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2025考研大綱 來源: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 2022-08-15 相關院校:西北師范大學
從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獲悉,2023年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發展史Ⅱ考研考試大綱及參考書目內容如下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Ⅱ》科目大綱
一、考核要求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是全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生必修的專業課之一。該課程以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傳播和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為研究對象。學習該課程,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理解;學習該課程,可以幫助我們樹立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學習該課程,有助于我們認清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趨勢和發展前景,從而堅定我們對它的信念。
本課程的考核,要求考生較系統地領會和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運用本課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分析、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綜合分析、解決比較復雜的現實問題。
二、考核評價目標
本課程要求考生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便全面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真正分清哪些是需要結合新的實際豐富和發展的理論判斷,以更有力的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現時代的創新;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須破除的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的理解,以更切實地弘揚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須澄清的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以更利于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
三、考核內容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條件
1.資本主義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2.無產階級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
二、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理論來源
1.德國古典哲學
2.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3.法國和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
三、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立場和思想轉變
1.馬克思政治立場和世界觀的轉變
2.恩格斯政治立場和世界觀的轉變
第二節 馬克思、恩格斯對新世界觀的探索和唯物史觀的基本形成
一、馬克思、恩格斯對政治經濟學和新世界觀的初步探索
1.馬克思對新世界觀的初步探索
2.恩格斯對新世界觀的初步探索
二、清算舊哲學影響,為新世界觀的形成奠定基礎
1.徹底清算青年黑格爾派
2.清算費爾巴哈哲學和“新唯物主義”綱領的提出
三、唯物史觀的基本形成及其重大意義
1. 對唯物史觀的系統闡述
2. 唯物史觀形成的重大意義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
一、馬克思主義重要觀點的初次公開闡述
1.批判蒲魯東經濟學的哲學基礎,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
2.批判蒲魯東的經濟理論,初步闡述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3. 批判蒲魯東的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闡述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革命理論
二、《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創立
1.《共產黨宣言》形成的過程
2.對馬克思主義的系統闡述
三、馬克思和恩格斯對1848年歐洲革命的理論總結
1. 提出了不同類型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
2. 發展了不斷革命的策略思想
3. 深化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4. 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同盟軍問題
第二章 剩余價值學說的創立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的形成
第一節 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探索和《資本論》第一卷的問世
一、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理論探索的早期階段
1. 對現實社會研究和理解的需要,是推動馬克思研究政治經濟學的首要原因
2. 馬克思思想的內在發展,是要求他深入政治經濟領域研究的重要因素
二、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探索
1. 馬克思對前期政治經濟學研究成果的總結
2. 馬克思開始正式進入《資本論》的寫作
三、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和方法的創新
1.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政治經濟研究對象的理解
2. 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論觀點
3. 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創新
第二節 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的形成
一、勞動價值論的新探索
1. 首次確定了以商品作為價值理論研究的出發點
2. 首次揭示出商品的二重存在形式
3. 首次從商品交換的內在規定中推導出貨幣的起源和本質
4. 首次形成了價值形式發展性質的基本思路
二、勞動價值論的系統研究
1. 價值實體是抽象的一般人類勞動
2. 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3. 價值形式及其歷史的發展
4. 價值的社會本質
5. 價值規律
第三節 剩余價值學說的創立
一、對資產階級古典學派“難題”的解決
1. 剩余價值一般的理論
2. 生產價格理論
二、剩余價值理論的系統闡發
1. 勞動力商品理論
2. 剩余價值生產形式理論
三、資本主義的本質和歷史趨勢的分析
1. 資本積累理論
2. 資本流通理論
3.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
第四節 政治經濟學研究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拓展
一、未來社會經濟關系一般性質的分析
1. 未來社會所有制理論
2. 未來社會有計劃地分配社會勞動時間的思想
3. 未來社會按勞分配理論
二、《資本論》二、三卷的出版
1. 馬克思對《資本論》二、三卷的思考及創作
2. 恩格斯整理并出版《資本論》二、三卷
三、《資本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地位
1. 《資本論》是經濟學革命的理論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的重要標志
2. 《資本論》是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理論相結合的典范
3. 《資本論》經受了來自各方面的理論挑戰和論爭,顯示出強大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4. 《資本論》歷經社會發展實踐的挑戰和考驗,具有歷史發展的穿透力和巨大魅力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體系的豐富和發展
第一節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同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的斗爭
1. 馬克思和恩格斯反對蒲魯東主義的斗爭
2.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巴枯寧無政府主義的批判
二、對巴黎公社革命經驗的科學總結
1. 巴黎公社革命爆發的原因
2. 無產階級暴力革命和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思想
3. 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4. 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
三、對未來社會的科學預測
1.對拉薩爾主義的批判
2.關于過渡時期的理論
3.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兩個階段及其特征的理論
第二節 《反杜林論》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進一步豐富
一、對杜林的批判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統闡述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系統論述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重要原理的闡述
3.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全面闡發
4. 馬克思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及其內在聯系的科學概括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進一步豐富
1.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
2.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理論
第三節 對古代社會和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研究
一、古代社會的研究
1.“兩種生產”理論
2.家庭的起源和發展過程
3. 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過程
4. 國家的起源、演變和消亡
二、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理論探索
1.馬克思對俄國農村公社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設想
2.恩格斯對俄國社會發展道路的探索
第四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科學觀的系統化
1. 自然界向人類社會過渡的辯證法思想
2. 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科學觀
二、唯物史觀的進一步闡發
1. 上層建筑諸因素的相互影響及其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2. 政治上層建筑的能動作用
3. 社會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
4. 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合力
三、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科學總結
1.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的關系
2. 哲學的基本問題
3. 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特點和基本內容
4. 發現社會歷史規律的方法
第五節 面向新世紀的新探索
一、對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科學分析
1. 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的必然性和根本原因
2. 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具體形式及其對未來社會的意義
3. 資本主義壟斷階段的一些基本特征
二、對無產階級革命策略的新探索
1. 對1848歐洲革命的回顧與反思
2. 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新策略
三、在批判伯恩施坦主義中捍衛馬克思主義
1. 堅持和捍衛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2. 捍衛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3. 捍衛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4. 強調無產階級革命的最終目的就是建立社會主義社會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發展的列寧主義階段
第一節 列寧主義形成的時代背景和列寧早期的革命活動
一、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時期俄國工人運動的興起
1.俄國工人運動興起的時代背景
2.俄國工人階級現狀分析
二、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傳播
1. 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早期傳播
2. 對民粹派的批判
3. 對“合法馬克思主義”的批判
三、列寧創建無產階級新型政黨的理論與實踐
1. 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
2. 無產階級政黨的指導思想
3. 無產階級政黨的革命綱領和革命策略
4. 無產階級政黨的組織原則
四、列寧對俄國民主革命理論和策略的闡發
1.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和聯系理論
2.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領導權理論
3. 工農聯盟理論
4. 工農民主專政理論
五、列寧在同錯誤思潮斗爭中捍衛馬克思主義
1. 批判“經驗批判主義”
2. 批判“尋神說”和“造神說”
第二節 列寧帝國主義理論的創立
一、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1.帝國主義時代出現的新現象
2.對帝國主義戰爭的認識
二、列寧對考茨基等人的帝國主義理論的分析批判
1.批判考茨基的“超帝國主義”論
2.對考茨基帝國主義特點的批判
三、《帝國主義論》和列寧帝國主義理論的形成
1.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征和實質
2.帝國主義的歷史趨勢
第三節 社會主義革命理論的創新
一、確立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方法論
1.對辯證法體系進行了重大探索
2.提出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核心和實質
3. 豐富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4. 強調辯證法、邏輯、認識論三者的同一
二、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勝利理論的提出
1.分析帝國主義陣營
2.分析帝國主義
3.對帝國主義戰爭結果的預測
4.“一國勝利論”的意義
三、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和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的發展
1. 對馬克思、恩格斯國家學說的進一步闡發
2. 闡發了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和民主理論
四、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理論的闡發
1. 肯定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意義
2. 預見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未來
第四節 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一、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
1.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的背景、主要內容
2.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積極作用及消極影響
3. 新經濟政策實施的背景及過程
4. 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
5. 新經濟政策實施的意義
二、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和黨的建設的推進
1. 推進政治建設
2. 推進文化建設
3. 推進執政黨建設
三、關于改革國家機構的探索
1. 改革國家機構的必要性
2. 健全黨的監察制度
四、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特殊性和多樣性的思考
1. 提出研究俄國革命的特殊條件和革命發展的特殊道路
2. 提出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條件的歷史任務
3. 探討俄國革命勝利后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
4. 探索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途徑和方法
第五章 馬克思列寧主義在蘇聯的發展及挫折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繼續推進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的開展
1. 研究機構、理論刊物的創辦和完善
2. 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遺著的整理和出版
3. 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歷史的系統研究
4. 對理論與實踐的探討與批判
二、對列寧主義的系統闡發
1.列寧主義的定義
2.列寧主義的基本問題
3. 列寧主義的思想來源
4. 列寧主義的方法
5. 列寧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
三、斯大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貢獻
1.《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的理論貢獻
2.《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理論貢獻
第二節 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理論總結
一、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多方面探索
1.系統論述了列寧的建黨學說
2.進一步闡發了無產階級專政學說
3. 提出了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
二、關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理論
1.斯大林與布哈林的爭論
2.關于社會主義工業化理論
3. 關于農業集體化理論
第三節 蘇聯模式的形成
一、蘇聯模式的基本特征
1.經濟方面
2.政治方面
3. 文化方面
二、蘇聯模式形成的原因
1.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
2.快速推進工業化的要求
3. 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存在片面性
4. 歷史文化傳統因素的影響
第四節 蘇聯東歐國家的改革和劇變
一、蘇聯東歐國家的改革
1. 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的召開
2. 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認識的變化
3. 蘇聯東歐國家的改革過程
二、蘇聯東歐國家的劇變及歷史教訓
1.蘇聯東歐國家的劇變過程
2.蘇聯東歐國家劇變的主要原因
3. 蘇聯東歐國家劇變的歷史教訓
四、參考書目
1.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編寫組:《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2. 顧海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原文鏈接 https://yjsy.nwnu.edu.cn/2022/0629/c2701a192505/page.htm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