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一区,免费看日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1区2区3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久久国产精品最新一区

武漢理工大學 - 話題

2011年考研政治沖刺復習:國民黨政府
查看(1111) 回復(0)
maxmin
  • 積分:210
  • 注冊于:2010-08-11
發表于 2010-12-24 22:21
樓主
國民黨政府處在全民的包圍中

一、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

(一)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

經過人民解放軍一年的作戰,戰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人民解放軍總兵力上升(127萬人增加為195萬人),國民黨總兵力下降(430萬人下降為373萬人)。解放軍的武器裝備也有很大改善。

沖刺備考

    ★ 2011年研究生考試沖刺專題

    ★ 2011年1月學歷考試免費短信提醒

    ★ 2011年考研英語作文預測及答案

中共中央作出決定:不等完全粉碎敵人的戰略進攻,不等解放軍在數量上占有優勢,立刻將主力打到外線去,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

戰略進攻的標志是三路大軍挺進中原,1947年6月底,根據中共中央的決策和部署,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實施中央突破,千里躍進大別山;陳毅、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主力為東路,挺進蘇魯豫皖地區;陳賡、謝富治指揮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為西路,挺進豫西。三路大軍相互策應,機動殲敵。迫使國民黨軍處于被動地位。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由此揭開。各個戰場上的攻勢作戰,構成了人民解放軍全國規模的戰略進攻的總形勢。

(二)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

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進攻,標志中國革命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

1947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這個口號的提出,極大地鼓舞了解放軍全體指戰員和全國人民的斗志。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陜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會議,制定了奪取全國勝利的行動綱領。到1947年底,戰爭主要在國統區進行。國民黨軍隊被迫由戰略進攻轉入全面防守。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提出:

1948年4月,毛澤東在《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總路線: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二、土地改革與農民的廣泛發動

(一)從《五四指示》到《中國土地法大綱》

在解放戰爭勝利發展的同時,解放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史稱《五四指示》),決定將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實行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在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之后,為了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進一步激發他們支援解放戰爭的積極性,1947年7月至9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和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明確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制度,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田,由鄉村農會接收,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這個大綱指引著在封建制度壓迫下的億萬農民群眾,將自己的力量匯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二)土地改革運動的熱潮

全國土地會議以后,解放區廣大農村迅速掀起土地制度改革(習慣稱土改)運動的熱潮。1948年4月,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系統闡明了土地改革總路線:即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毛澤東在十二月會議還提出兩條基本原則:

一條是滿足貧雇農的要求,一條是必須堅決團結中農,不要損害中農的利益。

土地制度改革的意義:

① 經過土地改革運動,到1948年秋,一億人口的解放區消滅了封建生產關系。廣大農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獲得翻身以后,其政治覺悟和組織程度空前提高,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工農聯盟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在“保田參軍”的口號下,大批青壯年農民踴躍參加人民軍隊,農民在物資后勤上支持共產黨。人民解放戰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人力、物力的支援。

② 土地制度改革,是從根本上摧毀中國封建制度根基的社會大變革。解決了土地問題的農民,深感共產黨是他們利益的代表者,積極支持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這就為打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三、第二條戰線的形成

(一)國民黨統治區的政治經濟危機

在國民黨統治區,以學生運動為先導的人民民主運動也迅速地發展起來,成為配合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二條戰線。

國民黨統治區政治經濟危機加深的原因:

第一,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把變“接收”為“劫收”,打發“勝利財”,從而使更多的民眾期望破滅。

第二,國民黨統治集團違反廣大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愿望,堅持獨裁、內戰政策,悍然發動全面內戰,使之在政治上迅速失去人心。

第三,為了籌措內戰經費,國民黨政府除了對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稅以外,更無限制地發行紙幣。惡性通貨膨脹引起物價飛漲,使人民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洗劫,使民族工商業走向破產。國民黨統治區的工農業生產嚴重萎縮,國民經濟遭遇深刻的危機。1947年,各地饑民達1億人以上公教人員和學生群眾的生活也陷入極度的困境。置于饑餓和死亡的界線上的人民團結起來,同蔣介石反動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爭。

(二)學生運動的高漲

針對國民黨當局積極從事內戰的準備,1945年底,昆明學生發動了以反對內戰,爭取自由為主要口號的一二。一運動。這個運動擴展到了許多城市。

1946年12月30日,為抗議駐華美軍強暴北京大學女學生,北平學生高喊“抗議美軍暴行!美軍退出中國!”的口號,舉行示威游行。抗議駐華美軍暴行的運動(史稱抗暴運動或“一二·三○運動”)由此掀起。12天內,抗暴運動擴展到14個省26個城市,參與的學生達50幾萬人。

1947年5月20日,南京、北平等地爆發了反饑餓、反內戰運動(史稱“五·二○運動”)。隨后,這個運動迅速擴大到上海、杭州、武漢、廣州等60多個大、中城市,和各階層人民的斗爭匯合到了一起。以此為標志,反對國民黨統治的第二條戰線的正式形成。

1947年10月以后,學生運動的主要口號便由“反饑餓、反內戰”改為“反饑餓、反迫害”了。

(三)人民民主運動的發展

1946年6月23日,以馬敘倫為首的上海人民和平請愿團到達南京下關車站,遭到國民黨特務圍攻毒打,制造了震驚全國的下關慘案。

1947年間,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中,先后有120萬工人舉行罷工,城市居民有“搶米”風潮。在農村,農民不斷掀起反抗國民黨當局抓丁、征糧、征稅的浪潮。

臺灣“二·二八”起義:1947年2月28日,臺北市人民為反抗國民黨當局的暴政、抗議反動軍警屠殺市民,舉行大規模示威游行,遭國民黨軍警鎮壓。之后,臺灣各地漢族、高山族人民奪取武器,舉行起義, 3月14日起義失敗。起義雖失敗,它是全國人民民主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上事實表明,國民黨政府在軍事上、政治戰線上都打了敗仗。這個政府已經處在全民的包圍中。

四、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黨派的歷史發展

中國各民主黨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各民主黨派形成時的社會基礎,主要是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以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它是這些階級、階層的人們在反帝愛國和爭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礎上的聯合,是階級聯盟性質的政黨。

八個民主黨派多數成立于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主要是: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1947秋年成立,領導人:宋慶齡、李濟深。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1941年3月成立,由原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改名而來。領導人:黃炎培、張瀾。

中國民主建國會(簡稱民建)。1945年12月成立,愛國的民族工商業者以及有聯系的知識分子發起。創建人:黃炎培、胡厥文等。

中國民主促進會(簡稱民進)。1945年12月成立,以文化教育出版界知識分子為主,還有一部分工商界愛國人士。領導人:馬敘倫。

九三學社。1956年5月4日正式成立,領導人:許德珩等。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二二八起義失敗后,有臺灣愛國人士于1947年11月發起成立。領導人:謝雪紅

以上六個民主黨派成立于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

中國農工民主黨(亦稱“第三黨”)。 1947年2月3日,由原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1930年11月成立)改名而來。領導人:章伯鈞。

中國致公黨(簡稱致公黨)。1925年10月,由華僑在美洲舊金山成立致公黨總部,領導人:李濟深、陳其尤。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格局形成的基礎

各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從抗戰后期就開始了,并貫穿整個解放戰爭時期,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各民主黨派的政綱不僅相同,但都主張愛國、反對賣國,主張民主、反對獨裁。這與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政綱基本一致,這是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口號中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1949年1月22日,李濟深、沈鈞儒等民主黨派的領導人和著名的無黨派民主人士55人聯合發表《對時局的意見》,一致擁護中共提出的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聯合政府的主張。這個政治聲明表明,中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決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擁護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國。同年春,毛澤東在同有關人士談話時提出,民主黨派應“積極參政,共同建設新中國”。民主黨派參加新政協并將在新中國參政,標志著民主黨派地位的根本變化。它們不再是舊中國反動政權下的在野黨,而成為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參加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和共產黨一道擔負起管理國家和建設國家的歷史重任。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

五、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在1921年至1949年,中國社會存在著三種主要的政治力量,他們分別提出了三種不同的建國方案。

(一)三種政治力量,三種建國方案

一是地主階級和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1927年后形成為官僚資產階級)。他們是反動勢力(有時稱頑固勢力)、民主革命的對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國民黨統治集團。主張繼續實行地主、買辦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統治,堅持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道路。

二是民族資產階級。他們是中間勢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黨派的某些領導人物和若干無黨派民主人士。基本政治主張,是建立一個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以便使資本主義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發展,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社會。

三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他們是進步勢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國共產黨。主張是:中國人民應當在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首先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一個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即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并經過這個人民共和國,逐步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二)兩種基本的選擇,兩個中國之命運

盡管有三種建國方案擺在中國人民的面前,但是,從根本上說,由于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并不具備現實性,可供中國人民選擇的方案主要是兩個:或者是繼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或者是創建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

如何認識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國內三種建國方案和兩個中國之命運的較量。(為什么中國共產黨的建國方案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第一種是地主階級與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這個建國方案背離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遭到了廣大中國人民的唾棄,隨著新中國的誕生,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第二種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這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因為:帝國主義不容許;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上、政治上的軟弱性,使得它們沒有勇氣和能力去領導人民進行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從而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掃清障礙。它們的方案由于脫離中國實際,也沒有得到中國廣大群眾的擁護,連提出這種方案的多數人,最終也承認這個方案是行不通的。它們中的絕大多數最終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

第三種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建國方案。其政治代表是中國共產黨。其建國方案是:在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一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人民民主專政的人民共和國,并且經過這個人民共和國,逐步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三)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盡管有三種建國方案擺在中國人民的面前,但實際上,中國人民可選擇的方案只有兩種,即大資產階級的軍事獨裁統治和人民共和國,而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為什么行不通?

第一,從民族資產階級自身來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決定了民族資產階級沒有勇氣和能力去領導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不能為資產階級共和國掃清障礙。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

①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它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

② 在民族工業中,工業資本所占的比重小,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所占的比重大。

③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主要是以紡織、食品工業為主的輕工業,缺乏重工業的基礎,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技術、設備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賴外國壟斷資本和本國官僚資本。

④ 民族資本所經營的工業,規模狹小,經營分散,技術設備落后,勞動生產率低。多數工廠沒有現代化的機器設備,為手工業工場。

⑤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封建勢力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使得民族資產階級也就不敢提出徹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政治綱領,從而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去動員和組織中國反帝反封建的主力軍農民的力量。

上述情況,決定了民族資產階級是帶兩重性的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這種兩重性(革命性,進步性;軟弱性,妥協性),決定了他們在一定時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夠參加反帝國主義和反官僚軍閥政府的革命,可以成為革命的一種力量,成為無產階級的同盟軍,表現出一定的革命性;另一個方面,民族資產階級不能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口號和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不能充分發動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參加革命,不能建立起一個堅強的革命政黨,將革命進行到底。所以,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第二,從當時中國所處的時代來看,帝國主義侵略列強不可能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帝國主義列強來中國是為了掠奪中國,發展它們自己的資本主義。對于它們來說,政治上、經濟上不獨立的中國,乃是理想的傾銷商品的市場、投資的場所與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地。如果中國成為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就要在平等的基礎上與西方發達國家建立和發展關系,這是他們不能容忍的。它們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國的殖民主義利益,更不愿意看到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成為它們的競爭對手。正因為如此,“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反對中國獨立,反對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就是中國的近代史。”五四以來的情況,仍然如此。

第三,從中國的革命形勢來看,國民黨當局不允許任何阻止其一黨專政的力量存在。抗日戰爭勝利后,某些民主黨派的領導人物曾經鼓吹中間路線。中間路線的鼓吹者主張:在政治上,必須實現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準地主官僚資本家操縱;在經濟上,應當實行改良主義的資本主義,但不容官僚買辦資本主義橫行。而實行的方法,則是走和平的改良道路。他們所提倡的,是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他們所主張的,實質上是舊民主主義的道路。

中國在戰后面臨的是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尖銳斗爭。客觀形勢決定了人們沒有走中間路線的余地。持有中間路線想法的人們一接觸到實際斗爭,尤其是內戰重起,就使他們只能在靠近共產黨或靠近國民黨中選擇道路,而不能有其他道路。歷史已經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在中國9月10日是什么節?(答案為兩個字)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