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2025考研大綱 來源: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 2022-08-08 相關院校:西北師范大學
從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獲悉,2023年西北師范大學815地理綜合考研考試大綱及參考書目內容如下
《地理綜合》科目大綱
科目代碼:815
一、考核要求
本《地理綜合》考試大綱適用于西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環境地理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地理綜合》力求全面涵蓋地理學專業分支的基礎知識,突出核心內容,更加科學、客觀地測評考生的專業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選拔專業基礎與發展潛力兼備的優秀考生,為地理學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服務。考生可根據試題要求選做題目。
二、考核評價目標
理解和掌握地球形態、動態特征、構造及其在自然環境形成過程中的地理意義,地殼和大氣兩大圈層的特性和運動形式,水圈的各組成部分及海洋的作用,地貌成因類型、特點及其發育規律,土壤、生物群落、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景觀的整體性,地域分異規律,自然區劃,土地類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理解和掌握人地關系、經濟活動與環境、人口與地理環境、聚落、文化活動與地理環境、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政治活動與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利用與保護、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區域發展與協調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理解和掌握地理信息系統基本概念、地理空間數學基礎、空間數據結構、空間數據庫、空間分析與地理信息技術新進展等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基礎知識,并能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三、考核內容
第一章 地球
第一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宇宙和天體;太陽和太陽系;地球在天體中的位置。
第二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的形狀及其地理意義;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義。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地球的自轉;地球的公轉;歲差、章動和極移。
第四節 地理坐標
緯線與緯度;經線與經度。
第五節 地球的圈層構造
地球的圈層分化;地球的內部構造;地球的外部構造。
第六節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征
海陸分布;海陸起伏曲線;島嶼;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地殼
第一節 地殼的組成物質
化學成分與礦物;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
第二節 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
構造運動的特點與基本方式;地殼運動在巖相、建造和地層接觸關系;地質構造。
第三節 大地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槽臺說與地洼說;地質力學學說。
第四節 火山與地震
火山;地震。
第五節 地殼的演變
地質年代;地殼演化簡史。
第三章 大氣和氣候
第一節 大氣的組成與熱能
大氣的成分;大氣的結構;大氣的熱能。
第二節 大氣的水分和降水
大氣濕度;蒸發和凝結;水汽的凝結現象;大氣降水。
第三節 大氣運動和天氣系統
大氣的水平運動;大氣環流;主要天氣系統。
第四節 氣候的形成
氣候和氣候系統;氣候的形成;氣候帶和氣候型。
第五節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簡史;氣候變化的原因;未來氣候的可能變化。
第四章 海洋和陸地水
第一節 地球水循環與水量平衡
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環與水量平衡。
第二節 海洋起源與海水理化性質
海洋起源;世界大洋及其區分;海及其分類;海水的組成;海水的溫度、密度和透明度。
第三節 海水的運動
潮汐和潮流;海洋中的波浪;洋面流和水團運動。
第四節 海平面的變化
7萬年來的海平面變化;近百年的海平面變化;21世紀海平面上升預測。
第五節 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資源;海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海洋環境保護。
第六節 河流
河流、水系和流域;水情要素;河川徑流;河流補給;流域的水量平衡;河流的分類;河流與地理環境的相互影響。
第七節 湖泊與沼澤
湖泊;沼澤。
第八節 地下水
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巖石的水理性質;地下水的動態和運動;地下水埋藏條件的分類。
第九節 冰川
成冰作用與冰川類型;地球上冰川的分布;冰川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第五章 地貌
第一節 地貌成因與地貌類型
地貌成因;基本地貌類型;地貌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第二節 風化作用與塊體運動
風化作用;塊體運動與重力地貌。
第三節 流水地貌
流水作用;坡面流水與溝谷流水地貌;河流地貌;準平原與山麓面。
第四節 喀斯特地貌
巖溶作用;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發育過程與地域分異。
第五節 冰川與冰緣地貌
冰川地貌;冰緣地貌(凍土地貌)。
第六節 風沙地貌與黃土地貌
風沙作用;風沙地貌;黃土與黃土地貌。
第七節 海岸與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的分類;海底地貌與海底沉積。
第八節 火山地貌
第六章 土壤
第一節 土壤圈的物質組成及特性
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圈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態;土壤物質組成;土壤組成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第二節 土壤形成與地理環境間的關系
成土因素學說;成土因素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規律;主要成土過程。
第三節 土壤分類及空間分布規律
土壤分類;土壤空間分布規律;土壤的地域分布規律;世界土壤分布。
第四節 土壤類型特征
有機土;人為土;灰土;火山灰土;灰鋁土;變性土;干旱土;鹽成土;潛育土;均腐土;富鐵土;淋溶土;雛形土;新成土。
第五節 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土壤資源的概念;世界及我國土壤資源概況;土壤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土壤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第七章 生物群落與生態系統
第一節 地球上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
第二節 生物與環境
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點;生態因子與生物;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第三節 生物種群核生物群落
種群及其一般特征;生物群落。
第四節 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的組分和結構;生態系統的功能;生態系統的反饋調節和生態平衡。
第五節 陸地和水域生態系統
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與分布規律;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水域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與類型。
第六節 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
農業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第七節 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全球生物多樣性概況及其威脅狀況;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第八章 自然地理綜合研究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自然綜合體—地理系統—地理耗散結構;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與能量基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物質交換。
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
地帶性分異規律;非地帶性規律;地域分異規律的相互關系。
第三節 自然區劃
自然區劃的原則;自然區劃的方法;自然區劃的等級系統。
第四節 土地類型研究
土地的含義與土地分級;土地的分類;土地評價。
第五節 人地關系研究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對人類不合理行為的反饋;人地關系的協調發展。
第九章 人文地理學緒論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及學科體系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征,人文地理學學科體系。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實地調查,比較與分類,類比、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應用“老三論”和“新主論”,預測。
第十章 人地關系
第一節 人地關系理論
人地關系理論回顧與發展。
第二節 人地關系地域系統
人地系統中的“人”和“地”,人地矛盾的內涵,人地系統的結構演變和調控,現代經濟條件下人地關系的實踐特征。
第十一章 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農業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
農業經濟活動,農業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二節 工業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
工業經濟活動,工業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三節 第三產業與地理環境
第三產業,第三產業與地理環境。
第十二章 人口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人口增長、分布與地理環境
人口增長與地理環境,人口分布與地理環境。
第二節 人口素質與地理環境
人口素質的內容與指標,影響人口素質的主要因素,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性。
第三節 人口結構與地理環境
人口年齡結構、性別結構、產業結構與社會經濟發展。
第四節 人口移動與社會經濟發展
人口移動的歷史演變與規律,人口移動的原因及后果。
第十三章 聚落
第一節 城市
城市與城市化,城市的類型,城市的地域形態,城市的地域結構。
第二節 村落
村落的產生與發展;村落的類型,村落社區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節 城市與區域的關系
城市與區域相互作用原理,城市與區域的協調發展,城市與區域相互作用的地域類型。
第十四章 文化、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地域文化系統
地域文化系統的構成,文化與地理環境的互動關系,文化擴散,文化區,文化景觀。
第二節 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
休閑活動,旅游活動,旅游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世界遺產與旅游環境,旅游業對區域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影響。
第十五章 政治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政治活動
政治,政治活動,政治系統,空間政治行為。
第二節 領土、自然資源與政治
領土與政治活動,自然資源條件與政治實力,政治活動對自然資源利用的調控和干預。
第三節 文化與政治
語言與政治,民族、民族主義與政治,宗教與政治,科技進步與政治,國際沖突與地理環境。
第四節 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
地緣政治的觀念與主要流派,冷戰后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當今世界地緣經濟格局,中國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背景。
第十六章 自然資源利用保護與環境問題
第一節 自然資源觀與世界資源問題
自然資源的概念,正確的自然資源觀,資源問題產生的背景和原因,資源的主要保護和防治措施。
第二節 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資源永續利用的基本原理,資源永續利用的措施與對策。
第三節 人類的環境觀
環境悲觀論,環境樂觀論,環境可持續發展論。
第四節 主要環境問題
主要環境問題及其類型,人類與環境協調。
第十七章 區域發展與協調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的區域觀
人文地理學的區域,區域的時空完備性,區域共同體。
第二節 區域發展與演變
區域發展與演變的基本問題與影響因素,區域演變階段與區域發展類型。
第三節 區域協調
區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區域協調論,區域可持續發展論,我國西部大開發的區域觀。
第十八章 地理信息系統基礎
第一節 地理信息系統基本概念
數據,信息,地理數據,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統。
第二節 地理信息系統組成與功能
地理信息系統的組成,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功能與應用功能。
第三節 地理信息系統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地理信息系統與DBMS、CAD、遙感、測量等學科的關系,地理信息系統發展歷程及研究前沿。
第四節 地理空間數學基礎
地理空間,大地水準面,地球橢球體,地理坐標系,地圖投影,空間尺度,地形圖的分幅及編號。
第十九章 空間數據模型與空間數據結構
第一節 空間數據模型
空間數據概念模型,空間數據邏輯模型,空間關系,拓撲關系。
第二節 空間數據結構
矢量數據結構定義,柵格數據結構定義,鑲嵌數據結構定義,實體數據結構,拓撲數據結構,完全柵格數據結構,壓縮柵格數據結構,Voronoi數據結構,TIN數據結構,矢量數據結構與柵格數據結構比較,矢量數據結構與柵格數據結構轉換。
第二十章 空間數據庫
第一節 空間數據庫基本概念
空間數據庫,空間元數據,空間索引,空間數據庫引擎。
第二節 空間數據庫設計與管理
空間數據庫的設計內容與設計步驟,矢量數據的管理,柵格數據的管理。
第二十一章 空間數據處理與空間分析
第一節 空間數據處理
空間數據源,數據結構轉換,數據格式轉換,數據壓縮,空間數據質量評價。
第二節 GIS基本空間分析
查詢分析,幾何量算,鄰近分析,疊置分析,窗口分析,網絡分析。
第三節 DEM與數字地形分析
數字高程模型,DEM建立,基本地形因子分析,地形特征分析,水文分析,可視性分析。
第四節 GIS空間統計分析
基本統計量,空間插值分析,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空間關系建模。
第二十二章 地理信息可視化
第一節 地理信息可視化
地理信息可視化定義,可視化的一般原則,可視化表現形式。
第二節 地理信息輸出方式與類型
地理信息輸出方式,地理信息系統輸出產品類型。
參考書目:
伍光和,自然地理學(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王建,現代自然地理學(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陳慧琳,人文地理學(第三版),科學出版社,2013
湯國安,地理信息系統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原文鏈接 https://yjsy.nwnu.edu.cn/2022/0629/c2701a192505/page.htm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