力,可以勝任工程管理領域及相關領域的高級技術與管理崗位。
本專業碩士培養方式:(1)定點項目(學生和導師一起確定項目)(2)雙導師(除了學校的導師外,還有來自大型金融機構的高管擔任合作導師)(3)實踐學習(學生在合作導師的機構或指定項目中,參與實際應用項目,努力使專業碩士學習內容與未來實際工作盡可能接軌)。
研究方向:
01.工程建設安全與環境管理
02.工程質量管理
03.工程投融資與造價管理
04.工程項目風險分析
05.建設項目技術經濟分析與評價
06.建設資源優化配置
指導教師:
陳以增教授、于麗英教授、單而芳教授、林貴華教授、閻春寧教授、許學國教授、鎮璐教授、熊勵教授;以及副教授8名、博士講師10多名。
招生人數:45
考試科目:
1.199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
2.204英語二
3.管理學(復試科目)
備 注:
本專業歡迎有志于今后從事該領域工作的人員報考。
135100藝術碩士
藝術碩士(MasterofFineArts,英文縮寫MFA)旨在培養具有系統專業知識和高水平藝術設計和創作能力的高層次、實踐型專門人才。
研究方向:
(一)美術(專業代碼:135107)
01.油畫
02.中國畫
03.雕塑藝術
04.版畫
05.文物修復
(二)藝術設計(專業代碼:135108)
06.環境藝術設計(室內外環境藝術設計、公共藝術設計、景觀設計、設施設計)
07.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品牌設計、文化設計、商業插畫、動漫畫)
08.壁畫藝術設計
09.數碼交互技術與表現
10.都市手工藝(玻璃、陶瓷、首飾、織繡、漆藝、綜合材料)
11.會展藝術與技術
12.跨文化設計
13.創新設計
14.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包括數字內容設計、廣告包裝設計、交互藝術設計、游戲設計、會展設計等方向)
15.建筑與景觀藝術設計(包括公共藝術、建筑與景觀藝術設計、室內設計、虛擬場景設計等方向)
16.動畫與數碼影視(包括動畫藝術創作、數碼影視創作、數碼影視特效等方向)
17.文化創意設計(文化創意產業、藝術經紀)
(三)電影(專業代碼:135104),廣播電視(專業代碼:135105)
18.虛構類影視制作
19.非虛構類影視制作
20.數字多媒體藝術及技術實踐
(四)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分院聯合招生
21.電影產業管理
22.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
23.非遺文化產業管理與發展
指導教師:
美術學院:
01-05方向:章德明教授、姜建忠教授、黃阿忠教授、王孟奇教授、施大畏教授、楊劍平教授、張海平教授、王建國教授、于樹斌教授、羅宏才教授、王文杰教授、浦捷教授和副教授共34人;
06-11方向:田云慶教授、劉森林教授、何小青教授、楊清泉教授、羅林教授、王海松教
授、武云霞教授、李鋼教授、汪大偉教授、黃建平教授、鄒其昌教授、陳青教授、董衛星教授和副教授共33人。
12方向:汪大偉教授、董衛星教授等與法國教授合作教學,部分課程與法國南特大西洋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一起上課,全英文教學。
13方向:公共藝術創意中心對接創意產業中的城市公共藝術、都市手工藝工業、現代會展業人才培養需求、以班級制、導師組制、雙導師制等創新模式探索MFA培養新途徑。指導教師有:汪大偉教授、黃建平教授、陳青教授、陳平教授、胡建君副教授、岑沫石副教授、郭新副教授,還有徐軍、何根祥、顧斌、樊宏等企業、行業專家導師,校內外共20多位導師。
影視學院(18-20方向):
程波、聶偉、劉海波、葛穎、邢虹文、廖亮、陳曉達、舒浩侖、鄭威等。
數碼學院(14-17方向):
仲星明教授、翁劍青教授、何小青教授、鄒其昌教授、林采霖教授、張軍教授、錢大經教授和副教授33人。
招生人數:美術學院:美術35名;藝術設計54名
影視學院:電影18名;廣播電視8名
數碼學院:藝術設計60名.
考試科目:
A組:(在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創意中心培養;或與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分院聯合培養)(01-13方向、22-23方向)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712專業創作(專)(01-05方向;22-23方向)或713專業設計(專)(06-13方向)
4.925專業造型基礎(專)(01-05方向;22-23方向)或926專業設計基礎(專)(06-13方向)
5.美術復試科目:作品解析與創作,英語面試,專業面試
藝術設計復試科目:作品解析與設計,英語面試,專業面試
B組:(在數碼學院培養)(14-17方向)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或203日語
3.714專業理論及設計基礎(專)
4.927專業創作(專)
5.復試科目:專業復試(機考、筆試),英語、日語面試,面試。
C組:(在影視學院培養;或與中國藝術研究院上海分院聯合培養)(18-21方向)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716影視制作基礎(專):編導制作理論、電影史、影視概論等基礎知識(按方向選做部分試題)
4.929影視制作實務(專):編導技巧、故事創意、故事板(分鏡頭)、場面調度、視覺風格、類型、市場定位、目標觀眾、營銷策劃等。(按方向選做部分試題)
5.復試科目:
筆試:編導制片策劃文案寫作
面試:作品闡述
備 注:
1.本專業學制三年。
2.報考01-13、22-23方向的考生須報上海大學考點;參加復試的考生資格審查時須到上海大學美術學院431室,提交5張以上個人具有代表性的創作作品照片或光盤。
3.報考14-17方向的考生須報上海大學考點;參加復試的考生資格審查時須到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提交5件以上本人原創作品光盤(標注姓名和報考專業)。
4.報考18-21方向的考生可在全國各地的報名點報名和考試,
5.報考18-21方向的考生接到復試通知后需提前提交作品,包括a.標準長度劇情片或劇本大綱;b.長度為30分鐘左右的虛構類DV短劇或劇本大綱;c.紀錄片長短篇幅不限,但不包括普通電視專題片和欄目片。
6.咨詢電話
(美術學院)021-66134153 聯系人:芮希彥
(影視學院)021-56333674 聯系人:洪代星
(數碼學院)021-69982484 聯系人:高素琴
021-69982541 聯系人:孫維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