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常考名詞解釋六
查看(460) 回復(0) |
|
![]()
|
發(fā)表于
樓主
2017新聞傳播學考研常考名詞解釋(6)
81、”電子烏托邦” 這種觀點對媒介技術的發(fā)展寄予無條件的樂觀主義期待,認為新的傳播技術必將會把人類帶入一個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國。 “電子烏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對新媒介某些技術特性的期待的基礎上的。例如,有的學者認為,電子傳播網絡的雙向性使每個人既是傳播者又是受傳者,它將改變傳統(tǒng)的大眾傳播過程受到傳播者支配的局面,使傳播過程變得更加平等,而這種平等也必然帶來社會關系的平等;有的學者認為,新媒介技術將保障每個人自主發(fā)表言論的權利和機會,并形成”真正的觀點的自由市場”。但是,單純的技術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證理想的社會形態(tài)的出現(xiàn),而是需要更加復雜的社會條件。 82、傳播媒介 傳播媒介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傳遞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電話、計算機及其網絡、報紙、廣播、電視等與傳播技術有關的媒體;二是指從事信息的采集、選擇、加工、制作和傳輸?shù)慕M織或機構,如報社、電臺和電視臺等。 這兩個方面都是傳播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一方面,作為技術手段的傳播媒介的發(fā)達程度如何決定著社會傳播的速度、范圍和效率;另一方面,作為組織機構的傳播媒介的制度、所有制關系、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背景如何,決定著社會傳播的內容和傾向性。 83、”把關人” “把關人”是傳播學四位奠基人之一盧因在研究群體中信息流通渠道時提出的一個概念。50年代,懷特將這個概念應用于新聞研究,提出了新聞傳播的”把關”過程模式。懷特認為,新聞媒介的報道活動不是,也不可能是”有聞必錄”,而是對眾多的新聞素材進行取舍選擇和加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播媒介形成一道關口,通過這個關口傳達給受眾的新聞或信息只是少數(shù)。 “把關人”既可以指個人,如信源、記者、編輯等,也可以指媒介組織。 84、媒介技術決定論 對麥克盧漢媒介理論的一種批評。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是區(qū)分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標志。在原始社會,口語是主要的傳播媒介,由于聽力的物理限制,人們必須生活在小空間的部落群體中,相互保持著近距離的密切聯(lián)系。文字和印刷媒介產生后,人類由”耳朵的社會”轉向了”眼睛的社會”,由于交往和傳播不再以物理空間的接近性為前提,人與人的關系變得疏遠,部落社會便發(fā)生了解體。電子媒介尤其是電視的普及再次改變了這種情況,它們把遙遠的世界拉得很近,人與人之間的感覺距離大大縮小,于是人類在更大的范圍內重新部落化,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新的”地球村”。 麥克盧漢強調了傳播媒介在人類社會發(fā)展演進過程中的作用,這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他把媒介技術看作是社會發(fā)展的唯一動力,使得他的理論帶上了極端性和片面性;但另一方面,由于媒介是人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會占有結構、所有制關系如何,反過來也規(guī)定著媒介活動的特點和作用性質。 麥克盧漢僅強調媒介巨大能動性的一面,而沒有看到社會制度和所有制形式對它制約的一面,因此其觀點是片面的。 85、媒介功能融合 指單一功能媒體向綜合功能媒體的發(fā)展趨勢,即多媒體化趨勢。 傳統(tǒng)的媒介多是單一功能媒體,如書籍、報紙是視覺媒體,廣播是聽覺媒體等等。由媒介功能融合而產生的多媒體具有十分豐富的功能,如多媒體電腦集文字、影象、聲音、數(shù)據(jù)儲存、處理、雙向通信、網絡等功能于一體。多媒體的出現(xiàn)和普及大大提高了人類的傳播效率,是媒介發(fā)展史上具有革命性意義的事件。 86、媒介內部控制 傳播學控制研究的領域之一。 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傳播媒介通過組織制度、報道方針等對新聞或信息的收集、選擇、加工和報道過程的控制;二是指傳播媒介通過制定職業(yè)紀律或道德準則來規(guī)范傳播活動和傳播工作者的職業(yè)行為。 就前者而言,任何傳播媒都有其政治的、經濟的和意識形態(tài)的傾向性,都是為一定利益服務的。這種傾向性通常體現(xiàn)在媒介的報道方針上,按照報道方針而進行的層層”把關”活動,體現(xiàn)了媒介組織內部對新聞和信息的傳播過程的控制。就后者而言,由于媒介是提供新聞和信息服務的機構,只有自主規(guī)范傳播活動和傳播工作者的行為,才能維持媒介信譽,爭取廣大受眾和提高傳播效果。因此,傳媒自律也是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方面。 87、傳播學的經驗學派:研究注重經驗和實證。但它①過分偏重微觀研究;②過分依賴定量方法;③很多人站在維護現(xiàn)行體制的立場上。 89、傳播學批判學派:注重從宏觀上研究傳播和社會制度、政治經濟結構的關系,對資本主義體制下的政府和傳播持嚴厲的批判態(tài)度。 90、”V芯片”:《1996電信法》規(guī)定,13英寸以上的電視,必須內裝能夠接收節(jié)目等級訊號的”V芯片”,以便通過V芯片的作用,使包含有害內容的節(jié)目自動刪除。 91、黑客:通過破譯別人的通訊代碼,擅自闖入后者的網頁,亂加篡改,造成對后者的騷擾攻擊或者網上竊取信息等。 92、數(shù)字化:與模擬技術相對而言的數(shù)字化技術,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數(shù)字化產品和未來的數(shù)字化時代。 93、MSNBC:微軟公司與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聯(lián)合建立微軟–全國廣播公司電視臺,該有線頻道在互聯(lián)網絡上建立了自己的網址。 94、批判學派的”批判”:①對當今不合理的、異化的傳播現(xiàn)象進行批判性的揭露和分析;②對商業(yè)化、實用化、經驗化的傳統(tǒng)理論進行否定性的抨擊與揚棄。 95、單面人:馬爾庫塞在《單面人》中指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已蛻變成一種”單面的社會”,活動在其中的只是具有”單面思維”的”單面人”。單面人只知道物質享受而喪失精神追求,只有物欲而沒有靈魂,只有屈從現(xiàn)實而不能批判現(xiàn)實。即純然地接受現(xiàn)實,盲目地肯定現(xiàn)實,將自身完全融入現(xiàn)實中。 96、盧卡奇的”總體性”方法:批判學派都直接或間接地繼承了盧卡奇的”總體性”方法,表現(xiàn)盧卡奇所言”渴望總體性”的傾向。總體方法認為,總體并不等于部分的簡單總和,商品化包含著部分所沒有的東西,用總體的目光審視傳播,才能洞見其內在的歷史關聯(lián),正像馬克思強調的只有總體才具體的、現(xiàn)實的 97、物化:盧卡奇提出,物化是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每個人的必然的直接現(xiàn)實,它最集中的表現(xiàn)就是商品拜物教。 98、文化霸權:葛蘭西提出。文化霸權是指統(tǒng)治者除依賴暴力來維護社會的政治經濟秩序之外,還必須具有意識形態(tài)上的領導權,由此導致被統(tǒng)治者在心理觀念上的順從和滿足于現(xiàn)狀,而這種領導只能建立在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的共同信仰上,也就是建立在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之上。 99、意識形態(tài):人們被幻想束縛,很難對生存問題作出正確的回答。弗洛姆認為這種幻想是由”意識形態(tài)”造成的。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有:①制造并傳播種種幻想和神話,從而把人們的思想淹沒于其中;②把現(xiàn)在的真相壓入到無意識中去,阻止人們去覺察事實的真相。 100、多元主義:多元觀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相對抗的。它不承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階級和階級對立,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由多元的社會群體和個人所構成。在多元化社會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社會成員對某些社會價值和規(guī)范的共同意向,即所謂”廣泛的社會合意”,而大眾媒介無非是它的反映和表現(xiàn)。 霍爾指出,多元主義是虛偽的騙局,它掩蓋了發(fā)達國家”經濟資本和政治權力的集中壟斷,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分配的巨大的不平等”。”廣泛的社會合意”只是一種人為的虛構,是由大眾媒介所編織出的一個美麗的童話。大眾傳播媒介并不是所謂”社會合意”的反映和體現(xiàn),傳播媒介并不止于消極地傳達新聞和信息,而是積極地從事著某種有意識的灌輸活動,它在意識形態(tài)內容的生產和再生產中充當著重要角色。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