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一区,免费看日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1区2区3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久久国产精品最新一区

新聞傳播學 - 話題

<中國新聞傳播史>筆記整理
查看(3352) 回復(2)
jevin
  • 積分:780
  • 注冊于:2010-08-09
發表于 2010-08-11 12:39
樓主
第一章中國古代的新聞傳播活動
木鐸:中國古代傳播活動中一種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時期,有一種被稱為遒人的政府官員,搖動木鐸,巡行于各地,既宣傳政令又進行必要的采風。
唐代官方的新聞傳媒:朝報、進奏院狀、詔書、露布(中國古代特別是三國個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主要傳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稱為露板,主要用于軍事方面,
“開元雜報”:開元年間(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條發布有關皇帝與百官動態的 朝政簡報。這種找政簡報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動態在封建階級內部更廣泛地傳播。唐人孫樵《經維集。 讀開元雜報》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數十幅的簡明朝政公報的抄件,并稱之為“開元雜報”,也是我國最早 的封建官報。
簡明朝政公報,到了后唐,人們便把這類官文書成為“朝報”,又稱“進奏院狀”是進奏官呈遞和承轉文書、查詢有關地方政務外,還向他們所在道的軍政長官提供京都信息, 其中有朝報的內容,也有他們自行采訪的特別是與本地有關的新聞,甚至還有朝廷的絕密消息。(“敦煌進奏院狀”: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兩張“進奏院狀”的殘紙,是唐僖宗時期由駐地在沙洲的歸意義軍節度使派駐朝廷的進奏官發回沙洲的,因為沙洲在今敦煌地區,所以被新聞史學者定名為“敦煌進奏院狀”)。
進奏院是地方行政機構的駐京辦事處,漢朝初建時稱邸。
宋代的邸報改革:
(1 )加強了中央集權。宋太宗把諸道進奏院合并成一個總的都進奏院, 后來直接稱為進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進奏院和官方新聞的發布權,所有公開發布的政府文告都要 經過進奏院。變成了中央報紙。 (2 )內容上:抄報內容只是朝政簡報,明發上諭和大臣奏章,而沒有進奏官自行采寫的消息。 這種官文書的手抄件便是邸報,又稱進奏院狀或進奏院報狀。中央發布更具有權威性,傳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還形成了一套相當完整的邸報審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國最早的 新聞檢查制度,也是為中央集權服務的。(定本制度:根據進奏官采集來的各種發報材料,經本院監官編好,送請樞密院或當權的宰相審查通過后產生的邸報樣本,進奏官們必須根據這一樣本進行發報
小報:是中國新聞史上最先出現的民間報紙。小報產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們暗中把小報稱做新聞,這是將報紙和新聞聯系起來的最早記錄。小報的發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機關中工作的中下級官員及書店主人。小報報道內容主要是皇帝的詔令,臣僚的議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飽觸犯了統治者的議論朝廷之禁和新聞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統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們開始把這類非法新聞稱 為“小報”。關于小報的最早的記載,以及《朝野類要》的中說法。
民間報房:明代中葉以后,首都北京等地的民間新聞傳播活動日趨活躍,開始出現了民間的報房,主要工作是傳抄和發行邸報,此外還從事報錄。印賣縉紳錄,鼎甲單,出版臨時編印的時事小本等活動。明代邸報:在形式上有了重大發展,開始采用活字印刷(公元1638年宋禎十一年開始)
《萬歷邸鈔》:是一種明代萬歷朝邸報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摘錄的舊抄本,部分反映了當年邸報的面貌。
《天變邸抄》:是明代一份專門報道發生在北京的特大災異事件的報紙,非官方發布,而是抄報人自己編寫的。
《急選報》: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報紙的原件,由雕版印刷。它的發現說明中國至晚在萬歷8年就已經有了民辦的雕版印刷的報紙了。
揭帖:近似于近代的小字報或傳單,有手寫的也有印刷的,在明末起義農民反抗官軍圍剿的斗爭中運用得很多。
旗報:淵源于古代的露布。通常由專人扛著,騎在馬上,在敵前敵后奔馳傳送,供沿途的軍民閱覽。
牌報:是一種寫在木牌上的新聞傳播工具,形狀大小和書寫形式沒有統一的規定。
報房京報:隨著士大夫和市民們新聞需求的增加,明末就出現了無官報之名而有官報之實的報房京報。民間報房出的京報的內容基本上是宮門抄、上諭和章奏等。最終隨著清王朝的滅亡而完全被淘汰。
特點:①沒有官報之名的官報;②是邸報的翻版;③沒有自己采寫的新聞和言論,沒有標點和 標題。轅門抄:清朝一種以報道地方官場消息為住的非官方的報紙,出版于各省省會和一些重要的府域,由熟悉當地官場情況的抄報人和報房采寫編印發行。
唐代成為新聞誕生的原因?
答:①唐朝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并有國際交往。②百官要了解朝政,對外也需作宣傳介紹,這種形勢必然促進政治、經濟信息的公開傳播。 ③傳播工具如:筆、墨、帛、紙等都已具備,唐代驛運發達。 于是,新興的傳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寫新聞——封建官報便應運而生了。
中國古代報紙產生于唐代的根據有哪些?
答:1、根據是:A、唐人孫樵的《經緯集》中有“讀形雜報”的記載。B、英國倫敦圖書收有我國唐代手抄報《歸義軍進奏院狀》的實物。
2、唐代具務了產生報紙的客觀條件:A、唐代的藩鎮割據局面使各個地方勢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動態,(唐代已經具備了發行報紙的物質條件。B、由于實行科舉制度,知識分子關心仕途信息。中國古代報紙產生前的傳播手段和傳播載體。古代的傳播手段是口頭傳播,還有作為輔助手段的結繩,圖畫,雕刻,標識,烽煙,旗鼓等。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媒介,木鐸。最早的帶文字的傳播載體是甲骨、金屬鑄件和巖石。(2)漢代以后郵驛制度有了進一步發展,傳播載體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簡和絹帛為主,造紙術發明后,逐漸發展到寫在紙上。(3)三國和魏晉南北朝的主要傳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繼續沿用。社會上傳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謠和謠言,傳播載體既有木簡、竹簡,木櫝在內的簡櫝,也有帛和紙。
第二章中國近代報刊的產生與發展
為了強占中國廣闊的商品市場,在尚不能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情況下,英國采取了鴉片 和宗教同時滲透的對華政策。
馬禮遜:最早來中國的傳教士,1807年由倫敦布道會派出。他先在廣州、澳門學習中文,翻譯《 圣經》和編纂《英華辭典》,同時出版《新約》和許多宣傳基督教義的小冊子。但中國政府嚴禁外國人 傳教、印書,1813年倫敦布道會又派傳教士米憐來華協助。兩人總結了傳教經驗:中國方言多,故口頭 宣傳在中國困難很大,米憐建議把傳教與出版基地設在馬六甲。馬禮遜接受了米憐的意見,于是米憐帶上刻字工人梁發來到馬六甲,開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傳,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開始出現。
《察世俗每月統計傳》: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馬六甲由米憐主編的免費贈送的宗教月刊。該刊以傳教為宗旨,絕大部分內容是闡述基督教教義,其次是宣講倫 理道德,再次是介紹天文學等科學知識,后期增辟專欄,介紹世界各國概況,涉及時政,語言風格生動 平易,通俗易懂。創造了“孔孟加耶穌”的對華宣傳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報刊上的新聞之最:①最早的預告性新聞《月食》;②最早的廣告《 告貼》;③最早的新聞圖畫《事逗娘娘懸人環運圖》。 1815年,標志著中國近代報刊開始。
米憐:1813年倫敦布傳教士米憐來華協助傳教工作。米憐帶上刻字工人梁發來到馬六甲, 開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傳,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開始出現。任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計傳》主編。他是位出色的宣稱家,主張文章要通俗簡短,1822年病逝。
《特選撮要每月統計傳》,麥都思創辦、主編。
《東西洋考每月統計傳》:郭立士創辦、主編,是我國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 內容由宗教,倫理道德和科學文化三部分組成,顯示了與《察》的繼承關系,在業務上初具近代報刊的 基本特征。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講倫理道德及宣揚西方科學文化(亦不再僅限于天文,而是擴展到機械、醫學、地理等實用知識)。該刊1835年由“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續辦,1838年停刊。郭立士曾說:“這個月刊是為了維護廣州和澳門的外國公眾的利益而開辦的。它的出版意圖, 就是要使中國人認識我們的工藝、科學和道義,從而清楚他們那種高傲與排外的觀念。”
中文近代報刊上第一篇新聞學論文:《新聞紙略論》。鴉片戰爭前,外國人辦的中文報刊共6 種,外國人辦的外文報刊共17種。
鴉片戰爭前:《蜜蜂華報》(葡萄牙文周刊),1822年9 月12日,澳門,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 份外文報刊。 《廣州紀錄報》,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家英文報刊。
《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于1833年8月1日在廣州創刊,是在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份也是時間最長的一份。近代中文報刊。
《香港公報》創刊于1841年鴉片戰爭后:
香港出現最早的報紙:《香港鈔報》。
《中國之友》,澳門、創辦一周后遷往香港,臺仁特主編。對港英政府持反對態度,對太平天 國持同情態度。臺仁特曾被捕入獄。
《德臣報》,又譯為《中國郵報》。肖瑞德和德臣創辦,歷時129 年,是香港歷史最長,影響 最大的英文報紙。
《孖剌報》,莫羅創辦。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張英文日報。
《遐邇貫珍》:創刊于1853年8 月,英國傳教士麥都思主編,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報刊。 最早使用鉛字印刷的中文報刊,刊有中英文對照目錄。共出版33期,以新聞為主,對太平天國報道詳實, 大量刊登介紹西方文明的文章,贈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廣告并開始收費,這是在我國出現的中文報 刊首次出現的收費廣告。
《香港船頭貨價紙》:香港孖剌報館創辦的一種商業周刊,后改名為《香港中外新報》,之后脫離《孖剌報》常年崗位中國人自己辦的報紙。
《北華捷報》:上海第一家報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國政府的觀點,被視為“英國官報”, 后定為《字林西報》,重視新聞,在中國許多邊遠地區也聘有通訊員,曾一度獲得獨享路透社電訊的特 權;1951年3 月31日停刊,出版時間長達101 年,它是舊中國出版時間最長、發行量最大、最有影響的 外文報紙。現完整保存在上海
上海最早的教會報刊:《六合叢報》。《萬國公報》: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教會新報》林樂知創辦、主編。它的讀者對象由基 督教徒擴大為社會各界人士,內容也變的宗教宣傳淡化,時事色彩強烈,它全錄《京報》并報道全國新 聞,此外還介紹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識。該報對維新變法起了推動作用,皇帝也經常閱讀該報。 該報還反對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攻擊誣蔑孫中山。 它希望中國的社會改革沿著西方列強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發展;維新變法運動走向**的時候,《萬國公報》發表了林樂知的《印度隸英十二益說》,實質上是說中國如果變成英國殖民 地將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處。
林樂知:美國傳教士,在中國生活40多年,最早外國人在華的“中國通”之一。后回到美 國受到了總統接見,美國人稱他為“在華傳播種子的人”。
外國人在上海辦的最早的中文商業報刊:《上海新報》,伍德主編。
《申報》的創辦和它早期新聞業務的特點是什么?
答:《申報》是中國現代報紙開端的標志。1872年英商美查創辦,以贏利為主要目的的商業報紙。在外國人辦的報刊中,由中國人主執筆政的,《申報》是第一家。
《申報》對新聞業務進行的改革:一是發表政論文章。報紙的言論要“有系乎國計民生”,要 “上關皇朝經濟,下知小民稼穡之苦”。
二是改革新聞報道。重視新聞的真實性,日本侵略臺灣,美查為了了解事實真相,派人去臺灣 采訪,這是上**報紙中軍事通訊的開端,也是《申報》重視新聞真實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 會實際生活,連續三年報道“楊乃武冤案”,這是當時中文報刊中最早最長的連續報道,最后披露了冤 案的真相。
三是重視發表副刊性文字。
四是經營副業。①創辦文藝雜志;②出版白話新聞報。1876年《申報》創辦了通俗易懂的白話 小說《民報》。這是我國最早的白話報刊。;③編印畫報。1877年《申報》出版了《瀛寰畫報》。;④ 印書,開辦點石齋書局,翻印出版圖書。 并由此在1889年組成“美查有限公司”, 總資產達白銀30萬兩,超過創刊基金180 多倍,實現了美查的“贏利”的目的。
1893年丹福士,張叔和創辦了《新聞報》。
1882年《字林滬報》一個報業新時代的開始。,19世紀90年代上海報壇已形成“申、新、滬”三報鼎立的格局。
《京津泰晤士報》: 1894年在天津創刊的英文報,由英商天津印刷公司創辦是一份反映天津英租界公布局觀點的報紙,在旅華是外僑中有“外國人在華北的圣經”之稱。
《中西見聞錄》:在北京的英美等國的傳教士發起成立“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以幫助華人“增廣見聞,擴充智慮”并于1872年,在北京創辦機關刊物《中西見聞錄》,是北京乃至華北地區最早的近代化報紙,突破了外人后從事在華辦報活動的最后一個。
簡述并評價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外人在華辦報活動。簡述鴉片戰爭前外人在華辦報的特點。簡述鴉片戰爭后外人辦的中文刊物的業務情況。   簡述鴉片戰爭后上海外報發展情況。簡述鴉片戰爭后香港報紙發展情況。簡述鴉片戰爭前后廣州報紙發展情況。
怎樣評價外國人在華的辦報活動?
(1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前,外人在中國創辦了約180 種中外文報刊,這一時期的外報在 宣稱辦報目的時,大多談其為公眾通信息,廣見聞的宗旨。 史實證明,外人在華的辦報活動,本身就是列強侵華活動的一部分,外人在華的報刊,總體上是為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中國服務的,是列強侵略中國的輿論工具,其表現為:①為武力侵華,政治說辭, 提供了情報;②為英國傾銷鴉片政策辯護,報業本身的經營也是一種憑借特權的經濟侵略活動;③宣傳 西方文明,進行西化,為列強對中國的文化征服服務。
(2 )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種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載體,它們在充當列強侵略工具的同時,客觀上對我們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有不少積極的作用:1 ,傳播西方民主自由、進步成果、科學技術,推 動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覺醒,它們所刊載的商業經濟信息,為新生的中國資產階級所利用,它們所介 紹的文化科學知識被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所吸收,進而開始了與殖民主義者意愿相反的爭取民族獨立國 家富強的斗爭;2 ,外報的出現也刺激了國人辦報活動和中國人自己近代報刊的產生。 此外,在印刷設備與技術上,外報也為中國人自辦報刊準備了物質基礎。
第三章     國人辦報活動的開端與維新派的辦報活動        
太平天國后期重要的領導人洪仁軒在向其天王洪秀全進呈的《資政新篇》中,從整個國家政權結構的宏觀角度著眼,一系列新聞思想:①設新聞館;②準賣新聞篇;③興新聞官;④只須實寫。
鄭觀應的《盛世危言》中的論文《日報》提出“通民隱”、“達民情”的主張。
林則徐,現代有人說他是清王朝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辦的《澳門新聞紙》,它是我國最早的譯報。《澳門新聞紙》和《澳門月報》(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所用名)雖然名為報紙,但不公開發行。
《昭文新報》:1873年艾小梅、漢口創辦,中國人創辦的最早的中文報紙。
上海第一家中文日報《匯報》,9月改名《彙報》,以求政治上的庇護,實際產權未變。后于1857年再次改名為《益報》
.廣州中國人辦的第一家中文日報《述報》。
《循環日報》:1874年、香港、王韜創辦并任主筆,早期國人自辦報紙中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的報紙。 是我國近代第一家鼓吹變法自強的報紙;以“強中以攘外,諏遠以師長,變法以自強”為宗旨,要為振 興中華、抵御外敵而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是一張以政論為靈魂的報紙。
王韜:1857年參加《六合叢報》的編輯工作,是他報刊活動的開始。1864年兼任《近事編 錄》的編輯工作。 1874 年創辦《循環日報》。 是近代報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報刊政論家,他的政論反帝愛國,昌言變法, 短小精悍,深入淺出,富于感情,后來被發展為一種新的報章文體,后發展于梁啟超,對當時的文壇和以后的維新派領導人影響較大。他的部分政論文章后收編為《弢園文錄外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報刊政論文集。他關于辦報的言論代表了維新變法前報刊理論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報刊理論的基石。
《弢園文錄外編》:是我最早的一部報刊政論文集,作者王韜。他是我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報刊政論家,他的政論反帝愛國,昌言變法,短小精悍,深入淺出,富于感情,后來被發展為一種新的報章 文體,他的部分政論文章被收編為《弢園文錄外編》。
《萬國公報》是維新派辦的第一份報刊,受到具有威信思想的士大夫的歡迎,出版3 個月 后,由于和上海《萬國公報》重名,而改名《中外紀聞》。京師強學會成立后,在1895年將〈萬國公報〉改名<中外紀聞〉并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 梁啟超、汪大燮主編,是中國資產階級政黨報刊的萌芽。是維新派北方的代表。
《中外紀聞》:京師強學會的機關報,維新派的重要輿論機關,其前身是《萬國公報》,由梁啟超,任大燮任主編,是中國資產階級政黨的報刊的萌芽。該報的出版使廣大官員和知識分子“漸知新 法之益”,為改良派政治團體的建立和改良運動的進一步開展創造了有力條件。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中外紀聞》特點:1 :刊登外文報紙,外文電訊的譯文。 2 :介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情況和自然科學知識,也評論中西方社會的得失,宣傳中國 應該向西方學習。
《強學報》,上海強學會的機關報。維新派南方的代表。
梁啟超:著名的維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論家;先后創辦10多種報刊,如:《中外紀聞》、 《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從事報刊宣傳活動27年;創造了“時務文體”,一生著作 合編為《飲冰室合集》;人們稱之為“輿論界的驕子”,有豐富的報刊實踐經驗,為資產階級辦報提供 了基礎。
《時務報》:1896年在上海創辦,梁啟超任總編輯。維新派最重要的輿論陣地。是旬刊, 以“域外報譯”為主,同時開設言論欄目。(維新變法的代表作是《變法通議》,此文在《時務報》上連載;第一次全面而系統地闡明了維新變法主張,是維新派的政治綱領,其新聞思想代表作《論報館有益于國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觀點,認為報館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主要宣傳進化論,倡導學校廢科舉,設議院興民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揭露帝國主義罪行, 呼吁捍衛民族獨立,該報在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士大夫知識分子和統治階級中的愛國分子中引起了很大 影響。該報是當時發行量最高,影響最大的國人報刊,該報發行量最高達1.7 萬份。在《時務報》上發表的像梁啟超的文章那樣談論時務,宣傳維新變法的文章,被人們稱為 “時務文體”(新文體):①靈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平易暢達,詞匯新穎、生動;③筆 鋒常帶感情,很有感染力。起于王韜,發展于梁啟超的《時務報》,成于《新民叢報》。
《時務報》的影響:《時務報》發行一年后,發行量從創刊時的3000多份增加到1.2 萬份, 最高達1.7 萬份,成為維新派最重要、影響最大的機關報。
維新派在華南的重要輿論陣地:《知新報》。澳門創辦,由康有為胞弟康廣仁任總經理。
維新派在華中的重要輿論陣地:湖南的《湘學新報》、《湘學報》、《湘報》(主要撰稿人:唐才常、譚嗣同)唐才常主 編。
《湘學新報》湖南維新派創辦的第一份報刊,在長沙創辦、唐才常、陳為鎰先后主編。
唐才常:戊戌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杰出的報人。在武漢組織自立軍武裝勤王起義,事前暴露,被張之洞逮捕并立即殺害。
《國聞報》:北方維新派最重要的輿論陣地。它是維新派創辦的第一家日報。1897年嚴復 創辦,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為宗旨,但它“尤以通外情為要務”。在副刊《國聞匯編》上 發表了嚴復翻譯的《天演論》,該文提出“物競天澤,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嚴復不僅是報刊活動家,也是著名的翻譯家,啟蒙思想家。《國聞報》在維新派報刊中獨樹一幟,很有特色:首先,它以“通外情為要務”;其次, 講究辦報的策略;再次,消息迅速,稿源茂盛
我國第一次出現的報刊:《指南報》最早的消閑小報,上海。
《農學報》、《算學報》最 早的專業性科技報刊,上海。1898年康同薇和李惠仙等在上海創辦《女學報》是我國最早由婦女主編,以婦女為讀者對象的報刊。
《官書局報》:清廷成立的官書局所出版的官報,是清政府公開發行新式官報之始,也上清末新聞法制建設起步的標志。
維新派報刊思想:(1 )早期維新派思想家的辦報主張。 從19世紀70年代到甲午戰爭前,早期的維新派的辦報思想主要來自于王韜,鄭觀應,陳熾等人。 康有為的“通時務”、“知新政”是和變法維新相連的;梁啟超在《論報館有益于國是》中把報紙作用概括為“去塞求通”,即廣譯五洲近事,詳錄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載政治學藝要書。 還將其比作人的耳目、喉舌;譚嗣同提出報紙就是民史民口,更有民主民權和言論自由的色彩,這些都 屬于資產階級的新聞思想范疇。早期維新派還帶著濃厚的封建色彩。

jevin
  • 積分:780
  • 注冊于:2010-08-09
發表于 2010-08-11 12:40
沙發
(2 )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辦報思想。 梁啟超在海外辦報,新聞思想有所轉變,提出報館的“兩大天職”,即“監督政府”、“向導 作用”。為中國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為后來的中國革命派人士們所借見。
1 :戊戌變法時期,隨著辦報實踐的增多,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志士對報刊的認識不斷深化。 其中闡述最多的仍是報刊對于國家的積極作用,他們將報刊的功能高度民主概括為“通”。可送三方面 論述。第一,維新派極力闡述并努力實踐報刊的“通西情”特別是“通外情”的功能。重視報刊傳播信 息和穩定國家統治秩序的作用。第二,強調并利用了報刊的開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終把開民智作為報 紙的主要任務之一。第三,重視并自覺的運用了報刊開通風氣的功能,即引導輿論的功能。
2 :對報刊性質的認識超出了早期維新派人士的程度。維新派已經把辦報視為為民眾的當然權 力和政治民主的體現,意識到報刊反專制的戰斗作用。
3 :對報章文體報人素質問題發表了見解,提出制定報律的建議。
3》 辛亥革命時期梁啟超的新聞思想:戊戌政變后梁啟超在國外辦報的同時借用西方資產階級的政 治理論和新聞理論對他的新聞實踐進行了研究和總結,根據親身的體會,在報刊功能、辦報原則、健全 輿論、宣傳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觀點:第一,提出報館的“兩大天職”,即“監督政府”、“向導作 用”。 第二,提出辦報的四條標準。1 ,“宗旨定而高”。2 ,“思想新而正”。3 ,“材料富二當”。 4 ,“報事確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輿論的主張。報館要造成健全的輿論必須具有五要素:一曰常識;二曰真誠; 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節制。 第四,提出了宣傳的方法。為了提高宣傳效果,梁啟超總結出兩種宣傳方法,即浸潤法和煽動 法。 梁啟超這時的新聞思想是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報刊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他新聞實踐的概括 和總結,此時他的新聞思想已經進到了資本主義新聞思想體系,為中國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形成奠定了 基礎,也為后來的中國革命派人士們所借鑒。
維新派辦報活動的作用與貢獻:
作用:①向讀者進行了救亡圖存的愛國主義教育。 維新派通過報刊陳述當前中國列強環伺的危險局勢,憤怒地譴責了列強的種種惡劣行徑,發出 了建設一個強盛,獨立的新中國的號召,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士大夫和知識分子抵御侵略,振興中華的愛 國、激情。
②向讀者進行了資產階級思想啟蒙教育。 維新報刊以相當多的篇幅介紹西學和西方情況,熱情宣揚資產階級新文化,使廣大知識分子的 頭腦為之一震,思想得到解放。
③推動了維新運動的發展,促進了變法的實現。 各地維新派新團體的報刊活動在社會上造成了巨大的輿論影響,獲得了一大部分具有愛國思想 的仁人志士的支援和支持,對變法起到了很大幫助。
主要貢獻還有:①沖破了封建統治者的言禁;②開了政治家辦報的先河;③創造了報刊新文體, 推動了政論寫作的發展。
“新文體”是怎樣形成的?有何特點?
“新文體”:戊戌變法后,梁啟超在日本辦起了《新民叢報》,他的報刊政論在原來的時務文 體的基礎上更上層樓,不僅思想新,文言成分也更加減少,人稱“新民體”。 “新文體”的形成:起于王韜,發展于梁啟超的《時務報》,成于《新民叢報》。-
第四章        辛亥革命時期的新聞事業
《中國日報》:1900年1 月5 日在香港創辦,孫中山選擇香港作為辦報的基地。陳少白主編,興中會創辦的第一份機關報,中國最早宣傳資產階級革命的報紙。早期宣傳愛國救亡,后期大力宣 傳三民主義。該報不僅是革命黨人在港重要的輿論陣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動的重要場所,1913年被袁世凱查封,它對革命派的輿論宣傳做出了很大貢獻。
《中國日報》早期宣傳內容:①揭露和聲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賣國罪行,宣傳反清和反對封建制度;②宣傳資產階級的民權思想,介紹英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贊美民主共和,號召 人民起來爭取民主自由;③報道革命黨人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宣傳聲援義和團反帝反侵略的行動;④ 宣傳反帝救亡,譴責八國聯軍侵華、荼毒京津的罪行,號召人民起來救國;⑤批判資產階級保皇派。《鼓吹錄》中國最早的文藝副刊之一。
《中國日報》特點:不僅是革命黨人的輿論宣傳陣地,也是他們的重要活動據點,這種既 是輿論機關又是聯絡機關的組織形式,后為多家革命派的報館所繼承。
《開智錄》:橫濱,鄭貫公主編,中國留日學生創辦的第一個具有革命傾向的刊物。略遲 于它出版的是《譯書匯編》。其他留日學生所辦報刊:《譯書匯編》、《國民報》、《湖北學生界》、《浙江潮》、《 江蘇》。 留日學生印發的革命宣傳小冊子:鄒容《革命軍》、陳天華《猛回頭》。通俗易懂,發行面廣,革命的教科書。
《民報》: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創刊于東京,是一個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 主要宣傳陣地。孫中山為其撰寫發刊詞,提出了“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該報的創辦及其宣傳壯大了革命派的聲勢,也壯大了同盟會的隊伍,成為進步輿論的中心,但是其宣傳 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過分強調了排滿而陷入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后期該報大談佛法,進步性銳減。該報最高發行量答到1.7 萬份,第6 至24期由章太炎主編。
《清議報》,在橫濱創刊,保皇會第一個機關報,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梁等在海外創辦的第一個宣傳機關。梁啟超為該報第一撰稿人。該報形式略同于《時務報》,但編輯水平明顯提高,欄目豐富,內容有評論、新聞、小說等。其中,《國聞短評》欄是中文報刊最早時事短評專欄。該報以“主持清議,開發民智”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歸政光緒,另一方面繼續宣傳維新,倡導民權,更明確提出君主立憲主張。后因失火停刊。總體上,該報主張改良,反對革命,但在介紹西方政治思想學說和提高民族素質方面客觀上起到一定作用。
《新民叢報》:在橫濱創刊,宗旨:“開民智”、“造新民”,成為保護皇會最主要的言 論機關。發表長篇論文《新民說》。總的傾向是鼓吹保皇立憲,但由于梁啟超思想受革命拍的影響,也 曾一度傾向于民主共和,談論“破壞”,“革命”,后來梁的思想回到了保皇派的老路子上去,報紙也 逐漸為思想激進的青年所厭棄而悄然停刊。
《大清報律》:1908年清廷為了限制報刊出版、發行,正式頒布《大清報律》。其中規定:報紙在創刊前除了向警察機關注冊外,還必須交納保證金;每期報紙發行前必須將樣品送行政或警察機關審查;禁止報刊刊登詆毀宮廷,淆亂政體,擾亂治安的言論,違者永遠停刊;禁止發行未經官報、閣抄發布的諭旨和奏章;在國外出版的報刊違反以上規定者,由海關沒收銷毀。此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新聞法。
“蘇報案”:《蘇報》1896年6 月26日創刊于上海,創辦人是胡璋。第二階段即陳范階段。 第三階段是陳范、章士釗階段。1903年,愛國學生章士釗擔任《蘇報》主筆,《蘇報》增設“學界風潮” 和“輿論商榷”兩個專欄,用來報道學生運動和大造革命輿論,并大力宣傳鄒容的《革命軍》。章太炎 發表在《蘇報》上的《康有為與覺羅君之關系》一文更直呼光緒皇帝其名,成為清政府對其采取鎮壓的口實,于是清政府勾結租界當局拘捕了章士釗,鄒容自動投案,后《蘇報》也遭查封。經多次開庭,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監禁三年、鄒容二年,《蘇報》永遠停刊。后鄒容在獄中被迫害致死。這就是著名的 “蘇報案”。蘇報案的意義在于……(2004) 一個月后,即8 月7 日章士釗又在原班人馬的基礎上,辦起了《國民日日報》,內容和形式都 繼承了《蘇報》的傳統,人稱“《蘇報》第二”。
《大公報》中國近代和現代著名日報。1902年創辦于天津,由英斂之主持。
該報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由英斂之主持,是張宣傳改良思想,主張君主立憲的報紙。以敢言、嚴肅、非牟利為標榜,揭露時弊,成為北方地區著名報紙。第二階段由王郅隆接辦,變成一張接近皖系軍閥并有親日傾向的報紙。第三階段由新記公司接辦,發展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大報。1926年由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合作創辦,提出“不黨、不私、不賣、不盲”的辦報方針。第四階段成為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報紙。目前,《大公報》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為我國出版時間最長的中文日報。
《京話日報》北京歷史上第一種銷數逾萬的報紙。1904年由彭翼仲創辦于北京,政治傾向保皇立憲。該報以中下層市民為對象,用通俗的北京話出版,目的是“開民智”。該報宣傳反帝愛國思想,大膽揭露官府積弊,勇于為下層民眾鳴不平。為擴大影響,該報在京城菜館設講報處,街巷設閱報牌。后被清廷以莫須有罪名查封。
《東方雜志》清末時一份大型文摘月刊,后發展為綜合性雜志。1904年由商務印務館創辦于上海。該刊以“啟導”國民為宗旨,主張“和平改革”,分門別類摘選國內外報刊的新聞、言論和資料。
《時報》:康梁保皇會在戊戌政變后直接出資于國內創辦的日報,成為其在國內的重要喉舌。1904年創刊于上海,梁啟超參與籌辦和撰稿,狄楚青主持。該報主張君主立憲。為和《申報》競爭,該報在新聞業務上銳意革新,注重新聞時效和時事評論,受到知識階層的歡迎,成為當時上海著名報紙。
《中國女報》:1907年創刊于上海,由秋瑾創辦并自任主編兼發行人。該報屬裝訂成冊的 雜志形式,內容有論說,新聞,譯編,小說等。該報以婦女為主要讀者對象,以爭取女權爭獨立爭解放 為宗旨。共出版兩期,刊載幾乎全是白話文。
《神州日報》1907年4 月2 日創刊,這是于佑任辦的第一家報紙,也是革命派在國內創辦的第 一家大型日報。該報不用光緒年號,而用干支和公元。辦了80天,報館被焚。“豎三民” 同盟會成立后,為了宣傳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國內創辦了大批報刊,在上海影響較大的是于右任創辦的幾家報紙。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創辦《民呼日報》。該報以“為民請命”為宗旨,革命色彩鮮明,內容以報道災荒為重點,大量揭露清廷統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實,出版92天后被封。20余天后,于右任又創辦了《民吁日報》。該報內容與風格和前者一脈相承,集中報道并聲援正在開展的抵制日貨的運動。后因盛贊刺殺伊藤博文的愛國志士安重根,出版一個月后被封。一年后,于右任創立《民立報》,得到孫中山大力支持,成為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機關報,是辛亥革命時期國內最有影響的革命報紙。該報重點宣傳“三民主義”,公開預言革命勝利的到來。《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都用“民”字打頭,創辦時間相銜接,風格和基調協同,被人稱為“豎三民”。“豎三民”在上海地區為革命派的輿論宣傳作出了很大貢獻。
《民報》與《新民叢報》大論戰的內容,結果,性質和意義。。
答:《民報》創刊后,為從 思想上擴大革命派的影響,于1905年主動向改良派報刊《新民叢報》發起攻擊,雙方圍繞著以下幾個問題展開了 論戰:第一,要不要進行民族革命。這是整個論戰的中心。第二,進行民權革命?第三、要不要實行土 地國有、平均地權?第四、革命會不會引起帝國主義干涉,使中國招致瓜分? 論戰中,《新民叢報》雖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觀點,但總體上違背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 民報》從總體上把握了人民的心聲,時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報》的帶動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報紙也紛紛與當地的改良報刊展開了論戰, 論戰持續了兩年多,最終以改良派的失敗而告終。
《新民叢報》失敗的原因:第一、《民報》堅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叢報》堅持的改良道路更 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第二、《民報》立論以事實為依據,《新民叢報》只是推測,難以說服讀者。 第三、《民報》一方由孫中山坐鎮,參與論戰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叢報》只有梁啟超一人 招架。
論戰的性質和意義:1 :這次論戰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報 刊發動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進攻,也是革命陣營與反革命陣營、民族民主革命道路與半封建半殖民地 道路的斗爭,也是一次場關系到中國前途命運的斗爭,在“中國往何處去”這個重大問題上,革命派占 了上風。 2 :這次論戰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三民主義深入人心,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了廣 泛傳播,許多改良派的人也開始轉向革命派,同時通過論戰,革命派還培養起一批革命骨干。  
“大江報案”:《大江報》是武漢地區頗有影響的革命派報刊,是文學社的機關報。以新 軍士兵和下級軍官為主要讀者對象。 1911 年7 月17日,該報發表了何海鳴寫的時評《亡中國者和平也 》。7 月26日又發表了黃侃撰寫的言詞更為激烈的評論《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鄂督瑞徵極為震恐, 8 月1 日查封《大江報》館,逮捕詹大悲,何海鳴自動投案。瑞徵原擬對二人判重刑,但懾于民憤,不 得不從輕判處。這就是新聞史上著名的“大江報案”。“大江報案”是清政府迫害報人,壓制輿論的專 制統治的又一典型事例。
鄭貫公:我國近代著名報人。早年赴日留學,受知于梁啟超。曾任《清議報》助理編輯。后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影響,組織開智社,在日本創辦《開智錄》。因談及革命,被《清議報》解職,后任《中國日報》記者。在香港先后創辦《廣東日報》、《有所謂》等革命報刊,其中,《有所謂》是當時港粵報紙中讀者最廣泛,發行量最高報紙。其文思想新穎,以報紙為“筆槍”,韃伐列強和清廷,受到愛國人士的普遍尊敬。
章太炎:中國近代著名國學家和報刊政論家。戊戌變法時期,參加強學會,曾為《時務報》撰述。1900年在《中國日報》等報紙發表文章排滿,反對保皇立憲。1902年后,為《蘇報》撰稿,宣傳革命,在《蘇報》在案中被捕入獄,成為舉國聞名的革命志士。1906后赴日本任《民報》主編,繼續宣傳排滿和保存國粹,成為《民報》最主要的政論作者和革命宣傳家。他的政論邏輯嚴密,氣勢充足,陳古論今,在當時產生重大影響。
于右任: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報刊活動家。1907年在上海創辦《神州日報》;1909年在上海創辦《民呼日報》、《民吁日報》;1910年在上海創辦《民立報》;他為報刊寫了不少評論和詩詞,感情熾烈,文辭豐腴,名噪一時。
《中興日報》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機關報。1907年創刊,由陳楚楠、張永福等主辦。盡管困難重重,該報與當地保皇派報刊仍進行了論戰,推動了革命力量的發展《中國女報》1907年由秋瑾在上海創辦的通俗月刊。該報把提倡女權和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相結合。僅出兩期,因秋瑾被捕就義而停刊。
《民國暫行報律》1912年3月,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制定了簡略的《暫行報律》,在正式宣布廢除《大清報律》的同時,與報界約法三章。具體內容有:出版報刊必須履行登記手續;“流言煽惑,關于共和體有破壞弊害者”應受懲處;“調查失實,污毀個人名譽者”應受處罰。但在當時民主、自由氣氛空前高漲的報界,此報律受到了報界的一致反對,孫中山明令撤銷。
《報紙條例》為了使摧殘輿論暴行合法化,袁世凱在執政期先后頒布多條法律、條例來限制言論出版自由。1914年4 月頒布《報紙條例》,共35條,其中規定:禁止軍人、官吏、學生和25歲以下者辦報;報紙出版須到警察機關登記并交納保證金;禁止報紙刊登“淆亂政體”、“妨害治安”和各級官署禁止刊載的一切文字;每天的報紙在發行前呈送報樣給警察機關備案。《出版法》為了使摧殘輿論暴行合法化,袁世凱在執政期先后頒布多條法律、條例來限制言論出版自由。1914年12月,袁世凱政府頒布《出版法》。該法對包括報紙在內的一切文字、圖畫印刷物都作了類似《報紙條例》中的規定。盡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執行過程中又層層加碼。
辛亥革命時期梁啟超的新聞思想戊戌政變后梁啟超在國外辦報的同時借用西方資產階級 的政治理論和新聞理論對他的新聞時間進行了研究和總結,根據親身的體會,在報刊功能、辦報原則、 健全輿論、宣傳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觀點:第一,提出報館的“兩大天職”,即“監督政府”、“向 導作用”。 第二,提出辦報的四條標準。1 ,“宗旨定而高”。2 ,“思想新而正”。3 ,“材料富二當”。 4 ,“報事確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輿論的主張。報館要造成健全的輿論必須具有五要素:一曰常識;二曰真誠; 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節制。 第四,提出了宣傳的方法。為了提高宣傳效果,梁啟超總結出兩種宣傳方法,即浸潤法和煽動 法。 梁啟超這時的新聞思想是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報刊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他新聞時間的概括 和總結,此時他的新聞思想已經進到了資本主義新聞思想體系,為中國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形成奠定了 基礎,也為后來的中國革命派人士們所借鑒。
清末新聞法律制度的內容與特點:內容包括言論出版及從業人員的自由權利;報刊創辦的管理制度;報刊出版的管理制度;報刊禁載事項。
其特點是:資本主義的形式,封建主義的內容;無法取信于民,在實踐上缺乏全面事實的社會基礎;無權制裁在化外報,有染半殖民地的色彩。資產階級革命派辦報思想包括哪些內容?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新聞思想與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新聞思想均來自西方資產階級的新聞學說。但 是,他們的新聞思想與改良派的也有質的不同,他們更注意汲取西方新聞學說中反封建的民主主義內涵, 因而具有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革命性和戰斗性。 ①公開承認革命報刊的黨派性。資產階級革命派明確宣布自己的報紙是“黨報”和“機關報”, 必須大力宣傳革命黨的綱領和主張。②明確提出為革命辦報的主張。③把報紙視為革命斗爭的有力武器。 ③記者應該先知先覺。 除上述幾點外,革命派報人還發表了一些鼓吹言論自由、重視開發“民智”、反映民意、指導 輿論等方面的主張。但總的看來,革命派報人的辦報主張都比較零碎,他們的“先知先覺”觀點,還有 唯心主義色彩和個人英雄主義的烙印。
簡述章太炎、鄭貫公、于右任的辦報活動。
歷史背景簡述: (一)歷史背景:(社會狀況、技術條件、需求、外國通訊社影響等)
(二)分述三人辦報活動,并逐一簡評。
(三)總體評價其歷史作用、地位:簡述清末民初我國通訊事業的誕生和發展情況。
(四)誕生于圖片、漫畫受到重視,廣告發行及報紙經營管理得到加強。(五)總評:雖然辛亥革命后曾出現過政黨報紙相互攻擊時期,但以革命派為主導的報刊活動推動了革命的進展,其業務大體奠定了現代報紙的雛形。
試述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各派新聞思想并簡評。
(一)歷史背景:
(二)各派代表性刊物列舉:
(三)改良派:(梁啟超)由于改良派有較多的辦清末:(1)1904年廣州中興通信社,中國第一個國人自辦的通訊社,駱俠挺創辦。(2)1908年比利時遠東通信社,王幕陶創辦。(3)1911年廣州展民通信社,楊實公創辦。(三)歷史背(辛亥革命勝利后的短暫繁榮)(四)興起于民初:(1)廣州:公民通信社(2)上海:民國第一通信社、上海通信社(3)武漢:湖北通信社(4)長沙:湖南通信社(5)北京:北京通信社等(五)評價:這些通訊社往往只有一兩個工作人員,新聞來源主要靠剪報和譯報。自采的新聞很少,用復寫和油印方式分送各報,質量不高,發行量少,有幾份到幾十份不等。
試述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報紙活動的特點及業務改進。
(一)        歷史背景
(二)        代表性刊物列舉
(三)        特點:(1)政黨報刊在報業中占突出地位。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內部的兩大黨派——立憲派和革命派為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紛紛在海內外創辦自己的黨報,兩黨之間也展開長期論戰。(2)資產階級各派是這一時期辦報的主角。同盟會成立后,革命報刊在海外大批涌現,不僅數量上超過改良報刊,而且輿論上占到了主導地位。(3)政論的戰斗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辛亥革命前后,國內外各種矛盾激化,各種政治力量都用報刊政論來宣傳自己的主張并同時對敵對思想進行斗爭。(4)辦報地區、讀者對象逐漸擴大。辛亥革命時期的辦報活動先由海外轉向國內,再由腹地向東北、西北、西南邊遠地區延伸。讀者已擴大到新軍、會黨、手工業者和市民階層。
(四)        業務改進:(1)報刊言論的加強和豐富。改良派和革命派報刊均重視言論,其時政文體多是“新民體”,語言曉暢,富于情感;還出現了短評和“編者按”的評論形式,短小靈活,生動鮮明。(2)新聞報道增多和改善。與戊戌時期相比,消息在報刊上地位逐漸提高。(3)編輯工作的進步。報紙版式有了很大改進,標題出現了多行題,通欄題;文藝副刊、新聞報實踐,一直把辦報作為政治斗爭的主要方式,在辦報主張上,他們比革命派進行更多理論探討和思辨,發表論述較多,影響較大。(1)在報刊功能方面,提出“兩大天職”說,即“監督政府”和“向導國民”。認為報館是與政府立于平等地位的“國民公意代表者”,政府應該接受它的監督。(2)在辦報原則上,提出辦好報紙的四個條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當”;“報事速而確”。(3)在輿論方面,提出健全輿論的主張。認為報館是最能反映輿論的機關,健全輿論必須有五個條件,即“常識”、“真誠”、“直道”、“公心”、“節制”。(4)在宣傳方面,提出“浸潤”等報刊宣傳方法。(5)在言論自由方面,熱情禮贊“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認為具有這三大自由的報刊具有無窮的力量。(6)在新聞業務方面,主張評論和新聞通訊、報道有明確分野。(7)評價:a.積極性:改良派的辦報主張,如“監督政府”、“向導國民”、“代表輿論”、“制造輿論”等,提法新穎冼練,引起報界和進步人士的廣泛注意。這些主張具有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對推動當時報界反封建斗爭和提高報界自身素質有一定積極意義。b. 局限性:但是這些主張從總體上來說,是屬于觀念論和形而上學的,帶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輿論的作用和報紙的力量,吹噓單憑報紙輿論就能改變社會制度。這對革命是消極的,而且把群眾視為愚氓,主張在“向導國民”中使用“駭”、“過兩級”的方法,更不足取
(五)        革命派:他們對于報刊的一些基本認識,與改良派大體一致。但是革命派是當時民族資產階級最先進的政治代表,他們的辦報思想,更傾向于吸收西方資產階級新聞學說中反封建的民主內涵,更具有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革命性和戰斗性,其主要有:(1)高度評價報紙的政治斗爭工具的作用,把報紙視為革命的銳利武器。鄭貫公曾將報紙稱為“筆槍”。(2)承認報刊的黨派性,主張利用報刊宣傳革命的綱領、政見,公開承認其報紙為“黨報”和“機關報”。(3)認為報紙是國民的代表,特別是平民的代表。堅信其報紙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4)重視報刊制造輿論的作用。指出要
分享到:
jevin
  • 積分:780
  • 注冊于:2010-08-09
發表于 2010-08-11 12:40
3樓
(2 )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辦報思想。 梁啟超在海外辦報,新聞思想有所轉變,提出報館的“兩大天職”,即“監督政府”、“向導 作用”。為中國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為后來的中國革命派人士們所借見。
1 :戊戌變法時期,隨著辦報實踐的增多,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志士對報刊的認識不斷深化。 其中闡述最多的仍是報刊對于國家的積極作用,他們將報刊的功能高度民主概括為“通”。可送三方面 論述。第一,維新派極力闡述并努力實踐報刊的“通西情”特別是“通外情”的功能。重視報刊傳播信 息和穩定國家統治秩序的作用。第二,強調并利用了報刊的開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終把開民智作為報 紙的主要任務之一。第三,重視并自覺的運用了報刊開通風氣的功能,即引導輿論的功能。
2 :對報刊性質的認識超出了早期維新派人士的程度。維新派已經把辦報視為為民眾的當然權 力和政治民主的體現,意識到報刊反專制的戰斗作用。
3 :對報章文體報人素質問題發表了見解,提出制定報律的建議。
3》 辛亥革命時期梁啟超的新聞思想:戊戌政變后梁啟超在國外辦報的同時借用西方資產階級的政 治理論和新聞理論對他的新聞實踐進行了研究和總結,根據親身的體會,在報刊功能、辦報原則、健全 輿論、宣傳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觀點:第一,提出報館的“兩大天職”,即“監督政府”、“向導作 用”。 第二,提出辦報的四條標準。1 ,“宗旨定而高”。2 ,“思想新而正”。3 ,“材料富二當”。 4 ,“報事確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輿論的主張。報館要造成健全的輿論必須具有五要素:一曰常識;二曰真誠; 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節制。 第四,提出了宣傳的方法。為了提高宣傳效果,梁啟超總結出兩種宣傳方法,即浸潤法和煽動 法。 梁啟超這時的新聞思想是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報刊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他新聞實踐的概括 和總結,此時他的新聞思想已經進到了資本主義新聞思想體系,為中國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形成奠定了 基礎,也為后來的中國革命派人士們所借鑒。
維新派辦報活動的作用與貢獻:
作用:①向讀者進行了救亡圖存的愛國主義教育。 維新派通過報刊陳述當前中國列強環伺的危險局勢,憤怒地譴責了列強的種種惡劣行徑,發出 了建設一個強盛,獨立的新中國的號召,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士大夫和知識分子抵御侵略,振興中華的愛 國、激情。
②向讀者進行了資產階級思想啟蒙教育。 維新報刊以相當多的篇幅介紹西學和西方情況,熱情宣揚資產階級新文化,使廣大知識分子的 頭腦為之一震,思想得到解放。
③推動了維新運動的發展,促進了變法的實現。 各地維新派新團體的報刊活動在社會上造成了巨大的輿論影響,獲得了一大部分具有愛國思想 的仁人志士的支援和支持,對變法起到了很大幫助。
主要貢獻還有:①沖破了封建統治者的言禁;②開了政治家辦報的先河;③創造了報刊新文體, 推動了政論寫作的發展。
“新文體”是怎樣形成的?有何特點?
“新文體”:戊戌變法后,梁啟超在日本辦起了《新民叢報》,他的報刊政論在原來的時務文 體的基礎上更上層樓,不僅思想新,文言成分也更加減少,人稱“新民體”。 “新文體”的形成:起于王韜,發展于梁啟超的《時務報》,成于《新民叢報》。-
第四章        辛亥革命時期的新聞事業
《中國日報》:1900年1 月5 日在香港創辦,孫中山選擇香港作為辦報的基地。陳少白主編,興中會創辦的第一份機關報,中國最早宣傳資產階級革命的報紙。早期宣傳愛國救亡,后期大力宣 傳三民主義。該報不僅是革命黨人在港重要的輿論陣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動的重要場所,1913年被袁世凱查封,它對革命派的輿論宣傳做出了很大貢獻。
《中國日報》早期宣傳內容:①揭露和聲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賣國罪行,宣傳反清和反對封建制度;②宣傳資產階級的民權思想,介紹英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贊美民主共和,號召 人民起來爭取民主自由;③報道革命黨人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宣傳聲援義和團反帝反侵略的行動;④ 宣傳反帝救亡,譴責八國聯軍侵華、荼毒京津的罪行,號召人民起來救國;⑤批判資產階級保皇派。《鼓吹錄》中國最早的文藝副刊之一。
《中國日報》特點:不僅是革命黨人的輿論宣傳陣地,也是他們的重要活動據點,這種既 是輿論機關又是聯絡機關的組織形式,后為多家革命派的報館所繼承。
《開智錄》:橫濱,鄭貫公主編,中國留日學生創辦的第一個具有革命傾向的刊物。略遲 于它出版的是《譯書匯編》。其他留日學生所辦報刊:《譯書匯編》、《國民報》、《湖北學生界》、《浙江潮》、《 江蘇》。 留日學生印發的革命宣傳小冊子:鄒容《革命軍》、陳天華《猛回頭》。通俗易懂,發行面廣,革命的教科書。
《民報》: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創刊于東京,是一個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 主要宣傳陣地。孫中山為其撰寫發刊詞,提出了“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該報的創辦及其宣傳壯大了革命派的聲勢,也壯大了同盟會的隊伍,成為進步輿論的中心,但是其宣傳 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過分強調了排滿而陷入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后期該報大談佛法,進步性銳減。該報最高發行量答到1.7 萬份,第6 至24期由章太炎主編。
《清議報》,在橫濱創刊,保皇會第一個機關報,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梁等在海外創辦的第一個宣傳機關。梁啟超為該報第一撰稿人。該報形式略同于《時務報》,但編輯水平明顯提高,欄目豐富,內容有評論、新聞、小說等。其中,《國聞短評》欄是中文報刊最早時事短評專欄。該報以“主持清議,開發民智”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歸政光緒,另一方面繼續宣傳維新,倡導民權,更明確提出君主立憲主張。后因失火停刊。總體上,該報主張改良,反對革命,但在介紹西方政治思想學說和提高民族素質方面客觀上起到一定作用。
《新民叢報》:在橫濱創刊,宗旨:“開民智”、“造新民”,成為保護皇會最主要的言 論機關。發表長篇論文《新民說》。總的傾向是鼓吹保皇立憲,但由于梁啟超思想受革命拍的影響,也 曾一度傾向于民主共和,談論“破壞”,“革命”,后來梁的思想回到了保皇派的老路子上去,報紙也 逐漸為思想激進的青年所厭棄而悄然停刊。
《大清報律》:1908年清廷為了限制報刊出版、發行,正式頒布《大清報律》。其中規定:報紙在創刊前除了向警察機關注冊外,還必須交納保證金;每期報紙發行前必須將樣品送行政或警察機關審查;禁止報刊刊登詆毀宮廷,淆亂政體,擾亂治安的言論,違者永遠停刊;禁止發行未經官報、閣抄發布的諭旨和奏章;在國外出版的報刊違反以上規定者,由海關沒收銷毀。此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新聞法。
“蘇報案”:《蘇報》1896年6 月26日創刊于上海,創辦人是胡璋。第二階段即陳范階段。 第三階段是陳范、章士釗階段。1903年,愛國學生章士釗擔任《蘇報》主筆,《蘇報》增設“學界風潮” 和“輿論商榷”兩個專欄,用來報道學生運動和大造革命輿論,并大力宣傳鄒容的《革命軍》。章太炎 發表在《蘇報》上的《康有為與覺羅君之關系》一文更直呼光緒皇帝其名,成為清政府對其采取鎮壓的口實,于是清政府勾結租界當局拘捕了章士釗,鄒容自動投案,后《蘇報》也遭查封。經多次開庭,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監禁三年、鄒容二年,《蘇報》永遠停刊。后鄒容在獄中被迫害致死。這就是著名的 “蘇報案”。蘇報案的意義在于……(2004) 一個月后,即8 月7 日章士釗又在原班人馬的基礎上,辦起了《國民日日報》,內容和形式都 繼承了《蘇報》的傳統,人稱“《蘇報》第二”。
《大公報》中國近代和現代著名日報。1902年創辦于天津,由英斂之主持。
該報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由英斂之主持,是張宣傳改良思想,主張君主立憲的報紙。以敢言、嚴肅、非牟利為標榜,揭露時弊,成為北方地區著名報紙。第二階段由王郅隆接辦,變成一張接近皖系軍閥并有親日傾向的報紙。第三階段由新記公司接辦,發展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大報。1926年由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合作創辦,提出“不黨、不私、不賣、不盲”的辦報方針。第四階段成為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報紙。目前,《大公報》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為我國出版時間最長的中文日報。
《京話日報》北京歷史上第一種銷數逾萬的報紙。1904年由彭翼仲創辦于北京,政治傾向保皇立憲。該報以中下層市民為對象,用通俗的北京話出版,目的是“開民智”。該報宣傳反帝愛國思想,大膽揭露官府積弊,勇于為下層民眾鳴不平。為擴大影響,該報在京城菜館設講報處,街巷設閱報牌。后被清廷以莫須有罪名查封。
《東方雜志》清末時一份大型文摘月刊,后發展為綜合性雜志。1904年由商務印務館創辦于上海。該刊以“啟導”國民為宗旨,主張“和平改革”,分門別類摘選國內外報刊的新聞、言論和資料。
《時報》:康梁保皇會在戊戌政變后直接出資于國內創辦的日報,成為其在國內的重要喉舌。1904年創刊于上海,梁啟超參與籌辦和撰稿,狄楚青主持。該報主張君主立憲。為和《申報》競爭,該報在新聞業務上銳意革新,注重新聞時效和時事評論,受到知識階層的歡迎,成為當時上海著名報紙。
《中國女報》:1907年創刊于上海,由秋瑾創辦并自任主編兼發行人。該報屬裝訂成冊的 雜志形式,內容有論說,新聞,譯編,小說等。該報以婦女為主要讀者對象,以爭取女權爭獨立爭解放 為宗旨。共出版兩期,刊載幾乎全是白話文。
《神州日報》1907年4 月2 日創刊,這是于佑任辦的第一家報紙,也是革命派在國內創辦的第 一家大型日報。該報不用光緒年號,而用干支和公元。辦了80天,報館被焚。“豎三民” 同盟會成立后,為了宣傳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國內創辦了大批報刊,在上海影響較大的是于右任創辦的幾家報紙。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創辦《民呼日報》。該報以“為民請命”為宗旨,革命色彩鮮明,內容以報道災荒為重點,大量揭露清廷統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實,出版92天后被封。20余天后,于右任又創辦了《民吁日報》。該報內容與風格和前者一脈相承,集中報道并聲援正在開展的抵制日貨的運動。后因盛贊刺殺伊藤博文的愛國志士安重根,出版一個月后被封。一年后,于右任創立《民立報》,得到孫中山大力支持,成為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機關報,是辛亥革命時期國內最有影響的革命報紙。該報重點宣傳“三民主義”,公開預言革命勝利的到來。《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都用“民”字打頭,創辦時間相銜接,風格和基調協同,被人稱為“豎三民”。“豎三民”在上海地區為革命派的輿論宣傳作出了很大貢獻。
《民報》與《新民叢報》大論戰的內容,結果,性質和意義。。
答:《民報》創刊后,為從 思想上擴大革命派的影響,于1905年主動向改良派報刊《新民叢報》發起攻擊,雙方圍繞著以下幾個問題展開了 論戰:第一,要不要進行民族革命。這是整個論戰的中心。第二,進行民權革命?第三、要不要實行土 地國有、平均地權?第四、革命會不會引起帝國主義干涉,使中國招致瓜分? 論戰中,《新民叢報》雖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觀點,但總體上違背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 民報》從總體上把握了人民的心聲,時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報》的帶動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報紙也紛紛與當地的改良報刊展開了論戰, 論戰持續了兩年多,最終以改良派的失敗而告終。
《新民叢報》失敗的原因:第一、《民報》堅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叢報》堅持的改良道路更 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第二、《民報》立論以事實為依據,《新民叢報》只是推測,難以說服讀者。 第三、《民報》一方由孫中山坐鎮,參與論戰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叢報》只有梁啟超一人 招架。
論戰的性質和意義:1 :這次論戰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報 刊發動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進攻,也是革命陣營與反革命陣營、民族民主革命道路與半封建半殖民地 道路的斗爭,也是一次場關系到中國前途命運的斗爭,在“中國往何處去”這個重大問題上,革命派占 了上風。 2 :這次論戰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三民主義深入人心,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了廣 泛傳播,許多改良派的人也開始轉向革命派,同時通過論戰,革命派還培養起一批革命骨干。  
“大江報案”:《大江報》是武漢地區頗有影響的革命派報刊,是文學社的機關報。以新 軍士兵和下級軍官為主要讀者對象。 1911 年7 月17日,該報發表了何海鳴寫的時評《亡中國者和平也 》。7 月26日又發表了黃侃撰寫的言詞更為激烈的評論《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鄂督瑞徵極為震恐, 8 月1 日查封《大江報》館,逮捕詹大悲,何海鳴自動投案。瑞徵原擬對二人判重刑,但懾于民憤,不 得不從輕判處。這就是新聞史上著名的“大江報案”。“大江報案”是清政府迫害報人,壓制輿論的專 制統治的又一典型事例。
鄭貫公:我國近代著名報人。早年赴日留學,受知于梁啟超。曾任《清議報》助理編輯。后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影響,組織開智社,在日本創辦《開智錄》。因談及革命,被《清議報》解職,后任《中國日報》記者。在香港先后創辦《廣東日報》、《有所謂》等革命報刊,其中,《有所謂》是當時港粵報紙中讀者最廣泛,發行量最高報紙。其文思想新穎,以報紙為“筆槍”,韃伐列強和清廷,受到愛國人士的普遍尊敬。
章太炎:中國近代著名國學家和報刊政論家。戊戌變法時期,參加強學會,曾為《時務報》撰述。1900年在《中國日報》等報紙發表文章排滿,反對保皇立憲。1902年后,為《蘇報》撰稿,宣傳革命,在《蘇報》在案中被捕入獄,成為舉國聞名的革命志士。1906后赴日本任《民報》主編,繼續宣傳排滿和保存國粹,成為《民報》最主要的政論作者和革命宣傳家。他的政論邏輯嚴密,氣勢充足,陳古論今,在當時產生重大影響。
于右任: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報刊活動家。1907年在上海創辦《神州日報》;1909年在上海創辦《民呼日報》、《民吁日報》;1910年在上海創辦《民立報》;他為報刊寫了不少評論和詩詞,感情熾烈,文辭豐腴,名噪一時。
《中興日報》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機關報。1907年創刊,由陳楚楠、張永福等主辦。盡管困難重重,該報與當地保皇派報刊仍進行了論戰,推動了革命力量的發展《中國女報》1907年由秋瑾在上海創辦的通俗月刊。該報把提倡女權和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相結合。僅出兩期,因秋瑾被捕就義而停刊。
《民國暫行報律》1912年3月,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制定了簡略的《暫行報律》,在正式宣布廢除《大清報律》的同時,與報界約法三章。具體內容有:出版報刊必須履行登記手續;“流言煽惑,關于共和體有破壞弊害者”應受懲處;“調查失實,污毀個人名譽者”應受處罰。但在當時民主、自由氣氛空前高漲的報界,此報律受到了報界的一致反對,孫中山明令撤銷。
《報紙條例》為了使摧殘輿論暴行合法化,袁世凱在執政期先后頒布多條法律、條例來限制言論出版自由。1914年4 月頒布《報紙條例》,共35條,其中規定:禁止軍人、官吏、學生和25歲以下者辦報;報紙出版須到警察機關登記并交納保證金;禁止報紙刊登“淆亂政體”、“妨害治安”和各級官署禁止刊載的一切文字;每天的報紙在發行前呈送報樣給警察機關備案。《出版法》為了使摧殘輿論暴行合法化,袁世凱在執政期先后頒布多條法律、條例來限制言論出版自由。1914年12月,袁世凱政府頒布《出版法》。該法對包括報紙在內的一切文字、圖畫印刷物都作了類似《報紙條例》中的規定。盡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執行過程中又層層加碼。
辛亥革命時期梁啟超的新聞思想戊戌政變后梁啟超在國外辦報的同時借用西方資產階級 的政治理論和新聞理論對他的新聞時間進行了研究和總結,根據親身的體會,在報刊功能、辦報原則、 健全輿論、宣傳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觀點:第一,提出報館的“兩大天職”,即“監督政府”、“向 導作用”。 第二,提出辦報的四條標準。1 ,“宗旨定而高”。2 ,“思想新而正”。3 ,“材料富二當”。 4 ,“報事確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輿論的主張。報館要造成健全的輿論必須具有五要素:一曰常識;二曰真誠; 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節制。 第四,提出了宣傳的方法。為了提高宣傳效果,梁啟超總結出兩種宣傳方法,即浸潤法和煽動 法。 梁啟超這時的新聞思想是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報刊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他新聞時間的概括 和總結,此時他的新聞思想已經進到了資本主義新聞思想體系,為中國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形成奠定了 基礎,也為后來的中國革命派人士們所借鑒。
清末新聞法律制度的內容與特點:內容包括言論出版及從業人員的自由權利;報刊創辦的管理制度;報刊出版的管理制度;報刊禁載事項。
其特點是:資本主義的形式,封建主義的內容;無法取信于民,在實踐上缺乏全面事實的社會基礎;無權制裁在化外報,有染半殖民地的色彩。資產階級革命派辦報思想包括哪些內容?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新聞思想與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新聞思想均來自西方資產階級的新聞學說。但 是,他們的新聞思想與改良派的也有質的不同,他們更注意汲取西方新聞學說中反封建的民主主義內涵, 因而具有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革命性和戰斗性。 ①公開承認革命報刊的黨派性。資產階級革命派明確宣布自己的報紙是“黨報”和“機關報”, 必須大力宣傳革命黨的綱領和主張。②明確提出為革命辦報的主張。③把報紙視為革命斗爭的有力武器。 ③記者應該先知先覺。 除上述幾點外,革命派報人還發表了一些鼓吹言論自由、重視開發“民智”、反映民意、指導 輿論等方面的主張。但總的看來,革命派報人的辦報主張都比較零碎,他們的“先知先覺”觀點,還有 唯心主義色彩和個人英雄主義的烙印。
簡述章太炎、鄭貫公、于右任的辦報活動。
歷史背景簡述: (一)歷史背景:(社會狀況、技術條件、需求、外國通訊社影響等)
(二)分述三人辦報活動,并逐一簡評。
(三)總體評價其歷史作用、地位:簡述清末民初我國通訊事業的誕生和發展情況。
(四)誕生于圖片、漫畫受到重視,廣告發行及報紙經營管理得到加強。(五)總評:雖然辛亥革命后曾出現過政黨報紙相互攻擊時期,但以革命派為主導的報刊活動推動了革命的進展,其業務大體奠定了現代報紙的雛形。
試述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各派新聞思想并簡評。
(一)歷史背景:
(二)各派代表性刊物列舉:
(三)改良派:(梁啟超)由于改良派有較多的辦清末:(1)1904年廣州中興通信社,中國第一個國人自辦的通訊社,駱俠挺創辦。(2)1908年比利時遠東通信社,王幕陶創辦。(3)1911年廣州展民通信社,楊實公創辦。(三)歷史背(辛亥革命勝利后的短暫繁榮)(四)興起于民初:(1)廣州:公民通信社(2)上海:民國第一通信社、上海通信社(3)武漢:湖北通信社(4)長沙:湖南通信社(5)北京:北京通信社等(五)評價:這些通訊社往往只有一兩個工作人員,新聞來源主要靠剪報和譯報。自采的新聞很少,用復寫和油印方式分送各報,質量不高,發行量少,有幾份到幾十份不等。
試述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報紙活動的特點及業務改進。
(一)        歷史背景
(二)        代表性刊物列舉
(三)        特點:(1)政黨報刊在報業中占突出地位。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內部的兩大黨派——立憲派和革命派為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紛紛在海內外創辦自己的黨報,兩黨之間也展開長期論戰。(2)資產階級各派是這一時期辦報的主角。同盟會成立后,革命報刊在海外大批涌現,不僅數量上超過改良報刊,而且輿論上占到了主導地位。(3)政論的戰斗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辛亥革命前后,國內外各種矛盾激化,各種政治力量都用報刊政論來宣傳自己的主張并同時對敵對思想進行斗爭。(4)辦報地區、讀者對象逐漸擴大。辛亥革命時期的辦報活動先由海外轉向國內,再由腹地向東北、西北、西南邊遠地區延伸。讀者已擴大到新軍、會黨、手工業者和市民階層。
(四)        業務改進:(1)報刊言論的加強和豐富。改良派和革命派報刊均重視言論,其時政文體多是“新民體”,語言曉暢,富于情感;還出現了短評和“編者按”的評論形式,短小靈活,生動鮮明。(2)新聞報道增多和改善。與戊戌時期相比,消息在報刊上地位逐漸提高。(3)編輯工作的進步。報紙版式有了很大改進,標題出現了多行題,通欄題;文藝副刊、新聞報實踐,一直把辦報作為政治斗爭的主要方式,在辦報主張上,他們比革命派進行更多理論探討和思辨,發表論述較多,影響較大。(1)在報刊功能方面,提出“兩大天職”說,即“監督政府”和“向導國民”。認為報館是與政府立于平等地位的“國民公意代表者”,政府應該接受它的監督。(2)在辦報原則上,提出辦好報紙的四個條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當”;“報事速而確”。(3)在輿論方面,提出健全輿論的主張。認為報館是最能反映輿論的機關,健全輿論必須有五個條件,即“常識”、“真誠”、“直道”、“公心”、“節制”。(4)在宣傳方面,提出“浸潤”等報刊宣傳方法。(5)在言論自由方面,熱情禮贊“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認為具有這三大自由的報刊具有無窮的力量。(6)在新聞業務方面,主張評論和新聞通訊、報道有明確分野。(7)評價:a.積極性:改良派的辦報主張,如“監督政府”、“向導國民”、“代表輿論”、“制造輿論”等,提法新穎冼練,引起報界和進步人士的廣泛注意。這些主張具有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對推動當時報界反封建斗爭和提高報界自身素質有一定積極意義。b. 局限性:但是這些主張從總體上來說,是屬于觀念論和形而上學的,帶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輿論的作用和報紙的力量,吹噓單憑報紙輿論就能改變社會制度。這對革命是消極的,而且把群眾視為愚氓,主張在“向導國民”中使用“駭”、“過兩級”的方法,更不足取
(五)        革命派:他們對于報刊的一些基本認識,與改良派大體一致。但是革命派是當時民族資產階級最先進的政治代表,他們的辦報思想,更傾向于吸收西方資產階級新聞學說中反封建的民主內涵,更具有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革命性和戰斗性,其主要有:(1)高度評價報紙的政治斗爭工具的作用,把報紙視為革命的銳利武器。鄭貫公曾將報紙稱為“筆槍”。(2)承認報刊的黨派性,主張利用報刊宣傳革命的綱領、政見,公開承認其報紙為“黨報”和“機關報”。(3)認為報紙是國民的代表,特別是平民的代表。堅信其報紙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4)重視報刊制造輿論的作用。指出要
分享到:
jevin
  • 積分:780
  • 注冊于:2010-08-09
發表于 2010-08-11 12:40
4樓
(2 )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辦報思想。 梁啟超在海外辦報,新聞思想有所轉變,提出報館的“兩大天職”,即“監督政府”、“向導 作用”。為中國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為后來的中國革命派人士們所借見。
1 :戊戌變法時期,隨著辦報實踐的增多,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志士對報刊的認識不斷深化。 其中闡述最多的仍是報刊對于國家的積極作用,他們將報刊的功能高度民主概括為“通”。可送三方面 論述。第一,維新派極力闡述并努力實踐報刊的“通西情”特別是“通外情”的功能。重視報刊傳播信 息和穩定國家統治秩序的作用。第二,強調并利用了報刊的開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終把開民智作為報 紙的主要任務之一。第三,重視并自覺的運用了報刊開通風氣的功能,即引導輿論的功能。
2 :對報刊性質的認識超出了早期維新派人士的程度。維新派已經把辦報視為為民眾的當然權 力和政治民主的體現,意識到報刊反專制的戰斗作用。
3 :對報章文體報人素質問題發表了見解,提出制定報律的建議。
3》 辛亥革命時期梁啟超的新聞思想:戊戌政變后梁啟超在國外辦報的同時借用西方資產階級的政 治理論和新聞理論對他的新聞實踐進行了研究和總結,根據親身的體會,在報刊功能、辦報原則、健全 輿論、宣傳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觀點:第一,提出報館的“兩大天職”,即“監督政府”、“向導作 用”。 第二,提出辦報的四條標準。1 ,“宗旨定而高”。2 ,“思想新而正”。3 ,“材料富二當”。 4 ,“報事確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輿論的主張。報館要造成健全的輿論必須具有五要素:一曰常識;二曰真誠; 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節制。 第四,提出了宣傳的方法。為了提高宣傳效果,梁啟超總結出兩種宣傳方法,即浸潤法和煽動 法。 梁啟超這時的新聞思想是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報刊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他新聞實踐的概括 和總結,此時他的新聞思想已經進到了資本主義新聞思想體系,為中國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形成奠定了 基礎,也為后來的中國革命派人士們所借鑒。
維新派辦報活動的作用與貢獻:
作用:①向讀者進行了救亡圖存的愛國主義教育。 維新派通過報刊陳述當前中國列強環伺的危險局勢,憤怒地譴責了列強的種種惡劣行徑,發出 了建設一個強盛,獨立的新中國的號召,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士大夫和知識分子抵御侵略,振興中華的愛 國、激情。
②向讀者進行了資產階級思想啟蒙教育。 維新報刊以相當多的篇幅介紹西學和西方情況,熱情宣揚資產階級新文化,使廣大知識分子的 頭腦為之一震,思想得到解放。
③推動了維新運動的發展,促進了變法的實現。 各地維新派新團體的報刊活動在社會上造成了巨大的輿論影響,獲得了一大部分具有愛國思想 的仁人志士的支援和支持,對變法起到了很大幫助。
主要貢獻還有:①沖破了封建統治者的言禁;②開了政治家辦報的先河;③創造了報刊新文體, 推動了政論寫作的發展。
“新文體”是怎樣形成的?有何特點?
“新文體”:戊戌變法后,梁啟超在日本辦起了《新民叢報》,他的報刊政論在原來的時務文 體的基礎上更上層樓,不僅思想新,文言成分也更加減少,人稱“新民體”。 “新文體”的形成:起于王韜,發展于梁啟超的《時務報》,成于《新民叢報》。-
第四章        辛亥革命時期的新聞事業
《中國日報》:1900年1 月5 日在香港創辦,孫中山選擇香港作為辦報的基地。陳少白主編,興中會創辦的第一份機關報,中國最早宣傳資產階級革命的報紙。早期宣傳愛國救亡,后期大力宣 傳三民主義。該報不僅是革命黨人在港重要的輿論陣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動的重要場所,1913年被袁世凱查封,它對革命派的輿論宣傳做出了很大貢獻。
《中國日報》早期宣傳內容:①揭露和聲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賣國罪行,宣傳反清和反對封建制度;②宣傳資產階級的民權思想,介紹英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贊美民主共和,號召 人民起來爭取民主自由;③報道革命黨人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宣傳聲援義和團反帝反侵略的行動;④ 宣傳反帝救亡,譴責八國聯軍侵華、荼毒京津的罪行,號召人民起來救國;⑤批判資產階級保皇派。《鼓吹錄》中國最早的文藝副刊之一。
《中國日報》特點:不僅是革命黨人的輿論宣傳陣地,也是他們的重要活動據點,這種既 是輿論機關又是聯絡機關的組織形式,后為多家革命派的報館所繼承。
《開智錄》:橫濱,鄭貫公主編,中國留日學生創辦的第一個具有革命傾向的刊物。略遲 于它出版的是《譯書匯編》。其他留日學生所辦報刊:《譯書匯編》、《國民報》、《湖北學生界》、《浙江潮》、《 江蘇》。 留日學生印發的革命宣傳小冊子:鄒容《革命軍》、陳天華《猛回頭》。通俗易懂,發行面廣,革命的教科書。
《民報》: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創刊于東京,是一個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 主要宣傳陣地。孫中山為其撰寫發刊詞,提出了“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該報的創辦及其宣傳壯大了革命派的聲勢,也壯大了同盟會的隊伍,成為進步輿論的中心,但是其宣傳 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過分強調了排滿而陷入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后期該報大談佛法,進步性銳減。該報最高發行量答到1.7 萬份,第6 至24期由章太炎主編。
《清議報》,在橫濱創刊,保皇會第一個機關報,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梁等在海外創辦的第一個宣傳機關。梁啟超為該報第一撰稿人。該報形式略同于《時務報》,但編輯水平明顯提高,欄目豐富,內容有評論、新聞、小說等。其中,《國聞短評》欄是中文報刊最早時事短評專欄。該報以“主持清議,開發民智”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歸政光緒,另一方面繼續宣傳維新,倡導民權,更明確提出君主立憲主張。后因失火停刊。總體上,該報主張改良,反對革命,但在介紹西方政治思想學說和提高民族素質方面客觀上起到一定作用。
《新民叢報》:在橫濱創刊,宗旨:“開民智”、“造新民”,成為保護皇會最主要的言 論機關。發表長篇論文《新民說》。總的傾向是鼓吹保皇立憲,但由于梁啟超思想受革命拍的影響,也 曾一度傾向于民主共和,談論“破壞”,“革命”,后來梁的思想回到了保皇派的老路子上去,報紙也 逐漸為思想激進的青年所厭棄而悄然停刊。
《大清報律》:1908年清廷為了限制報刊出版、發行,正式頒布《大清報律》。其中規定:報紙在創刊前除了向警察機關注冊外,還必須交納保證金;每期報紙發行前必須將樣品送行政或警察機關審查;禁止報刊刊登詆毀宮廷,淆亂政體,擾亂治安的言論,違者永遠停刊;禁止發行未經官報、閣抄發布的諭旨和奏章;在國外出版的報刊違反以上規定者,由海關沒收銷毀。此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新聞法。
“蘇報案”:《蘇報》1896年6 月26日創刊于上海,創辦人是胡璋。第二階段即陳范階段。 第三階段是陳范、章士釗階段。1903年,愛國學生章士釗擔任《蘇報》主筆,《蘇報》增設“學界風潮” 和“輿論商榷”兩個專欄,用來報道學生運動和大造革命輿論,并大力宣傳鄒容的《革命軍》。章太炎 發表在《蘇報》上的《康有為與覺羅君之關系》一文更直呼光緒皇帝其名,成為清政府對其采取鎮壓的口實,于是清政府勾結租界當局拘捕了章士釗,鄒容自動投案,后《蘇報》也遭查封。經多次開庭,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監禁三年、鄒容二年,《蘇報》永遠停刊。后鄒容在獄中被迫害致死。這就是著名的 “蘇報案”。蘇報案的意義在于……(2004) 一個月后,即8 月7 日章士釗又在原班人馬的基礎上,辦起了《國民日日報》,內容和形式都 繼承了《蘇報》的傳統,人稱“《蘇報》第二”。
《大公報》中國近代和現代著名日報。1902年創辦于天津,由英斂之主持。
該報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由英斂之主持,是張宣傳改良思想,主張君主立憲的報紙。以敢言、嚴肅、非牟利為標榜,揭露時弊,成為北方地區著名報紙。第二階段由王郅隆接辦,變成一張接近皖系軍閥并有親日傾向的報紙。第三階段由新記公司接辦,發展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大報。1926年由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合作創辦,提出“不黨、不私、不賣、不盲”的辦報方針。第四階段成為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報紙。目前,《大公報》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為我國出版時間最長的中文日報。
《京話日報》北京歷史上第一種銷數逾萬的報紙。1904年由彭翼仲創辦于北京,政治傾向保皇立憲。該報以中下層市民為對象,用通俗的北京話出版,目的是“開民智”。該報宣傳反帝愛國思想,大膽揭露官府積弊,勇于為下層民眾鳴不平。為擴大影響,該報在京城菜館設講報處,街巷設閱報牌。后被清廷以莫須有罪名查封。
《東方雜志》清末時一份大型文摘月刊,后發展為綜合性雜志。1904年由商務印務館創辦于上海。該刊以“啟導”國民為宗旨,主張“和平改革”,分門別類摘選國內外報刊的新聞、言論和資料。
《時報》:康梁保皇會在戊戌政變后直接出資于國內創辦的日報,成為其在國內的重要喉舌。1904年創刊于上海,梁啟超參與籌辦和撰稿,狄楚青主持。該報主張君主立憲。為和《申報》競爭,該報在新聞業務上銳意革新,注重新聞時效和時事評論,受到知識階層的歡迎,成為當時上海著名報紙。
《中國女報》:1907年創刊于上海,由秋瑾創辦并自任主編兼發行人。該報屬裝訂成冊的 雜志形式,內容有論說,新聞,譯編,小說等。該報以婦女為主要讀者對象,以爭取女權爭獨立爭解放 為宗旨。共出版兩期,刊載幾乎全是白話文。
《神州日報》1907年4 月2 日創刊,這是于佑任辦的第一家報紙,也是革命派在國內創辦的第 一家大型日報。該報不用光緒年號,而用干支和公元。辦了80天,報館被焚。“豎三民” 同盟會成立后,為了宣傳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國內創辦了大批報刊,在上海影響較大的是于右任創辦的幾家報紙。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創辦《民呼日報》。該報以“為民請命”為宗旨,革命色彩鮮明,內容以報道災荒為重點,大量揭露清廷統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實,出版92天后被封。20余天后,于右任又創辦了《民吁日報》。該報內容與風格和前者一脈相承,集中報道并聲援正在開展的抵制日貨的運動。后因盛贊刺殺伊藤博文的愛國志士安重根,出版一個月后被封。一年后,于右任創立《民立報》,得到孫中山大力支持,成為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機關報,是辛亥革命時期國內最有影響的革命報紙。該報重點宣傳“三民主義”,公開預言革命勝利的到來。《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都用“民”字打頭,創辦時間相銜接,風格和基調協同,被人稱為“豎三民”。“豎三民”在上海地區為革命派的輿論宣傳作出了很大貢獻。
《民報》與《新民叢報》大論戰的內容,結果,性質和意義。。
答:《民報》創刊后,為從 思想上擴大革命派的影響,于1905年主動向改良派報刊《新民叢報》發起攻擊,雙方圍繞著以下幾個問題展開了 論戰:第一,要不要進行民族革命。這是整個論戰的中心。第二,進行民權革命?第三、要不要實行土 地國有、平均地權?第四、革命會不會引起帝國主義干涉,使中國招致瓜分? 論戰中,《新民叢報》雖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觀點,但總體上違背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 民報》從總體上把握了人民的心聲,時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報》的帶動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報紙也紛紛與當地的改良報刊展開了論戰, 論戰持續了兩年多,最終以改良派的失敗而告終。
《新民叢報》失敗的原因:第一、《民報》堅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叢報》堅持的改良道路更 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第二、《民報》立論以事實為依據,《新民叢報》只是推測,難以說服讀者。 第三、《民報》一方由孫中山坐鎮,參與論戰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叢報》只有梁啟超一人 招架。
論戰的性質和意義:1 :這次論戰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報 刊發動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進攻,也是革命陣營與反革命陣營、民族民主革命道路與半封建半殖民地 道路的斗爭,也是一次場關系到中國前途命運的斗爭,在“中國往何處去”這個重大問題上,革命派占 了上風。 2 :這次論戰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三民主義深入人心,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了廣 泛傳播,許多改良派的人也開始轉向革命派,同時通過論戰,革命派還培養起一批革命骨干。  
“大江報案”:《大江報》是武漢地區頗有影響的革命派報刊,是文學社的機關報。以新 軍士兵和下級軍官為主要讀者對象。 1911 年7 月17日,該報發表了何海鳴寫的時評《亡中國者和平也 》。7 月26日又發表了黃侃撰寫的言詞更為激烈的評論《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鄂督瑞徵極為震恐, 8 月1 日查封《大江報》館,逮捕詹大悲,何海鳴自動投案。瑞徵原擬對二人判重刑,但懾于民憤,不 得不從輕判處。這就是新聞史上著名的“大江報案”。“大江報案”是清政府迫害報人,壓制輿論的專 制統治的又一典型事例。
鄭貫公:我國近代著名報人。早年赴日留學,受知于梁啟超。曾任《清議報》助理編輯。后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影響,組織開智社,在日本創辦《開智錄》。因談及革命,被《清議報》解職,后任《中國日報》記者。在香港先后創辦《廣東日報》、《有所謂》等革命報刊,其中,《有所謂》是當時港粵報紙中讀者最廣泛,發行量最高報紙。其文思想新穎,以報紙為“筆槍”,韃伐列強和清廷,受到愛國人士的普遍尊敬。
章太炎:中國近代著名國學家和報刊政論家。戊戌變法時期,參加強學會,曾為《時務報》撰述。1900年在《中國日報》等報紙發表文章排滿,反對保皇立憲。1902年后,為《蘇報》撰稿,宣傳革命,在《蘇報》在案中被捕入獄,成為舉國聞名的革命志士。1906后赴日本任《民報》主編,繼續宣傳排滿和保存國粹,成為《民報》最主要的政論作者和革命宣傳家。他的政論邏輯嚴密,氣勢充足,陳古論今,在當時產生重大影響。
于右任: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報刊活動家。1907年在上海創辦《神州日報》;1909年在上海創辦《民呼日報》、《民吁日報》;1910年在上海創辦《民立報》;他為報刊寫了不少評論和詩詞,感情熾烈,文辭豐腴,名噪一時。
《中興日報》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機關報。1907年創刊,由陳楚楠、張永福等主辦。盡管困難重重,該報與當地保皇派報刊仍進行了論戰,推動了革命力量的發展《中國女報》1907年由秋瑾在上海創辦的通俗月刊。該報把提倡女權和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相結合。僅出兩期,因秋瑾被捕就義而停刊。
《民國暫行報律》1912年3月,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制定了簡略的《暫行報律》,在正式宣布廢除《大清報律》的同時,與報界約法三章。具體內容有:出版報刊必須履行登記手續;“流言煽惑,關于共和體有破壞弊害者”應受懲處;“調查失實,污毀個人名譽者”應受處罰。但在當時民主、自由氣氛空前高漲的報界,此報律受到了報界的一致反對,孫中山明令撤銷。
《報紙條例》為了使摧殘輿論暴行合法化,袁世凱在執政期先后頒布多條法律、條例來限制言論出版自由。1914年4 月頒布《報紙條例》,共35條,其中規定:禁止軍人、官吏、學生和25歲以下者辦報;報紙出版須到警察機關登記并交納保證金;禁止報紙刊登“淆亂政體”、“妨害治安”和各級官署禁止刊載的一切文字;每天的報紙在發行前呈送報樣給警察機關備案。《出版法》為了使摧殘輿論暴行合法化,袁世凱在執政期先后頒布多條法律、條例來限制言論出版自由。1914年12月,袁世凱政府頒布《出版法》。該法對包括報紙在內的一切文字、圖畫印刷物都作了類似《報紙條例》中的規定。盡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執行過程中又層層加碼。
辛亥革命時期梁啟超的新聞思想戊戌政變后梁啟超在國外辦報的同時借用西方資產階級 的政治理論和新聞理論對他的新聞時間進行了研究和總結,根據親身的體會,在報刊功能、辦報原則、 健全輿論、宣傳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觀點:第一,提出報館的“兩大天職”,即“監督政府”、“向 導作用”。 第二,提出辦報的四條標準。1 ,“宗旨定而高”。2 ,“思想新而正”。3 ,“材料富二當”。 4 ,“報事確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輿論的主張。報館要造成健全的輿論必須具有五要素:一曰常識;二曰真誠; 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節制。 第四,提出了宣傳的方法。為了提高宣傳效果,梁啟超總結出兩種宣傳方法,即浸潤法和煽動 法。 梁啟超這時的新聞思想是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報刊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他新聞時間的概括 和總結,此時他的新聞思想已經進到了資本主義新聞思想體系,為中國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形成奠定了 基礎,也為后來的中國革命派人士們所借鑒。
清末新聞法律制度的內容與特點:內容包括言論出版及從業人員的自由權利;報刊創辦的管理制度;報刊出版的管理制度;報刊禁載事項。
其特點是:資本主義的形式,封建主義的內容;無法取信于民,在實踐上缺乏全面事實的社會基礎;無權制裁在化外報,有染半殖民地的色彩。資產階級革命派辦報思想包括哪些內容? 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新聞思想與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新聞思想均來自西方資產階級的新聞學說。但 是,他們的新聞思想與改良派的也有質的不同,他們更注意汲取西方新聞學說中反封建的民主主義內涵, 因而具有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革命性和戰斗性。 ①公開承認革命報刊的黨派性。資產階級革命派明確宣布自己的報紙是“黨報”和“機關報”, 必須大力宣傳革命黨的綱領和主張。②明確提出為革命辦報的主張。③把報紙視為革命斗爭的有力武器。 ③記者應該先知先覺。 除上述幾點外,革命派報人還發表了一些鼓吹言論自由、重視開發“民智”、反映民意、指導 輿論等方面的主張。但總的看來,革命派報人的辦報主張都比較零碎,他們的“先知先覺”觀點,還有 唯心主義色彩和個人英雄主義的烙印。
簡述章太炎、鄭貫公、于右任的辦報活動。
歷史背景簡述: (一)歷史背景:(社會狀況、技術條件、需求、外國通訊社影響等)
(二)分述三人辦報活動,并逐一簡評。
(三)總體評價其歷史作用、地位:簡述清末民初我國通訊事業的誕生和發展情況。
(四)誕生于圖片、漫畫受到重視,廣告發行及報紙經營管理得到加強。(五)總評:雖然辛亥革命后曾出現過政黨報紙相互攻擊時期,但以革命派為主導的報刊活動推動了革命的進展,其業務大體奠定了現代報紙的雛形。
試述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各派新聞思想并簡評。
(一)歷史背景:
(二)各派代表性刊物列舉:
(三)改良派:(梁啟超)由于改良派有較多的辦清末:(1)1904年廣州中興通信社,中國第一個國人自辦的通訊社,駱俠挺創辦。(2)1908年比利時遠東通信社,王幕陶創辦。(3)1911年廣州展民通信社,楊實公創辦。(三)歷史背(辛亥革命勝利后的短暫繁榮)(四)興起于民初:(1)廣州:公民通信社(2)上海:民國第一通信社、上海通信社(3)武漢:湖北通信社(4)長沙:湖南通信社(5)北京:北京通信社等(五)評價:這些通訊社往往只有一兩個工作人員,新聞來源主要靠剪報和譯報。自采的新聞很少,用復寫和油印方式分送各報,質量不高,發行量少,有幾份到幾十份不等。
試述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報紙活動的特點及業務改進。
(一)        歷史背景
(二)        代表性刊物列舉
(三)        特點:(1)政黨報刊在報業中占突出地位。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內部的兩大黨派——立憲派和革命派為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紛紛在海內外創辦自己的黨報,兩黨之間也展開長期論戰。(2)資產階級各派是這一時期辦報的主角。同盟會成立后,革命報刊在海外大批涌現,不僅數量上超過改良報刊,而且輿論上占到了主導地位。(3)政論的戰斗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辛亥革命前后,國內外各種矛盾激化,各種政治力量都用報刊政論來宣傳自己的主張并同時對敵對思想進行斗爭。(4)辦報地區、讀者對象逐漸擴大。辛亥革命時期的辦報活動先由海外轉向國內,再由腹地向東北、西北、西南邊遠地區延伸。讀者已擴大到新軍、會黨、手工業者和市民階層。
(四)        業務改進:(1)報刊言論的加強和豐富。改良派和革命派報刊均重視言論,其時政文體多是“新民體”,語言曉暢,富于情感;還出現了短評和“編者按”的評論形式,短小靈活,生動鮮明。(2)新聞報道增多和改善。與戊戌時期相比,消息在報刊上地位逐漸提高。(3)編輯工作的進步。報紙版式有了很大改進,標題出現了多行題,通欄題;文藝副刊、新聞報實踐,一直把辦報作為政治斗爭的主要方式,在辦報主張上,他們比革命派進行更多理論探討和思辨,發表論述較多,影響較大。(1)在報刊功能方面,提出“兩大天職”說,即“監督政府”和“向導國民”。認為報館是與政府立于平等地位的“國民公意代表者”,政府應該接受它的監督。(2)在辦報原則上,提出辦好報紙的四個條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當”;“報事速而確”。(3)在輿論方面,提出健全輿論的主張。認為報館是最能反映輿論的機關,健全輿論必須有五個條件,即“常識”、“真誠”、“直道”、“公心”、“節制”。(4)在宣傳方面,提出“浸潤”等報刊宣傳方法。(5)在言論自由方面,熱情禮贊“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認為具有這三大自由的報刊具有無窮的力量。(6)在新聞業務方面,主張評論和新聞通訊、報道有明確分野。(7)評價:a.積極性:改良派的辦報主張,如“監督政府”、“向導國民”、“代表輿論”、“制造輿論”等,提法新穎冼練,引起報界和進步人士的廣泛注意。這些主張具有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對推動當時報界反封建斗爭和提高報界自身素質有一定積極意義。b. 局限性:但是這些主張從總體上來說,是屬于觀念論和形而上學的,帶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輿論的作用和報紙的力量,吹噓單憑報紙輿論就能改變社會制度。這對革命是消極的,而且把群眾視為愚氓,主張在“向導國民”中使用“駭”、“過兩級”的方法,更不足取
(五)        革命派:他們對于報刊的一些基本認識,與改良派大體一致。但是革命派是當時民族資產階級最先進的政治代表,他們的辦報思想,更傾向于吸收西方資產階級新聞學說中反封建的民主內涵,更具有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革命性和戰斗性,其主要有:(1)高度評價報紙的政治斗爭工具的作用,把報紙視為革命的銳利武器。鄭貫公曾將報紙稱為“筆槍”。(2)承認報刊的黨派性,主張利用報刊宣傳革命的綱領、政見,公開承認其報紙為“黨報”和“機關報”。(3)認為報紙是國民的代表,特別是平民的代表。堅信其報紙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4)重視報刊制造輿論的作用。指出要
分享到:
jevin
  • 積分:780
  • 注冊于:2010-08-09
發表于 2010-08-11 12:41
5樓
革命就必須造革命之輿論,造革命之輿論必須靠報紙。孫中山更將報紙視為“輿論之母”。(5)另外,鼓吹資產階級的言論自由;重視報紙“開民智”的作用;認為報刊宣傳應與武裝斗爭緊密配合;主張以通俗的語言向“下等社會”宣傳革命等。(6)評價:a.積極性:總體上,他們重視報紙的輿論工具作用,在堅持把武裝斗爭放在首位同時,作了大量的報刊宣傳工作,對西方資產階級新聞學的一些觀點和資產階級改良派提出的辦報口號,作了富有斗爭精神的解釋和補充。b. 局限性:但是他們的辦報思想始終打著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個人英雄史觀的烙印,一定程度上忽視低估了人民大眾的力量。對于西方新聞學的吸收和理解較為膚淺,其辦報思想內容較單薄。
試述民國初年短暫的第二次辦報**中新聞事業的變化及其業務的變化。
(一)        歷史背景:(二)新聞事業變化:(1)新建政權的各級機關報取代前清官報(2)鼓吹發展實業的經濟報刊,發展教育的教育報刊,要求女子參政的婦女報刊大量出版(3)通訊社興起(4)政黨報紙峰起(三)新聞業務變化:(1)政論衰退,新聞報道增強,出現眾多名記者(2)副刊進一步發展(設固定欄目和版面,內容廣泛等)
(四)總評
:第五章民國初期的新聞事業保障言論出版自由的法令:
湖北軍政頒布的《中華民國鄂州臨時約法》;《浙江軍政臨時約法》;《江西臨時約法》。中華民國以孫中山為南京臨時政府,通過立法手段建立起的自由新聞體制一是將言論出版自由的原則載入國家的根本大法中,二是頒布有利于新聞事業發展的法律、法令促進新聞事業的繁榮。三是廢止亡清限制言論出版自由的舊法規,頒布促進新聞事業的新法令。上述法律、法令確立了以言論出版自由為本的新聞內法制原則,標志著自由新聞體在中國的形成。
“暫行報律”事件: 1912 年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制定了《暫行報律》。
基本內容:①出 版報刊必須履行登記手續;②“流言煽惑,關于共和國體有破壞弊害者”應受懲處;③“調查失實,污 毀個人名譽者”應受處罰。后引起上海報界和章太炎反對,孫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銷《暫行報律 》。“暫行報律”事件反映了孫中山的尊重輿論和辦事策略,也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派內部的矛盾 與斗爭。
1912年3 月12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中規定 :“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人民群眾的言論出版自由,第一次載入了國家根本大法。自由新聞體制確立后,新聞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有人把武昌起義后的半年稱為“報界的黃金時代”全國的報紙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總銷數達4200萬份。
“橫三民報”:《民權報》與同時在上海出版的《中華民報》和《民國新聞》,被人們稱 為“橫三民報”。 反袁斗爭:在上海火車上,袁世凱刺殺了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案情的真相被報刊揭 露了后,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終于認清了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從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敗的過程中, 國民黨系統的報刊都以大量篇幅聲討袁世凱。以《民立報》為首,每天以正版篇幅連續報道宋案經過,刊登兇手的供詞和袁黨往來的密電等,用鐵一般的事實證明袁世凱就是刺殺宋教仁的元兇。有的報紙發 表題為《強盜政府》的社論。廣州創辦了《討袁報》,一些報紙也出版了反袁專刊。 二次革命后,袁世凱的復辟帝制不得人心,大多數報刊都站到了袁世凱的對立面。中華革命黨等都拒用“洪憲”年號,就連原先擁袁、親袁的一些報紙和報人,在全國人民強烈反對帝制的震撼下,也轉而加入了反袁的行列。梁啟超寫了一篇反對復辟帝制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袁派人送去20萬元請他不要發表,被梁啟超拒絕。《申報》,《華字日報》等,也改變態度支持反袁。
“癸丑報災”: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為了實現獨裁統治,對國民黨系統的報刊和其他 反袁報刊進行了大掃蕩。據統計,到1913年底,全國繼續出版的報紙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時有大批報人受迫害。新聞記者中至少24人被殺,60人被捕入獄。這段歷史,在中國近 代新聞史上被稱為“癸丑報災”。
《亞西亞日報》:由帝制分子薛大可主編,是御用報紙中影響最大的一家。二次革命期間, 連續刊登帝制分子勞乃宣和袁世凱的政治顧問古德諾鼓吹復辟帝制的文章。袁世凱稱帝期間,該報帶頭 改用“洪憲”年號,稱袁世凱為“今上”,記者署名“臣記者”。主要在北方創建,在上海出分版,遭 到革命當人和愛國人民的強烈抵制,報館兩次被炸。
袁世凱控制新聞事業所采取的手段:①創辦御用報紙和收買報紙報人。較有影響的《亞細亞日報》,是御用報紙中影響最大的一家。 ②制定法律、條例來限制言論出版自由。袁世凱在執政期間先后頒布了《報紙條例》和《出版 法》等。 ③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殘報業、迫害報人。據統計,在袁世凱統治時期內,全國報紙至少有71家 被封,49家受到傳訊,9 家被反動軍警搗毀。新聞記者中至少24人被殺,60人被捕入獄。《報紙條例》:為了使摧殘輿論暴行合法化,袁世凱在執政期先后頒布多條法律、條例來限制言論出版自由。1914年4 月頒布《報紙條例》,共35條,其中規定:禁止軍人、官吏、學生和25歲以下者辦報;報紙出版須到警察機關登記并交納保證金;禁止報紙刊登“淆亂政體”、“妨害治安”和各級官署禁止刊載的一切文字;每天的報紙在發行前呈送報樣給警察機關備案。
《出版法》:為了使摧殘輿論暴行合法化,袁世凱在執政期先后頒布多條法律、條例來限制言論出版自由。1914年12月,袁世凱政府頒布《出版法》。該法對包括報紙在內的一切文字、圖畫印刷物都作了類似《報紙條例》中的規定。盡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執行過程中又層層加碼。
民國初年新聞法律制度的特點:一是在形式上采用自由新聞體,二是帶有濃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三是濫用軍法,惟軍閥意志是從。真正的職業記者從黃遠生開始。
黃遠生(黃遠生的新聞活動):原名黃為基,民國初年著名記者。他的記者生涯是從1912年創辦和主編《少年中國》周刊開始的。最出名時,任上海《時報》、《申報》駐北京特約記者,為其撰寫 北京通訊。他善于調查研究,勤于采訪交人廣,以擅長寫新聞通訊著稱于世,是我國新聞通訊的奠基人。 被稱為“報界之奇才”。 為了躲避袁世凱的糾纏,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達舊金山不久被槍殺。他死后,其友人將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遠生遺著》,是中國第一部通訊集。黃遠生的新聞通訊的特點表現在:一是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注重時效和事實。 二是報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他報道的人物有孫中山等中國政府和中國政治的代表,善于從他們 身上發掘重大新聞,如揭示了袁世凱“權謀百出,專以手段勝”的伎倆。他報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 的“二十一條”等,這些事件都是當時社會矛盾的反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黃遠生的通訊是當時社會 的一面鏡子。 三是抓住具體的場景細節。他的通訊善于抓住具體的場景細節進行繪聲繪色的描繪,如《外交部之廚子》。四是語言通俗生動,他追求通訊語言的通俗和生動。 黃遠生對新聞記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
邵漂萍:我國不可多得的“新聞全才”。早在學生時代就被聘為《申報》通訊員;1911年協助創辦《漢民日報》,兼任《浙江軍政府公報》,從此開始職業報人生涯。日本留學期間,在東京創辦東京通訊社。1916年回國后,受聘于《申報》、《時報》和《時事新報》,撰寫時評。袁世凱死后,《申報》聘他為特派駐京記者,期間為之撰寫的《北京特別報道》很受歡迎。1916年在北京創辦新聞編譯社。1918年在北京創辦《京報》,自任社長,以“鐵肩棘手”為座右銘。同時他還兼任北大新聞研究會導師。他最擅長新聞采訪,所著《實際應用新聞學》是我國最早的新聞采訪專著之一。
這一時期負有盛名的新聞記者還有劉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張季鸞等人。 1917年11月10日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第三天,(最早)北京《晨鐘報》(李大釗)、上海 《民國日報》等報紙就以大字標題報道了這個消息。-
第六章    “五四”時期的新聞事業
《新青年》:(第一卷名為《青年雜志》)1915年9 月15日創刊于上海。它的出現標志著 新文化運動的開始。它代表現代報刊的開始。敬告青年》: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的,帶有發刊詞性質的綱領性政論,針 對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縛,在新文化運動中,《新青年》成為主要陣地。從創刊到1922 年7 月止,共9 卷。陳獨秀主編。1918年與李大釗等合辦《每周評論》,1918年1 月,第4 卷第1 號開 始,實行輪值主編制。主編人有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胡適,李大釗,沈尹默等。
《新青年》在新文化運動上中主要的宣傳貢獻有哪幾個方面?
《新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發動了一場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 倡新文學為主要內容的波瀾壯闊的新文化運動。它主要的宣傳貢獻有以下三個方面:①批判封建的舊道 德,抨擊尊孔復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新道德新思想。 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系列政論:《駁康有為致總理書》、《憲法與孔教》、《袁世 凱復活》、《復辟與尊孔》等,并在《通信》欄對尊孔言論“詞而辟之”。他以袁世凱稱帝的事實理論 指出“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 ②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新青年》提倡用科學的觀點來看待社會和人生,反對偶像崇拜、迷信盲從、主觀武斷和一切 黑暗愚昧現象。陳獨秀撰寫《偶像破壞論》支持此觀點。 ③發起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 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拉開了文學革命的序幕。緊接著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提出文學 革命的三大主義。 《新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啟蒙宣傳,好似春雷初動,驚醒了一代青年。
陳獨秀:《新青年》的創辦人、主編、主要撰稿人。1918年與李大釗等合辦《每周評論》。 通過對這兩個報刊的編撰,毛澤東對其評價他成為新文化運動戰線上的“總司令”。他是五四運動時期 的著名政治活動家和政論家。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了有發刊詞性質的綱領性政論《敬告青 年》一文。廣大青年推崇陳獨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隸的;②進步的而非保守的;③進取的而非 退隱的;④世界的而非鎖國的;⑤實利的而非虛文的;⑥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陳獨秀提倡的科學內容包 括了科學和民主。
李大釗:河北樂亭人,是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的卓越宣 傳家,中國無產階級新聞活動的先驅。他揭開了我國報刊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新頁。1916年從日本寄給《 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1918年李大刊在報刊上發表了幾篇熱情歌頌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 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五四運動前夕,李大釗把輪值主編的《 新青年》第6 卷第5 號編成《馬克思研究》專號,寫了長篇論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李大釗是《新青年》編輯部中接受并宣傳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運動推向了新階段。
魯迅;他給《新青年》寫的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首次署名魯迅)。還寫了論文、 小說、雜文,工五十多篇,鞭撻封建主義,痛斥尊孔復辟勢力,鼓舞青年投身發封建斗爭。后又在《新 青年》上發表《孔乙己》、《藥》等小說,并在該刊《隨感錄》欄發表了二十多篇雜文,顯示了“文學 革命”的實績。
胡適,被稱為“白話圣人”。
“雙簧戲”:《新青年》第4 卷第3 號在《文學革命之反響》的總題下發表了著名的新舊 文學論戰的兩封信。一封是王敬軒寫給《新青年》編輯部反對文學革命的來信,一封是劉半農寫的萬余 言反駁書《致王敬軒信》,逐條批駁王的論點,具體論述文學革命的必要性。這二封信的辯駁,推動了 文學革命問題的討論。
《本志罪案之答辯書》:陳獨秀撰寫,為了宣揚倡導民主與科學,哪怕斷頭流血,都不推辭。這是堅持反封建文化運動的戰斗宣言,也是《新青年》前期思想宣傳的基本總結。 《勞動節紀念號》:李大釗在籌建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過程中把《新青年》編成的一期專號,是《新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一個里程碑,也是新文化運動發展的新的集合點。
《每周評論》:是五四時期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是小型政治時事評論報紙,于1918年12 月在北京創刊。由陳獨秀負責主編,他和李大釗都是主要撰稿人,鮮明地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傾向 社會主義。從第26期起,在胡適接手主持下,挑起“問題與主義”的論戰,成為宣傳實用主義的刊物。 《每周評論》大力進行了反帝反封建軍閥的政治時事報道評述。《每周評論》配合《新青年》,支持提 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斗爭。《每周評論》是4 開采版小型報,欄目新穎多樣。《每周評論》對于五 四運動的報道,尤其起了輿論先導的作用。
在《新青年》、《每周評論》的帶動下,進步學生報刊一年之內全國這類新出版的刊物就達到400 種之 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周恩來主編的《天津學生聯合報》1920年9 月,《新青年》改組從第8 卷第1 號起,由民主主義性質的刊物改組成為中共上海發 起組領導的社會主義刊物。 改組后的《新青年》,向廣大讀者進行了徹底的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啟蒙教育,激勵、 團結一代新人走向馬克思主義的道路,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共產黨》月刊:是中共上海發起組于1920年11月7 日創辦的半公開理論機關刊物。毛澤 東稱贊它:“頗不愧‘旗幟鮮明’四字。”1920年7 月,共產國際工作組和中共上海發起組領導創辦“中俄通訊社”(后來簡稱“華 俄社”)由來華小組成員兼翻譯楊明齋主持。
工人報刊: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相繼創辦《勞動界》(上海)、《勞動音》(北京)、 《勞動者》(廣州)等刊物,這是我國第一批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工人為對象的通俗報刊。喚起了 工人的覺醒。它們的出版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開始和工人運動結合,是先進知識分子從事工人運動 的良好開端。 (《勞動者》以《勞動歌》為題最早譯載了《國際歌》歌詞。)
分享到:
jevin
  • 積分:780
  • 注冊于:2010-08-09
發表于 2010-08-11 12:41
6樓
革命就必須造革命之輿論,造革命之輿論必須靠報紙。孫中山更將報紙視為“輿論之母”。(5)另外,鼓吹資產階級的言論自由;重視報紙“開民智”的作用;認為報刊宣傳應與武裝斗爭緊密配合;主張以通俗的語言向“下等社會”宣傳革命等。(6)評價:a.積極性:總體上,他們重視報紙的輿論工具作用,在堅持把武裝斗爭放在首位同時,作了大量的報刊宣傳工作,對西方資產階級新聞學的一些觀點和資產階級改良派提出的辦報口號,作了富有斗爭精神的解釋和補充。b. 局限性:但是他們的辦報思想始終打著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個人英雄史觀的烙印,一定程度上忽視低估了人民大眾的力量。對于西方新聞學的吸收和理解較為膚淺,其辦報思想內容較單薄。
試述民國初年短暫的第二次辦報**中新聞事業的變化及其業務的變化。
(一)        歷史背景:(二)新聞事業變化:(1)新建政權的各級機關報取代前清官報(2)鼓吹發展實業的經濟報刊,發展教育的教育報刊,要求女子參政的婦女報刊大量出版(3)通訊社興起(4)政黨報紙峰起(三)新聞業務變化:(1)政論衰退,新聞報道增強,出現眾多名記者(2)副刊進一步發展(設固定欄目和版面,內容廣泛等)
(四)總評
:第五章民國初期的新聞事業保障言論出版自由的法令:
湖北軍政頒布的《中華民國鄂州臨時約法》;《浙江軍政臨時約法》;《江西臨時約法》。中華民國以孫中山為南京臨時政府,通過立法手段建立起的自由新聞體制一是將言論出版自由的原則載入國家的根本大法中,二是頒布有利于新聞事業發展的法律、法令促進新聞事業的繁榮。三是廢止亡清限制言論出版自由的舊法規,頒布促進新聞事業的新法令。上述法律、法令確立了以言論出版自由為本的新聞內法制原則,標志著自由新聞體在中國的形成。
“暫行報律”事件: 1912 年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制定了《暫行報律》。
基本內容:①出 版報刊必須履行登記手續;②“流言煽惑,關于共和國體有破壞弊害者”應受懲處;③“調查失實,污 毀個人名譽者”應受處罰。后引起上海報界和章太炎反對,孫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銷《暫行報律 》。“暫行報律”事件反映了孫中山的尊重輿論和辦事策略,也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派內部的矛盾 與斗爭。
1912年3 月12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中規定 :“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人民群眾的言論出版自由,第一次載入了國家根本大法。自由新聞體制確立后,新聞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有人把武昌起義后的半年稱為“報界的黃金時代”全國的報紙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總銷數達4200萬份。
“橫三民報”:《民權報》與同時在上海出版的《中華民報》和《民國新聞》,被人們稱 為“橫三民報”。 反袁斗爭:在上海火車上,袁世凱刺殺了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案情的真相被報刊揭 露了后,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終于認清了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從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敗的過程中, 國民黨系統的報刊都以大量篇幅聲討袁世凱。以《民立報》為首,每天以正版篇幅連續報道宋案經過,刊登兇手的供詞和袁黨往來的密電等,用鐵一般的事實證明袁世凱就是刺殺宋教仁的元兇。有的報紙發 表題為《強盜政府》的社論。廣州創辦了《討袁報》,一些報紙也出版了反袁專刊。 二次革命后,袁世凱的復辟帝制不得人心,大多數報刊都站到了袁世凱的對立面。中華革命黨等都拒用“洪憲”年號,就連原先擁袁、親袁的一些報紙和報人,在全國人民強烈反對帝制的震撼下,也轉而加入了反袁的行列。梁啟超寫了一篇反對復辟帝制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袁派人送去20萬元請他不要發表,被梁啟超拒絕。《申報》,《華字日報》等,也改變態度支持反袁。
“癸丑報災”: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為了實現獨裁統治,對國民黨系統的報刊和其他 反袁報刊進行了大掃蕩。據統計,到1913年底,全國繼續出版的報紙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時有大批報人受迫害。新聞記者中至少24人被殺,60人被捕入獄。這段歷史,在中國近 代新聞史上被稱為“癸丑報災”。
《亞西亞日報》:由帝制分子薛大可主編,是御用報紙中影響最大的一家。二次革命期間, 連續刊登帝制分子勞乃宣和袁世凱的政治顧問古德諾鼓吹復辟帝制的文章。袁世凱稱帝期間,該報帶頭 改用“洪憲”年號,稱袁世凱為“今上”,記者署名“臣記者”。主要在北方創建,在上海出分版,遭 到革命當人和愛國人民的強烈抵制,報館兩次被炸。
袁世凱控制新聞事業所采取的手段:①創辦御用報紙和收買報紙報人。較有影響的《亞細亞日報》,是御用報紙中影響最大的一家。 ②制定法律、條例來限制言論出版自由。袁世凱在執政期間先后頒布了《報紙條例》和《出版 法》等。 ③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殘報業、迫害報人。據統計,在袁世凱統治時期內,全國報紙至少有71家 被封,49家受到傳訊,9 家被反動軍警搗毀。新聞記者中至少24人被殺,60人被捕入獄。《報紙條例》:為了使摧殘輿論暴行合法化,袁世凱在執政期先后頒布多條法律、條例來限制言論出版自由。1914年4 月頒布《報紙條例》,共35條,其中規定:禁止軍人、官吏、學生和25歲以下者辦報;報紙出版須到警察機關登記并交納保證金;禁止報紙刊登“淆亂政體”、“妨害治安”和各級官署禁止刊載的一切文字;每天的報紙在發行前呈送報樣給警察機關備案。
《出版法》:為了使摧殘輿論暴行合法化,袁世凱在執政期先后頒布多條法律、條例來限制言論出版自由。1914年12月,袁世凱政府頒布《出版法》。該法對包括報紙在內的一切文字、圖畫印刷物都作了類似《報紙條例》中的規定。盡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執行過程中又層層加碼。
民國初年新聞法律制度的特點:一是在形式上采用自由新聞體,二是帶有濃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三是濫用軍法,惟軍閥意志是從。真正的職業記者從黃遠生開始。
黃遠生(黃遠生的新聞活動):原名黃為基,民國初年著名記者。他的記者生涯是從1912年創辦和主編《少年中國》周刊開始的。最出名時,任上海《時報》、《申報》駐北京特約記者,為其撰寫 北京通訊。他善于調查研究,勤于采訪交人廣,以擅長寫新聞通訊著稱于世,是我國新聞通訊的奠基人。 被稱為“報界之奇才”。 為了躲避袁世凱的糾纏,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達舊金山不久被槍殺。他死后,其友人將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遠生遺著》,是中國第一部通訊集。黃遠生的新聞通訊的特點表現在:一是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注重時效和事實。 二是報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他報道的人物有孫中山等中國政府和中國政治的代表,善于從他們 身上發掘重大新聞,如揭示了袁世凱“權謀百出,專以手段勝”的伎倆。他報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 的“二十一條”等,這些事件都是當時社會矛盾的反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黃遠生的通訊是當時社會 的一面鏡子。 三是抓住具體的場景細節。他的通訊善于抓住具體的場景細節進行繪聲繪色的描繪,如《外交部之廚子》。四是語言通俗生動,他追求通訊語言的通俗和生動。 黃遠生對新聞記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
邵漂萍:我國不可多得的“新聞全才”。早在學生時代就被聘為《申報》通訊員;1911年協助創辦《漢民日報》,兼任《浙江軍政府公報》,從此開始職業報人生涯。日本留學期間,在東京創辦東京通訊社。1916年回國后,受聘于《申報》、《時報》和《時事新報》,撰寫時評。袁世凱死后,《申報》聘他為特派駐京記者,期間為之撰寫的《北京特別報道》很受歡迎。1916年在北京創辦新聞編譯社。1918年在北京創辦《京報》,自任社長,以“鐵肩棘手”為座右銘。同時他還兼任北大新聞研究會導師。他最擅長新聞采訪,所著《實際應用新聞學》是我國最早的新聞采訪專著之一。
這一時期負有盛名的新聞記者還有劉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張季鸞等人。 1917年11月10日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第三天,(最早)北京《晨鐘報》(李大釗)、上海 《民國日報》等報紙就以大字標題報道了這個消息。-
第六章    “五四”時期的新聞事業
《新青年》:(第一卷名為《青年雜志》)1915年9 月15日創刊于上海。它的出現標志著 新文化運動的開始。它代表現代報刊的開始。敬告青年》: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的,帶有發刊詞性質的綱領性政論,針 對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縛,在新文化運動中,《新青年》成為主要陣地。從創刊到1922 年7 月止,共9 卷。陳獨秀主編。1918年與李大釗等合辦《每周評論》,1918年1 月,第4 卷第1 號開 始,實行輪值主編制。主編人有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胡適,李大釗,沈尹默等。
《新青年》在新文化運動上中主要的宣傳貢獻有哪幾個方面?
《新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發動了一場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 倡新文學為主要內容的波瀾壯闊的新文化運動。它主要的宣傳貢獻有以下三個方面:①批判封建的舊道 德,抨擊尊孔復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新道德新思想。 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系列政論:《駁康有為致總理書》、《憲法與孔教》、《袁世 凱復活》、《復辟與尊孔》等,并在《通信》欄對尊孔言論“詞而辟之”。他以袁世凱稱帝的事實理論 指出“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 ②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新青年》提倡用科學的觀點來看待社會和人生,反對偶像崇拜、迷信盲從、主觀武斷和一切 黑暗愚昧現象。陳獨秀撰寫《偶像破壞論》支持此觀點。 ③發起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 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拉開了文學革命的序幕。緊接著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提出文學 革命的三大主義。 《新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啟蒙宣傳,好似春雷初動,驚醒了一代青年。
陳獨秀:《新青年》的創辦人、主編、主要撰稿人。1918年與李大釗等合辦《每周評論》。 通過對這兩個報刊的編撰,毛澤東對其評價他成為新文化運動戰線上的“總司令”。他是五四運動時期 的著名政治活動家和政論家。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了有發刊詞性質的綱領性政論《敬告青 年》一文。廣大青年推崇陳獨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隸的;②進步的而非保守的;③進取的而非 退隱的;④世界的而非鎖國的;⑤實利的而非虛文的;⑥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陳獨秀提倡的科學內容包 括了科學和民主。
李大釗:河北樂亭人,是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的卓越宣 傳家,中國無產階級新聞活動的先驅。他揭開了我國報刊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新頁。1916年從日本寄給《 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1918年李大刊在報刊上發表了幾篇熱情歌頌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 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五四運動前夕,李大釗把輪值主編的《 新青年》第6 卷第5 號編成《馬克思研究》專號,寫了長篇論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李大釗是《新青年》編輯部中接受并宣傳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運動推向了新階段。
魯迅;他給《新青年》寫的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首次署名魯迅)。還寫了論文、 小說、雜文,工五十多篇,鞭撻封建主義,痛斥尊孔復辟勢力,鼓舞青年投身發封建斗爭。后又在《新 青年》上發表《孔乙己》、《藥》等小說,并在該刊《隨感錄》欄發表了二十多篇雜文,顯示了“文學 革命”的實績。
胡適,被稱為“白話圣人”。
“雙簧戲”:《新青年》第4 卷第3 號在《文學革命之反響》的總題下發表了著名的新舊 文學論戰的兩封信。一封是王敬軒寫給《新青年》編輯部反對文學革命的來信,一封是劉半農寫的萬余 言反駁書《致王敬軒信》,逐條批駁王的論點,具體論述文學革命的必要性。這二封信的辯駁,推動了 文學革命問題的討論。
《本志罪案之答辯書》:陳獨秀撰寫,為了宣揚倡導民主與科學,哪怕斷頭流血,都不推辭。這是堅持反封建文化運動的戰斗宣言,也是《新青年》前期思想宣傳的基本總結。 《勞動節紀念號》:李大釗在籌建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過程中把《新青年》編成的一期專號,是《新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一個里程碑,也是新文化運動發展的新的集合點。
《每周評論》:是五四時期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是小型政治時事評論報紙,于1918年12 月在北京創刊。由陳獨秀負責主編,他和李大釗都是主要撰稿人,鮮明地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傾向 社會主義。從第26期起,在胡適接手主持下,挑起“問題與主義”的論戰,成為宣傳實用主義的刊物。 《每周評論》大力進行了反帝反封建軍閥的政治時事報道評述。《每周評論》配合《新青年》,支持提 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斗爭。《每周評論》是4 開采版小型報,欄目新穎多樣。《每周評論》對于五 四運動的報道,尤其起了輿論先導的作用。
在《新青年》、《每周評論》的帶動下,進步學生報刊一年之內全國這類新出版的刊物就達到400 種之 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周恩來主編的《天津學生聯合報》1920年9 月,《新青年》改組從第8 卷第1 號起,由民主主義性質的刊物改組成為中共上海發 起組領導的社會主義刊物。 改組后的《新青年》,向廣大讀者進行了徹底的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啟蒙教育,激勵、 團結一代新人走向馬克思主義的道路,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共產黨》月刊:是中共上海發起組于1920年11月7 日創辦的半公開理論機關刊物。毛澤 東稱贊它:“頗不愧‘旗幟鮮明’四字。”1920年7 月,共產國際工作組和中共上海發起組領導創辦“中俄通訊社”(后來簡稱“華 俄社”)由來華小組成員兼翻譯楊明齋主持。
工人報刊: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相繼創辦《勞動界》(上海)、《勞動音》(北京)、 《勞動者》(廣州)等刊物,這是我國第一批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工人為對象的通俗報刊。喚起了 工人的覺醒。它們的出版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開始和工人運動結合,是先進知識分子從事工人運動 的良好開端。 (《勞動者》以《勞動歌》為題最早譯載了《國際歌》歌詞。)
分享到:
jevin
  • 積分:780
  • 注冊于:2010-08-09
發表于 2010-08-11 12:41
7樓
革命就必須造革命之輿論,造革命之輿論必須靠報紙。孫中山更將報紙視為“輿論之母”。(5)另外,鼓吹資產階級的言論自由;重視報紙“開民智”的作用;認為報刊宣傳應與武裝斗爭緊密配合;主張以通俗的語言向“下等社會”宣傳革命等。(6)評價:a.積極性:總體上,他們重視報紙的輿論工具作用,在堅持把武裝斗爭放在首位同時,作了大量的報刊宣傳工作,對西方資產階級新聞學的一些觀點和資產階級改良派提出的辦報口號,作了富有斗爭精神的解釋和補充。b. 局限性:但是他們的辦報思想始終打著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個人英雄史觀的烙印,一定程度上忽視低估了人民大眾的力量。對于西方新聞學的吸收和理解較為膚淺,其辦報思想內容較單薄。
試述民國初年短暫的第二次辦報**中新聞事業的變化及其業務的變化。
(一)        歷史背景:(二)新聞事業變化:(1)新建政權的各級機關報取代前清官報(2)鼓吹發展實業的經濟報刊,發展教育的教育報刊,要求女子參政的婦女報刊大量出版(3)通訊社興起(4)政黨報紙峰起(三)新聞業務變化:(1)政論衰退,新聞報道增強,出現眾多名記者(2)副刊進一步發展(設固定欄目和版面,內容廣泛等)
(四)總評
:第五章民國初期的新聞事業保障言論出版自由的法令:
湖北軍政頒布的《中華民國鄂州臨時約法》;《浙江軍政臨時約法》;《江西臨時約法》。中華民國以孫中山為南京臨時政府,通過立法手段建立起的自由新聞體制一是將言論出版自由的原則載入國家的根本大法中,二是頒布有利于新聞事業發展的法律、法令促進新聞事業的繁榮。三是廢止亡清限制言論出版自由的舊法規,頒布促進新聞事業的新法令。上述法律、法令確立了以言論出版自由為本的新聞內法制原則,標志著自由新聞體在中國的形成。
“暫行報律”事件: 1912 年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制定了《暫行報律》。
基本內容:①出 版報刊必須履行登記手續;②“流言煽惑,關于共和國體有破壞弊害者”應受懲處;③“調查失實,污 毀個人名譽者”應受處罰。后引起上海報界和章太炎反對,孫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銷《暫行報律 》。“暫行報律”事件反映了孫中山的尊重輿論和辦事策略,也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派內部的矛盾 與斗爭。
1912年3 月12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中規定 :“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人民群眾的言論出版自由,第一次載入了國家根本大法。自由新聞體制確立后,新聞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有人把武昌起義后的半年稱為“報界的黃金時代”全國的報紙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總銷數達4200萬份。
“橫三民報”:《民權報》與同時在上海出版的《中華民報》和《民國新聞》,被人們稱 為“橫三民報”。 反袁斗爭:在上海火車上,袁世凱刺殺了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案情的真相被報刊揭 露了后,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終于認清了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從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敗的過程中, 國民黨系統的報刊都以大量篇幅聲討袁世凱。以《民立報》為首,每天以正版篇幅連續報道宋案經過,刊登兇手的供詞和袁黨往來的密電等,用鐵一般的事實證明袁世凱就是刺殺宋教仁的元兇。有的報紙發 表題為《強盜政府》的社論。廣州創辦了《討袁報》,一些報紙也出版了反袁專刊。 二次革命后,袁世凱的復辟帝制不得人心,大多數報刊都站到了袁世凱的對立面。中華革命黨等都拒用“洪憲”年號,就連原先擁袁、親袁的一些報紙和報人,在全國人民強烈反對帝制的震撼下,也轉而加入了反袁的行列。梁啟超寫了一篇反對復辟帝制的《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袁派人送去20萬元請他不要發表,被梁啟超拒絕。《申報》,《華字日報》等,也改變態度支持反袁。
“癸丑報災”: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為了實現獨裁統治,對國民黨系統的報刊和其他 反袁報刊進行了大掃蕩。據統計,到1913年底,全國繼續出版的報紙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時有大批報人受迫害。新聞記者中至少24人被殺,60人被捕入獄。這段歷史,在中國近 代新聞史上被稱為“癸丑報災”。
《亞西亞日報》:由帝制分子薛大可主編,是御用報紙中影響最大的一家。二次革命期間, 連續刊登帝制分子勞乃宣和袁世凱的政治顧問古德諾鼓吹復辟帝制的文章。袁世凱稱帝期間,該報帶頭 改用“洪憲”年號,稱袁世凱為“今上”,記者署名“臣記者”。主要在北方創建,在上海出分版,遭 到革命當人和愛國人民的強烈抵制,報館兩次被炸。
袁世凱控制新聞事業所采取的手段:①創辦御用報紙和收買報紙報人。較有影響的《亞細亞日報》,是御用報紙中影響最大的一家。 ②制定法律、條例來限制言論出版自由。袁世凱在執政期間先后頒布了《報紙條例》和《出版 法》等。 ③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殘報業、迫害報人。據統計,在袁世凱統治時期內,全國報紙至少有71家 被封,49家受到傳訊,9 家被反動軍警搗毀。新聞記者中至少24人被殺,60人被捕入獄。《報紙條例》:為了使摧殘輿論暴行合法化,袁世凱在執政期先后頒布多條法律、條例來限制言論出版自由。1914年4 月頒布《報紙條例》,共35條,其中規定:禁止軍人、官吏、學生和25歲以下者辦報;報紙出版須到警察機關登記并交納保證金;禁止報紙刊登“淆亂政體”、“妨害治安”和各級官署禁止刊載的一切文字;每天的報紙在發行前呈送報樣給警察機關備案。
《出版法》:為了使摧殘輿論暴行合法化,袁世凱在執政期先后頒布多條法律、條例來限制言論出版自由。1914年12月,袁世凱政府頒布《出版法》。該法對包括報紙在內的一切文字、圖畫印刷物都作了類似《報紙條例》中的規定。盡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執行過程中又層層加碼。
民國初年新聞法律制度的特點:一是在形式上采用自由新聞體,二是帶有濃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三是濫用軍法,惟軍閥意志是從。真正的職業記者從黃遠生開始。
黃遠生(黃遠生的新聞活動):原名黃為基,民國初年著名記者。他的記者生涯是從1912年創辦和主編《少年中國》周刊開始的。最出名時,任上海《時報》、《申報》駐北京特約記者,為其撰寫 北京通訊。他善于調查研究,勤于采訪交人廣,以擅長寫新聞通訊著稱于世,是我國新聞通訊的奠基人。 被稱為“報界之奇才”。 為了躲避袁世凱的糾纏,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達舊金山不久被槍殺。他死后,其友人將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遠生遺著》,是中國第一部通訊集。黃遠生的新聞通訊的特點表現在:一是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注重時效和事實。 二是報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他報道的人物有孫中山等中國政府和中國政治的代表,善于從他們 身上發掘重大新聞,如揭示了袁世凱“權謀百出,專以手段勝”的伎倆。他報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 的“二十一條”等,這些事件都是當時社會矛盾的反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黃遠生的通訊是當時社會 的一面鏡子。 三是抓住具體的場景細節。他的通訊善于抓住具體的場景細節進行繪聲繪色的描繪,如《外交部之廚子》。四是語言通俗生動,他追求通訊語言的通俗和生動。 黃遠生對新聞記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
邵漂萍:我國不可多得的“新聞全才”。早在學生時代就被聘為《申報》通訊員;1911年協助創辦《漢民日報》,兼任《浙江軍政府公報》,從此開始職業報人生涯。日本留學期間,在東京創辦東京通訊社。1916年回國后,受聘于《申報》、《時報》和《時事新報》,撰寫時評。袁世凱死后,《申報》聘他為特派駐京記者,期間為之撰寫的《北京特別報道》很受歡迎。1916年在北京創辦新聞編譯社。1918年在北京創辦《京報》,自任社長,以“鐵肩棘手”為座右銘。同時他還兼任北大新聞研究會導師。他最擅長新聞采訪,所著《實際應用新聞學》是我國最早的新聞采訪專著之一。
這一時期負有盛名的新聞記者還有劉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張季鸞等人。 1917年11月10日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第三天,(最早)北京《晨鐘報》(李大釗)、上海 《民國日報》等報紙就以大字標題報道了這個消息。-
第六章    “五四”時期的新聞事業
《新青年》:(第一卷名為《青年雜志》)1915年9 月15日創刊于上海。它的出現標志著 新文化運動的開始。它代表現代報刊的開始。敬告青年》: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的,帶有發刊詞性質的綱領性政論,針 對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縛,在新文化運動中,《新青年》成為主要陣地。從創刊到1922 年7 月止,共9 卷。陳獨秀主編。1918年與李大釗等合辦《每周評論》,1918年1 月,第4 卷第1 號開 始,實行輪值主編制。主編人有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胡適,李大釗,沈尹默等。
《新青年》在新文化運動上中主要的宣傳貢獻有哪幾個方面?
《新青年》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發動了一場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 倡新文學為主要內容的波瀾壯闊的新文化運動。它主要的宣傳貢獻有以下三個方面:①批判封建的舊道 德,抨擊尊孔復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新道德新思想。 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系列政論:《駁康有為致總理書》、《憲法與孔教》、《袁世 凱復活》、《復辟與尊孔》等,并在《通信》欄對尊孔言論“詞而辟之”。他以袁世凱稱帝的事實理論 指出“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 ②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新青年》提倡用科學的觀點來看待社會和人生,反對偶像崇拜、迷信盲從、主觀武斷和一切 黑暗愚昧現象。陳獨秀撰寫《偶像破壞論》支持此觀點。 ③發起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 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拉開了文學革命的序幕。緊接著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提出文學 革命的三大主義。 《新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啟蒙宣傳,好似春雷初動,驚醒了一代青年。
陳獨秀:《新青年》的創辦人、主編、主要撰稿人。1918年與李大釗等合辦《每周評論》。 通過對這兩個報刊的編撰,毛澤東對其評價他成為新文化運動戰線上的“總司令”。他是五四運動時期 的著名政治活動家和政論家。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了有發刊詞性質的綱領性政論《敬告青 年》一文。廣大青年推崇陳獨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隸的;②進步的而非保守的;③進取的而非 退隱的;④世界的而非鎖國的;⑤實利的而非虛文的;⑥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陳獨秀提倡的科學內容包 括了科學和民主。
李大釗:河北樂亭人,是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的卓越宣 傳家,中國無產階級新聞活動的先驅。他揭開了我國報刊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新頁。1916年從日本寄給《 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1918年李大刊在報刊上發表了幾篇熱情歌頌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 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五四運動前夕,李大釗把輪值主編的《 新青年》第6 卷第5 號編成《馬克思研究》專號,寫了長篇論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李大釗是《新青年》編輯部中接受并宣傳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運動推向了新階段。
魯迅;他給《新青年》寫的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首次署名魯迅)。還寫了論文、 小說、雜文,工五十多篇,鞭撻封建主義,痛斥尊孔復辟勢力,鼓舞青年投身發封建斗爭。后又在《新 青年》上發表《孔乙己》、《藥》等小說,并在該刊《隨感錄》欄發表了二十多篇雜文,顯示了“文學 革命”的實績。
胡適,被稱為“白話圣人”。
“雙簧戲”:《新青年》第4 卷第3 號在《文學革命之反響》的總題下發表了著名的新舊 文學論戰的兩封信。一封是王敬軒寫給《新青年》編輯部反對文學革命的來信,一封是劉半農寫的萬余 言反駁書《致王敬軒信》,逐條批駁王的論點,具體論述文學革命的必要性。這二封信的辯駁,推動了 文學革命問題的討論。
《本志罪案之答辯書》:陳獨秀撰寫,為了宣揚倡導民主與科學,哪怕斷頭流血,都不推辭。這是堅持反封建文化運動的戰斗宣言,也是《新青年》前期思想宣傳的基本總結。 《勞動節紀念號》:李大釗在籌建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過程中把《新青年》編成的一期專號,是《新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一個里程碑,也是新文化運動發展的新的集合點。
《每周評論》:是五四時期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是小型政治時事評論報紙,于1918年12 月在北京創刊。由陳獨秀負責主編,他和李大釗都是主要撰稿人,鮮明地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傾向 社會主義。從第26期起,在胡適接手主持下,挑起“問題與主義”的論戰,成為宣傳實用主義的刊物。 《每周評論》大力進行了反帝反封建軍閥的政治時事報道評述。《每周評論》配合《新青年》,支持提 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斗爭。《每周評論》是4 開采版小型報,欄目新穎多樣。《每周評論》對于五 四運動的報道,尤其起了輿論先導的作用。
在《新青年》、《每周評論》的帶動下,進步學生報刊一年之內全國這類新出版的刊物就達到400 種之 多。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毛澤東主編的《湘江評論》周恩來主編的《天津學生聯合報》1920年9 月,《新青年》改組從第8 卷第1 號起,由民主主義性質的刊物改組成為中共上海發 起組領導的社會主義刊物。 改組后的《新青年》,向廣大讀者進行了徹底的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和啟蒙教育,激勵、 團結一代新人走向馬克思主義的道路,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共產黨》月刊:是中共上海發起組于1920年11月7 日創辦的半公開理論機關刊物。毛澤 東稱贊它:“頗不愧‘旗幟鮮明’四字。”1920年7 月,共產國際工作組和中共上海發起組領導創辦“中俄通訊社”(后來簡稱“華 俄社”)由來華小組成員兼翻譯楊明齋主持。
工人報刊: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相繼創辦《勞動界》(上海)、《勞動音》(北京)、 《勞動者》(廣州)等刊物,這是我國第一批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工人為對象的通俗報刊。喚起了 工人的覺醒。它們的出版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開始和工人運動結合,是先進知識分子從事工人運動 的良好開端。 (《勞動者》以《勞動歌》為題最早譯載了《國際歌》歌詞。)
分享到: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500減去300等于多少?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