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一区,免费看日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1区2区3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久久国产精品最新一区

新聞傳播學 - 話題

中傳媒(基礎試題)新聞史部分歷年真題
查看(1853) 回復(0)
fox9319
  • 積分:2834
  • 注冊于:2011-04-01
發表于 2011-06-20 12:11
樓主
一、名詞解釋部分

1、  邸報(90、98):我國最早的報紙。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復興于明,結束于晚清。“邸報”又稱“邸抄”(亦作邸鈔),并有“朝報”“條報”“雜報”之稱,四者皆用“報”字,可見它是用于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是專門用于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

2、  新華通訊社(90、9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訊社,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簡稱新華社。前身為紅色中華通訊社,簡稱紅中社 。1931 年11月7日成立于江西瑞金,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機關通訊社。1937年1月在延安改名為新華社 。

3、  延安新華廣播電臺(1990):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座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1949年12月5日,正式定名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從誕生之日起,就擔負起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使命,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壯大,如今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已成為世界知名的重要媒體之一。

4、  Radio Beijing(1990):即北京電臺。其前身是1949年2月2日誕生的“北平新華廣播電臺”,1951年其更名為“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中央從陜北遷往北平,同時利用接收國民黨北平電臺的設備開始廣播,即北平新華廣播電臺。

5、  北京電視臺(1990):新聞史上的北京電視臺是中央電視臺的前身。1958年5月1日開始試播,中國的第一座電視臺,同年9月2日正式廣播,1978年改名為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的建立,標志我國的電視事業開始加入世界電視發展的行列;也標志中國的廣播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現在的北京電視臺是以北京市觀眾為服務對象的電視臺,1977年籌建并開播。

6、  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1992):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的前身。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誕生。在中國共產黨和周恩來同志的直接關懷下,由《大公報》記者范長江和新聞界同仁夏衍等人共同發起成立,60多年來,伴隨中國革命的成長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新聞工作者。2000年11月8日,在記協生日的時候,新中國有了第一個“記者節”。

7、  中國廣播電視學會(1992):全國性的廣播電視學術團體。1996年10月在北京成立。學會的宗旨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組織會員開播電視的學術研究,以促進中國廣播電視的改革和廣播電視工作者的素質的提高,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廣播電視事業服務,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

8、  范長江新聞獎(1992):以中國杰出的新聞工作者范長江的名字設立的新聞獎。1935年,我國處于民族危亡的年代,26歲的范長江以天津大公報特約通訊員的身份,到貧窮落后的大西北采訪,他看到了當地人民的苦難,也看到了中國的希望。他以極大的愛國主義熱情,連續發表了反映當地人民備受煎熬壓迫、各界抗日激情高漲以及工農紅軍堅持戰斗的通訊,引起國人的關注。范長江也因此一舉成名。后來他又為我國的新聞事業奮斗幾十年,一直到1970年逝世。范長江是中國新聞界著名的杰出的代表,用他的名字設立我國中青年優秀新聞工作者的最高獎,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開拓新聞事業的未來。本獎從1991年起每三年舉辦一次,但自2000年起本獎改為每兩年舉辦一次。

9、  中央廣播事業局(1992):前身是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管理全國廣播事業的領導機關,1949年6月成立于北平。

10、 韜奮新聞獎(94):韜奮新聞獎是為了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繼承和發揚鄒韜奮同志真誠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風而設立的。韜奮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政治活動家、著名評論家、杰出的新聞出版工作者。鄒韜奮先生生前十分重視編輯與通聯工作,他認為“讀者來信是報紙的維他命”。韜奮精神感人至深。本獎是受中國韜奮基金會委托,由中國記協主辦的,獎勵我國新聞編輯及通聯、校對、資料工作者優秀成果的最高榮譽獎,也是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常設的全國性新聞獎。本獎從1993年起每三年評選一次,從2000年起本獎改為每兩年評選一次。

11、齊越(94):齊越,原名斌濡。教授。直隸(今河北)高陽人。1946年畢業于大學外國語文學系。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新華廣播電臺播音員。1949完成了開國大典的現場播音任務。歷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播音藝術指導、播音部副主任,北京廣播學院教授,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理事。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84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著有《寄語青年播音員》,合譯有《朗誦藝術》。

12、徐寶璜(95、04):民初著名新聞系學家和教育家,1916年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校長室秘書,1918年開辦新聞班,由徐寶璜、邵飄萍擔任導師,并擔任過平民大學新聞系主任,所著的《新聞學綱要》是我國最早新聞學著作之一,當時的新聞界稱他為“新聞學教育第一位大師,新聞學界最初的開山祖。

13、“蘇聯呼聲”廣播電臺(95):抗戰時期,蘇聯以蘇商的名義在日本侵略軍占領的上海建立的廣播電臺,1941年開始播音,用英、俄、日、中四種語言播音。報道內容為反法西斯斗爭的消息和評論等,還有一些娛樂性的節目。1947年被國民黨當局查封。

14、“客里空”(95):1944年延安《解放日報》連載蕭之翻譯的一部原蘇聯作家柯涅楚克在衛國戰爭期間創作的話劇《前線》中一個特派記者的名字。此人善于捕風捉影、弄虛作假,他不調查了解,坐在指揮部擬稿。專靠杜撰虛假、空洞的文欺世盜名,給革命事業帶來了危害,因此成為該劇抨擊的對象。后來,“客里空”成為一切不真實的和弄虛作假的新聞工作作風的代名詞。

15、中央電視臺(95):中國國家電視臺,1958年5月1日試播,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北京電視臺,1978年5月1日更名為中央電視臺,英文簡稱CCTV。

16、拒檢運動(97、02):在抗日戰爭勝利后,國統區新聞工作者們為爭取新聞出版自由,而發起的反抗國民黨當局“原稿送審制度”的運動。1945年8月份,黃炎培先生的《延安歸來》一書未送交新聞檢查官檢查就直接出版,這一行動逐步演化成為當時重慶各新聞出版集體宣布,稿件出版不再送檢的“拒檢運動”。 而且也得到各地一些新聞出版社和大學的響應,迫使國民黨當局最后不得不宣布廢除“原稿審查制度”。這一運動的意義和影響也非常巨大,這一另人滿意的答案也是眾多人民一起努力后國民黨不得不作出退讓的結果。

17、“定本”制度(99):是進奏院要將編好的官報樣本送樞密院或當權的宰相們審查,經審查通過的樣本為“定本”。進奏院必須以“定本”為準向全國傳發,不得擅自增減。

18、《新青年》(99):1915年上海,群益書局,陳獨秀作為“救國救民”的輿論基地。中國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初名《青年雜志》,第二卷改本名。16開月刊,每6號一卷。創刊號發刊詞《敬告青年》一文,打出科學和民主的大旗。

19、癸丑報災(00):1913年(癸丑年),袁世凱為了達到專制獨裁的目的,派人刺殺寧教仁,解散國民黨,鎮壓了國民黨的“二次革命”。與此同時,袁世凱對國民黨系統的報紙和其他反袁報紙進行摧殘,大批報館被查封,大批報人被殺害。到1913年底,全國報紙由年初的五百多家減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稱“癸丑報災”。

20、《熱血日報》(00):1925年上海,五卅運動中,中共中央創辦的黨報史上的第一份日報,是中共為加強五卅運動的宣傳專門出版的4開4版日報,瞿秋白為主編,每期1萬字,刊載短小時評,讀者通信和大眾文藝作品等,具有通俗化、群眾化的特點,13天后被迫停刊。

21、埃德加·斯諾(01):美國著名記者、作家。1936年第一個進入陜北采訪的外國記者,他所寫的《西行漫記》打破了國民黨的新聞封鎖,客觀真實地報道了陜甘寧地區的實際情況與中共領導人的政治主張,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震動。后兩次重訪中國,著有《大河彼岸》、《中國巨變》等,為促進中美人們友誼傾注了心血。

22、“豎三民”報(02):同盟會成立后,為了宣傳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國內創辦了大批報刊,在上海影響較大的是于右任創辦的幾家報紙。
    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創辦《民呼日報》。該報以“為民請命”為宗旨,革命色彩鮮明,內容以報道災荒為重點,大量揭露清廷統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實,出版92天后被封。
    20余天后,于右任又創辦了《民吁日報》。該報內容與風格和前者一脈相承,集中報道并聲援正在開展的抵制日貨的運動。后因盛贊刺殺伊藤博文的愛國志士安重根,出版一個月后被封。
    一年后,于右任創立《民立報》,得到孫中山大力支持,成為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機關報,是辛亥革命時期國內最有影響的革命報紙。該報重點宣傳“三民主義”,公開預言革命勝利的到來。
    《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都用“民”字打頭,創辦時間相銜接,風格和基調協同,被人稱為“豎三民”。“豎三民”在上海地區為革命派的輿論宣傳作出了很大貢獻。

23、時務文體(03):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報刊政治家繼承王韜報刊政論的傳統,在政論寫作中不斷突破框框進行革新,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報章文體。這種文體以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發表的政論最為典型,故被稱為 “時務文體”。  這種文體半文半白,平易暢達,筆鋒常帶感情,有時夾帶口語和外來語,為變法維新而吶喊,使朝野震動,令讀者開眼,風靡一時,并為后世政論報紙紛紛效仿。

24、《晉綏日報》(04):1940年9月,晉西北地區在山西興縣創辦了《抗戰日報》。該報是晉綏邊區的第一張鉛印的報紙。1942年中央晉綏分局成立后,《抗戰日報》成為分局的機關報。1946年7月1日改名為《晉綏日報》,因率先看站揭露“客里空”運動在新聞界享有盛名。

25、梁啟超(05):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報刊活動家。1895和康有為進京會試參加了著名的“公車上書”并在北京主編了《萬國公報》、《中外紀聞》1896年在上海創辦了《時務報》,大力宣傳維新變法,名噪一時,戊戍政變后逃亡日本,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報刊,鼓吹保皇立憲。

26、反“客里空”運動(05):“客里空”是蘇聯劇本《前線》中專門捕風捉影、編造假新聞的記者的名字,后來成為一切不真實的和弄虛作假的新聞工作作風的代名詞。在解放區土改運動中,新聞宣傳存在右傾偏向,有的記者在報道中歪曲事實,針對這個問題,1947年黨中央加以糾正。同年6月15日《晉綏日報》率先在報紙上展開自我批評,引發了維護新聞真實性的運動。此后,迅速擴展到整個解放區的新聞事業,掀起了我國新聞史上聲勢浩大的反“客里空”運動。

27、林白水(06):名懈,又名萬里,字少泉,號宣樊、白水等,福建侯官(今閩侯)人,曾兩度留學日本,攻讀法律,兼學新聞。回國后先后擔任上海《中國白話報》、《俄事警聞》、《警鐘日報》,北京《公言報》、《新社會報》、《社會日報》等報紙的編輯、記者、主編和社長。1926年8月因所寫《官僚之運氣》一文觸犯當局,被奉系軍閥張宗昌殺害。

28、“蘇報”案(07):我國近代著名報案。1903年5月,鄒容《革命軍》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蘇報》連續發表文章,介紹《革命軍》內容,盛贊該書。6月底,該報又刊登章太炎《康有為與覺羅氏之關系》一文。《蘇報》這樣毫無忌憚地鼓吹革命,在社會上引起空前震動。清政府會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鄒容等人,查封《蘇報》。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鄒容駁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陳述革命觀點,把法庭變為宣傳革命的講壇。1904年5月,章太炎、鄒容分別被判監禁3年和2年,《蘇報》永久停刊。《蘇報》案經廣泛報道,極大地擴大了革命的影響,推動革命發展。

29、邵飄萍(07):我國不可多得的“新聞全才”。早在學生時代就被聘為《申報》通訊員;1911年協助創辦《漢民日報》,兼任《浙江軍政府公報》,從此開始職業報人生涯。日本留學期間,在東京創辦東京通訊社。
1916年回國后,受聘于《申報》、《時報》和《時事新報》,撰寫時評。袁世凱死后,《申報》聘他為特派駐京記者,期間為之撰寫的《北京特別報道》很受歡迎。
1916年在北京創辦新聞編譯社。
1918年在北京創辦《京報》,自任社長,以“鐵肩棘手”為座右銘。同時他還兼任北大新聞研究會導師。他最擅長新聞采訪,所著《實際應用新聞學》是我國最早的新聞采訪專著之一。

30、【外新史】愛德華·默羅(03、05)美國CBS著名記者,美國廣播電視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廣播電視活動在美國乃至全世界廣播電視史上留下了巨大的痕跡;1938年3月12日,他和夏勒等人首先推出了廣播史上的第一次《新聞聯播》,二戰期間,作為戰地記者,他的“這里是倫敦”的報道贏得極大聲譽;戰后,主辦《現在請聽》,極受歡迎。默羅轉向電視界后主持電視專欄節目《現在請看》,顯示了電視傳媒的強大力量。他的電視實踐創立了嚴肅電視干涉社會生活的良好傳統,擴大了電視新聞在公眾中的巨大影響力,并且主張對世界事務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真實地報道。         

31、【外新史】路透社(04):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訊社之一,也是英國創辦最早的通訊社。1850年由保羅·朱利葉斯·路透(paul julius reuter)在德國亞琛創辦,1851年遷址到倫敦。創辦人路透原為德國人,后加入英國籍。1865年,路透把他的私人通訊社擴展成為一家大公司。路透社的消息大致有特急快訊、急電和普通電訊三種。

32、【外新史】爐邊談話(05):美國政治史上和廣播史上的一個偉大的里程碑。1933年3月5日,羅斯福在危難中就任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他利用新型的大眾傳媒,在廣播中發表演說,向人民直接解釋“新政”的綱領、意義和措施。同年3月12日、5月7日、7月24日、11月24日,羅斯福總統閑適隨意地坐在白官樓下的起居室,在夫人的陪伴下,通過實況廣播向千萬美國普通大眾發表了令人難以忘懷的演講,這就是著名的“爐邊談話”。

33、【外新史】《新萊茵報》(06):全稱《新萊茵報·民主派機關報》,由馬克思恩格斯創刊于 1848年歐洲革命大風暴中的德國工業中心科倫。這是一份面向大眾的大型日報,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報紙,對于歐洲大革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無產階級報刊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簡單題部分

1、簡述古代小報的產生及其特點。(00)
答:(1)小報是當時民眾對與封建官報有較大差異的民間報紙的習慣稱謂,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眾要求和愿望的非法出版物。小報起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2)特點:① 小報以刊載新聞和時事性政治材料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報紙。沒有固定的報頭和固定的名稱;② 小報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北宋以前,還沒有專業化,徽宗時期以后,才逐漸形成唯一種職業,社會上開始有了一些“專以探報此事為生”的人;③小報的發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監司等政府機關內工作的中下級官員和從事書籍印售工作的“書肆之家”; ④  “小報”的主要內容是:官吏任免消息;皇帝的諭旨詔令等時事性政治材料;⑤ 小報有手寫的,也有印刷的;⑥小報的讀者范圍很廣泛;⑦小報本身并沒有言論,只是通過它所選刊的文件和消息來表示它的傾向;⑧小報的出版,觸犯了封建統治者的議論朝政之禁和新聞泄露之禁。

2、簡述劉少奇同志《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的內容與意義。(02)
答:(1)1948年秋天,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集華北人民日報社和新華社華北總分社的部分記者進行學習。10月2日劉少奇到華北記者團學習班做了長篇講話,即《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
    (2)談話提出了新聞工作必須具備的四個條件:①要有正確的態度,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②必須獨立地做相當艱苦的工作,思想上要艱苦,獨立地做理論的、系統的工作,要獨立思考,在分析之后加以正確的判斷;③要有馬列主義理論修養,要學習唯物史觀、認識論,學習階級分析的方法;④要熟悉黨的路線和政策,還要懂得兩條戰線的斗爭,善于用兩條戰線斗爭的方法來辦報,堅定地執行黨的正確路線,既批評“左”的傾向,又批評右的傾向。
    (3)意義:①劉少奇的談話是中國新聞史上的重要文獻,表達了黨中央對新聞工作的重視和希望;②為新聞工作者適應新形勢,完成新任務提出了明確的努力方向;③為當時的新聞業務學習與研究提供了綱領性文件,為迎接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到來做了準備;④對今天廣大新聞工作者搞好新聞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3、《察世俗每月統計傳》的創辦情況、宗旨、特點(04)
答:(1)創辦情況:該報是1815年8月5日,英國海外傳教組織倫敦布道會派遣的傳教士米憐,為協助馬禮遜出事傳教工作,在馬六甲創辦的中文月刊,以作為他對華主要的傳教工具。這是歷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
    (2)宗旨:該報為純宗教性刊物,以“闡發基督教義為根本要務”。因此刊物中絕大部分篇幅用來直接宣傳基督教教義。
    (3)①《察世俗》雖刊有許多“砥礪道德”,進行倫理說教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具有極濃的宗教色彩是其一大特點。②從報刊業務來看,《察世俗》表現出中國古代報刊所不具備的特點:首先是尊重讀者心理。因為長期處于閉關自守狀態下的中國人,對于基督教,以及近代報刊感到非常陌生,甚至疑懼。基于這種讀者狀態,《察世俗》巧妙地運用中國傳統儒學的觀點來闡述基督教義。其次,寫作問題豐富多彩。除論說性文章外,該刊物還有小故事、筆記小品、七言詩、對話題和警言集納等樣式。

4、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創建情況(04)
答:(1)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座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1949年12月5日,正式定名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2)

5、簡述“新生事件”的經過。(06)
答:由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因宣傳抗日救亡,引起國民黨當局的仇視,于1934年被當局查封。《生活》被封后不到兩個月,生活書店又出版了《新生》周刊。《新生》沿用《生活》原班人馬。有韜奮的摯友杜重遠主編,《生活》的編輯艾寒松協助。該刊仍然堅持《生活》的立場,宣傳抗日救亡,反對國民黨的賣過投降政策,因此遭到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當局的忌恨。1935年6月,日本駐瀘總領事借口《新生》轉載的《閑話皇帝》一文“侮辱天皇,妨害邦交”,要求國民黨當局禁止《新生》發行,懲辦主編及文章作者。國民黨當局即開庭審判,判處杜重遠一年零二個月徒刑,并查封了《新生》周刊。這就是著名的“新生事件”。

6、簡述20世紀20年代我國廣播電臺的創辦情況 (07)
答:P168-169

7、簡述《新青年》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07)
答:(1)原名《青年雜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創刊,主編陳獨秀,1916年更名為《新青年》,1918年遷到北京,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合辦,1919年又隨陳獨秀遷到上海,1920年5月改組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刊物,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成為黨的理論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廣州復刊成為黨中央理論機關報,后來又由瞿秋白主編。
    (2)其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①提倡民主,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要求自由;在思想上反對封建舊禮教、舊道德,反對尊孔復古,要求爭取人權、個性解放。②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愚昧、盲從,要求用科學法則和理性來判斷一切。③主張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把文學作為宣傳封建主義思想的工具,提倡建立民主主義的國民文學、寫實文學和社會文學。

8、【外新史】簡要回答英國廣播公司(BBC)廣播體制的特色。(03)

9、【外新史】簡述十月革命前列寧的辦報活動(06)
三、論述題部分

1、試論范長江的新聞工作業績及其在中國新聞史上的地位(90)
答:(1)范長江,我國杰出的新聞記者和新聞事業家,1933年為北平的《晨報》、《世界日報》和天津的《益世報》撰稿,后來成為《大公報》旅行記者撰稿人,曾任《新華日報》社長總編輯,主要著作《中國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2)1935年7月,范長江以天津《大公報》旅行記者身份,開始了他著名的中國西北地區的考察之行,撰寫了大量的旅行通訊。他通訊對西北地區的弊政,人民的疾苦,以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危機,作了分廠深刻的描述。同時,通訊還首次客觀、公正地報道了紅軍長征的一些真實情況,發表后引起了巨大反響。不久,報館將這些旅行通訊匯集出版,書名為《中國的西北角》。
(3)1936年12月,西安事件發生,正在綏遠前線采訪的范長江敏銳地意識到這一真相將導致中國政局的重大變化。為了弄清事變真相,他不顧個人安危,毅然進入事變中心西安。這次采訪,范長江的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1937年2月15日,范長江根據陜北執行的采訪材料,在《大公報》上發表了《動蕩中之西北大局》一文,在國內第一次披露了西安事變真相,引起了極大轟動,也激起了蔣介石的大怒。
(4)隨后,范長江又接連發表了《西北近影》和《陜北之行》等通訊。這些通訊作品均輯入他的通訊集《塞上行》。
(5)范長江是第一位從白區進入延安,向全國采訪報道陜北革命根據地情況的中國記者。他的西安、陜北之行的系列通訊,打破了國民黨的新聞封鎖,公開報道了西安事變的真相,傳播了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熱情地介紹了陜北革命根據地的面貌以及共產黨領導人的生動形象,在全國各界產生了很多影響。
(6)抗戰爆發后,范長江深入抗日前線,采寫了大量通訊。1938年3月,他發起創辦了“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后又與胡愈之等創辦國際新聞社。培養了大量記者投身抗日宣傳的斗爭中去。

2、毛澤東《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講話》發表的歷史背景、基本要點及對當前新聞改革的指導意義。(92、95)

3、試論延安《解放日報》的改版及其意義(93、02)
答:(1)在中共中央的指導下,1942年4月1日《解放日報》進行改版。“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解放日報》能夠成為真正的戰斗的黨的機關報”。
(2)改版的后的《解放日報》面貌一新。社論不是每天必有,而是注意質量,突出黨的衷心工作和群眾生活。版面安排順序也進行了調整。文風也明顯改變。
(3)《解放日報》的改版,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無產階級的新聞理論,其中最重要的是“全黨辦報”思想的確立。為了宣傳無產階級辦報思想,《解放日報》連續發表了許多闡述新聞工作的社論文章。這些社論、文章對黨報的性質和作用,全黨辦報的方針,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無產階級唯物主義新聞觀和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新聞觀的界限,以及文風等問題,作了比較系統的論述,初步奠定了我國無產階級新聞學的理論基礎。通過這次改革,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新聞事業走上了成熟發展的道路。

4、談談上海“孤島”時期抗日新聞事業的斗爭。(96)
答:(1)1937年11月12日中國軍隊撤出上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這段時期,上海租界尚未被日軍占領,人們稱其為“孤島”時期。
(2)在這四年多的時間里,上海地區的進步新聞工作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利用“孤島”的特殊條件和英美法等帝國主義同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借用外國商人的名義,創辦了一批中文抗日報刊,如《譯報》、《每日譯報》、《文匯報》等。與此同時,一些愛國人士也以外商名義在上海租界出版抗日報刊,如《文匯報》、《華美早報》、《大美晚報》(中文版)等。
(3)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還利用“蘇商”名義出版《時代》周刊,使日寇占領區的人民能夠看到中國共產黨關于抗日的言論和抗日消息。
(4)上海淪陷后,上海的30多座民營廣播電臺不屈服日寇的壓力,拒絕向日寇登記。他們利用“孤島”的特殊情況,向租界警務處登記繼續播音,其中有的民營臺還做了一些抗日的廣播宣傳,播出了愛國進步的歌曲。
(5)蘇聯以蘇商的名義在日本侵略軍占領的上海建立的“蘇聯呼聲”廣播電臺,還曾報道過國際反法西斯斗爭的消息,并對二戰做了真實的報道,從側面支持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
(6)“孤島”時期,上海愛國進步的新聞工作者所進行的宣傳活動,他們的英勇斗爭事跡,在中國的抗日斗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5、談談鄒韜奮的報刊活動與貢獻。(96)
答:(1)鄒韜奮,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杰出的新聞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
    (2)其報刊活動:①1926-10接任《生活》周刊主編,從此開始畢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②1932-1-9,他宣布《生活》周刊已成為新聞評述性質的周報;③
1932-7建立生活書店,與生活周刊分開,以保存實力;④1933-7至1935-8游歷歐美,寫了30多萬字的國外通訊發表在《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后匯集成《萍蹤寄語》。 “新生事件”后返回上海,1935-11-16創辦《大眾生活》;⑤1936-3-7生活書店創辦《永生》周刊作為《大眾生活》的繼續;⑥1936年3月被迫出走香港。1936-6-7主辦《生活日報》,是他一生中主編的唯一一份日報。同時創刊的有《生活日報星期贈刊》;⑦1936-8-23在上海創刊《生活星期刊》。“七君子事件”當事人之一
    (3)貢獻:首先,鄒韜奮畢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主辦過7個報刊,還提出了很多卓有見地的辦報主張,構成了一套較完整的報刊思想:①報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應該成為實現民族解放大眾解放大目標的工具②密切聯系讀者,熱忱為讀者服務③辦報要有創造精神,造就報刊的個性④文風要“明顯暢快”⑤重視經營管理和社會信用,處理好商業性新聞與廣告的關系⑥新聞工作者應有“視事業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實學。理想編輯的四個條件:大公無私;敏銳的觀察和卓越的識見;文字暢達;至少精通一種外語。
   其次,鄒韜奮從事新聞出版工作長達二十多年,他主編《生活》系列報刊的豐富經驗、辦報思想和優良的工作作風,體現了我國人民新聞工作的優秀傳統。               
   這主要表現在:(1)堅持正確的辦報方向。韜奮主持《生活》周刊,“以讀者的利益為中心,以社會的改造為目的”(2)發揚為讀者服務的精神(3)倡導創造的精神,辦出報刊的鮮明個性和獨特風格(4)推崇“視事業如生命”的精神。

6、“五四”時期我國新聞業務的重大改革表現在哪些方面?(97)(還需要補充)
答:(1)開創了自由討論的風氣。新舊思潮的激戰;三次著名的論戰(問題與主義、科學社會主義與偽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學術、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體問題的討論(2)政論傳統的恢復與發展。《每周評論》《湘江評論》等常用述評形式,政論和新聞報道相結合,是一大創造。《新青年》的《隨感錄》專欄發表時評,又稱雜文,后來發展成常用文體之一。(3)新文風的出現。《新青年》提倡白話文,提倡使用新式標點符號。(4)副刊的革新。“四大副刊”。(5)報紙版面編排和新聞采寫業務的改進。頭版頭條已是最新發生的國內外重大新聞,專欄增多。重視直接采訪報道。

7、談談邵飄萍的新聞活動及貢獻。(97)
答:(1)邵飄萍,中國新聞記者,報刊活動家,新聞教育家、新聞學者。曾用名鏡清、振青,筆名飄萍、素昧。1926年4月26日,被奉系軍閥以“勾結赤俄,宣傳赤化”的罪名殺害于北京。(2)1911年赴杭州辦《漢民日報》。因反對袁世凱,3次被捕入獄。1914年赴日留學,課余創辦東京通信社,向國內報紙發稿。1916年回國,任上海《申報》駐北京特派員,先后寫200多篇“北京特別通信”,深受讀者歡迎。1916年7月在北京創辦新聞編譯社,向國內各報及外國駐京記者發稿。1918年10月在北京創辦《京報》,任社長。同年與蔡元培、徐寶璜創立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被聘為導師,主講新聞采訪和新聞學理論,揭開中國新聞學研究和新聞教育的序幕。1919年《京報》因刊載指責段琪瑞政府的新聞和評論被查封,他再次逃亡日本,任大阪《朝日新聞》中國問題顧問。旅日期間撰寫《綜合研究各國社會思潮》和《新俄國之研究》兩書,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贊揚俄國十月革命。1920年秋回北京,復刊《京報》。1923年后在北京平民大學、國立法政大學任教,講授新聞采訪課,撰寫新聞學著作《實際應用新聞學》和《新聞學總論》。1925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以《京報》為講壇,積極支持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和“五卅”、“三·一八”反帝愛國運動。(3)邵飄萍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為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和宣傳馬克思主義而獻身的新聞界代表人物,在新聞采訪、評論和通訊寫作以及新聞學研究等方面,都有貢獻,是中國新聞史上有影響的新聞工作者。

8、談談斯諾《紅星照耀中國》的采寫和影響。(97)

9、談談范長江西北通訊的采寫和影響。(98)
答:(1)范長江,我國杰出的新聞記者和新聞事業家,1933年為北平的《晨報》、《世界日報》和天津的《益世報》撰稿,后來成為《大公報》旅行記者撰稿人,曾任《新華日報》社長總編輯,主要著作《中國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2)1935年7月,范長江以天津《大公報》旅行記者身份,開始了他著名的中國西北地區的考察之行,撰寫了大量的旅行通訊。他通訊對西北地區的弊政,人民的疾苦,以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危機,作了分廠深刻的描述。同時,通訊還首次客觀、公正地報道了紅軍長征的一些真實情況,發表后引起了巨大反響。不久,報館將這些旅行通訊匯集出版,書名為《中國的西北角》。
(3)1936年12月,西安事件發生,正在綏遠前線采訪的范長江敏銳地意識到這一真相將導致中國政局的重大變化。為了弄清事變真相,他不顧個人安危,毅然進入事變中心西安。這次采訪,范長江的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1937年2月15日,范長江根據陜北執行的采訪材料,在《大公報》上發表了《動蕩中之西北大局》一文,在國內第一次披露了西安事變真相,引起了極大轟動,也激起了蔣介石的大怒。
(4)隨后,范長江又接連發表了《西北近影》和《陜北之行》等通訊。這些通訊作品均輯入他的通訊集《塞上行》。
(5)范長江是第一位從白區進入延安,向全國采訪報道陜北革命根據地情況的中國記者。他的西安、陜北之行的系列通訊,打破了國民黨的新聞封鎖,公開報道了西安事變的真相,傳播了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熱情地介紹了陜北革命根據地的面貌以及共產黨領導人的生動形象,在全國各界產生了很多影響。

10、試述中國早期廣播事業創辦的情況。(98)

11、試論維新變法運動中改良派報刊活動的特點及其進步作用。(99)

12、延安(陜北)新華廣播電臺在解放戰爭中的宣傳及其影響。(99)

13、試論劉少奇同志《對華北記者團的講話》主要內容及其指導意義。(99)
答:(1)1948年秋天,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集華北人民日報社和新華社華北總分社的部分記者進行學習。10月2日劉少奇到華北記者團學習班做了長篇講話,即《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
(2)談話提出了新聞工作必須具備的四個條件:①要有正確的態度,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②必須獨立地做相當艱苦的工作,思想上要艱苦,獨立地做理論的、系統的工作,要獨立思考,在分析之后加以正確的判斷;③要有馬列主義理論修養,要學習唯物史觀、認識論,學習階級分析的方法;④要熟悉黨的路線和政策,還要懂得兩條戰線的斗爭,善于用兩條戰線斗爭的方法來辦報,堅定地執行黨的正確路線,既批評“左”的傾向,又批評右的傾向。
(3)意義:①劉少奇的談話是中國新聞史上的重要文獻,表達了黨中央對新聞工作的重視和希望;②為新聞工作者適應新形勢,完成新任務提出了明確的努力方向;③為當時的新聞業務學習與研究提供了綱領性文件,為迎接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到來做了準備;④對今天廣大新聞工作者搞好新聞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14、結合實際論述我國廣播電視實現“精品戰略”的背景、現狀及意義。(00、01)

15、試論延安《解放日報》改革的成果與歷史意義。(02)
    (1)在中共中央的指導下,1942年4月1日《解放日報》進行改版。“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解放日報》能夠成為真正的戰斗的黨的機關報”。
    (2)改版的后的《解放日報》面貌一新。社論不是每天必有,而是注意質量,突出黨的衷心工作和群眾生活。版面安排順序也進行了調整。文風也明顯改變。
    (3)其改革的成果:①重視報道黨的中心工作。1942年整風運動是當時黨的一項中心工作,《解放日報》集中力量大張旗鼓地宣傳整風運動,保證了整風運動的順利開展。②改版后的《解放日報》正確地宣傳了黨的“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組織起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方針,推動了大生產運動的開展。③成功地反擊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解放日報》組織組織宣傳反擊,尖銳揭露和聲討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反共高潮的陰謀,引導并影響了國內外的輿論。④有效地帶動了其他報紙的改革,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新聞事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4)《解放日報》的改版,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無產階級的新聞理論,其中最重要的是“全黨辦報”思想的確立。為了宣傳無產階級辦報思想,《解放日報》連續發表了許多闡述新聞工作的社論文章。這些社論、文章對黨報的性質和作用,全黨辦報的方針,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無產階級唯物主義新聞觀和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新聞觀的界限,以及文風等問題,作了比較系統的論述,初步奠定了我國無產階級新聞學的理論基礎。通過這次改革,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新聞事業走上了成熟發展的道路。

16、試述反“客里空”運動的經過和意義,對我們今天做好新聞工作有哪些啟示。(03)

17、鄒韜奮從事新聞活動的事跡,以及對我們現在的啟發、意義。(04)
答:(1)鄒韜奮,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杰出的新聞記者、政論家和出版家。
    (2)其報刊活動:①1926-10接任《生活》周刊主編,從此開始畢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②1932-1-9,他宣布《生活》周刊已成為新聞評述性質的周報;③
1932-7建立生活書店,與生活周刊分開,以保存實力;④1933-7至1935-8游歷歐美,寫了30多萬字的國外通訊發表在《生活》周刊和《新生》周刊,后匯集成《萍蹤寄語》。 “新生事件”后返回上海,1935-11-16創辦《大眾生活》;⑤1936-3-7生活書店創辦《永生》周刊作為《大眾生活》的繼續;⑥1936年3月被迫出走香港。1936-6-7主辦《生活日報》,是他一生中主編的唯一一份日報。同時創刊的有《生活日報星期贈刊》;⑦1936-8-23在上海創刊《生活星期刊》。“七君子事件”當事人之一。
    (3)鄒韜奮畢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主辦過7個報刊,還提出了很多卓有見地的辦報主張,構成了一套較完整的報刊思想:①報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應該成為實現民族解放大眾解放大目標的工具②密切聯系讀者,熱忱為讀者服務③辦報要有創造精神,造就報刊的個性④文風要“明顯暢快”⑤重視經營管理和社會信用,處理好商業性新聞與廣告的關系⑥新聞工作者應有“視事業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實學。理想編輯的四個條件:大公無私;敏銳的觀察和卓越的識見;文字暢達;至少精通一種外語。(4)

18、《新青年》的報刊活動及意義。(05)
答:(1)《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創刊,主編陳獨秀,1916年更名為《新青年》,1918年遷到北京,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合辦,1919年又隨陳獨秀遷到上海,1920年5月改組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刊物,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成為黨的理論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廣州復刊成為黨中央理論機關報,后來又由瞿秋白主編。
    (2)《新青年》前期         《新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發動了一場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為主要內容的新文化運動。它的主要貢獻有以下三個方面:①批判封建的舊道德,抨擊尊孔復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新道德新思想。《新青年》所刊載的陳獨秀、李大釗和魯迅等人的文章和讀者通信欄關于“孔教”的辯難,匯成了“打倒孔家店”的強烈社會輿論。②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當時封建統治者利用一切組織和報刊宣揚鬼神迷信,攻擊新文化運動,鞏固其反動統治。《新青年》提倡用科學的觀點來看待社會和人生,反對偶像崇拜,迷信盲從、主觀武斷和一切黑暗愚昧現象。③發起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學反對文言文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目前中國有100元紙幣嗎?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