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規劃考研題
查看(1399) 回復(0) |
|
|
發表于 2015-12-13 18:41
樓主
一、名詞解釋
1、步行空間 2、城市綠化 3、有機更新(2) 4、北京憲章 5、廣義建筑學(2006) 6、緊湊城市(2006) 7、衛城(2006) 8、臥城 9、城市社會學 10、城鄉一體化 11、區劃 12、綠地系統 13、過境交通 14、威尼斯憲章 15、市政設施 16、米列都 17、現代建筑學派 18、陪都計劃 19、城市美化運動 20、第三產業 21、生態系統 22、城市病 23、住區 住區是人類聚居的居住地,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種文化表現,俗稱“住文化” 24、元大都 25、現代主義建筑 26、‘梁陳方案” 27、阿房宮 28、閭里 漢長安城內民居“閭里一百六十,居室櫛比,門巷修直”即以后隋唐的里坊制度,是用高墻將許多居民約數十戶或上百戶圍在一個正方院內,四周設2~4個門,稱“里"門,里內有街巷,早晚有一定時間啟閉里門,里坊制度對中國城市住區規劃諸如北京四合院,上海的里弄等均有影響。 29、平江圖 30、劉秉忠 31、九邊重鎮 32、鐵路附屬地 33、米列特城 34、維特魯威: 35、希波丹姆式布局:主要以城市廣場為中心,以方格網的道路系統為骨架。 公元前一世紀的古羅馬建筑師 維特魯威著作的《建筑十書》是西方保留至今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中也提出了有關城市選址、城市布局、市政工程等方面的論述。 36、奧斯曼計劃 37、馬丘比憲章 二.簡述題 1、簡述霍德華“花園城”思想先進的社會學價值 2、簡述“考工記”的城市營造思想對后世的影響 3、簡述山水城市的生態內涵和景觀意義 山水城市的核心是如何處理好城市和自然的關系,是對生態城市的形象表達。山水城市的概念也比較符合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還突破了通常理解的“生態”范圍,而包括了歷史文化,不僅追求自然美,還追求人文美,即包含了更廣泛,更深邃的內容 4、簡述生態城市的物質構成內容 生態城市: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按生態學的原理建立起來的一類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即高效、和諧的人類棲境 5、簡述城市“有機疏散”理論對城市有效功能發揮的作用 6、簡述城市規劃與區域規劃的關系 區域規劃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地區范圍內,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遠計劃和區域的自然條件即社會經濟條件,對區域工業、農業、第三產業、城鎮居民點以及其它各項建設事業和重要工程設施進行全面的發展規劃,并作出合理的空間配置,是一定地區內社會經濟各部門和各分區形成良好的協作配合,城鎮居民點和區域性基礎設施的網絡更加合理,各項工程建設能更有序的進行,從戰略意義上保證國民經濟的合理發展和協調布局,以及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狹義的講,區域規劃就是在一個地區內對國民經濟建設進行總體的戰略部署。 7、簡述“雅典憲章”對世界城市規劃的影響 針對當時大英國的分區紊亂,環境惡劣問題,首次提出功能分區,把城市歸為居住游憩交通工作四個區域, 8、簡述中世界時期歐洲城市的特征 中世紀的特點:中世紀時期,西方進入到封建社會,城市處于衰落狀態,由于戰爭不斷和封建割據,出現了許多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在城市中,由于發展緩慢和不斷的改造建設而出現了很不規則的街道和廣場,教堂占中心位置,教堂的龐大體量和高聳尖塔成為城市空間布局和天際輪廓線的主導因素。到中世紀后期,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逐步興起,一些城市拜托了封建統治成為自治城市。在這些城市中,城市的公共建筑(如市政廳、關稅廳、和行業會所)占據了城市空間的主導地位。 城市選址:交通便利,利于防御和生活,風景優美,城市較小分布分散 城市功能:防御,居住,商業,集會,文化交流 城市社會制度:封建制度,貴族制訂了一系列標準來維持城市或者階級的利益 教會勢力強大,教堂占據城市中心焦點和交通焦點,教堂旁的廣場成為居民集會,文化交流的公共區,但是周圍的建筑卻缺少統一規劃,顯得雜亂 建筑風格:教堂的體量巨大,高聳入天,成為城市天際線的焦點。其它建筑色彩豐富,尺度適宜,形式多樣卻風格統一,城市景觀如風景畫。 交通:以步行交通為主, 9、簡述城市化過程中三個階段的規律性 標志: 第一階段: 城市化初期:即前工業化階段,以勞動密集型家庭小生產為主,產出結構中以第一產業占有主體地位。 第二階段: 工業化階段,這一階段經濟活動由家庭轉向企業化,集團化生產,工業活動集中性增強,吸引了大批農村勞動力,帶動了經濟各部門整體水平的提高,城市的發展受到極大推動,又可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工業生產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勞動力分配呈第一產業下降,第二產業上升趨勢,即在第一產業穩定、進步的同時,實現了勞動力的第一次轉移。 成熟期:工業生產又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過度,繼續吸引勞動力,第一產業呈繼續下降的趨勢,第二產業成熟,同時孕育第三產業; 后期:第三產業呈現出強勁的上升勢頭,第二產業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出現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的現象,實現了勞動力的第二次轉移,且勞動力的素質較第一次轉移發生了質的變化。 第三階段: 后工業化階段,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特別是信息產業的發展強化了二、三產業的調整,并由此引起城市結構與形態的調整,交通網絡,信息網絡的得到了發展與完善,大型生產部門遷往邊緣地區和中小城市,其在市中心的地位被知識密集公司所取代,主要城市功能逐漸由產品加工和低層次服務——信息處理、高層次服務過渡。 初期——生產力水平尚低,城市化速度緩慢,較長時期才能達到城市人口的30% 中期——由于經濟實力明顯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長的時期內,城市人口達到60%以上 穩定——農業現代化過程基本完成,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已基本轉化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業人口又向第三產業轉變 城市化三個階段中人口增長的運動軌跡描述為“S”曲線 10、簡述居住區規劃容積率與綠地率矛盾統一的關系 11、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在城市建設理論和實踐方面有何成就與局限? 12、上海近代史上有過哪一次城市規劃?各有哪些主要內容? 13、蘭斯塔德具有怎樣的基本空間結構形式?它的意義與作用是什么? 14、科學發展觀對我國當代城市規劃有什么現實指導意義? 15、 三.論述題 1、論述城市規劃專業課的構成內容和教育價值 2、論述歐洲中世紀以后城市變化的功能化特征 3、論述中國人居環境理論中“三位一體”關系的思想內容 4、論述中國傳統城市平面布局的軸線作用,試舉三個不同時代的城市為例分析 5、評述歐洲工業革命后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極其利弊作用 A、城市工業的發展與人口的聚集: 工業革命,人可以拜托風力、水力、人工能源使人可以把生產集中于城市,從而使加工工業迅速在城市發展,并隨之帶動商業和貿易發展,人口迅速膨脹。工業化吸收了大量的農業人口,城市擴展吞并了周圍的農業用地,失地農民流入城市,成為工人,加速城市化 B、城市布局的變化 工廠——居住區——工廠,圈層式發展成為工業化初期城市發展的典型形態 工業發展,產業部類增多,大量原材料與產品:出現城市倉儲用地 人口聚集,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多樣化,產生了新型商業及公共建筑,經濟活動增加,金融機構產生,城市中心出現了商務貿易活動的地區 新交通工具出現,并成為城市對外交通主要工具,鐵路,車站,碼頭,均有自己的用地選址要求,大大改變了城市結構布局。19世紀末,汽車的出現,城市道路系統發生了很大變化。 城市類型增加 城市與環境 城市面積擴展,市民越來越遠離自然環境。城市擴展過程,就是自然環境變為人工環境的過程。 工業發展與生活垃圾,進一步惡化了城市環境。 科學技術發展帶來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質量的城市生活 生產和人口的聚集,促進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聚集,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城市成為物流、人流、信息流中心 科技發展,促進了市政工程及城市公用設施的發展,城市物質、文化生活達到了很高水平 工業化及人口增加產生了土地的問題、住房問題、交通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社會問題 6、論述廣義建筑學理論對我國城市規劃的影響作用 7、從人居環境學觀點論述山地城市“三位一體”關系的空間美學意義 四.評析題 1、翻譯下列短文,并評析其蘊含的城市規劃思想 “上地方八十里,萬室之國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萬室之國一,千室之都四。上地方百二十里,萬室之國一,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八十里,與下地方百二十里,同于中地方百里。(管子。乘馬) 1.霍華德、柯布西耶規劃思想比較 共同點:解決大城市的擁擠和不衛生狀況 不同點:霍華德——城市分散發展,在大城市周圍建設一系列規模較小的城市,從空想社會主義出發,理論奠基與社會改革理想。 柯布西耶——城市集中發展,通過對大城市結構的重組,全面改造城市地區,希望以物質空間的改造來改造整個社會。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