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招生簡章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6-08-01 相關院校:中科院金屬研究所
一、金屬所簡介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科學院新創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創建者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冶金學家李薰先生。現任所長楊銳研究員。經老一輩科學家和幾代人的不懈努力,金屬所已經發展成為我國享譽海內外的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重要的研究基地,也是培養材料科學與工程高級人才的重要基地。
自2015年開始金屬所研究生教育歸口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招生、培養和授予學位。
金屬所以“創新材料技術、攀登科技高峰、培育杰出人才、服務經濟國防”為使命。以高性能金屬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等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這些材料的結構、性能、使役行為及其防護技術,并注重材料制備、加工及工程化研究。金屬所已初步形成基礎、應用、開發的新格局: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以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金屬腐蝕與防護實驗室為核心,瞄準國際前沿,解決重大的學科問題。應用研究以沈陽先進材料研究發展中心、材料環境腐蝕研究中心為核心,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關鍵性的技術問題。
金屬所研究生教育堅持“質量第一,精品教育”的教育理念,培養質量位居同學科前列。1997年獲準按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授予博士及碩士學位。在2003年、2006年全國一級學科質量評估中,金屬所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綜合排名均列全國第二。設立于1989年的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是授予中國科學院在學研究生的最高榮譽,至今金屬所有28人獲此殊榮,居全院研究所前列。在全國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金屬所共有11篇論文獲獎。
金屬所有高水平的導師隊伍,現有碩士生導師200余名,博士生導師81名,兩院院士6名,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4名,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5名,入選國家“****”支持者3名,“萬人計劃”支持者6名,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支持者41名,入選“青年****”支持者3名;有充足的科研經費和配套齊全的科研儀器設備;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大學、學術團體和企業建立了廣泛的合作交流關系;具有濃郁的學術氛圍和寬松的學術環境,是從事材料科學研究和深造的理想選擇。
金屬所還為在學研究生建有配套良好的學習、體育、文娛、生活設施和標準間公寓,設立了各類研究生獎學金,其中獎助學金總額碩士生最高4.2萬元/年,博士生最高7萬元/年。
有關招生簡章、政策、要求等信息將在金屬所研究生部和中科大網站上公布。
二、聯系方式
地址:沈陽市沈河區文化路72號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生部
郵編:110016
聯系人:李老師,魏老師,侯老師
電話:024-23998273
傳真:024-23842016
網址:www.gs.imr.ac.cn,www.imr.cas.cn,yz.ustc.edu.cn
E-mail: imryzb@imr.ac.cn
QQ群: 127984993
微信公共平臺(IMRYZB):
三、招生專業、研究方向及導師
序號 | 學科專業、研究方向 | 導師 |
080501 材料物理與化學 | ||
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部 | ||
01 | 材料疲勞與斷裂機制 | 張哲峰研究員 張鵬副研 |
02 | 納米結構金屬材料變形行為與機理 | 盧磊研究員 |
03 | 新型微納器件材料使役行為與失效機理 | 張廣平研究員 |
04 | 材料形變與斷裂機制計算模擬 | 楊金波研究員 |
05 | 金屬材料強韌化設計 | 田艷中副研 陽華杰副研 |
06 | 生物力學與仿生材料 | 劉增乾副研 屈瑞濤副研 |
磁性材料與磁學研究部 | ||
07 | 低維材料中量子相變和器件研究 | 韓拯研究員 張志東研究員 |
08 | 拓撲絕緣體納米結構的制備和輸運性質 | 王振華研究員 張志東研究員 |
09 | 功能材料中的相變和熵變 | 任衛軍副研 張志東研究員 |
10 | 低維材料的第一原理設計和物理性能 | 楊騰副研 張志東研究員 |
11 | 自旋軌道耦合對費米超流系統物理性質的影響 | 周可召副研 張志東研究員 |
12 | 薄膜中的交換耦合、磁電耦合及其輸運性質 | 劉偉研究員 |
13 | 鐵電薄膜的制備與評價 | 王占杰研究員 |
催化材料研究部 | ||
14 | 納米催化機理與表征 | 蘇黨生研究員 劉洪陽副研 |
15 | 計算化學與模擬 | 李波副研 |
16 | 功能材料表征 | 張炳森研究員 |
固體原子像研究部 | ||
17 | 基于鐵電極化的量子材料構筑及其亞埃尺度結構特性* | 馬秀良研究員 |
18 | 智能材料微結構研究* | 葉恒強院士 楊志卿副研 |
19 | 金屬材料基因組基礎* | 王紹青研究員 馬尚義副研 |
20 | 鈣鈦礦氧化物功能薄膜亞埃尺度的界面結構特性* | 朱銀蓮研究員 |
21 | 航空材料中形變和相變的電子顯微學研究* | 杜奎研究員 |
22 | 材料結構與性能關系的原位透射電鏡研究* | 鄭士建研究員 |
23 | 無機復合材料的界面精細結構* | 賀連龍研究員 |
24 | 鈣鈦礦結構鐵性氧化物顯微結構與性能的計算模擬* | 王宇佳副研 馬秀良研究員 |
25 | 鎂合金中長周期相的顯微結構與缺陷特征* | 邵曉宏副研 馬秀良研究員 |
鈦合金研究部 | ||
26 | 鈦合金復雜變形過程的模擬與優化* | 徐東生研究員 柏春光副研 |
工程合金研究部 | ||
27 | 鈦合金氧化第一原理研究* | 胡青苗研究員 |
材料加工模擬研究部 | ||
28 | 金屬結構材料的計算設計 | 陳星秋研究員 |
先進炭材料研究部 | ||
29 | 綠色能源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尹利長副研 成會明院士 |
080502 材料學 | ||
非平衡金屬材料研究部 | ||
01 | 金屬材料的表面納米化* | 盧柯院士 史亦農副研 |
02 | 多尺度納米結構金屬材料制備與性能* | 陶乃镕研究員 |
03 | 梯度納米結構金屬的應用基礎研究* | 王鎮波研究員 |
04 | 非晶合金涂層制備、性能及工程化應用* | 王建強研究員 |
05 | 生物醫用金屬材料* | 徐堅研究員 |
06 | 非晶合金復合材料 | 張海峰研究員 |
07 | 非晶合金* | 李毅研究員 |
08 | 金屬納米材料的變形機制與結構穩定性* | 李秀艷研究員 盧柯院士 |
09 | 納米多孔金屬智能材料* | 金海軍研究員 |
10 | 非晶合金制備及成形 | 王愛民研究員 |
11 | 金屬納米材料的使役行為* | 韓忠副研 盧柯院士 |
高性能陶瓷研究部 | ||
12 | 納米超級隔熱材料* | 王京陽研究員 |
13 | 導電功能陶瓷薄膜* | 王曉輝研究員 |
14 | 極端環境陶瓷防護涂層* | 張潔副研 |
15 | 先進陶瓷的高通量設計* | 王杰民副研 王京陽研究員 |
16 | 超高溫陶瓷材料* | 李美栓研究員 錢余海副研 |
環境功能材料研究部 | ||
17 | 環境功能材料* | 李琦研究員 |
18 | 薄膜電子材料的制備與應用探索 | 劉志權研究員 |
19 | 微電子微納互聯材料的制備、性能和表征* | 祝清省副研 |
先進炭材料研究部 | ||
20 | 新型能源材料的制備科學* | 成會明院士 |
21 | 石墨烯的制備與物性研究* | 任文才研究員 馬來鵬副研 |
22 | 碳納米管的制備與性能* | 劉暢研究員 侯鵬翔研究員 |
23 | 太陽能光催化材料* | 劉崗研究員 康向東副研 |
24 | 智能電化學儲能器件研究* | 李峰研究員 孫振華副研 |
25 | 納米碳基電子器件* | 孫東明研究員 |
26 | 催化劑與碳納米管的精細結構關系研究* | 湯代明研究員 劉暢研究員 |
27 | 納米炭復合材料的電熱功能特性研究* | 曾尤研究員 |
高溫合金研究部 | ||
28 | 單晶高溫合金設計與制備 | 張健研究員 張少華副研 |
29 | 先進單晶高溫合金的力學行為 | 樓瑯洪研究員 李輝研究員 |
30 | 高強抗熱腐蝕單晶的研究 | 鄭志研究員 劉恩澤副研 |
31 | 先進高溫材料及凝固技術研究 | 于金江研究員 劉金來副研 |
32 | 先進單晶高溫合金設計與凝固技術 | 李金國研究員 劉紀德副研 |
33 | 高溫合金組織表征與性能優化* | 袁超研究員 侯介山副研 |
34 | 復雜鑄造型腔制備工藝的研究 | 劉恩澤副研 鄭志研究員 |
工程合金研究部 | ||
35 | 寬溫域多功能鈦合金研究* | 郝玉琳研究員 李述軍研究員 |
鈦合金研究部 | ||
36 | 微量元素對鈦鋁渦輪葉片性能的影響* | 楊銳研究員 崔玉友研究員 |
37 | 深海用高強鈦合金韌化研究* | 雷家峰研究員 馬英杰副研 |
38 | 核級鋯合金晶體學研究 | 李閣平研究員 |
39 | 3D打印鈦合金組織調控* | 王清江研究員 陳志勇副研 |
40 | 非連續長纖維增長聚合物復合材料 | 隋國鑫研究員 |
41 | SiC纖維增強鈦基復合材料研究* | 王玉敏副研 張旭副研 |
功能薄膜與界面研究部
|
||
42 | 低維材料生長設計與應用* | 姜辛研究員 邱建航副研 |
43 | 半導體薄膜與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與光電性能研究* | 姜辛研究員 劉寶丹研究員 |
44 | 納米結構熱電材料和能量轉換器件* | 邰凱平研究員 |
專用材料與器件研究部 | ||
45 | 先進航空發動機封嚴涂層的摩擦學設計 | 段德莉研究員 |
材料環境腐蝕研究中心 | ||
46 | 變形鎂合金加工工藝、再結晶與織構形成機制 | 陳榮石研究員 |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 ||
材料加工模擬研究部 | ||
01 | 先進高強高韌耐磨鋼材料研究及其制備工藝開發* | 李殿中研究員 胡小強副研 |
02 | 高性能鋼鐵材料組織與性能控制 | 王培副研 李殿中研究員 |
03 | 稀土鋼機理研究與工程應用* | 欒義坤副研 李殿中研究員 |
04 | 高性能核用焊材研制 | 陸善平研究員 |
05 | 外場作用下焊縫凝固行為研究 | 董文超副研 |
非平衡金屬材料研究部 | ||
06 | 輕量化結構中的異種材料焊接技術* | 倪丁瑞副研 馬宗義研究員 |
07 | 納米金屬復合材料的制備技術* | 王東副研 肖伯律研究員 |
分析測試部 | ||
08 | 材料無損檢測與評價 | 蔡桂喜研究員 |
材料表面工程研究部 | ||
09 | 復合防護涂層 | 裴志亮副研 孫超研究員 |
10 | 材料耐久性防護及工程化 | 李京研究員 魏英華副研 |
11 | 高溫防護涂層 | 姜肅猛副研 宮駿研究員 |
12 | 太陽能儲熱介質的腐蝕與防護涂層研究* | 崔新宇副研 |
13 | 藕狀銅的表面改性研究 | 杜昊副研 |
14 | 高溫防護涂層研究 | 孔令艷副研 |
特殊環境材料研究部 | ||
15 | 新一代耐高溫耐腐蝕核用結構材料 | 戎利建研究員 陳勝虎副研 |
16 | 特種薄膜 | 劉實研究員 熊良銀副研 |
17 | 環保易切削不銹鋼 | 姜海昌研究員 宋元元副研 |
18 | 四代核電快堆用抗輻照材料研究 | 馬穎澈研究員 劉奎研究員 |
19 | 材料的超純冶金技術研究 | 陳波副研 劉奎研究員 |
20 | 微重力環境下材料科學與實驗技術研究 | 羅興宏研究員 |
材料特種制備與加工研究部 | ||
21 | 結構化催化劑 | 張勁松研究員 |
22 | 多級孔陶瓷材料 | 楊振明研究員 |
23 | 合金凝固* | 趙九洲研究員 |
24 | 焊接質量控制技術 | 陳懷寧研究員 |
25 | 甲殼素基生物材料 | 趙巖研究員 |
精密管材研究部 | ||
26 | 新型圓珠筆用不銹鋼 | 孔凡亞研究員 都祥元研究員 |
專用材料與器件研究部 | ||
27 | 新型磁兼容醫用金屬材料 | 任伊賓副研 |
28 | 口腔種植體的微生物腐蝕研究 | 徐大可副研 |
29 | 陶瓷基復合材料 | 湯素芳研究員 |
30 | 高強鋼中合金元素的微觀偏聚效應研究 | 王威副研 |
31 | 先進材料本構和成形極限理論模型及其應用 | 宋鴻武副研 |
32 | 可溶解鋁合金 | 汪偉副研 |
33 | 抗菌不銹鋼的成形性能研究 | 楊春光副研 |
34 | 結構功能一體化復合材料* | 王全兆副研 馬宗義研究員 |
高溫合金研究部 | ||
35 | 一種難變形高溫合金的超塑性變形研究 | 張偉紅副研 孫文儒研究員 |
36 | 一種新型低膨脹高溫合金的組織控制研究 | 劉芳副研 孫文儒研究員 |
37 | 高溫合金復雜構件的組織與性能控制 | 李應舉副研 楊院生研究員 |
38 | 高性能輕合金的成分設計與性能優化 | 羅天驕副研 楊院生研究員 |
0805Z1 ★腐蝕科學與防護 | ||
金屬腐蝕與防護實驗室 | ||
01 | 納米智能防腐技術* | 李瑛研究員 |
02 | 納米復合涂層 | 彭曉研究員 董志宏副研 |
03 | 激光增材制造 | 彭曉研究員 謝玉江副研 |
04 | 熔鹽電化學 | 曾潮流研究員 劉會軍副研 |
05 | 耐腐蝕硬質涂層研究 | 辛麗研究員 |
06 | 物理氣相沉積高溫涂層研究* | 朱圣龍研究員 沈明禮副研 |
07 | 新型緩蝕劑制備與性能 | 楊懷玉研究員 |
08 | 電化學材料技術 | 劉建國副研 |
09 | 超高溫熱障涂層研究 | 鮑澤斌副研 |
10 | 智能電化學制造 | 杜克勤副研 |
材料環境腐蝕研究中心 | ||
11 | 材料的腐蝕行為與損傷評價 | 韓恩厚研究員 |
12 | 基于響應的自修復型涂層 | 史洪微副研 |
13 | 材料的力學化學交互作用 | 王儉秋研究員 張志明副研 |
14 | 腐蝕控制技術研究 | 趙健副研 柯偉院士 |
15 | 腐蝕與磨損的交互作用* | 鄭玉貴研究員 |
16 | 微生物對金屬大氣腐蝕影響 | 王振堯研究員 韓薇研究員 |
17 | 力與大氣腐蝕的協同作用 | 王振堯研究員 潘晨副研 |
18 | 自然環境腐蝕* | 孫成研究員 許進副研 |
19 | 耐溫耐蝕納米復合涂層研究 | 王震宇副研 劉福春研究員 |
20 | 工程結構腐蝕的仿真計算 | 王海濤副研 |
085204 材料工程 | ||
01 | (全日制)材料工程 | |
02 | (非全日制)材料工程 |
注:
1、以上研究方向均可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
2、帶*研究方向要求碩博連讀。
四、初試科目
080501材料物理與化學、080502材料學、080503材料加工工程、0805Z1腐蝕科學與防護
101 思想政治理論
201 英語一
302 數學二
921大學物理或922物理化學C或923材料力學
085204材料工程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1英語一
302數學二
921大學物理或922物理化學C或923材料力學或940材料科學基礎B
五、復試辦法
1、復試原則
堅持科學選拔。積極探索并遵循高層次專業人才選拔規律,采用多樣化的考察方式方法,確保生源質量。
堅持公平公正。做到政策透明、程序公正、結果公開、監督機制健全,維護考生的合法權益。
堅持全面考查,突出重點。在對考生德智體等各方面全面考察基礎上,突出對專業素質、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
堅持客觀評價。業務課考核成績量化,綜合素質考核有較明確的等次結果。
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服務意識,提高管理水平。
2、復試內容
為提高復試工作有效性,并根據我所的學科特點,確定復試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1)專業素質和能力
①大學階段學習情況及成績;
②專業課筆試;
③專業面試;
④英語聽說能力測試;
⑤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綜合素質和能力
①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等(人事檔案審查或政審在發放錄取通知書之前完成);
②本學科(專業)以外的學習、科研、社會實踐(學生工作、社團活動、志愿服務等)或實際工作表現等方面的情況;
③事業心、責任感、紀律性(遵紀守法)、協作精神和身心健康情況;
④人文素養;
⑤舉止、表達和禮儀等。
3、復試形式
1)專業課筆試
①專業課筆試原則上按照專業知識綜合考試的形式進行。必答題部分是對考生綜合能力的考核與測試,主要針對理工科類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選答題部分針對物理、材料、加工、化學四大學科門類進行命題,考生可任選一類回答。考試內容及參考書見下表:
名稱 | 課程名稱 | 參考書及編者 | 出版社 |
物理類 | 固體物理 | 《固體物理學》方俊鑫、陸棟主編 | 上海科技出版社 |
《固體物理學》黃昆原著韓汝琦改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化學類 | 無機化學 | 《無機化學》武大、吉大等校編第三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材料類 | 材料科學基礎 | 《材料科學基礎》胡賡祥主編 |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加工類 | 材料成形原理 | 《材料成形原理》陳平昌、朱六姝、李贊主編 | 機械工業出版社 |
《材料成形原理》吳樹森、柳玉起主編第2版 |
各門類參考教材可任選其一。
②考試形式為閉卷,試卷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2)專業面試
①按照考生本科所學專業及報考類別分成若干相關專業組,進行分組復試。
②各專業組由至少5名相關研究方向具有副研究員以上專業技術職務專家組成面試考核小組對考生進行面試,每組設組長1名。
③面試主要采取問答形式。主要考核考生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并對考生大學階段學習成績、科研活動以及工作業績進行考察。考試時間20分鐘左右。
④面試過程中,每位老師均要進行書面記錄。每名考生面試結束后由考核小組簡短討論后,每位主考教師當場獨立評定分數。計分原則是考生的初評分為所有主考教師給定成績的平均分。為保證各組評分的可比性,各組評分采用統一的量化標準。
⑤各專業組面試結束后,由組長組織主考教師對全組考生初評分情況進行復核,對多數主考教師有異議的考生,由全體主考教師對照書面記錄和比較全組考生情況進行充分討論達成一致意見后重新獨立評分,按計分原則得出考生的最終專業面試成績。
⑥如需對考生進一步考查時,可再次另行組織專業面試。
3)英語聽說能力測試
①主要測試考生聽音辨義、理解日常交談內容、以及是否能運用外語知識與技能進行口頭交流的能力。考試時間8-10分鐘。
②測試分組進行,每組設兩位主考教師。
大學階段學習情況及成績、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考核貫穿于審查考生提交的相關證明材料、政審以及復試各個環節中進行。
4、同等學力考生復試
對同等學力考生,須嚴格復試。應加強對本科主干課程和實驗技能的考查,其中加試的閉卷筆試科目為2門,加試科目不得與初試科目相同,由我所自行組織命題,難易程度按大學本科教學大綱的要求掌握。每門科目考試時間3小時,試卷滿分為100分。加試科目及參考書如下表:
加試科目 | 參考書及編者 | 出版社 |
材料科學基礎 | 《材料科學基礎》趙品、謝輔洲、孫文山主編 | 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
材料分析測試方法 | 《材料分析測試技術》周玉編著 | 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
5、體檢
體檢標準參照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聯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教學[2003]3號)和教育部、衛生部制定的《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學生入學身體檢查取消乙肝項目檢測有關問題的通知》(教學廳[2010]2號)實施。
6、提交材料
參加復試的考生需要提交以下材料:
①參加復試的考生應攜帶準考證、學歷學位證書原件(往屆生)和身份證(應屆本科生還需交驗學生證),備復試報到及參加復試各環節時查驗;
②本科畢業學校教務部門(或院系)出具并加蓋公章的考生大學本科課程成績單;
③政治審查材料(加蓋公章并密封),應屆畢業生由考生所在學校院系學生辦公室出具,非應屆畢業生由檔案所在單位人事部門出具;
④反映考生英語水平的成績證明或證書(復印件);
⑤考生在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或全國性學術會議上發表的學術論文,所獲專利、科研成果及其它原創性工作成果的證明材料原件或復印件;
⑥考生的主要獲獎證書(復印件);
⑦考生簡歷;
⑧其它有參考價值的材料。
7、復試成績及最終成績
復試成績(滿分100分)=專業課筆試成績(滿分100分)×40%+專業面試成績(滿分100分)×45%+英語聽說能力測試成績(滿分100分)×15%。
最終成績滿分100分,復試成績占比50%,即最終成績=(初試成績÷5+復試成績)÷2。
六、錄取
依據考生總成績,結合考生大學期間學習成績、創新精神和能力、綜合素質和能力及我所專業需求等進行綜合排名擇優確定擬錄取名單報批。為保證招生質量,報批人數可小于招生計劃。
復試成績不合格者,不予錄取。
同等學力考生加試成績不計入復試成績,任一門加試成績不合格者,不予錄取。
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考核及體檢不作量化、不計入總成績,考核不合格者不予錄取。
七、調劑
金屬所各專業在生源不足的情況下接受調劑。調劑信息將于復試階段在中國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線網站(http://yz.ustc.edu.cn)發布。
八、學費標準
非全日制:共計3萬元;
其他:8000元/學年。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