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一区,免费看日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1区2区3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久久国产精品最新一区

新聞傳播學 - 話題

北大傳播學考研資料
查看(1717) 回復(0)
jevin
  • 積分:780
  • 注冊于:2010-08-09
發表于 2010-08-18 20:36
樓主
9、威納的控制論對傳播學研究有什么貢獻?
控制論是關于系統內秩序維持的一般法則的科學。按照威納的觀點,任何系統都是按一定的秩序運行的,但由于系統內部以及環境中存在著許多偶然的和隨機的偏離因素,因此任何系統都具有從有序向無序、從確定狀態向不確定狀態的變換傾向。為了保持系統的正常運行和系統目標的實現,就需要對系統進行控制?刂频囊粋重要方法就是信息反饋。
控制論對傳播學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傳播學研究中普遍運用控制論
傳播學研究對控制論的運用是普遍的,現代傳播學中的制度與規范,法規、政策與管理,受眾與傳播效果等幾乎所有的宏觀、中觀和微觀研究領域,無不滲透著控制論的觀點。
(2)把反饋的概念引入傳播過程研究
    控制論對傳播學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把反饋的概念引入了傳播過程研究,這對于認識人類的社會傳播過程的雙向性和互動性具有極為深刻的意義。在今天,反饋已經成了傳播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它不僅指導著理論研究,而且指導著傳播實踐活動。許多傳媒通過來信來訪、熱線電話、受眾調查等等渠道自覺收集反饋信息,并把它們作為改進傳播效果的重要依據。

11、根據《傳播學教程》所提示,美國的傳播學經驗學派所研究的課題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為什么?
經驗學派是指在傳播學研究中主張從經驗事實出發、運用經驗性方法研究傳播現象的學派。經驗性方法,是一種運用可觀察、可測定、可量化的經驗材料來對社會現象或社會行為進行實證考察的方法,它出現于19世紀后期,在現代社會科學中有著廣泛應用。經驗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則是:研究程序應具有客觀性和可重復性,用于調查和分析的方法和技術不能隨意變更,以便為其他學者提供驗證的手段;社會科學家的首要目標,是收集和提供關于理論假設的無可爭議的科學數據和材料;通過公開的學術討論,建構關于社會現象的一般理論模式或“定理”。
根據《傳播學教程》所提示,從實用主義目的出發的美國的經驗學派,其關注的焦點主要是傳播效果問題。在這個領域,經驗學派的成果積累可以說是很豐富的。美國學者洛威里和德弗勒曾經歸納了傳播效果研究的14座里程碑:
(1)20年代的佩恩基金會關于電影對少年兒童影響的研究。這項研究開創了以經驗調查方式考察大眾傳播效果的先河。
(2)對1938年“火星人入侵地球”廣播引起的社會恐慌研究。該研究的側重點不是為了提出關于大眾傳播效果的一般理論,而是探討引起恐慌的各種心理因素。
(3)1940年的“伊里調查”。這項調查采用了精心設計的方法和程序,是經驗性研究的典范。不僅如此,該調查還提出了“政治既有傾向的作用”、“選擇性接觸”、“意見領袖與兩級傳播”,對后來的傳播效果研究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4)40年代關于晝間廣播劇聽眾的調查研究。這些調查揭示了受眾媒介接觸的一些基本動機和利用形態,開創了“使用與滿足”研究的傳統。
(5)40年代艾奧瓦大學的農村社會學家對玉米良種推廣與普及過程的考察,推動了對新事物的“創新-擴散”傳播過程研究。
(6)霍夫蘭等人在二次大戰期間關于電影的說服效果的實驗,揭示了傳播效果形成的條件性和制約因素。
(7)二次大戰后至60年代的“耶魯項目”,進一步從傳播的主體條件、內容條件、對象條件等方面對傳播的說服效果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心理實驗。
(8)50年代《個人影響》是對《人民的選擇》提出的各項理論假說的進一步驗證,其意義在于揭示了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交織性。
(9)1951年至1953年的“里維爾項目”,對傳單和標語的傳播效果進行了一系列心理實驗。
(10)50年代至60年代施拉姆等人關于電視對兒童生活影響的研究,從“使用與滿足”的角度對少年兒童的電視接觸行為進行了詳細調查,揭示了電視在兒童的生活、學習和社會化過程中的功能、影響和效果。
(11)70年代以后的“議程設置”研究是經驗學派效果研究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使得研究人員的關心由微觀、個人層面的效果開始轉向大眾傳播的宏觀社會影響和效果。
(12)60年代至70年代由格伯納等人進行的關于媒介暴力內容與社會犯罪的研究。這些研究雖然未能證明兩者之間的直接、必然的聯系,但發現媒介內容在形成人們的現實觀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這項研究后來發展成“培養”理論。
(13)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美國國會撥款實施的關于電視與社會行為的大型研究,該研究的結果以《軍醫署長報告》發表。整個報告共分6卷,包括《電視內容及其控制》、《電視與社會學習》、《電視與青少年的侵害行為》、《日常生活中的電視》、《電視的效果》、《電視與成長》。這是關于電視的社會化功能及其正負效果的一次較全面的研究。
(14)1982年第二次“軍醫署長報告”以《電視與行為:十年的科學進步及其對80年代的啟示》為題發表,該報告總結了第一次報告以后該領域的研究成果。
從以上不難看出,經驗學派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傳播與人的行為問題上,著意探索如何通過傳播來控制和修正人的行為,這些研究對社會管理來說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但是,由于經驗學派的方法論和學術立場的傾向性,他們有意無意的忽視和回避了傳播學研究的許多重大課題,如信息生產和傳播與宏觀社會結構、信息傳播與社會的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關系、傳播制度與社會制度的關系等等。

12、什么是傳播學經驗學派?談談美國經驗學派的特點。
(1)傳播學經驗學派
經驗學派在廣義上指的是主要以經驗性方法來考察社會現象的社會科學流派,它與主要以思辨方法考察社會現象的流派相區別。在傳播學中,經驗學派尤其指以美國學者為代表的主流傳播學。從后者而言,它既是一個方法論的概念,有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定的社會觀和傳播觀。經驗學派認為傳播學的重要任務是通過改進傳播機制來實現社會管理,因而又被稱為“管理學派”。
(2)美國經驗學派的特點
①在方法論上采取經驗主義立場,主要采用量化和實證方法來考察傳播的現象。
    ②在研究目的上持實用主義態度,焦點集中于考察微觀、個人層面的傳播過程,尤以傳播的說服效果為核心領域。
③在社會觀上堅持多元主義觀點,否認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支配關系,強調社會是一個由多元利益相互競爭、相互制衡的共同體。

13、談談傳播學研究中經驗性方法的意義及其局限性。(武漢理工大學2006)
經驗學派在廣義上指的是主要以經驗性方法來考察社會現象的社會科學流派,它與主要以思辨方法考察社會現象的流派相區別。在傳播學中,經驗學派尤其指以美國學者為代表的主流傳播學。從后者而言,它既是一個方法論的概念,有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定的社會觀和傳播觀。經驗學派認為傳播學的重要任務是通過改進傳播機制來實現社會管理,因而又被稱為“管理學派”。經驗性方法的意義及局限性如下:
(1)經驗性方法的意義
經驗學派是主張從經驗事實出發、運用經驗性方法研究傳播現象的學派。而經驗性方法,是一種運用可觀察、可測定、可量化的經驗材料來對社會現象或社會行為進行實證考察的方法,它出現于19世紀后期,在現代社會科學中有著廣泛應用。
①經驗性方法論的三個基本前提如下:a.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具有自身的客觀性,這些客觀性可以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加以揭示;b.人類有能力開發或設計出揭示社會現象之客觀性的科學方法;c.任何關于社會現象的理論和假設,都能夠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得到證明或否定。因此,經驗性方法論與社會科學中的實證立場是聯系在一起的。
②經驗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則是:a.研究程序應具有客觀性和可重復性,用于調查和分析的方法和技術不能隨意變更,以便為其他學者提供驗證的手段;b.社會科學家的首要目標,是收集和提供關于理論假設的無可爭議的科學數據和材料;c.通過公開的學術討論,建構關于社會現象的一般理論模式或“定理”。
    ③經驗性研究方法的意義:經驗性研究方法反對從觀念到觀念的對社會現象作出純主觀抽象的說明,強調切實可靠的經驗材料或客觀數據的重要性,主張從環境或外部條件的變量出發來揭示社會現象和社會行為的原因和客觀規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經驗性研究方法是社會科學的一種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
(2)經驗性方法的局限性
    經驗性方法并不是研究社會現象的唯一方法,它本身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①經驗性材料的有限性。社會現象和人的行為無限復雜,而可觀察、可測定、可量化的經驗材料是有限的,尤其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的理性和精神活動,在許多情況下并不能單純的用經驗材料就能夠加以說明;
    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目前的情況下,經驗性研究所依賴的程序或技術主要是問卷調查或控制實驗。就前者而言,僅僅具有“概率意義上的科學性”,并不具備自然科學的精確和嚴謹,就后者而言,雖然一部分變量或條件在實驗環境中得到操作、分析和處理,但在有限的實驗控制條件下得出的結論往往說明不了豐富多彩和復雜的社會現實。因此,蘇利文指出:“對任何一種關于這種研究與現實生活之聯系的假設,都必須給予嚴肅的質疑”;
    ③在考察宏觀問題方面缺乏有效手段。經驗性研究所依賴的主要是個人或小群體層面上的經驗材料,在研究現實的社會微觀現象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應,但在考察社會的歷史過程以及宏觀社會結構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
    ④真正的“純客觀”很難做到。盡管經驗性方法論者主張用“純客觀”的態度來研究社會現象,但這一點在現實當中很難做到。每個學者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社會價值和意識形態,這使得他們的學術立場或多或少都具有特定的傾向性。所謂用“純自然科學的方法和態度”考察社會,只能是一種幻想。

14、什么是傳播學批判學派?批判學派在方法論、社會觀和傳播觀上與經驗學派有什么分歧?
(1)傳播學批判學派
傳播學的批判學派(critical school)是現代傳播學研究中的兩大學派之一,是在社會科學的法蘭克福學派(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性研究)的影響下,以歐洲學者為主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派。無論是在方法論還是在學術立場都與經驗學派有著很大的區別。
(2)批判學派和經驗學派的分歧
①方法論上的分歧
方法論上的分歧并不是兩大學派的根本分歧。經驗學派采取經驗主義的立場,主要采用實證方法來考察傳播現象。批判學派在研究方法上以辯證分析法為主,反對實證主義態度,但并不一概的排斥經驗調查和量化研究。特別是經過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兩大學派的大辯論,雙方在方法論上更有所接近。
②社會觀上的分歧
社會觀的對立是兩大學派分歧的關鍵。經驗學派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多元社會,只要實現多元利益的協調和平衡,便能夠消除社會矛盾,傳播學的首要任務就是通過該井傳播機制來實現社會管理。
批判學者則對現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傳播結構持否定和批判態度,并以它們作為變革的對象。
③傳播觀上的分歧
經驗學派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傳播與人的行為問題上,著意探索如何通過傳播來控制和修正人的行為,在研究目的上持實用主義態度,焦點集中于考察微觀、個人層面的傳播過程,尤以傳播的說服效果為核心領域。
批判學派在理論研究上,更多的將傳播與社會理論結合在一起,著重考察與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相關的宏觀問題,如信息產生和傳播與宏觀社會結構、信息傳播與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關系、傳播制度與社會制度的關系等等。

15、批判學派中包含哪些主要流派或理論?各有什么特點?
傳播學的批判學派(critical school)是現代傳播學研究中的兩大學派之一,是在社會科學的法蘭克福學派(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性研究)的影響下,以歐洲學者為主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學派。目前批判學派中較有影響的流派包括:“文化研究”學派;政治經濟學派;意識形態“霸權”理論;哈貝馬斯的批判理論等,其各自特點如下:
(1)“文化研究”學派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也稱為“伯明翰學派”,以英國伯明翰大學現代文化研究所(CCCS,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霍爾、莫利等人為代表。70年代以來,“文化研究”成了批判學派中最有影響的一個流派。該學派繼承了葛拉姆西、阿爾諸塞等新馬克思主義者的觀點,反對簡單的“經濟基礎還原論”,主張從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出發,來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大眾傳播。
①該學派的主要觀點:大眾傳播產生了大眾文化,其中容納了豐富的意識形態內容,反映了斗爭之下形成的權力關系;由于符號的多義性以及受眾社會背景的多樣性,受眾可能會對文本作出偏好性、妥協性、對抗性等不同的解讀。
霍爾等文化研究學者認為,大眾傳媒有一種“賦予意義”(signification)的獨特功能,并通過這種功能從事社會“合意”的生產與再生產,從而成為現代社會的“國家意識形態裝置”。大眾傳媒通過新聞和信息的選擇、加工、結構化等活動,每日每時的都在為社會事物賦予這樣那樣的“意義”,但“賦予意義”活動并不是客觀中立的,其背后有著利益和意識形態的驅動。他們認為資本主義媒介的一種突出傾向,就是把統治階級的特殊利益作為似乎得到廣泛社會“合意”的普遍利益加以提示。
②文化研究學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text analysis)和受眾調查兩種,前者主要是為了揭示大眾傳媒為占統治地位的利益和意識形態服務的傾向,后者則是為了考察受眾符號解讀的多樣性。
③代表人物及觀點:
a.斯圖亞特.霍爾的《電視話語的編碼與解碼》:受眾的三種態度——偏好性、妥協性、對抗性。
b.大衛.莫利的《<舉國上下>的觀眾》:由于文化條件分配的不平等,受眾使用的話語范式影響其電視文本的解讀過程。
c.洪美恩的《解讀(達拉斯)》:受眾從文本中獲得快感,大眾意識形態駐扎在感性層面而不是理性層面。
d.約翰.費斯克:大眾媒介進行了雙重消費過程。受眾在第二重對“多義的”文本產生自己的快感,進行了創造性和抵抗性的消費。
(2)政治經濟學派:
政治經濟學派的代表是英國累斯特大學大眾傳播研究中心的G.默多克、P.格爾丁等。該學派依據馬克思關于“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的觀點,從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出發來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大眾傳媒支配與控制的現狀。
政治經濟學派關心的焦點是現代傳媒高度集中和壟斷的趨勢及其帶來的社會后果。他們認為,這種高度的獨占和集中正是壟斷資本控制著文化生產和流通的明證,大眾傳媒的活動最終是為了維護壟斷資本的利益、意識形態和統治權力。
政治經濟學派學者主要從所有制關系和經濟結構上來揭示資本主義大眾傳播的內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對于傳播內容本身沒有給予更多的關注。代表人物與主要觀點有:
①赫伯特.席勒:1969年的《大眾傳播與美利堅帝國》,提出“文化帝國主義”。
②達拉斯.斯麥茲:傳播業的主要商品是受眾。
③戈爾丁和默多克:大眾傳播的壟斷;公共商品變為私有商品。
④阿芒.馬特拉:著作有《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認為以商品原則為唯一驅動力的全球化演進與人權、公民權的維護和捍衛是相左的;傳播是民族空間的結構手段,應對民族中心主義觀念保持足夠的理論警惕。
(3)意識形態“霸權”理論:
“霸權”一詞,原指國家的霸權或政治運動的主導權,葛蘭西最早在《獄中筆記》中將其作為社會分析的一個主概念加以使用。他把現代國家的形成看作是作為“強制裝置”的政治社會和作為“霸權裝置”的市民社會的融合,認為市民社會主要是通過“合意”或“同意”的組織化過程而維持統治的社會,隨著市民社會的發展,它將吸收政治社會而形成新型的國家。意識形態霸權理論把“霸權”看作是支配階級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為維護自身利益而行使社會主導權和文化主導權的能力,而實現“霸權”的手段不是通過直接的高壓政策,而是通過決定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方向(意識形態),使被支配階級對現有權力結構和社會關系產生認同(社會合意)或從屬意識。
批判學派的學者繼承了葛蘭西的這個觀點,認為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支配階級不再主要依靠國家、軍隊、法院等“強制裝置”,而主要是通過意識形態“霸權裝置”來維護自身利益。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大眾傳播制度就是重要的意識形態“霸權裝置”之一,大眾傳媒通過日常的新聞報道、宣傳和廣告活動,把支配階級的特殊利益描述為社會的“普遍利益”,其目的是操作形成“同意”或“社會合意”,但這歸根到底只不過是一種“虛假的合意”,因為它掩蓋了階級支配的實質。總之,他們從事傳播學研究就是揭露這種“虛假的合意”,喚起受眾的覺醒,推動社會變革。
(4)哈伯馬斯的批判理論:
哈貝馬斯是德國社會學家和哲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旗手,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西方知識界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哈貝馬斯改良了第一代法蘭克福學派學者的激進主義立場和悲觀主義態度,把辯證法理論和實證主義哲學、分析哲學、闡釋學、語言學等結合起來,實現了批判理論額“語言學轉向”,以交往行動理論為核心,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總體性哲學體系,在批判理論的重建方面產生了世界性的重大影響。哈貝馬斯批判的繼承了阿多諾等人對工具理性的批判,主張用交往理性來取代工具理性,從而重建理性在人類生活世界中的基礎性地位。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是建立在理性論、公共領域論、語用論三種學理基礎之上的。
二戰后,在繼承阿多諾、霍克海默等第一代學者觀點的基礎上,他針對后期資本主義的社會狀況的變化,試圖建構一種新的社會理論。在其主要代表作《公共性的結構轉換》、《傳播行為理論》中,他提出了通過改善“傳播的合理性”來實現社會變革的觀點。他認為,近代以來的資本主義追求的是一種“工具合理性”,這一合理化過程不僅帶來了對自然的支配和操作能力的擴大,而且也強化了社會的支配結構和支配關系。哈貝馬斯反對導致人的異化的片面追求“工具合理性”的立場,提倡“綜合的合理性”,即主張通過擴展“沒有支配和強制的傳播關系”來改革社會,建立基于“理性合意”的新型社會關系。哈貝馬斯主要以社會哲學和語言哲學的方法來探索傳播與社會變革問題,其中包括對現行資本主義社會的否定和批判,但也有不少學者指出,他的傳播觀帶有明顯的“普遍主義”和“倫理主義”的色彩。

19、施拉姆對傳播學的貢獻。
威爾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是美國傳播學的創始者和集大成者,人們稱之為“傳播學鼻祖”、“傳播學之父”。他是第一個具有創建“傳播學”這樣一個獨立學科的明確意識并為之奮斗終生的人。他建立了第一個大學傳播學研究機構,編撰了第一本傳播學教科書,授予了第一個傳播學博士學位,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傳播學教授頭銜的人。施拉姆他早年畢業于馬里塔學院,后在衣阿華大學獲博士學位。他曾從事新聞工作和新聞教育,后轉入傳播理論的研究,在傳播學學科建設方面的做出了無法磨滅的貢獻。他第一次把傳播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提出來,并在使之系統化方面殫精竭慮。一些學者認為,他“使傳播科學從夢想變成了現實”。
他對傳播學的巨大貢獻在于:
(1)他創立了傳播學。把美國新聞學與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其他學科綜合起來進行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歸納、總結與修正,使之完善化、系統化、結構化,最終使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崛起于“學術的殿堂”。這是其最大功績。1949年其第一本權威性著作《大眾傳播學》出版,標志傳播學的創立。
(2)他不斷著書立說,推進傳播學的壯大。施拉姆著述頗豐,他曾主編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傳播學教材;并曾出版過近30部論著,其中的《大眾傳播學》(1949)、《大眾傳播的過程和效果》(1954)、《報刊的四種理論》最為著名;還開辟過幾個新的研究領域,如電視對兒童的影響問題、國際傳播中的信息流通問題、傳播與第三世界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等。
(3)他大力推進傳播學教育,擴大傳播學在教育及學術界的影響,培養眾多知名學者,形成“施拉姆學派”。他曾親自建立了四個傳播研究機構,在這些機構培養出的大批研究生中,很多人后來都成為美國當代著名的傳播學者。1947年,施拉姆創辦了伊利諾伊大學的傳播學研究所,并在那里開設了傳播學碩士和博士學位課程。1950年,世界上第一個傳播學博士學位在伊利諾伊大學獲得通過,施拉姆正式擔任該校傳播系主任。1956年,施拉姆又在斯坦福大學創辦了一個傳播學研究所。1973年,施拉姆出任夏威夷東西研究中心傳播研究所所長。

6、為什么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論是唯物論傳播觀的出發點?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了“交往”的概念,他們對于“交往”的定義是:第一,交往指的是以物為媒介的人與人的交往關系;第二,交往是以“語言”為媒介的人與人的精神交往關系。交往是一個體現人的總體活動之關系性的概括性范疇。馬恩的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論是唯物主義的傳播觀的重要出發點,其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精神交往”概念與現代的“傳播”概念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語言”為媒介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而在現代傳播學中,傳播指的是以“信息”(廣義上的語言)為媒介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兩者涉及的對象和范疇并沒有多大的差異。
(2)精神交往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傳播觀
我國學者陳力丹在考察了馬恩的原著后指出,事實上,他們在論述精神交往之際,同時也大量使用了現代傳播學的基本概念communication,這個詞在德文原文中寫作Kommunikation。這說明,我們把精神交往理論看作是馬恩的傳播觀,并不是一種牽強附會的理解。
(3)精神交往理論把傳播放在社會大系統中加以考察
不能孤立、抽象的考察傳播,而應將傳播放在人類生產和交往活動的總體(社會大系統)中加以考察;把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互動放在具體條件下、放在與其他社會因素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關系中加以考察,這是馬恩的精神交往理論帶來的重要啟發,也是考察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基本出發點,它為唯物主義傳播學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原則。
(4)精神交往理論為傳播學提供了科學的傳播觀
馬克思主義的精神交往理論并不取代傳播學,但它為傳播學提供了科學的傳播觀。這種傳播觀就是,我們既不能忽視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基本作用,也不能無視作為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產與傳播的特殊規律。

7、試述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與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辯證關系。
物質生產、物質交往與精神生產、精神交往的辯證關系中包含以下兩個基本觀點:
(1)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與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相適應
一定的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與一定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相適應,這是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前提。這里包含了以下幾個要點:①人類的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活動;②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對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③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的關系反映著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關系。
(2)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對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馬恩的精神交往理論還說明,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與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不是簡單的物質決定精神的關系,而是一種辯證的相互作用關系。辯證的相互作用,意味著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除了受到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制約一面之外,還有其獨立性和能動性的一面。這主要表現在:①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的發展反過來也推動著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發展;②在物質生產達到一定的發達程度之際,精神生產的狀態如何將會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③精神生產和精神交往既然與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相區別.就意味著它具有與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不同的特殊規律。在考察現代社會的信息生產和傳播之際,在考慮到它與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關系的同時,也必須重視它作為人類精神和心理互動的復雜性和特殊性。

8、馬克思主義精神交往理論與行為主義傳播學的本質區別是什么?
    馬恩的精神交往理論與西方尤其是美國的行為主義傳播學存在著本質區別。這些區別表現在:
(1)視野廣闊:行為主義傳播學孤立的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精神交往理論把精神交往放在人類社會交往的大系統中加以考察
在行為主義傳播學那里,傳播基本上是作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現象來看待的,往往單純地研究信息或研究傳播;而馬克思主義精神交往理論則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類社會交往的大系統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動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動與物質活動的關系、與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關系,這有助于我們從更廣闊的視野來觀察人類社會的傳播活動和傳播關系。
(2)兩個考察:馬克思主義精神交往理論從精神生產與精神交往的辯證關系中考察傳播
馬恩認為,精神交往與精神生產相聯系的,離開了精神生產也就談不上精神交往。精神生產既然屬于一種生產,必然也存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因此,人們精神交往關系也是與一定階段的精神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精神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關的。從此觀點來觀察人類的傳播活動,我們首先不能不考察精神生產力的水平對社會傳播發達程度的制約。其次,我們也不能不考察人們在精神生產過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產資料的占有方式對傳播關系的制約作用。
美國的行為主義傳播學有意無意地回避這些重大問題,因而不能從根本上揭示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關系的本質。
(3)信息及生產:馬克思主義精神交往理論從信息生產過程和結構中研究信息產品傾向性的原則
從馬克思觀點看,精神生產作為一種生產必然有它的產品—信息,其行業叫信息產業。信息既然是產品,必然有其價值和使用價值,這是信息產品和其他物質產品的共性。但信息又有與物質產品不同的個性,這就是,一般物質產品消費的是其本身,多是—次性的,而信息的消費則是其精神內容(意義),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內容的生產與一定的思想、觀念、道德、法律、宗教和意識形態等相聯系。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
美國行為主義傳播學雖不否認信息中包含著思想、觀念和價值傾向,然而卻不想從信息的生產過程和生產結構中去尋找產生這些傾向的原因。
綜上所述.我們不能孤立地考察傳播,而應該把它放在人類生產和交往活動的總體(社會大系統)中加以考察;我們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互動,而應該把它放在具體條件下、放在與其他社會因素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關系中加以考察,這是馬恩的精神交往理論給予我們的重要啟發,也是我們考察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基本出發點。

人內傳播
一、人內傳播的定義。(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也稱內向傳播、內在傳播或自我傳播,指的是個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體內部進行信息處理的活動。人內傳播是個體系統內的傳播。作為個體系統之活動的人內傳播是一切社會傳播活動的基礎。
二、人內傳播的特點
①人內傳播是個體(個人)信息系統內的傳播活動,與外部過程保持銜接關系。
②人內傳播雖然與人的生理機制密切相關,但本質上是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反映,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實踐性。
③人內傳播的過程由感覺、知覺、表象、概念、判斷、推理等環節和要素構成,是能動的意識、思維和心理活動,具有生產性和創造性。
④人內傳播是其他一切社會傳播活動的基礎,它與其他類型的傳播相互銜接、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三、人內傳播的社會性和互動性。
(1)米德的“自我與客我”理論:
(2)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
(3)人內傳播的一種形式——內省式思考:
四、制約內在傳播的因素。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能力制約著內在傳播,其它還有想象力、記憶力。
五、人內傳播過程中的主要環節或要素
感覺、知覺、表象、概念、判斷、推理、人的心理活動。
六、人內傳播的機制(功能作用)
人內傳播即自我傳播/內向傳播,通俗的說就是人與自己的交流和溝通,是一個自省的過程.人之所以能夠進行自我傳播,是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
人內傳播一方面是一個思維與意識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外界各種社會關系與社會實踐在人類意識中的投射,是人類從外界獲取信息后在自身內部進行處理的過程。(聯系哲學的觀點:意識與物質/實踐的關系,呵呵)
人內傳播是對外部世界積極能動的反映,人們通過與自我我交流來進行感知,理解,分析,思考,選擇等心理與思維活動.從而達到認知世界,學習知識,解決問題,調整心態,完善自我等各種目的。
荀子<勸學>篇有云,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就是說的自我傳播(內省)的重要性與作用.

1、如何理解人內傳播的性質和特點?
①人內傳播與外部過程保持銜接關系。人內傳播雖然是人體內部信息處理的過程,但這個過程并不是孤立的,他的兩端都與外部過程保持著銜接關系;作為一個個體系統,它的輸入源泉是外部環境,輸出的對象也是外部環境。這里的環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會的。
②人內傳播本質上是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反映。人內傳播雖然與人的生理機制密切相關,但本質上是對社會實踐活動的反映,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實踐性。離開了人的社會實踐,人內傳播與其他動物的體內傳播就沒有本質區別。
③人內傳播對社會實踐的反應是積能動的反映。人內傳播不是對外部世界的消極的被動的反映,而是積極能動的反映。這種能動性表現在人的意識和思維活動具有生產性和創造性,它不是對已有的知識、觀念、思想進行簡單“復制”,而是通過積極的精神勞動,在已知的基礎上不斷發現未知,創造新知識、新觀念和新思想的活動。人內傳播的過程由感覺、知覺、表象、概念、判斷、推理等環節和要素構成,是能動的意識、思維和心理活動,具有生產性和創造性。
④人內傳播是其他一切傳播活動的基礎。作為個體系統之活動的人內傳播是一切社會傳播活動的基礎,它與其他類型的傳播相互銜接、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任何一種其他類型的傳播,如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大眾傳播等等,都必然伴隨著人內傳播的環節,而人內傳播的性質和結果,也必然會對其他類型的傳播產生重要的影響。
2、試述人內傳播過程中的主要環節或要素。
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人內傳播不外乎個人內部的意識、思維或心理活動,這個過程是由以下幾個主要環節或要素構成的:
(1)感覺——分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等。感覺是人提供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對事物的個別信息屬性如顏色、形狀、聲音、氣味、軟硬、涼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內傳播的出發點。
(2)知覺——即感覺的集合或在感覺的基礎上對事物的分散的個別信息屬性進行的綜合。知覺的過程就是對事物整體的感性信息進行綜合把握的過程。
(3)表象——記憶中保存的感覺和知覺信息在頭腦中的再現。
(4)概念——對同類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屬性的認識。概念包括外延和內涵,前者是同類事物的范圍或集合,后者是對同類事物特征和本質屬性的認識。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和工具,有了概念,人類才能進行抽象思維。表象和概念在人內傳播的過程中通常是作為有意義的形象符號和語言符號出現的,因此,人腦中的信息處理過程同樣是一個駕馭和操作符號的過程。
(5)判斷——對事物之間的聯系或關系進行定性的思維活動,它是在駕馭表象和概念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傳播學中,判斷意味著對思考的對象事物有所斷定和作出結論,這是人們行為決策的基礎。
(6)推理——從已知的事物屬性和關系中推導出未知的屬性和關系的活動。推理是在判斷的基礎上進行的,若干個判斷之間建立或發現合乎邏輯、合乎規律的關系,得出新的判斷和結論,就是推理的過程。因此,推理也是“從已知發現未知”的創造性思維活動。
除此之外,人內傳播還伴隨著人的感情和復雜的心理活動,它們在很多情況下對人內傳播的過程和結果產生重要的影響。但是,感情和各種各樣的心理定勢也并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迄今為止的社會實踐中,通過對事物的實際體驗或社會學習而形成的。
3、簡述米德的“主我與客我”理論。
美國學者米德在研究人的自我意識與內省活動之際,對人內傳播的社會性和互動機制進行了考察。他發現,自我意識對人的行為決策具有重要影響,并提出“主我與客我”理論。米德的“主我與客我”理論是最早從傳播的角度對人的自我意識及其形成過程進行研究的理論,該理路包含以下要點:
(1)自我可以分解為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一方是作為意愿和行為的主體的“主我”(I),它通過個人對事物的行為和反應具體體現出來;另一方是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識的社會關系性的體現。
(2)人的自我意識就是在這種“主我”和“客我”的辯證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發展和變化的。而互動的介質是信息,用米德的話說即“有意義的象征符”。人的思維、內省活動就是一個“主我”和“客我”之間雙向互動的傳播過程。
(3)這種由自我傳播所形成的自我意識對人的行為決策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也體現了人內傳播的社會性、雙向性和互動性。這種理論說明,人內傳播不但具有鮮明的社會性,而且具有明確的互動機制。
4、簡述布魯默的“自我互動”理論。
“自我互動”理論是現代象征互動理論的集大成者布魯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動論》中提出的一個理論。這個理論是對人內傳播社會性和互動性的一個很好的說明。該理論的主要內容有:
(1)人能夠與自身進行互動,即自我互動(self interaction)。他認為,人是擁有自我的社會存在,人在將外界事物和他人作為認識和行動的對象的同時,也把自己作為認識的對象。在這個過程中,人能夠與自己進行溝通與傳播,并能夠對自己采取行動。
(2)布魯默認為,“自我互動”在本質上是與他人的社會互動的內在化,也就是與他人的社會聯系或社會關系在個人頭腦中的反映。
(3)“自我互動”并不是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在頭腦中的簡單再現,而是一個能動的、創造性的過程,經過這個過程不斷改變原來的自我,形成新的意志和行為主體。
布魯默的這個觀點說明,人內傳播是現實社會傳播關系的反映,通過自我互動或自我傳播,人能夠在與社會、他人的聯系上認識自己、改造自己,不斷實現自我的完善和發展。
5、為什么說"內省式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過程?
"內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是指短期的、以解決現實問題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動。內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都發生的。只有在一個人遇到困難、障礙等新的問題狀況,既有的行為方式是否適用難以做出判斷之際,才會活躍起來,通過人內傳播來做出如何解決新問題、適應新情況的決策。內省式思考的過程并不是封閉的,而是一個社會過程,其原因在于:
(1)內省式思考與周圍的社會環境、與周圍的他人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內省過程中,人的頭腦中會出現他人的形象,個人會分析和推測別人是如何考慮的,別人對這個問題會采取什么態度等等,只有在與他人的聯系上才能形成自己的態度輪廓,考慮自己應該怎么做。這個過程,也是一個重新構筑自我與他人關系的過程,因此,內省式思考的過程也是一個社會過程。
(2)內省式思考是一個將過去和未來聯系起來的、縱向發展和創造的過程。
在這種活動中,個人會把自己迄今為止有關該問題的社會經驗和知識積累全部調動起來,對它們的意義重新進行解釋、選擇、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礎上創造出與新的狀況相適應的新的意義和行為。由此而言,內省式思考也是超越既有意義開創新意義、超越既有行為方式、開創新的行為方式、與人的未來發展密切相關的一種活動。
內省式思考的這些特點同時也是人內傳播的特點。它充分說明,人內傳播并不是孤立、封閉和絕對的“主觀精神”的活動,而是一個與人的社會實踐相聯系的活動,人內傳播在本質上是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實踐的反映;與此同時,這種反映又不是對社會關系或實踐的消極、簡單的“復制”,而是一種具有獨自的特殊規律的能動的、創造性的活動。人內傳播反過來會對現實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實踐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人內傳播也是一種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數字30和50哪個大?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