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一区,免费看日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1区2区3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久久国产精品最新一区

新聞傳播學 - 話題

人大傳播學專業介紹及導師介紹
查看(2120) 回復(0)
fox9319
  • 積分:2834
  • 注冊于:2011-04-01
發表于 2011-08-06 13:07
樓主
    傳播學專業介紹

  該專業為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點

  傳播學是研究信息傳播和媒介運行規律的社會科學。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是國內最早開展傳播學研究與教學的單位之一,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張隆棟教授就已在《國際新聞界》上撰文引介傳播學。80年代初,新聞學院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學中正式開設傳播學課程,并出版了一批有影響的教材和科研成果。1998年,新聞學院首批被批準為傳播學碩士點和傳播學博士點,成為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基地。目前,新聞學院設有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媒介經濟研究所、新聞傳播研究所、廣告研究中心和危機傳播管理研究中心,并擁有一批全國著名的學者和導師,為在讀研究生提供了優越的學習與科研條件。

  傳播學專業共設有4個主要研究方向:

  1.傳播理論研究方向,包括傳播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傳播思想、傳播效果研究、傳播體制研究、危機傳播管理研究等課題領域。責任教授郭慶光是國務院新聞學科評議組成員,也是本學科第一部國家級重點教材《傳播學教程》的作者;責任教授陳力丹橫跨新聞學、傳播學兩大領域,其代表性成果《精神交往論》和《輿論學》是國內傳播研究中的經典之作。

  2.視覺傳播研究方向,包括電視傳播和攝影傳播。視覺傳播是新聞學院的優勢學科領域之一,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為我國攝影界和廣電行業培養了包括“荷賽”攝影大獎獲得者在內的大批杰出人才。目前,新聞學院作“211”和“985”重點建設項目的廣播電視演播中心即將投入使用,為視覺傳播教學和科研提供了國內一流的設備和條件。本方向的博士生導師盛希貴教授,是我國視覺傳播領域的知名學者。

  3.新媒體研究方向。新聞學院自1997年起開設網絡新聞傳播課程,2000年在碩士層次設立網絡傳播方向。目前,新媒體研究以“大傳播、全媒體”理念開展教學與科研活動,使學科建設不斷適應媒介技術的發展和傳播形態的變化,本方向博士生導師彭蘭教授是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并獲得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資助。

  4.策略傳播研究方向。策略傳播是西方應用傳播近年興起的重要分支,也是傳播學科的國際前沿地帶,研究方向包括了公關、廣告、營銷傳播、品牌構建等多個具體學科領域。該方向的博士生導師、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教授是國家形象傳播的專家,博士生導師倪寧教授是廣告傳播領域的知名學者

  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厚實的理論功底和合理的知識結構、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較高的外語水平的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畢業生能夠勝任新聞宣傳、公共關系、廣告、傳媒管理、教學研究等多方面的工作。

  傳播學專業目前有教授 7人、副教授4 人,師資隊伍實力雄厚,年齡和專業結構合理,富于學術創新精神。目前,我院與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北卡萊羅納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東京大學信息學環等眾多國際著名大學有著密切的學術合作關系,定期聘請著名學者來院講學,并為在校生提供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

  主要專業課程

  碩士生主要課程

  方法課包括: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媒介市場分析和媒體研究設計與論文寫作

  學科基礎課包括:新聞傳播史研究、新聞理論研究和傳播理論研究

  專業課包括:網絡傳播研究、公關理論與實務、視覺傳播研究、傳媒經濟研究、 出版理論與實務、廣告理論與實務

  選修課可從全校的課程中選擇

  先修課包括新聞傳播史論、新聞實務、傳播實務、廣播電視實務?鐚I研究生根據自己的具體研究方向從中選擇

  博士生專業課

  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為全體新聞傳播學學科的博士生開設的“新聞傳播前沿講座”、“新聞傳播學主文獻研讀課”。

  另一類是由導師分別開設的研究指導課,這是體現傳播學方向的、帶有導師個人魅力的專業課程。

  現在具體為以下三種內容:

 、賯鞑W理論研究指導課。導師選擇適合具體學生需要或特點,而分別開設的涉及信息存在、表現形態與傳播的各種理論的小課程。

 、趥鞑ナ费芯恐笇дn。導師選擇適合具體學生需要或特點,而分別開設的與信息傳播的歷史相關的各方面的小課程。

 、蹅鞑崉昭芯恐笇дn。導師選擇適合具體學生需要或特點,而分別開設的涉及各傳媒形態的工作,以及廣告、公關等實務方面的小課程。

  博士生的選修課從全校的課程中選擇。導師指導學生的選修課程的選擇。

  博士生的先修課程從為傳播學方向的碩士生開設的六門專業課中選修。導師指導學生選擇先修的課程。

傳播學研究生導師介紹

  傳播學專業陳力丹博士生導師

  現職: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責任教授、傳播學方向博士生導師;

  博士后流動站站長、《國際新聞界》月刊主編;

  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新聞傳播所所長。

  學歷、職稱和導師資格:

  197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

  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獲文學碩士學位。

  1982年起為中級職稱,1987年起為副高職稱,1993年起為正高職稱。

  1987年起為碩士研究生導師,1998年起為博士研究生導師。

  現在已帶出碩士生40多人、博士生18人。

  主要研究方向:

  1.新聞理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思想研究);

  2.中外新聞史;

  3.輿論學;

  4.傳播學。

  2003年以后的開設課程:

  新聞理論(本科、研究生)

  中外新聞史(本科、研究生、研究生課程班)

  傳播學(本科、研究生)

  博士生前沿講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傳播學研究前沿、論文寫作等)

  本科新生基礎課教育(怎樣學習新聞傳播學、讀書、新聞史入門)

  奧運人文(奧運方向研究生)

  世界歷史文化與各國新聞史(國際新聞方向研究生)

  世界、中國、北京歷史文化(國外來訪本科生講座)

  新聞法治與道德(研究生課程班)

  輿論學(研究生課程班)

  新聞出版總署記者證班常備課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學基礎知識、規范的新聞寫作)

  主要學術成果:

  1979年以來發表各類新聞傳播學的研究成果800多萬字,其中獨著、第一署名著作和獨編著35本,論文200多篇,一般文章1800多篇。

  代表作:

  《精神交往論》(1993年/2008年再版,46萬字);

  《輿論學》(1999年/2010年正在再版,22萬字);

  《世界新聞傳播史》(2002年初版37萬字,2007年再版53萬字);

  《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概論》(2003年,40萬字);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思想體系》(2006年,69萬字)。

  根據CSSCI(南京大學社會科學數據庫)統計,2001-2005年“十五”期間在全國新聞傳播學界,論文發表量居第一位(63篇)(排除重復),被引證篇數居第一位(86篇),被引證次數居第二位(189次)(排除自引)。

  根據CNKI(中國期刊網)統計,1979-2006年在全國新聞傳播學界,論文發表量居第一位(410篇)(排除重復),被引證篇數居第一位(146篇),被引證次數居第一位(535篇次)(排除自引)。

  根據徐劍2006年1月發表的論文《中國新聞與傳播學科核心作者群的現狀與分析:基于CSSCI(1998-2003)的研究》,在全國新聞傳播學界綜合學術評估得分520分,居第一位。

  2010-2011年的研究計劃:

  教育部基地重大課題“我國新聞職業規范研究”2010年處于結項階段,對我國職業規范做了全面的調研,完成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規范的深度訪談和理論研究(30多萬字),正在完成中國新聞職業規范藍本(40多萬字)。

  計劃繼續做的工作主要有兩項:

  歐洲五國(英法德西葡)新聞史研究(準備申報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

  新聞理論教學體系架構研究(211工程第二期理論著述之一)。

  榮譽獎勵:

  1984年獲得“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一級)”稱號(全國記協授予)。

  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

  1997年和2001年分別獲中國新聞獎論文獎三等獎、二等獎。

  2004年和2008年分別各獲一次北京市精品教材獎。

  2006年和2009年分別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和一等獎。

  2009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

  社會兼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成員、秘書。

  在12所大學兼職教授,在2個教育部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

  未參加任何社會學術團體。

  傳播學專業,趙啟正,博士生導師

  職稱:教授

  職務:現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核物理專業,后從事科研、設計工作20年。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副廠長等。曾多次榮獲上海市和航天部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稱號,并有三項發明專利。1984年起歷任上海市多項領導職務,包括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長、副市長、浦東新區管委會主任等。

  1998年至2005年任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2002年當選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2008年3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委和外事委員會主任。還兼任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院長。

  趙啟正為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和三次會議大會發言人。

  研究領域:跨文化傳播、公共關系

  專著: 《向世界說明中國——趙啟正演講談話錄》、《向世界說明中國(續編)——趙啟正的溝通藝術》、《中國人眼中的美國和美國人》、《江邊對話——一位無神論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對話》(與路易?帕羅博士合著)、《浦東邏輯—浦東開發和經濟全球化》、《浦東奇跡》(與邵煜棟合著)、《在同一世界—面對外國人101題》,《讓世界對話》(僅有英文本)《對話:中國模式》(與奈斯比特夫婦合著)和《交流使生活更美好》(與吳建民合著)等,其中有的被國內外出版了英、西班牙、日、德、韓、波蘭等文本。

  傳播學專業,倪寧,博士生導師

  職稱:教授

  職務:新聞學院常務副院長、學校圖書館館長、文化科技園管委會副主任、國家清史纂修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研究領域:新聞業務和廣告傳播

  開設課程:《報紙編輯學》、《廣告學概論》、《公關與廣告》、《廣告理論與實務研究》等多門本科和研究生課程。

  主要學術成果:《廣告新天地》、《廣告學教程》、《廣告學教程》(第二版)、《廣告傳播學》(合著)、《廣告精點》(合著)、《廣告學》(合著)、《廣告學概論》(合著)等;《廣告學教程》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論文:《試析我國期刊廣告經營的現狀與發展》、《試論我國新聞教育的流變及其啟示》、《試論電視節目贊助的決定性因素》、《報業經營應該怎樣做》、《知識經濟催促媒體創新》、《試論新聞媒體的信息交流》、《經濟低谷中的日本報紙廣告》、《語言觀在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項目和學校項目以及主持或參加與國外合作或委托的多項研究課題。目前承擔教育部重點課題:“廣告傳播與消費文化”、市教委項目:“圖書館共享系統與館際借閱”、學校項目:“我國現行廣告法規體系建設研究”等。

  榮譽獎勵:《廣告傳播學》(合著)、《廣告學教程》曾獲得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新聞教學實踐的組織與管理》、《報紙編輯學課程教學法研究》等三項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獎獲獎成員。2004年全國十大廣告學人之一。

  社會兼職:被教育部連續三屆聘為新聞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廣告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廣告主協會咨詢專家。

  傳播學專業,盛希貴,博士生導師

  職稱:教授

  職務:書報資料中心主任

  學歷:博士

  個人簡歷:

  1985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本科畢業后留校任教,從事新聞攝影教學、科研工作至今。曾先后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招生辦公室副主任,發展規劃處副處長、處長兼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書報資料中心主任。

  1995年8月至1996年8月,加拿大康科迪亞大學新聞系、傳播學系訪問學者;2005年10月至2006年8月,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富布賴特項目研究學者。

  研究領域:新聞攝影理論與實務、視覺傳播理論與實務

  開設課程: 主要講授《新聞攝影理論》、《新聞攝影研究》、《視覺傳播研究》等課程

  主要學術成果:

  《影像傳播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新聞攝影教程(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主編《新聞攝影教程(第3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新聞攝影實務》(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等

  榮譽獎勵:

  1989-1990年度北京市優秀新聞工作者;

  1999-2000年度中經報聯獎教金獲得者;

  2003年度中國攝影家協會德藝雙馨優秀會員;

  2006年12月,被評為建國以來為攝影事業做出突出貢獻攝影人士之“突出貢獻攝影工作者”

  社會兼職: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教育委員會高教部副部長;北京攝影函授學院副院長。

  傳播學專業,彭蘭,博士生導師

  職稱: 教授

  學歷:博士

  教育背景:

  1984.9-1988.7 長沙鐵道學院電子工程系計算機軟件專業 工學學士

  1989.9-1991.7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第二學士班 法學學士

  1996.9-1999.7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在職研究生 文學碩士

  2001.9-2004.6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在職博士 文學博士

  1997.9-12 英國Stirling大學訪問學者

  主要研究領域:

  網絡新聞傳播、新媒體、媒介融合

  開設課程:

  數字傳播技術應用

  網絡傳播研究

  網絡新聞編輯

  網絡互動管理

  主要學術成果:

  網絡傳播概論(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7 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網絡傳播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3

  網絡新聞編輯教程 2007.6 武漢大學出版社

  網絡多媒體新聞(著作) 中南大學出版社 2006.6

  中國網絡媒體的第一個十年(著作)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7

  助理網絡編輯師(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材)2005.8電子工業出版社

  網絡新聞學原理與應用(著作)新華出版社 2003.3

  網絡傳播概論(著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1.10

  點擊美國在線(專著)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4

  網絡新聞導論(譯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7

  網絡研究——數字化時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譯著)新華出版社2004.1

  網絡信息制作與發布(合作教材)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7

  另外發表與新媒體傳播有關的論文百余篇

  榮譽獎勵:

  北京市“教學名師獎”,2010

  主持的《數字傳播技術應用》獲國家級精品課程稱號 2009

  主持的《數字傳播技術應用》獲北京市級精品課程稱號,2009

  全國高等教育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第三獲獎者)2009

  北京市高等教育優秀成果一等獎(第三獲獎者)2009

  中國人民大學本科論文優秀指導獎 2009

  入選北京市社科理論“百人工程” 2008

  中國人民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第三獲獎者)2008

  中國人民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第四獲獎者)2008

  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一等獎,2007

  主持的《數字傳播技術應用》獲校級精品課程稱號 2007

  2006年 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2006年 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

  2005年 中國人民大學教學優秀獎

  2004年《網絡傳播概論》一書獲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

  2004年 寶鋼優秀教師獎

  2003年 中國人民大學校十大教學標兵提名獎

  2002年 北京市教育創新標兵

  2002年《網絡信息制作與發布》一書獲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優秀文字教材二等獎

  2000年 中國人民大學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1年 中經報聯獎教金

  2000年 華為獎教金

  1999年 中國記協“新中國新聞事業五十年”百篇優秀論文獎

  完成科研項目

  2009年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中國特色網絡文化建設與管理戰略研究"課題,為子課題負責人

  2006年起負責"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項目""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對網絡傳播及管理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2005-2009作為第二負責人承擔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中國互聯網新聞傳播的結構、功能、效果研究"

  2005年參與杭州市委政研室委托項目"杭州和諧城市模式研究"

  2004-2005年作為主要成員參加北京市新聞辦關于網絡新聞跟貼與社情民意關系的研究

  2003年作為主要成員參加北京市新聞辦關于"互聯網在對外宣傳中的作用"的調研

  現有科研項目

  “三網融合相關問題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 2010-2011

  "數字時代新聞人才培養體系研究" 教育部優秀博士論文專項基金2007年-2011

  社會兼職:

  國家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新聞史學會網絡傳播史分會副會長和北京網絡媒體協會理事,北京網絡媒體協會理事,南京大學“網絡傳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傳播學專業,陳絢,博士生導師

  職稱:教授

  學歷:博士

  研究領域:

  新聞傳播理論;

  新聞傳播倫理與法律規范;

  廣告傳播道德與法規

  開設課程:

  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

  新聞傳播倫理與法規研究

  新聞出版倫理與法規

  廣告傳播道德與法規

  主要學術成果:

  專著:

  《新聞傳播道德與法律規范教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新聞道德與法規---對媒介行為規范的思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版

  《數字化時代的新聞理論與實踐》新華出版社2002年3月版。

  《廣告道德與法律規范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調查:

  《2003年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與法律意識調查》調查報告:《扼制傳媒人職業道德滑坡的緊迫性—— 2003新聞從業者職業道德及法律意識調查報告之一》

  論文:

  《尋找知情權與信息公開的平衡點》〈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3期。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調查報告》〈新聞記者〉2004年第5期。

  《新聞傳播與“人道主義精神”》《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二期

  《中國媒體應避免“期待性沉默”》〈西部電視〉2003年第4期

  《重視新聞道德體系的建構》刊于《國際新聞界》2003年第6期

  《中國媒體應避免“期待性沉默”》刊于《國際新聞界》2003年第2期

  《信息論的“缺陷”》刊于《國際新聞界》2003年第1期,

  《“傳播集團化”過程中媒介發展的機會點》刊于《國際新聞界》2002年第6期《網絡傳播的新聞價值取向》刊于《傳媒觀察》(新華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新聞通訊》特刊)2002年第10期

  《亟待重塑“見證”形象------論新聞記者角色錯位危機》 《國際新聞界》2002年第4期

  《網絡新聞自律》刊于《中華新聞報》2002年6月13日 第三版

  《傳播學視野中的廣告》刊于《北京日報》2002年4月22日

  《跨文化廣告傳播中的道德選擇與評價》,提交《國際關系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4月12--14日召開,北京廣播學院廣播電視研究中心主辦

  《跨文化廣告傳播中的社會責任和道德》《國際新聞界》2002年第2期《網絡化韓國》北京日報社《新聞與寫作》2002年第2期

  《十五年中國新聞傳媒的演變---21世紀中國新聞傳播媒介的發展》13000字,刊于《中國社會研究》韓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亞洲國家面臨的數字化“鴻溝”與數字化“機遇”》刊于《國際新聞界》2001年第6期

  《互聯網對亞洲影響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刊于《國際新聞界》2001年第4期

  《走向二十一世紀的韓國互聯網》刊于《國際新聞界》2001年第2期

  《迅速發展的韓國互聯網》刊于《現代媒介運用》2000年《中國記者》增刊《再談網絡廣告的前景》刊于《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

  《網絡廣告的特點與發展趨勢》刊于《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4期

  《虛擬空間的真實---網絡誹謗成立》刊于《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一期

  《新聞媒介的競爭,行業自律的挑戰》,發表于中央電視臺編輯《電視廉政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出版,2000年1月

  《網際網絡—第五權力?》刊于《國際新聞界》1999年第5期

  《西新聞自由宣稱者的邏輯種種》刊于《國際新聞界》1999年第4期

  《新聞在競爭中失去了自我》刊于《國際新聞界》1999年第3期,

  《陳絢講壇》http://cjr.sina.com.cn 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

  《專家論壇---陳絢》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 中華傳媒學術網提交

  博士后系列研究報告:

  《中、韓互聯網發展研究及互聯網對亞洲國家的影響》約8萬字,其中由3篇分報告組成:《韓國互聯網高速成長原因及初步結果》

  《中、韓互聯網發展比較及中國互聯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對亞洲的影響及亞洲國家面對的數字化鴻溝》

  主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項目課題:《二十世紀新聞學與新聞傳播學的歷史回顧》

  傳播學專業,匡文波,博士生導師

  職稱:教授

  學歷:管理學博士

  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研究、媒介融合研究

  主要學術成果:

  匡文波,男,1968年生,湖南長沙人,研究生先后畢業于中山大學和武漢大學,分別獲理學碩士和管理學博士學位,具有文理兼通的優勢。是目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是國內最早從事新媒體研究和教學的學者之一;經CSSCI檢索,亦是論文論著被引用率最高的學者之一。先后在日本東京、美國硅谷作研修與高級訪問學者;曾應邀在香港樹仁大學講學。入選2007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主持并按時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傳播技術最新發展及其影響研究” (立項批準號:02BXW011)、“手機媒體及其管理研究” (立項批準號05BXW006,結項評為優)的項目研究;主持完成國家十五規劃重點教材《網絡傳播技術》的新編,及中國人民大學“985工程”自由探索項目“新媒體中的輿論管理”的研究。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資助計劃《中西新媒體發展的對比研究》,正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新一代互聯網環境下輿論引導與控制對策研究》 ;亦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互聯網等新媒體對社會輿論影響與利用研究》子項目負責人。

  已經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70余篇;并且出版專著12種,主要有《網絡媒體概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國內最早的網絡新聞傳播專著之一);《網絡傳播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2004年第2版(獲得2004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2009年第3版;《網民分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傳播技術最新發展及其影響研究”的標志性成果之一);《網絡傳播技術》高等教育出版社(國家十五規劃重點教材),2003年;《手機媒體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國內第一部研究手機媒體的專著);《網絡傳播理論與技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電子與網絡出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網絡媒體的經營管理.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手機媒體:新媒體中的新革命》(華夏出版社,2010)。

  榮譽獎勵:

  入選2007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網絡傳播學概論》獲得2004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目前中國有1角紙幣嗎?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