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專業目錄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8-08-22 相關院校:上海大學
085204材料工程
085209集成電路工程
085204 材料工程
本專業為上海市重點學科,是上海大學首個教育部、財政部資助的第一類特色學科,獲教育部211工程、上海市重點學科、上海市"教育高地"等建設項目資助,擁有國內一流的金屬材料測試與分析研究裝備。
本專業目前承擔著國家863、973和科技部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十多項,以及四十多項橫向科研項目。主要研究汽車用材料、工模具材料、高性能鋼鐵材料、非晶及納米材料、新型鑄造合金等材料,以及磁性材料、能源材料等功能材料,以材料的微結構分析、強韌化處理技術、凝固技術、塑性成型技術、鑄造技術、材料表面改性及合金化、材料集成計算方法等為主要研究方向。
本專業注重培養研究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與上汽、一汽、寶鋼、鞍鋼、攀鋼、興化不銹鋼研究院、上海電氣、三大核電集團等大型企業有著廣泛的產學研合作,為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科學研究與實踐的場所。本學科與北京鋼鐵研究總院等單位聯合成立了先進鋼鐵材料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與上海汽車總公司及其所屬的公司聯合成立了汽車金屬材料研究工程中心、汽車用鋼研究所等研究機構,與寶山鋼鐵股份公司、興化不銹鋼研究院、上海電氣、三大核電集團確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本專業課題研究與上海市的支柱產業密切聯系,也為學生提供了寬廣的就業面,主要就業于汽車、鋼鐵、能源、半導體、機電、家電、貿易等行業,為上海乃至全國培養材料工程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學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工模具材料及其表面技術、汽車用金屬材料(鋼板、鋁合金、結構鋼)、材料合金設計與熱力學和動力學計算、高性能金屬材料、金屬熱加工及其數值模擬。
02.(全日制)薄膜電子材料、信息功能復合材料、光電子材料與器件、智能材料與系統、納米材料與器件、先進陶瓷材料、能量轉換材料。
03.(全日制)金屬材料的精煉、熔體處理和分析、加工過程的數值模擬、加工過程中廢棄物處理與利用、電磁場在材料加工制備過程中應用、電化學、高潔凈金屬材料制備、金屬凝固理論及連鑄技術、高性能結構功能材料制備、高溫合金的鈦合金鑄造成型、粉末冶金、人工智能冶金、有色合金材料加工。
04.(全日制)高性能先進工程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以聚合物分子設計與合成、高性能高分子工程材料、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光、電、磁、催化、仿生等特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及樹脂基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應用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
05.(全日制)核電站關鍵結構材料(無輻射)、碳/碳復合材料以及特種纖維材料、非晶合金材料、新型特殊鋼及高溫合金、電池材料、磁性材料、超導材料等。涉及新材料和新工藝的研發,以及材料在信息、能源、環保、腐蝕與防護等領域工程應用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指導教師:
周邦新院士、孫晉良院士、魯雄剛、任忠鳴、翟啟杰、張捷宇、鐘云波、邵光杰、吳曉春、韋習成、張恒華、朱麗慧、楊弋濤、史文、魯曉剛、陳業新、李愛軍、李謀成、李瑛、劉文慶、呂戰鵬、王剛、王均安、肖學山、徐暉、羅宏杰、高彥峰、趙景泰、施思齊、駱軍、卞建江、陳益鋼、程晉榮、施鷹、王林軍、夏義本、楊秋紅、朱玉斌、操光輝、李重河、汪學廣、尤靜林、高玉來、李喜、李謙、張阿方、劉引烽、尹靜波、郭強、劉麗、程曉英、姚美意、李強、夏爽、鄭紅星、譚曉華等正副教授120余名。
招生人數:30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01方向:921材料科學基礎(專)
02方向:922物理化學(二)(專) 或 923普通物理(二)(專)
03方向:921材料科學基礎(專) 或 922物理化學(二)(專) 或 923普通物理(二)(專)
04方向:922物理化學(二)(專)
05方向:921材料科學基礎(專)或 922物理化學(二)(專)
5.復試科目: 01方向:材料工程基礎(固態相變或金屬材料學或材料力學性能)
02方向:固體物理 或 量子力學 或 無機化學
03方向:材料科學基礎 或 物理化學 或 金屬材料學
04方向:高分子綜合知識
05方向:固體物理 或 材料科學基礎 或 物理化學
備 注:
1. 本專業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培養。
2. 聯系人:
01方向:
李娜 linaysu@shu.edu.cn
閔永安 (021)56334194 mya@staff.shu.edu.cn
02方向:
張文竹、 沈悅 (021)66132031 shuemat@oa.shu.edu.cn
03方向:
李娜 linaysu@shu.edu.cn
鐘云波 (021)56336048 yunboz@staff.shu.edu.cn
04方向:
孫 鶯 (021)66138063 polymer@oa.shu.edu.cn
05方向:
林根文 (021)56331537 gwlin126@126.com
姚美意 (021)56338586 yaomeiyi@shu.edu.cn
085209 集成電路工程
本工程領域培養專業依托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信息材料系,僅十余年來獲得了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投資及"211工程"建設資助,設有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等碩士點,材料學博士點和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擁有微電子器件及相關材料制造等先進的儀器和設備。本學科研究領域涉及微電子器件及集成電路的制造、測試、封裝、材料與設備;光電子材料與器件;新型顯示技術與應用集成等多個方向,是一個集集成電路、器件物理、微電子材料等多學科交叉的領域。該工程領域目前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市部委級課題,并注重與企業的廣泛聯系,已與Intel、中芯國際、宏力、華虹NEC、美國應用材料、上廣電等多家國際知名集成電路相關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建有Intel-上海大學集成電路封裝失效分析聯合實驗室,并受中芯國際等企業委托開展微電子相關領域的成人教育和人員培訓工作。
本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工作的開展能進一步滿足上述企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和在職人員在職進修的迫切需要。
學 制:2.5年
研究方向:
01.(全日制)電子器件及集成電路的封裝技術
02.(全日制)電子器件及集成電路的制造工藝
03.(全日制)電子器件及集成電路的測試與失效分析
04.(全日制)光電子材料及器件集成化
05.(全日制)微、納電子材料及器件集成化
06.(全日制)信息顯示技術及應用集成
指導教師:
王林軍、陳益鋼、沈悅、李冬梅、閔嘉華、朱文清、趙岳、徐閏、曹萌、張繼軍、黃健、楊偉光等正副教授15余名。
招生人數:10
考試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論
2.204英語二
3.302數學二
4.923普通物理(二)(專)
5.復試科目:量子力學 或 固體物理
備 注:
1.本專業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培養。
2.聯系人:張文竹、沈悅 (021)66132031 shuemat@oa.shu.edu.cn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