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辰“媒”景待君來 考研新聞傳播學就業概覽
查看(795) 回復(0) |
|
jevin
|
發表于 2010-11-20 23:51
樓主
隨著信息革命席卷全球,傳媒業成為一個新興產業。據《2007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中國傳媒產業2006年的總產值約為4236.56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32.1%,已成為我國第四大支柱產業。傳媒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為新聞傳播學專業研究生敞開了就業的大門。中華英才網2007年4月發布的“十大熱門行業排行榜”顯示,媒體出版/文化傳播行業已成為我國熱門行業新秀,作為我國傳媒市場的新生一代,新聞傳播學專業研究生極受用人單位歡迎,就業形勢普遍看好。
傳媒業:“正規軍”PK“特種部隊” 傳媒業對人才的吸納不拘一格,無論是新聞傳播學專業出身的“正規軍”,還是非新聞傳播學專業的“特種部隊”,都在傳媒業的舞臺上各顯神通,大展身手。但具體來說,他們之間仍有一些不同。 一般而言,新聞傳播學專業研究生的就業方向具有較為明顯的傾向性,多數研究生的就業去向是大中型媒體集團、企事業單位宣傳部門(負責市場公關宣傳、編輯刊物等);而非新聞傳播學專業的研究生雖然沒有完善的新聞傳播理論知識體系、媒體實踐經驗,但他們在本學科領域內的精深專業知識是敲開新聞媒體行業大門的敲門磚。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在招聘時要求應聘者具有多學科背景或者某一方面的專業深度,但文字表達能力仍是基本要求。 通過對智聯招聘網站上21家傳媒行業的招聘事項的分析不難發現: 4家行業報(如《中國電子報》、《中國計算機世界報》)對應聘者的一般要求是,對媒體所在行業領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應聘行業媒體時,新聞傳播學專業研究生完善的媒體技能有優勢,而非新聞傳播學專業研究生的優勢在于其本專業領域的專業知識,若二者能取長補短,則最好不過。 新聞媒體對記者/編輯崗位的一般要求是,具有扎實的文字功底與較強的溝通能力,這既是專業要求,也是基本的職業素養,所以在應聘時,那些自身能力的證明(如發表的文章、社會實踐經歷、面試的良好表現)尤為重要。地域性媒體(如都市報、縣市級電視臺)單位招聘時,一般會優先考慮生源為本地的應聘者,這樣能更好地發揮員工的地利人和優勢。 在所調查的15家報業電視臺中,傳統職位(如記者/編輯、廣告發行人員)與非傳統職位(如媒介經理、管理等)的需求比例大約為5∶2。由此可見,隨著媒介產業屬性的日漸突出,媒體的校園招聘已不再局限于傳統崗位,對經營管理、法律、會計和計算機方面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對應聘者數字化技術的操作能力要求也提高了(如數據分析軟件SPSS)。這些變化一方面對新聞傳播學專業研究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為非新聞傳播學專業研究生提供了更多機遇。 盡管如此,作為文化產業,對信息資源的采集與整合能力永遠是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核心競爭力,新聞傳播學專業研究生在其他專業研究生的挑戰下,應著意打造的能力也在于此。此外,提高使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以及對某一行業有較深入的關注,都會對新聞專業研究生在求職時有所幫助。 主流就業去向 新聞傳播學專業研究生的就業去向有很多種,整體而言,目前新聞傳播學專業研究生的就業去向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 傳統媒體 目前傳統紙質媒體和廣播電視媒體是我國傳媒市場的中流砥柱,擔當著“群眾喉舌、新聞宣傳”的主流角色,是新聞專業畢業生首選的就業去向。傳統媒體的類型多樣,不同的傳統媒體對人才也會有不同的要求。 報業 2006年我國共出版各類報紙1938種,擁有報業集團39家,彼此之間競爭激烈,人才需求量極大,南方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都舉辦過大型招聘會招兵買馬。電子媒介強大的時效性迫使報紙媒體充分發揮深度報道的優勢,著力于調查性報道和分析性報道,因而對應聘者也提出了更有針對性的要求。例如《經濟觀察報》要聞部招聘記者要求:“具備良好的新聞敏感和采訪突破能力,具有較強的文字功底;具有宏觀經濟與政策、區域經濟和調查性報道經驗者優先。” 依據事業化程度強弱以及企業化經營運作的成熟度,可簡略地把報業依次分為高端黨報、機關報、行業報、品牌度高的報業集團、各地都市報。 高端黨報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每年的校園招聘名額有限,適合于重視身份認同、希望工作穩定的名校研究生。 行業報紙例如一些國家部門的機關報紙,其待遇有高有低,與所在行業的關聯度較大。對某一行業有濃厚興趣的研究生,可考慮加入。 總體來看,事業單位化的媒體雖然其待遇與地位有保證,但對于有新聞理想與事業追求的研究生來說,并不一定是最優選擇,尚需結合自身情況酌情考慮。 具有全國知名度的報業集團,其待遇優厚(如《南方傳媒》與《廣州日報》的錄用者一般能在3年內達到年薪10萬左右),且具有較大的事業成長空間,當然由于名額有限,競爭程度非常激烈。如南方傳媒2008年的校園招聘,據筆者了解,僅北京地區就有數千人投簡歷,有筆試機會者只有數百人,而真正錄取才幾十人。 其他區域性報業集團的待遇一般處于所在城市薪資的中上水平,尤其是一些在當地市場處于壟斷地位的都市報(如鄭州《大河報》、四川《成都商報》、湖北《楚天都市報》),其待遇也比較可觀。 應聘報業方向的研究生應發揮自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了解招聘信息,而且應提前做好準備(實習經歷、發表的新聞作品都會有所幫助)。多數報紙偏重于招收有知名報社實習經驗且發表了一定新聞作品的應聘者。 廣播電視業 據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統計,我國廣播電視從業人員數量的年增長率約為4%,預計2010年廣電從業人員比2006年增長10萬人左右,電臺和電視臺的工作崗位一般有節目編導、記者、主持人、制片人等。作為市場占有率最大的傳播媒介,廣播電視節目具有很強的社會性,要求從業者能夠深入社會方方面面,熟悉節目的策劃和制作流程,具備較強的交際能力,善于同聽眾、觀眾交流溝通。 目前廣播電視業多采取市場化運作,每年都要引進大量的人才。雖然各電視臺招聘人數眾多,但一般待遇較低,有較長的項目實習期,因此實踐競爭壓力比較大。適合真正對廣播電視業有熱情,并且在制播技術上有突出能力的研究生加入。 如果對廣播電視業一貫有熱情,建議在報考院校時有所選擇,例如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在廣播電視界的地位不容置疑,其廣泛的業界人才網絡以及固有的學科設置為個人投身廣電業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期刊業 期刊媒體強調個性,市場定位“窄眾化”,針對性強,一般要求記者、編輯兼具某一領域的專門知識,同時有較強的文字表達力。相比573家出版社,1037種報紙,我國擁有9468種期刊的期刊業,無疑是吸納新聞傳播學人才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我國的期刊分多種類別,其中自然科學、技術類有4713種,哲學、社會科學類有2339種,綜合類有479種,文化、教育類有1175種,文學、藝術類有613種,期刊業的繁榮發展,每年需增加數十萬采編人員。時政類、財經類、時尚類雜志是我國雜志業的主流,此類雜志長期需要一批擁有專業知識背景的記者和具備強烈個人風格的編輯來形成雜志風格,參與市場競爭。 總的來說,傳統媒體,尤其是以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人民日報》、《羊城晚報》等為代表的“大牌”媒體,在人才引進上有嚴格的標準和要求:應聘者的學歷一般在碩士或碩士以上;不僅要求應聘者“采、寫、編、評”等新聞專業素質過硬,更要具備法律、財經、科技等其他專業知識背景以適應受眾需求分化的趨勢;同時還要有深刻的分析能力和強大的策劃能力,以獨特的視角和觀點來評論新聞、傳播信息。 就業秘笈:在讀研期間,廣泛涉獵其他專業學科,可選修一些實用性、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如市場營銷、產業研究等),加強自身的知識儲備,將自己打造為復合型人才;同時盡可能進入強勢媒體實習,有質量的實習經歷不僅會使你得到應聘部門的賞識,也會打開你的視野,使你認清自己在媒體行業中的優勢和劣勢,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揚長補短。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