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6-04-06 相關院校:南京師范大學
►個人簡介
王加強,男,副教授,教育學原理專業,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論與教師教育,2008年進入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工作。
►期刊文章
(1)《綜述研究淺析》,《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5期;
(2)《“三年級現象”及其原因探析》,《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6期;
(3)《浦東新區歷史名校學校文化研究――來自對教師的問卷調查》(第一作者),《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11期;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G30《中小學學校管理》2008年第3期全文轉載。
(4)《當代西方教育生態問題研究新進展》(第二作者),《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9期;
(5)《歷史文化名校的現代化轉型――上海市浦東新區百年老校掃描》(第三作者),《教育發展研究》2007第4A期。
(6)《教育生態分析:教育生態研究方式初探》,《教育理論與實踐》,二級權威,2008年第7期。
(7)《走向和諧:墨西哥印地安人基礎教育的發展脈絡探析》,《外國中小學教育》,核心,2008年第8期。
(8)《我國教育生態研究的進展與問題》(第一作者),《當代教育科學》,核心,2008年第19期。
(9)《墨西哥基礎教育體制分權改革:背景、過程、內容與成效》,《外國中小學教育》,核心,2009年第1期。
(10)《學校變革的生態分析》,《教育學術月刊》,核心,2009年第8期。
(11)《教師研究的現實困境與發展價值》,《當代教師教育》,省級,2009年第4期。
(12)《生態課堂:價值、特質與建構》,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省級,2010年第2期。
(13)《墨西哥基礎教育普及的進展與問題》,《外國中小學教育》,核心,2010年第8期。
(14)《教育生態研究方式的進展與反思》,《上海教育科研》,核心,2010年第11期。
(15)《教師教育課程的價值拓展》,《當代教育科學》,2011年第5期
(16)《十年來我國教師教育課程改革與研究述評》,《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第4期。
(17)《教師教育實踐課程的非連續性解讀》,《當代教育科學》,2011年第17期。
(18):《教師教育者的多元角色分析——基于教師專業發展視角》,《當代教育科學》,2011年第23期。
(19)《教可教嗎?——教師教育理論基礎的哲學反思》,《教育學報》,2012年第5期。
(20)《從“制度文本”到“傳記文本”:教師教育課程的范式轉換》,《教師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報紙文章
(1)《如何處理課堂教學的生成資源》(第一作者),《中國教育報》2008年3月21日第6版,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G3《中小學教育》2008年第6期全文轉載。
(2)《陋習》,《中國兒童報·現代家庭教育》2008年3月19日第2版。
(3)《平反“為A而A”》,《中國兒童報·現代家庭教育》
(4)《思想寶貝鑒賞》,《教師報》,2008年4月16日第8版。
(5)《高價幼兒園的教育學思考》,《中國兒童報·現代家庭教育》2008年10月1日第13版。
►著作
王加強:《學校變革的生態分析》,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參編著作/教材
(1)陶保平、黃河清主編:《教育調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十一章“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2)瞿葆奎、鄭金洲主編:《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2003》,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十五章“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
(3)瞿葆奎、鄭金洲主編:《中國教育研究新進展·2004》,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十六章“教師角色轉變”);
(4)葉瀾主編:《中國教育學科年度發展報告·2005》,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與范國睿教授合寫“教育管理學”);
(5)范國睿等主編:《文化變革與學校發展:歷史文化名校的現代化轉型》,百家出版社2006年版(與范國睿教授合寫“走進歷史名校,探尋文化意蘊,促進持續發展――上海市浦東新區”歷史名校現代化工程結題報告”;合寫“歷史名校的生機與活力――浦東新區歷史名校學校文化調查報告”;獨立撰寫“傳遞性教學與研究性教學――基于文化差異的分析”);
(6)張栗原著:《教育哲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與范國睿教授并為特約編輯)。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