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院校動態 來源:福建省教育廳 2021-08-26 相關院校:華僑大學
華僑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僑立校、為僑服務,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辦學,將加強國情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著力構建“知情意行”融合發展的國情教育體系,深入開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
構建協同機制。瞄準人才目標,著力建設協同育人機制,調整設置專門機構,由學校主要負責同志牽頭,各相關職能部門、學院參加,統籌推進國情教育工作,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招生處、教務處、學生處、研究生院、港澳臺僑事務辦公室、校友工作辦公室等部門設有專門崗位,各司其職做好不同培養環節教育、管理、服務和保障工作,加強培養過程銜接配合。各學院遵循“分類培養,同向融合”的教育改革思路,促進境內外學生融合互動,形成導師制、學長制、朋輩制、“一幫一”互助制等模式,增強國情教育的融合度。
推進分類教學。按照從“大類到分類演變”的課堂教學和從“理論向實踐深化”的實踐教學兩條路徑開展國情教育,根據人才培養需要調整和完善課程建設。加強“必修課、分類必修課、定向選修課”等多元化的課程設置,開展學分賦值、學分補助、學分轉化等實踐探索,形成“4+2+1”的國情教育課程體系,即開設《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當代世界與中國》《大學與青年發展》等4門必修課,開設《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法律基礎》2門分類選修課,遴選《中國文化之旅》作為定向選修課試點,重點提升實踐教學融合度,探索形成“走進中國史跡、中國名人、中國鄉村、中國家庭”的“四走進”實踐教學內容和“行前有培訓會、途中有匯報會、散團有總結會、研學有圖文集”的“三會一集”實踐教學方法,提高育人實效
深化教學改革。將教材、教師、教法作為抓好國情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素,深入研究解決國情教育“教什么、誰來教、怎么教”的基本問題。積極開展課程教材編寫工作,2020年啟動2批10本新教材編寫,并將融入“四史”學習教育內容作為教材編寫重點,定期遴選一批政治素質好、熟悉學生特點的授課教師,保障考核合格教師享受相關待遇。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各授課教師作為實踐導師參與“中國文化之旅”冬夏令營,形成“專題教學、主題實踐、命題研討”教學方法,從講理論轉變為講故事,從教師講、學生聽轉變為學生講、老師評,推動教與學多主體、知與行多課堂的教學方法改革。
塑造特色品牌。圍繞增強國史知識、家國情懷、強國意志、報國行動,構建求知、養情、鍛意、篤行的“知情意行”融合發展國情教育體系,打造特色品牌。取“傳承文化,志存高遠”之意,塑造國史研習“承志”品牌,培育“承志”系列校園文化精品。引導學生自主策劃開展“承志”中華文化大觀園、“承志”僑史僑情舞臺劇、“承志”新生訓練營等活動,每年參與人數近2000人次。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塑造國情調研“星火”品牌,培育“華文星火”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教學實踐,“三色五緣”閩臺“第一家園”調研,“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足跡”國情研習、“尋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名家故里行”以及“百村千人行”服務鄉村振興調研實踐等活動。取“莘莘學子,回報桑梓”之意,塑造人才培養“桑梓”品牌,培育“陽光愛心基金”“華文教育基金”等公益服務平臺,大力宣傳在日常捐資助學和疫情防控期間情系母校、捐贈物資的學生和校友,發揮榜樣先鋒引領作用。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