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一区,免费看日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1区2区3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久久国产精品最新一区

新聞傳播學 - 話題

理工大學里的新聞傳播學
查看(2060) 回復(0)
fox9319
  • 積分:2834
  • 注冊于:2011-04-01
發表于 2011-07-30 08:21
樓主
    翻開報刊雜志,IT產業版、數碼電器版、汽車版……對于許多文科背景的新聞人來說,這些行業新聞業務所需的專業背景像一道無形的屏障,要跨越它就得重新學習與工作相關的理工科專業知識。新聞傳播行業的范疇很寬泛,從這個角度來看,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理工科大學開設新聞學并非盲目跟風,頗有幾分水到渠成、順勢而為的味道。

理工類大學新聞傳播學亮點一:新媒體領域的生力軍

重視新聞專業與理工專業相結合,這一特點體現在許多理工類大學的新聞專業設置中。比如,華中科技大學的“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名就帶有強烈的“理工”色彩,讓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數字媒體、網絡媒體等新媒體形式。2007年理工類高校新批準的新聞傳播學類碩士點幾乎是清一色的傳播學,而且很多都開設了科學新聞與傳播、科技傳播等方向,“科學技術”的號召力已經成為新的熱點研究領域,理工類大學成為新媒體領域理論研究的生力軍。

理工類大學新聞傳播學亮點二:實踐走先 務實為上

重視教學和相關產業實踐相結合,理工類大學新聞傳播學多帶有務實色彩。沒有綜合類大學的強大地域影響力和悠久的人文底蘊,幾乎成為理工類大學設置新聞傳播學的掣肘因素。但新聞傳播學作為人文學科中側重應用性的研究分支,重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本身就是許多跨專業考研人追逐的目標。理工科大學的新聞傳播學,要么和產業結合,從組織行為、產業結構方面研究;要么直接與具體的行業結合,比如上海理工大學與印刷出版業相結合的新聞專業,中國地質大學與自然遺產、風景旅游業相結合的新聞專業,都走出了有特色的新聞專業設置新路子。從這個方面來看,相對于普通新聞專業的畢業生而言,理工科大學新聞傳播學的研究生似乎更能適合市場多元化的需求,是復合型的實用人才。

理工類大學新聞傳播學亮點三:背景多樣 跨考率高

理工類大學新聞傳播學的本科生大大少于綜合性大學,本校學生的競爭壓力小很多。而且,理工科大學本身的強勢專業為理工科技術類,在文科方面對學生科班出身的要求也相對較低,喜歡招收一些學科背景多樣化的考生。另外,理工科新聞傳播學研究大多側重媒介研究、媒介管理、品牌策劃等專業方向,理工科同學的優勢明顯,如新媒體研究方向,計算機、電子工程等學科的同學就有很強的競爭力。

理工類大學新聞傳播學亮點四:發展迅速 群體壯大

理工科大學的新聞傳播學發展,真可謂是“雨后春筍”。2007年新增新聞傳播學碩士點的高校有:南京理工大學、河海大學、浙江工業大學、中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占據了小半壁江山。新聞傳播學專業的高速發展帶來了畢業生增多、市場就業前景不明朗等情形,促使學校重視加強學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例如很多理工類大學都聘請曾在一線工作過的影視片制作人員擔任學科帶頭人,讓學生參與各類項目,增加實踐接觸機會。


第一梯隊:實力之選

該梯隊在新聞傳播學領域有“泰山北斗”的地位,其實力、影響力絲毫不遜色于老牌綜合性大學。這類學校名師眾多,學科結構全,在業界的號召力也很強。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可以看作是這一梯隊的代表,這兩所高校都擁有新聞傳播學博士點授予權,報考的難度也比較大。以華中科技大學為例,2006年新聞學和傳播學的計劃招生數各為49人,但是分別有464人和446人報考,最后新聞學錄取了62人,傳播學錄取了64人,推免生總數為18人。可見其報考競爭之激烈程度,絲毫不遜色于同城的武漢大學以及其他名校。

白云黃鶴——華中科技大學

推薦理由: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學科實力強;與信息學科相結合,發展潛力大。
院校小記:
華中科技大學是上世紀70年代率先興辦文科專業的工科院校,這在當時意義深遠。其新聞教育始創于1983年,1998年正式成立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新聞專業辦學歷史遠長于許多綜合性大學。其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特色在于人文社科與電信、計算機等工科交叉,其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在業界非常有影響,該專業在最新的全國專業排名中名列第二。1998年,華科又在全國首創網絡新聞傳播學專業,在中國新聞教育史上寫下極具分量的一筆。隨著以電腦網絡、光纖通信和衛星通信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時代的到來,新聞與信息傳播學科將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學科之一。
華中科技大學的新聞傳播學是一級學科博士點,是5所新聞傳播學一級博士點高校中唯一的工科大學,這與其強大的師資陣容分不開。張昆教授是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史和政治傳播學;吳廷俊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新聞傳播史、網絡新聞傳播、新聞傳播教育;舒詠平老師是廣告學方面的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廣告創意與策劃、品牌傳播策略、傳播策劃與創新思維;鐘瑛老師在媒體倫理、新聞法方面,石長順老師在廣播電視傳播學、影視理論、數字視聽新媒體研究方面,申凡老師在新聞業務、傳播理論、傳播心理學方面,都承擔了國家級課題,都有不凡的研究成果。

水清木華——清華大學

推薦理由:名師眾多;地處傳播中心,京城的地理優勢非常明顯。
院校小記: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前身,是1985年在中文系設立的編輯學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傳播系。雖然清華新聞學科的起步比較晚,但2002年建院時,曾任《經濟日報》和《人民日報》總編輯的范敬宜教授擔任首任院長,吸引了一大批國內一流學者。現在清華的新聞傳播學科在國際傳播,媒體與科技、藝術相結合,影視理論與批評等方面的學術研究取得一定領先優勢,再加上擁有一流的生源,其業界影響力日益擴大。
除了范敬宜院長,李希光教授也是清華新聞傳播學的名師之一,他曾擔任《華盛頓郵報》科學記者和哈佛大學新聞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員,是目前活躍在世界新聞學研究領域為數不多的中國學者,研究方向包括新聞學、國際傳播、媒體與公共政策、新聞政治學、政治傳播學;熊澄宇老師是美國楊百翰大學博士,現任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是國內文化傳播方面的明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媒體研究、媒介史及文化產業政策;尹鴻老師是我國電影學的第一位博士,在影視藝術、影視產業、媒介文化方面頗有建樹;司久岳老師在英語新聞采編、國際新聞采編、政治傳播學和新聞學理論方面;李彬老師在傳播批判理論、新聞傳播與社會變遷、全球傳播的歷史與現狀方面都有出色的研究成果。

  第二梯隊:優勢之選

該梯隊在新聞傳播學方面已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學科發展目標;學校知名度高,有一定的學術號召力。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技傳播研究”為全國首創,大連理工大學的“網絡媒體研究”在東北地區小有名氣,華南理工大學側重企業品牌研究并走在全國前列。這類學校的報考性價比較高,值得推薦。如中國科技大學新聞傳播學的分數線總體來說不高,總分要求330分,單科成績要求分別為50分、50分、90分、90分,和東部其他名校相比,距離拉開一大截。
科技之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推薦理由:科學技術傳播學高地;適合有理工科背景的同學報考。
院校小記:
中國科技大學的傳播學非常值得引以為傲,其人文學院的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是文理工交叉的新興科系,具有鮮明的科技人文一體化特色,是國家新批準的傳媒管理博士點和傳播學碩士點培養基地。它的前身編輯出版學(科技傳播)專業創辦于1987年,1989年開始招收傳播管理方向碩士生,是全國培養科技傳播領域學士、碩士最多,經驗最豐富的基地。
中科大的傳播系可以用小而精來形容,集中了該領域的多位學術帶頭人。裴世蘭教授在軟科學、科學普及、科學政策、公共政策方面研究甚廣,曾主持、參與20余項國家科技部、天津市的軟科學研究項目,參加7部著作的編寫;湯書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知識管理、信息傳播、公共政策;胡和寧教授主要從事組織傳播、政府溝通、企業傳播政策等研究,在組織傳播學方面頗有建樹,其研究成果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
中科大傳播學研究生直接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有著廣泛的實踐機會。在中央級的通訊社、報社、出版社、雜志社都能看到中科大畢業生的身影,他們主要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傳播媒介發達地區從事科技傳播及信息整合傳播等工作。

海濱奇葩——大連理工大學

推薦理由:風景優美,氣候宜人;老牌名校,東北地區有號召力。
院校小記:
大連理工大學新聞傳播系擁有教授5名、副教授4名,近幾年以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為依托,承擔國家、省部級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多項,特別是在新聞傳播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新媒體研究,尤其是網絡傳播方向,是大連理工傳播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大連理工大學新聞傳播系主要學科帶頭人是系主任、博士生導師鄭保章教授,研究方向為新聞傳播理論與實務、媒體經營與管理、政府管理與形象傳播以及科學技術傳播與管理;宋永琴老師從事“影視傳播與審美文化”課題研究,曾先后在《中國電視》、《當代電影》、《文藝報》、《南方電視學刊》等刊物發表廣播電視研究方向學術論文10余篇。
大連地處東北海濱,和日本、韓國交往密切,因此大連理工大學還面向研究生開設韓語、日語等小語種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羊城翹楚——華南理工大學

推薦理由:區位優勢明顯,廣州傳播產業發達;與企業聯系密切,研究特色明顯。
院校小記: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十分注重理論研究與社會應用實務的整合。傳播文化與實務研究、粵港澳新聞傳播比較研究、廣告理論與實踐研究、電子傳媒發展與應用研究等是學院富有特色且具有明顯優勢的研究領域。其傳播學專業碩士點的招生方向有傳播理論與實務、品牌傳播、傳媒經營管理等方向。
“傳媒經營與管理”研究方向,緊密聯系我國新聞與傳播業界實際,并通過新聞學、傳播學與經濟學、管理學的交叉融合。
“傳播理論與實務”的專業特色則整合了大眾傳播學多個應用學科,主要導師均有長期專職或兼職從事傳播實務的經歷。黃匡宇教授有13年電視新聞傳播從業經歷,實踐與教學經驗豐富,學理研究成果突出,是我國電視傳播語言學派創始人。
“品牌傳播”專業方向是全國高校設置的第一個碩士研究生專業方向,開創了碩士研究生層次品牌傳播學科建設和學術研究的先河。

第三梯隊:心儀之選

這類高校多為近年來剛設立新聞傳播學碩士點的高校,在業界的影響日益廣泛。中國地質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是國家重點高校,起點較高,一個在旅游文化傳播、一個在多學科交叉方面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成都理工大學重視教師的職業背景,用一線資深老師來帶動學生的創作熱情;上海理工大學在印刷出版方面特色鮮明。這類高校雖然在新聞傳播學方面的根基不夠深厚,但辦學水平正逐漸提升,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巴蜀靈秀——西南交通大學

推薦理由:百年學府,歷史積淀豐厚;教師學科背景多元,學術思維活躍。
院校小記:
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2007年新增傳播學碩士點,在汲取了中文、藝術設計、音樂表演等眾多學科精髓,帶有鮮明的綜合特色。
該傳播學碩士點有以下幾個方向:“影視傳播研究方向”致力于培養具有一流影視創作能力、制作技術的高級應用型影視傳播人才;“編輯出版方向”以編輯學理論與出版學理論及實務為研究對象,重視語言文字學知識和文史知識、文化知識,培養出版業的“雜家”;“媒介研究方向”的研究重點是大眾傳播媒介,注重媒體傳播的效果和媒體傳播的多學科研究,以實證研究的方法,考察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媒介的角色、功能與地位等問題。
西南交大傳播學的老師學術背景多樣,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傳播學學科帶頭人高力教授,中文系出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學敘事學與電影敘事學、中外電影史研究、當代電影思潮、影視制作等;馮智敏老師對藝術設計、視覺傳達有自己的心得,是藝術與傳播學院傳播系主任、教授,廣告學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廣告學基礎、廣告策劃與創意、廣告媒介研究;李崗教授主張帶研究生少而精,不苛求學生的學術背景,注重培養學生寬厚的知識基礎、廣闊的學術視野和扎實的研究能力,現主持“政府在科技傳播中的作用研究”、“民間傳說傳播模式研究”和“新傳播語境下西部地區語言生態的考察與分析”等多項課題研究。

藝風駘蕩——成都理工大學

推薦理由:重視實用,和實際相結合;學校重視,發展速度快。
院校小記:
借助西南天府娛樂業發達的氣息,成都理工大學的傳播學注重教學與產業實際相結合。知名導演張藝謀、著名影星章子怡、世界電影家協會主席喜瑪利博士、 “中國臺灣電影之父”張英、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評委會主席文雋等均出任過該校的藝術指導。該專業的教授很多都是國家一級演員、導演等具有實踐經驗的老師,非常注重實戰教學。
“影視文化與傳媒方向”的負責人劉翼老師是國家一級導演,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科學術帶頭人,主要從事電影、電視劇及影視廣告的策劃與創作,近幾年工作重點是影視教育與創作,尤其是紀錄片創作與研究;“科技新聞與傳播方向”的主要負責人為劉迅教授;“廣告文化與傳媒方向”有肖建春教授,肖老師開創了廣告文化理論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結合的路徑,強調對廣告所折射出的文化現象和規律的研究,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媒體經營管理方向”有鐘永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廣播電視主持人節目的傳播特色以及主持人的語言藝術。

地大春聲——中國地質大學

推薦理由:專業特色明顯;國家重點大學,報考性價比高。
院校小記:
武漢高校云集,除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兩大新聞傳播學重鎮,中國地質大學也漸露鋒芒。其新聞傳播學注重與自身特色結合,向環境保護、風景區開發、品牌形象研究等許多方面發展,走出了自己的新路。以李江風教授、喻繼軍副教授為首的課題組完成河南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申報項目,對云臺山品牌的確立與傳播做出了積極貢獻,為云臺山入選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做出了貢獻。
該校傳播學碩士點有三個發展方向:“傳播理論與實務”主要研究廣告創意與品牌策劃研究、公共關系、報紙發行研究、編輯出版發行研究,負責老師為余瑞祥、黃德林、吳琍華、喻繼軍;“影視傳播研究”重點為影視文化傳播與變遷研究、資訊內容及傳播方式的數字化、電視節目形態、傳播方式和欄目創新、圖片傳播、中國廣播電視業跨媒體、跨地區發展戰略研究等,負責老師為肖峰、王革、郭林;“跨文化傳播與媒介技術新發展”研究重點為跨文化傳播的現實與發展、探討中西新聞傳播業與新聞傳播觀念演變的軌跡,總結中西新聞傳播思想,探尋中國新聞傳播業發展的方向及價值取向、網絡媒體新媒體的研究方法與擴散研究等,負責老師為袁朝。

書香墨風——上海理工大學

推薦理由:鮮明的出版印刷特色;上海第一家,全國少有。
院校小記:
上海理工大學傳播學由該校出版印刷學院與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聯合創辦,2007年申報碩士點成功。出版印刷學院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其印刷出版學科屬上海市重點學科,擁有深厚的學科基礎和良好的科研條件;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是全國唯一的出版學科國家級科研單位,具有很強的科研力量和行業背景。院所強強聯合,優勢互補。
目前該學科點設立3個主要研究方向:出版傳播與文化、數字傳媒與新媒體、出版經濟與產業政策。該專業突出上海市信息產業的發展特色,依托本校較強的理工學科背景,將計算機技術與傳播產業發展結合,形成了傳播學的“數字”特色。該專業還依托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強大的科研力量,通過對全國范圍內宏觀出版產業問題的研究,為我國出版產業政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論基礎和思路。
師資方面:陳達凱現任出版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編輯出版學、出版文化、出版傳播史及出版產業政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張敏新任媒體與出版傳播系系主任、傳播學碩士點負責人,長期從事出版經濟與管理、管理與經濟問題的決策分析、媒介經濟分析等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研究注重計量手段,重視統計數據。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目前中國有1角紙幣嗎?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