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2019-06-24 相關院校: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個人簡介
張繼賢,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65年5月出生,陜西商洛人,1994年7月參加工作,1994年6月畢業于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攝影測量與遙感系遙感信息處理專業,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現任中共國家測繪產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委員會委員、副書記、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為攝影測量與遙感、國土遙感測圖與監測等,長期工作在科研一線,在我國西部地形困難區域大范圍遙感測圖、常年云霧冰雪覆蓋區域SAR測圖、大型遙感數據處理平臺研制方面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先后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國家重大測繪專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等5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排名1、1、1、2、3),省部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合作出版專著3部、編著7部,獲發明專利11項,合作發表論文336篇(第一作者80余篇,SCI/EI論文146篇)。指導碩、博士研究生60余名。
國際測量師聯合會(FIG)副主席,兼任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理信息系統協會副會長、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會長、中國土地學會常務理事兼土地信息與遙感分會副主任、中國創新方法研究會理事、中國環境遙感分會副理事長、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第七委員會第六工作組組長、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高分專項專家委員會專家,武漢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兼職教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age and Data Fusion》主編、《測繪學報》和《遙感學報》副主編、《測繪科學》編輯委員會主任、《中國土地科學》、《測繪工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編輯委員會委員。
1999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人選,2001年獲政府特殊津貼,2010年入選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首批科技領軍人才,2012年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14年入選“萬人計劃”百千萬工程首批領軍人才,2014年榮獲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
電子郵箱:zhangjx@casm.ac.cn
獲獎、榮譽稱號
主要獲獎:
1、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西部測圖工程技術體系及其應用(2014- J-25201-2-01-R01),排名第一,2014年
2、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干涉SAR測圖系統(2013-J-25201-2-01-R01),排名第一,2013年
3、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遙感測圖業務平臺研制及重大工程應用(2009-J-252-2-10-R01),排名第一,2009年
4、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土地資源遙感監測關鍵技術及重大工程應用(2010-J-252-2-01-R02),排名第二,2010年
5、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地理空間信息的遙感高精度快速提取技術及產業化(2003-J-210-2-08-R03),排名第三,2003年
6、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CASM ImageInfo一體化遙感綜合處理平臺及工程應用(2006-01-01-03),排名第三,2006年
7、世界地理空間信息杰出工程獎:國家西部測圖工程,2014年
8、 測繪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西部測圖工程關鍵技術及其應用(2013-01-00-03),排名第一,2013年
9、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級重要地理國情檢測與分析關鍵技術和應用(2017-00-02),排名第一,2017年
10、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干涉SAR測圖系統(2012-01-01-01),排名第一,2012年
11、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一等獎:西部地理空間信息平臺建設關鍵技術與應用(2012-01-01),排名第二,2012年
12、 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一體化測圖系統PixelGrid(2009-01-01-01),排名第二,2009年
榮譽稱號:
1、國際測量師聯合會(FIG)副主席,2018年
2、國家 “萬人計劃” 第一批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2014年
3、中國測繪學會質量委員會主任,2016年
4、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專家委員會地面系統專家
5、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首批科技領軍人才,2010年
6、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人選,1999年
7、國家西部1:50000地形圖空白區測圖工程一等功,2012年
8、“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2011年
9、“十一五”測繪地理信息科技杰出貢獻獎,2011年
10、ISPRS主席榮譽提名獎,2008年
社會、學會及學術兼職
起止年月
|
學術團體名稱
|
兼職職務
|
2018.5-至今 | 國際測量師聯合會(FIG) | 副主席 |
2005.10-至今
|
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學會
|
副理事長
|
2007.11-至今
|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
|
副會長、
常務理事
|
2004.8-至今
|
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ISPRS)第七委員會第六工作組
|
組長
|
2008.9-至今
|
中國土地學會
|
常務理事
|
2010.1-至今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age and Data Fusion
|
主編
|
2003.8-至今
|
測繪學報
|
副主編、編委
|
研究領域
主要研究領域為攝影測量與遙感、國土遙感測圖與監測等。
科研項目
近三年主持的科研項目:
1、國家質量基礎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2016-2020
2、基于深度置信神經網絡的地表覆蓋質量檢測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671440),2016-2019,70萬
3、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大綱編制及建設研究,國家基礎測繪科技項,2015.1—2016.12
4、微小型全計劃SAR測圖系統及其應急監測應用,測繪地理信息公益研究專項,1074萬元,2014.1—2016.12
5、地理國情監測質量控制技術,國家重大測繪科技專項,2016年起,500萬/年
6、全球地理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質檢控制技術體系,2016年起,420萬/年
發表論文
代表性論文:
1、Jixian Zhang,Zheng Zhao,Guoman Huang,Zhong Lu. CASMSAR: An Integrated Airborne SAR Mapping System.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 78(11), P1110-1114, 2012(SCI收錄)
2、Jixian Zhang, Qin Yan, Wenhan Xie. Mapping Western China at A Scale of 1:50,000.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 78(4), P289-292, 2012(SCI收錄)
3、Jixian Zhang, Xiangguo Lin, Zhengjun Liu. Semi-automatic Road Tracking by Template Matching and Distance Transform in Urban Are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2(23), P8331-8347, 2011(SCI收錄)
4、張繼賢,魏鉅杰,趙爭,黃國滿. 基于多方向多源SAR數據融合的假彩色正射影像制作. 測繪學報, 40(3), P276-282, 2011(EI收錄)
5、Jixian Zhang, Weisen Li, Liang Zhai. A High Level Architecture for A Geomatics 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System: the Chinese Ca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4(2), P93-107, 2011(SCI收錄)
6、Jixian Zhang, Jinghui Yang, Zheng Zhao, Haitao Li, Yonghong Zhang. Block-regression-based Fusion of Optical and SAR Imagery for Feature Enhanc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1(9), P2325-2345, 2010(SCI收錄)
7、Jixian Zhang, Weisen Li, Liang Zhai. Understanding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A Perspective from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2013(SCI收錄)
8、Jixian Zhang, Liu Zhengjun, Sun Xiaoxia. Changing Landscape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of Yangtze River from 1977 to 2005: Land Use/Land Cover, Vegetation Cover Changes Estimated Using Multi-source Satellite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11(2009), P403-412, 2009(SCI收錄)
9、Jixian Zhang, Yonghong Zhang. Remote Sensing Research Issues of the National Land Use Change Program of China,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62(2007), P461-472, 2007(SCI收錄)
10、Jixian Zhang, Minyan Duan, Qin Yan and Xiangguo Lin. Automatic Vehicle Extraction from Airborne LiDAR Data Using an Object-based Point Cloud Analysis Method. Remote Sensing, 2014(6), P9405-8423, 2014(SCI收錄)
11、Jixian Zhang, Weisen Li, Liang Zhai. Understanding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A Perspective from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8(1), P36-55, 2015(SCI收錄)
12、Xiangguo Lin, Jixian Zhang, Zhengjun Liu, etc. Semi-automatic Extraction of Road Networks by Least Squares Interlaced Template Matching in Urban Are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2(17), P4943-4959, 2011(SCI收錄)
13、Huiyong Sang, Jixian Zhang. Multi-Polarization ASAR Backscattering from Herbaceous Wetlands in Poyang Lake Region, China. Remote Sensing, doi:10.3390/rs60x000x, 2014(SCI收錄)
14、Zhang Jixian, Liu Jipng. Implementation of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Monitoring in Beijing-Tianjin-Hebei China, 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5(6),2016(SCI收錄)
15、Hao Ding, Zhang jixian. An Improved Multi-Image Matching Method in Stereo-Radargrammetry,IEEE Geoscience & Remote Sensing Letters, 14(6):806-810,2017(SCI收錄)
16、Huan Ni, Lin Xiangguo, Zhang Jixian. Classification of ALS Point Cloud with Improved Point Cloud Segmentation and Random Forests, Remote Sensing,2017(SCI收錄)
17、Wei Jujie, Zhang Jixian. On the Use of Cross-Correlation between Volume Scattering and Helix Scattering from Polarimetric SAR Data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hip Detection,Remote Sensing,2016(SCI收錄)
18、Zhu Chuanguang, Zhang Yonghong, Zhang Jixian. Recent subsidence in Tianjin, China: observations from multi-looking TerraSAR-X InSAR from 2009 to 201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6 (23):5869-5886 ,2015(SCI收錄)
19、 張繼賢,林祥國,梁新廉. 點云信息提取研究進展和展望[J]。測繪學報,2017,46(10):1460-1469.(EI收錄)
20、 張繼賢,段敏燕,林祥國,臧藝. 激光雷達點云電力線三維重建模型的對比與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7,42(11):1565-1572.(EI收錄)
出版專著和教材
1、張繼賢,黃國滿,李平湘,李震,陳爾學等,面向對象高可信SAR數據處理(理論與方法),科學出版社,2018年
2、張繼賢,陳爾學,李平湘,李震,黃國滿等,面向對象高可信SAR數據處理(系統與應用),科學出版社,2018年
3、張繼賢,燕琴,張力等,《西部地形困難區域測圖的原理與方法》,測繪出版社,2013年
4、張繼賢,喬平林,《水資源環境遙感監測與評價》,測繪出版社,2005年
6、王志勇,張繼賢,黃國滿等,《數字攝影測量新技術》,測繪出版社,2012年
7、《中國西部地區典型地貌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2013年
8、《中國西部地區典型自然景觀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2013年
科研創新
代表性發明專利:
1、張繼賢,盧麗君,劉文祥等.一種基于成像面表征的極化SAR地形輻射校正和幾何糾正方法,ZL 2014 1 0038821.4,授權日:2016年5月
2、張繼賢,程春泉,左志權等.一種SAR遙感影像匹配方法, ZL 2014 1 0513944.9,授權日:2016年10月
3、盧麗君,張繼賢,燕琴等. 一種基于混合模式的全極化干涉合成孔徑雷達影像的最優相位估計方法,ZL 2013 1 0654809.1,授權日:2016年5月
4、林祥國,張繼賢,段敏燕,臧藝.一種基于分層隨機抽樣的單檔電力線LiDAR點云聚類方法,ZL 2015 1 0194504.6,授權日:2016年6月
5、林祥國,張繼賢,段敏燕,臧藝.一種基于機載激光雷達點云的電力線三維重建方法,ZL 2015 1 0145070.0,授權日:2016年6月
6、張繼賢,黃國滿,魏鉅杰等. SAR正射影像圖升降軌融合方法, ZL 2009 1 0260378.4, 2013年8月
7、張繼賢,程春泉,張力等. 一種側視雷達遙感影像定位方法, ZL 2010 1 0216178.1, 2012年10月
8、張力,張繼賢,燕琴等. 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處理方法及其系統, ZL 2009 1 0161638.2, 2011年9月
9、張永紅,張繼賢,王梁文敬,寧曉剛. 一種基于全極化合成孔徑雷達的地物目標分類方法和裝置,ZL 2009 1 0078313.8, 2011年10月
10、雷兵,張繼賢,唐新明等. 一種基于規則的空間數據整合方法, ZL 2009 1 0005908.0, 2011年5月
11、 雷兵,張繼賢,唐新明等. 知識庫支持下的空間數據庫設計系統和方法, ZL 2009 1 0005910.8, 2011年6月
12、張永紅,吳宏安,張繼賢,燕琴. 基于多項式反演模型的時間序列InSAR形變監測方法及裝置,ZL201210073117.3, 2014年4月
代表性軟件著作權:
1、SAR測圖工作站[CASMSAR Mapping Station]1.00.01,2011SR077331
2、SAR高精度地形測繪和土地利用應用示范系統[簡稱:TerraMapper]V1.0.0.1,2014SR177806
3、SAR高性能處理解譯系統[簡稱:SARPlore]V1.0.0.1,2014SR178242
4、遙感影像智能解譯工作站[簡稱:ImageInfo FeatureStation]V1.0, 2009SR022884
5、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一體化測圖系統V1.0, 2009SRBJ0199
6、地理國情要素提取與解譯系統(簡稱:FeatureStation_GeoEX),2014SR174621
7、CASM ImageInfo遙感數據處理軟件v1.0[簡稱:CASM ImageInfo],2003SR8490
8、CASM ImageInfo遙感數據處理軟件v2.0[簡稱:CASM ImageInfo],2005SRBJ0669
9、LandXpress國土資源調查與監測專業軟件v2.0[簡稱:LandXpress],2006SRBJ0115
10、地物提取矢量采編系統[簡稱:ImageInfo FeatureXpress]v1.0,2008SR11883
11、遙感集群處理軟件(clusterRS)[簡稱:clusterRS]v1.0,2009SR057962
指導學生情況
武漢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山東科技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兼職教授,指導碩、博士研究生60余名。
在中國礦業大學指導的研究生有:
1、2007年入學的閆麗麗,研究方向為SAR建筑物提取;
2、2008年入學的花奮奮、楊健,研究方向為InSAR、遙感影像匹配;
3、2009年入學的梁靜、祝傳廣,研究方向為InSAR形變監測、Lidar電力線提取;
4、2010年入學的張俊娜,研究方向為SAR影像與光學影像融合;
5、2011年入學的劉文祥、王亞超,研究方向為SAR影像幾何糾正與輻射校正、影像立體匹配;
6、2012年入學的趙偉穎,研究方向為礦區沉降監測。
7、2015年入學的黨宇,研究方向為土地分類覆蓋檢測。
8、2016年入學的劉飛,研究方向為遙感影像處理。
9、2017年入學的何倩,研究方向為InSAR形變監測。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