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研招新聞 來源:光明日報 2012-05-09 相關院校:安徽大學
在舒城基地,指導老師、舒城縣科技局局長張玲給研究生講解大棚蔬菜種植技術。
在教室里學知識,在圖書館里做學問,在實驗室里做研究……研究生的傳統培養方式一直立足于校園這個象牙塔之中。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新變化,這種傳統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需求,越來越受到詬病。
2009年1月13日,安徽大學與懷寧縣人民政府簽署了共建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開創了被譽為“安大模式”的研究生聯合培養探索之路。與傳統模式不同,研究生在完成理論學習的同時,培養周期中有將近一年時間在聯合培養基地的具體工作崗位上,通過學校和基地“雙導師”指導,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由此完成畢業論文。
這種嶄新的研究生培養機制,在3年實踐中,增強了學生能力,支持了地方工作,提高了培養質量,收到了學生、地方、高校“三贏”的良好效果。
經過3年的發展,安徽大學已與懷寧、太湖、舒城、和縣、廬江、來安、懷遠、休寧8個縣建立聯合培養基地;與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軍事醫學科學院、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7個高水平科研機構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合作;與安徽安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肥皖儀科技有限公司等19家企業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聯合培養,已經成為安徽大學研究培養的成熟機制。
推動研究生培養機制創新安徽大學黨委書記 黃德寬
與地方政府共建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是對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積極探索,目前,我校已在省內8個縣建立研究生聯合培養創新基地,完成93名研究生的聯合培養工作,為地方政府提供研究報告100余篇,并有6名聯合培養研究生畢業后留在創新基地工作。
與地方政府的聯合培養工作取得的成績雖然是初步的,卻積極地推動著我校研究生教育理念的更新。創新人才培養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及安徽省戰略需求緊密結合,這越來越成為我們的共識,開拓更多聯合培養渠道成為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自覺行動。我校先后與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軍事醫學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7個高水平科研機構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為研究生了解科學研究前沿、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提供契機。
我校還結合蕪(湖)蚌(埠)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千人培養計劃”項目,與安徽安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肥皖儀科技有限公司等19家企業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為研究生了解生產、研發一線、參與協同創新搭建平臺。圍繞安徽省“加快皖北發展”戰略,與阜陽師范學院等3所省屬師范學院開展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在利用兄弟高校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也與兄弟高校分享研究生教育經驗,為促進安徽省省屬高校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作出了應有貢獻。
通過各種形式聯合培養工作的開展,導師和研究生的視野進一步開闊,要求改革的呼聲也更加強烈。為此,我校從2010年入學的研究生起,全面啟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建立研究生培養成本分擔機制,多渠道籌集研究生培養經費,建立研究生資助新體系,充分調動研究生學習、科研的積極性;改革導師遴選制度,實行導師年度招生資格審核制,建立研究生導師準入和退出新機制;實行學分制和彈性修業年限制度,分類制定研究生學業標準,以強化學科發展所需高層次后備人才素質為導向培養博士研究生,以提高創新研究能力為導向培養學術型碩士研究生,以提高直接就業和創業能力為導向培養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建立健全研究生中期考評和分流制度,初步形成分類指導分層培養、開放型多樣化的研究生培養新格局。正是聯合培養,推動了我校研究生培養機制創新。
解決研究生有理論缺實踐的問題來安縣教育局局長 李錦鵬
2010年4月2日,我縣與安徽大學簽訂協議共建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已完成兩批共11名研究生的聯合培養任務。
聯合培養研究生到創新基地后,根據選擇的“課題”分別被安排到縣經信委、縣信訪局、縣商務局等部門。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到來提升了單位的知識層次,激活了機關的活力,為單位營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圍。
縣教育局作為牽頭單位,在加強制度建設的同時強化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日常管理,每月組織研究生進行一次政治學習,要求研究生報送月工作總結,匯報各自工作和學習情況;定期組織部門協調會,積極磋商研究生在各自單位工作和論文撰寫等方面遇到的問題:政治上給待遇(列席政府會議),學習上開“綠燈”(為他們作論文提供一切幫助),工作上壓擔子(在完成論文的同時多承擔一些具體事務),讓他們在一年的時間內能力得到真正提升。如商務局、文廣新局單位的研究生都是和副局長在同一辦公室辦公,遇到問題及時解決;民政局的研究生安排在辦公室工作,以便閱讀各類文件,為論文撰寫提供第一手資料,同時也熟悉機關工作的流程;信訪局的研究生每次都參加接訪;經信委的研究生經常和局領導一起參加政府會議。
研究生在基地學習不光是為了完成論文撰寫,更主要的是解決他們有理論缺實踐的問題,來安縣采取多種形式,不斷創新載體,豐富他們的實踐內涵。例如,安排聯合培養研究生到大英鎮結對幫扶農村留守兒童,去汊河鎮小李莊、舜山鎮和平村等新農村建設示范點調研考察,等等。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我們注重學以致用和培養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聯合培養研究生積極申報滁州市首屆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為課題論文的寫作提供項目支持。李虎同學的課題論文《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洪山戲研究》被滁州市社科聯立項,是我縣在滁州市首屆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申報工作中唯一立項的課題。在各單位,聯合培養研究生分別承擔著不同的工作,在進行課題調研的過程中,注重研究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我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讓研究生參與單位辦公室綜合事務的工作,從文件收發、會議準備、電話記錄到接待工作、檢查工作,讓研究生在處理綜合事務中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地學習模式開啟我的人生之路安徽大學財政學專業2010屆畢業生 金偉
2009年3月7日,我有幸成為安徽大學懷寧縣研究生聯合培養創新基地首批研究生中的一員,來到懷寧縣進行為期一年的實地學習。通過在基地一年的學習和工作,我感覺相對于在校學習和其他形式的鍛煉實習,基地學習模式有著更為獨特的優勢。
基地學習能夠更加有效地把理論學習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在校學習只能進行理論學習;各種各樣的實習鍛煉也一般會把實踐學習和理論學習割裂開來。而基地學習會根據我們每個人的專業及研究方向把我們安排在相應的單位或工作崗位上進行實踐鍛煉,讓我們的專業和工作對口,從而使我們的所學和所用能夠對接。
我的專業是財政學,研究方向是財稅理論與政策,被安排到縣財政局從事財源建設研究工作。在基地的日常工作和學習中,我們既可以用所學習的專業知識來指導相關工作,也可以通過實際工作來驗證我們的專業知識,從而更好地把理論知識融會貫通,達到“用理論指導實踐,再用實踐豐富理論”的效果。記得當初我來基地時,就是先憑借著自己的財政學知識,很快掌握了財政局的相關材料書寫等工作,而后又通過對財政局工作的親身體驗和對工作流程的了解,對以往不太熟悉的財政學知識有了更為直觀和感性的理解。
基地學習更能培養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基地在剛開始就給我們每個人安排了研究課題,我們在一年的時間里就圍繞自己的課題進行大量的調研和實證分析。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會一直帶著問題學習,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問題,可以逐漸學會如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我們基地研究生中的很多人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寫了許多自己選題的調研報告。盡管現在看來,那時提出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建議有很多幼稚和不成熟的地方,但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習慣則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慢慢培養而成的。
基地學習更能拓寬我們的視野。在校學習只能讓我們從書本中汲取“營養”;一般的實習鍛煉也只是局限一個領域,很難讓我們有更為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自己、審視社會。在基地,我們是站在全縣的角度去研究問題,而不是局限于一個單位,這本身就給我們一個很高的平臺。另外,由于有校、地兩邊的領導及老師的關懷與幫助,我們有很多機會與各領域人士交流,可以與更多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進行溝通和來往,基地研究生之間也可以相互交流學習與工作心得,這些對于我們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都有著很大的幫助,能夠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基層、了解社會,也便于改變以往不成熟的想法。拿我來說,來基地之前一直希望畢業之后能夠在大城市工作,但通過基地一年的學習,我逐漸認識到在基層同樣有舞臺,在基層同樣能夠實現自我價值。所以,我在基地學習之后,通過省委組織部的選調生招錄考試,在成為了一名選調生后,繼續留在了基地懷寧工作。
背景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