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人數下降也是高等教育“新常態”
查看(1116) 回復(0) |
|
![]()
|
發表于
樓主
27日,201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拉開大幕。此前,教育部發布數據,201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為164.9萬人,比去年減少6.5萬人。這也是近6年來考研人數第二次下降。
公考易冷,考研降溫。當年火爆的場景,如同一線城市曾被瘋搶的樓盤,似乎難以“昨日重現”。考研人數下降,始于上一年度:2014年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172萬,比2013年減少4萬人,為當時連續5年來報名人數首次下降,也是近20年內,考研報名人數繼2008年首次下降后,出現的第二次下降。算上2015年的164.9萬人,則實現了近6年來考研報名人數連續第二年下降。 考研人數下降,離不開幾個顯而易見的客觀原因:一是2013年,財政部、發改委、教育部下發《關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的意見》,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按照“新生新辦法、老生老辦法”的原則,向所有納入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的新入學研究生收取學費。全面收費開始,免費午餐終結,這對于價格敏感的部分生源來說,或有影響。二是2014年高考前夕,中國教育在線發布《2014年高招調查報告》。一系列統計數據表明:雖然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實現了連續5年下降后的首次回升,達到939萬人;但直到2020年前后,我國18歲適齡人口總體趨勢下降明顯。高校在讀生源基數小了,考研人數下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考研這回事,當然也與中國研究生教育息息相關。有兩組數據,可以比較閱讀:一方面,10月18日,在中國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2014年國際論壇上,教育部表示,自1981年我國學位制度建立以來,30多年間共培養博士研究生49萬人,碩士研究生426萬人,其中近5年培養的研究生約占培養總量的50%。與數字利好相對應的,是這些年中國基層研究生描述的學習生涯概況——“打雜、放養、就業難”。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從2009年起,研究生的就業率就一直在80%左右徘徊,與本科生的就業率相差無幾,在部分地區更是出現了就業率與學歷倒掛的趨勢。另一方面,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3473人進行的一項調查也顯示,受訪者發現身邊大學生考研的最普遍目的是圓名校夢(42.8%),接下來是逃避就業壓力(33.7%)、重新選專業(33.1%)和進入理想城市(32.0%),僅25.6%的受訪者表示身邊大學生考研是因為對學術研究有興趣。當此語境之下,一旦研究生學歷作為市場硬通貨的兌現指數有所下降,或者研究生培養體系對于就業市場信號的反應明顯滯后,那么,以考研為代表的“賣方市場”自然遲早要逆轉。 毋庸諱言的是,研究生培養的泡沫化、讀研取向的功利化,已經成為中國研究生教育中的兩道硬傷。“錢學森之問”、論文引用率、自主創新與創意能力……凡此種種,顯然與培養人數上的“GDP”難以對應。 當然,考研人數下降也不是壞事,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夢想成真”的權利更重在機會均等,那么,推免直升、海外深造、直接就業、自主創業等,都可能分流一部分志在考研的年青人。某種意義上說,考研人數下降也是高等教育的“新常態”,認識并適應這種新常態,既需要研究生教育從制度與機制上激活高等教育之魅力,亦需要頂層設計讓研究生真正安心于學問與人生、社會與時代之研究,更重要的,還是在人數多寡的關切之外,構建起與大國發展相匹配的研究生培養格局。(彩子光明網報到)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