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一区,免费看日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1区2区3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久久国产精品最新一区

新聞傳播學 - 話題

外國新聞事業史
查看(3203) 回復(0)
tingyu
  • 積分:12375
  • 注冊于:2010-09-06
發表于 2010-10-01 10:35
樓主
人大版《外國新聞事業史》程曼麗老師等
總論篇a
1.《每日紀聞》


公告式的官方公報。是古代統治者采用的重要傳播方式之一。


公元前59年的古羅馬,凱撒當選執政官后下令創設。當時的名稱是“阿爾布”,后來人們稱之為《每日紀聞》。


是將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會的議事紀錄,用尖筆書寫在羅馬議事廳外一塊涂有石膏的特質木板上。書寫內容多為政府要事,具有很強的政治性。


凱撒創設《每日紀聞》的目的就是爭取輿論支持,擴大政治影響。傳播當時已經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


公元前27年,凱撒的養子凱撒.屋大維成為羅馬最高的主宰者。


公元前6年,屋大維恢復《每日紀聞》,從此該手寫公報時斷時續刊布會議記錄、帝國故事、戰爭消息等,一直到公元330年遷都君士坦丁堡為止。


公報除了寫在布告牌上,還有書記員抄寫,頒發給各地要人和駐軍首長。


有學者認為,羅馬帝國之所以能統治遼闊疆域,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有一個發達的,包括《每日紀聞》在內的傳播系統。而起滅亡,部分原因是由于《每日紀聞》的停辦,傳播組織遠落后于其他社會組織的發展,無法協調復雜的活動。


2.新聞信


也是古代統治者采用的重要傳播方式之一。


新聞信是指傳遞、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他是西方古代歷史上流傳最廣的手寫傳播形式。


早在公元前500年,古羅馬就開始由新聞信,直至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因為這個奴隸制國家幅員廣闊,所以無論官方還是私人,都要靠新聞信保持聯系。


官方新聞信常有傳遞政情軍情的性質。


私人的新聞信主要流行于上層社會。有些記述了當時許多重大事件和人物,記錄了羅馬的生活、鄉村情況、以及民間習俗等。這些信件當時是互相傳遞信息的新聞信,現在是可貴的歷史資料。


3.威尼斯小報


16世紀在地中海北岸的威尼斯出現的手寫的小報。內容主要是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間或也報道政局變化、戰爭消息和災禍事件。


這些小報不定期,沿街兜售,每份一個銅元。


后來這種小報流傳到羅馬以及歐洲各國,就稱為威尼斯小報。


4.《富格爾商業通訊》


16世紀德國富商富格爾家族開設的富格爾金融貿易所編集的。


當時歐洲各國有些大的商行或銀行,在總行與分支機構之間常有互通消息的信件,主要供業務參考,也有選擇地摘抄一些售與外人閱讀。


富格爾金融貿易所編集的《富格爾商業通訊》就是其中很有名的。


5.古登堡


德國美因茨的工匠。1450年前后成功地創造了金屬活字排版印刷技術。


他還制成了木質的、靠螺旋在印版上壓力的印刷機,代替了純粹的手工操作,從而提高了印刷的質量和效率。


古登堡印數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是人類傳播史的第三座重要的里程碑。它使得柯良而迅速地復制信息成為可能。


6.新聞書


16世紀末,西歐等地開始出現了不定期的印刷品,報道某些重要事件。與記事性小冊子相比,新聞性明顯增強。多為書本形式,被稱為新聞書。


7.資產階級政黨報紙


資產階級革命后,各國報業均經歷了一個政黨報刊為主的時期。原因在于政黨自身政治目的的需要和報刊對政黨經濟上的依賴。


這些政黨報刊的共同特點是:政治上有明顯傾向;內容上側重時政新聞和言論;讀者對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層人士。


8.廉價報紙


工業革命后各國先后出現的面向社會中下層的通俗小報,因售價低廉而得名。


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價報紙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紐約創辦的《太陽報》。


廉價報紙的特點是:


1政治上標榜獨立,不受制于某個黨派;


2經濟上自主經營,不依賴政府或政黨的津貼;


3讀者對象為平民大眾,也成大眾化報紙,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商業報紙;


④內容上注重軟新聞;


⑤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潑,可讀性強;


⑥經營上完全商業化,大量刊登廣告,以此來降低售價,擴大發行,進而贏得更多廣告。


9.高級報紙


在報紙大眾化的過程中,形成了“高級報紙”和“大眾報紙”之分。


高級報紙既詳細報道國內外政治經濟新聞,又登載具有說服力的社論,雖然發行量較少,但對社會有很大的影響。


10.黃色新聞


報業追逐利潤不擇手段競爭的產物。起源于普利策的《世界報》和赫斯特的《新聞報》的競爭。


《世界報》星期日版有個著名的連環漫畫《霍根小巷》,主人公是個穿著肥大黃色衣服的孩子,作者借啊“黃孩子”東游西逛的行蹤,諷喻世俗人情,滑稽而有趣,很受讀者喜愛。赫斯特將漫畫作者挖走后,也在《新聞報》開設這個專欄。同時,普利策另請畫家,繼續自己的專欄。于是兩家報紙的星期日版都有“黃孩子”的連環畫,一時間“黃孩子”就成了兩家報紙的象征。新聞界稱它們為黃色報紙,把其慣用的煽情主義手法寫作的報道稱為黃色新聞。


11.黃色報紙的特殊表現手法


1實用大號字煽情標題,經常對不甚重要的新聞加以渲染、夸張,整個報紙版面給人以聳人聽聞的虛假感。


2濫用照片,以致偷竊和偽造照片。


3種種欺騙手法,如捏造訪問記和新聞報道,歪曲性的標題,假科學,假學術。


④星期日增刊,增再彩色滑稽連環畫和膚淺的文章。


⑤標榜同情“受壓迫者”,發動運動為民請命。


12.報團


在兩個以上城市,擁有兩種以上日報的報業公司。


報團的出現,表明新聞事業走向壟斷的趨勢,是20世紀新聞事業最重要的發展。


19世紀80年代初出現的美國斯克里普斯報團是世界上第一個報團。


13.“三社四邊協定”


歐洲的哈瓦斯、沃爾夫、路透三大通訊社自1866年開始展開競爭。它們的業務日已越過過節,而且同殖民擴張的進程相聯系,經過十幾年的激烈爭奪,已把世界新聞市場分割完畢。


為了確認既定事實和各自的壟斷范圍,1870年1月17日簽訂了“聯環同盟”協定。


協定以歐洲三大通訊社為主,美國的紐約聯合新聞社雖然也加入,但不能插足美國以外的地區,所以通常稱之為“三社四邊協定”。


協定確定了各社采訪和發布新聞的范圍,并規定互相交換所采集到的新聞。


14. 簡述古代新聞傳播發展的三個里程碑及其意義


㈠語言的產生是傳播史上第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其意義在于:


1        人們不再只通過各種斷續的嚎叫、音節,簡單的姿勢和身體的動作來應付大自然的威脅和共同勞動。


2        語言的產生還是人們的人類、抽象、分析、綜合及推測等思維能力加強,是人類在音訊傳播的長度、深度、廣度及精細程度上有了進步,并使人類與自然的斗爭經驗得以相傳。


3        語言的運用加快了人們信息交流的傳輸和接收速度,使人們無須再用如現代人“動作字謎”游戲的方式來傳遞音訊,減少了編碼解碼時間。


㈡文字的產生是傳播史上第二個重要的里程碑。其意義在于:


1        它標志人類傳播原始時代的結束,文明時代的到來。


2        它突破口頭傳播受時空限制的束縛,使信息可以流傳于異時異地,保存久遠。


3        它促進人類的社會化進程,除社會成員的人際交流、公共交流外,還出現了專職的傳播者或職業。


㈢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是人類傳播史的第三個重要的里程碑。其意義在于:


使得大量而迅速的復制信息成為可能,進而可以向廣大公眾進行傳播,這就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發展。


新的思想、新的信息隨著印刷時代的到來變成了統治者無法遏止的潮流。


15.定期報刊出現的標志性意義以及新聞事業據以產生的社會需要和實際條件


1定期報刊的出現標志著近代報紙的誕生。


2近代報紙在歐洲封建社會向近代社會過渡的背景下產生的。


進入17世紀,新型資產階級取代封建統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隨著社會政治斗爭的加劇,社會對信息需求增長。


原來的手抄小報逐步改為印刷出版,不定期的新聞書逐步定期化。


郵政事業的發展,為定期的周報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


報紙首先在那些權力薄弱或者統治者較為寬容的地方興起。


16.近代資產階級報業的發展軌跡


近代資產階級報刊的發展可分為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政論報刊、資產階級革命后的政黨報刊、工業革命與廉價報刊三個部分。


㈠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政論報刊


資產階級報刊的發展與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緊密聯系。雖然各國國情不同,革命歷程也有很大差異,但各國報業的發展卻有共同的規律:


1        資產階級革命以前,資產階級報刊受封建統治者的壓制,封建統治者通過出版許可制、內容審查制,英國甚至用設立“星法庭”等手段壓制異己思想和信息的傳播。另一方面,封建統治者出版官報,扶植御用報刊,為自己的政治需要服務。作為反封建的資產階級報刊受到種種雅致,發展進程緩慢。資產階級報刊中,圍繞著革命、改良、保守或維護封建統治等重大問題,從各自階級的利益出發,進行論爭,這就是史稱的政論報紙時期。


2        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思想家首先舉起出版自由的旗幟,宣傳民主思想,論述出版自由的重要性。


3        資產階級革命后,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權,資產階級報刊的發展過程受兩個因素制約:各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否徹底,建立起怎樣的政治制度;該國的資產階級共和制是否鞏固,有無封建復辟。


㈡資產階級革命后的政黨報刊


資產階級革命后,各國報業無論發展快慢,均經歷了一個政黨報刊為主的時期。其原因是:各政黨自身的政治目的需要以及報刊對政黨不得已的經濟依賴。


這些政黨報刊的共同特點是:政治上有明顯傾向;內容上側重時政新聞和言論;讀者對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層人士。


㈢工業革命和廉價報刊


18世紀后期,歐美主要國家先后開始了工業革命,工革地推進給社會生活,也給近代報業帶來了重大影響,各國相繼進入廉價報紙時期。原因在于:


1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為報紙大量發行流通提供了條件;


2        經濟的發展需要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廣大讀者群。


3        階級力量發生新的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同時在擴大,這就推動了各國政治變革的進程,使辦報的政治環境逐步改善。


④        高速輪轉印刷機的產生,降低了印刷成本,報紙印得更快更多。


⑤        隨著工商業的繁榮,廣告數量大為增加,廣告費收入成為報社的主要收入來源,報紙廉價銷售成為可能。


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價報紙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紐約創辦的《太陽報》。


廉價報紙的特點是:


1政治上標榜獨立,不受制于某個黨派;


2經濟上自主經營,不依賴政府或政黨的津貼;


3讀者對象為平民大眾,也成大眾化報紙,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商業報紙;


④內容上注重軟新聞;


⑤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潑,可讀性強;


⑥經營上完全商業化,大量刊登廣告,以此來降低售價,擴大發行,進而贏得更多廣告。


廉價報紙的出現使商業報紙更加興盛,逐步成為資產階級報業的主體,并為其向現代報業演變奠定了基礎。


17. 資產階級革命前后報業和政治的依存互動關系


1資產階級革命以前,資產階級報刊和封建報刊都為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宣傳。資產階級為沖破封建雅致,進行革命的宣傳鼓動,而封建官報及其御用報刊,制造輿論,維護其封建統治。資產階級報刊中,圍繞著革命、改良、保守或維護封建統治等重大問題,從各自的階級利益出發,進行論爭,形成了資產階級政論報刊時期。資產階級報刊的宣傳也在客觀上推動了革命的發生。


2資產階級革命以后,資產階級報刊發展受兩個因素制約:一是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否徹底,建立起怎樣的政治制度;二是該國的資產階級共和制是否鞏固,又無封建復辟。其中,英國對封建傳統破除不徹底,新聞出版仍受諸多限制,報業發展比較遲緩;法國革命最為徹底,但政局多變,時有封建復辟或專制政體出現,報業發展屢屢受挫;美國資產階級革命比較徹底,政權鞏固,報業發展較快。


18.工業革命興起對報業的推動和影響


18世紀后期,歐美主要國家先后開始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推進給社會生活,也給近代報業帶來了重大影響:


1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為報紙大量發行流通提供了條件。


2        經濟的發展需要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廣大讀者群。


3        階級力量發生新的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同時在擴大,這就推動了各國政治變革的進程,使辦報的政治環境逐步改善。


④        高速轉輪印刷機的產生,降低了印刷成本,報紙印得更快更多。


⑤        隨著工商業的繁榮,廣告數量大為增進,廣告費收入成為報社收入的主要來源,報紙廉價銷售成為可能。


隨后各國相繼迎來了資產階級報刊的廉價報紙時期。
總論篇b
19.近代無產階級報業的發展軌跡


工人報刊是工人運動的產物。首先出現在英國。直到俄國十月革命為止,無產階級報刊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㈠工人報刊的童年時期。


英、法、美、德各國工人運動肇始,工人報刊出現。


最早的工人報刊大都由聯誼會、互助會之類的工人組織創辦,主要內容是呼吁保障工人生活和改善勞動條件,宣傳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主張進行經濟斗爭。


19世紀30年代,英、法、德先后興起的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早期的工人報刊是在極端困難的處境中創辦的,其中著名的是英國的《貧民導報》和《北極星報》。它們在揭露資產階級的剝削本質,傳播階級斗爭知識,喚醒工人階級覺悟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㈡19世紀40年代后半期至90年代無產階級政治報刊


馬克思主義誕生并逐步與工人運動結合,工人運動逐步由經濟斗爭發展為政治斗爭。工人報刊也隨著無產階級政治運動的發展演變為無產階級政治報刊。


這些報刊在宣傳革命理論、批判錯誤思潮、組織無產階級政黨以及同反動派進行斗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1848年創刊于科倫的《新萊茵報》是世界上第一份馬克思主義日報,被譽為“革命無產階級最好的機關報”。


㈢俄國布爾什維克報刊的發展


19世紀末俄國工人運動興起,工人報刊出現。這是無產階級政黨動員和組織群眾,為推翻資產階級同志,建立無產階級政權而斗爭的強大思想武器,為準備和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這一時期重要的報刊有:1900年列寧創辦和領導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全俄政治報紙《火星報》。這表明無產階級報刊已發展成為無產階級黨報。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后,黨內分裂成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兩派。《火星報》從第52起其成為孟什維克的機關報。1912年,布爾什維克在彼得堡創辦的自己的機關報《真理報》繼續出色地看占宣傳、鼓動和組織工作,為準備和進行十月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十月革命勝利后,《真理報》成了世界上第一份執政的無產階級政黨的中央機關報。


20.無產階級報刊的特點


1辦報宗旨在于為了維護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利益,宣傳本組織的綱領。


2內容主要是批判舊世界,同形形色色的階級敵人作戰,也要同工人運動內部種種錯誤思潮和資產階級影響作斗爭。


3同勞動群眾保持廣泛而密切的聯系,依靠群眾辦報。


④是黨和工會的宣傳機構,黨和工會的領導人往往是報紙的負責人或主編。


21.近代報業演變為現代報業的背景和標志


19世紀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由于社會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近代報業逐步向現代報業過渡。這一過渡時期的特點是:


1        獨立與政府或政黨之外的商業性報紙逐步取代政黨報紙成為報業的主體。


2        報紙面向大眾發行,銷量大增。


3        報紙在相互競爭中逐步兼并集中,出現了擁有多家報紙的集團。


這一時期報業發生的最大變化是黃色新聞的泛濫和報團的出現。


22.二戰后報業發展的新特點


1形成了少數“超級報團”;


2出現了跨媒介或跨行業的壟斷;


3出現了跨國跨地區的壟斷。


23.報業壟斷的成因


1從經濟上看,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只有財力雄厚、業務興旺的報紙此能生存,通過不斷吞并效益不佳的報紙來擴大規模和經營范圍,仍是現代西方經濟的重要支柱。同時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又促使各行業超大公司不斷追求規模效益,以爭奪世界市場。


2從技術上看,高科技設備和節目制作成本需要巨額資金投入,這使得財力有限的公司只能望而卻步。此外,競爭又都是圍繞新型產業展開的,以多媒體、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為行業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創造了條件。


3從政治上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紛紛調整產業政策,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放松管制、鼓勵競爭,尤其在金融、電信、廣播電視、航空等方面,為企業兼并提供了政策依據。


24.發展中國家報業發展的共同特點


1早期報刊、尤其是報業發端較早的國家的早期報刊,大多是殖民者創辦的;


2隨著反殖民主義反封建斗爭的開展,這些國家的民族報刊逐步發展起來,并推動了反殖民主義反封建斗爭的進程;


3民族解放運動勝利后,大多數報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也有的國家報業重新陷入本國獨裁者的控制之下。


25. 發展中國家報業體制的不同類型


類型        表現形態        分布地區


政府或執政黨報刊為主        全部或大部分報刊市政府官報或執政當局直接掌握報刊、控制輿論。        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非洲較普遍,亞洲、拉美也有存在。


政黨報刊和商業報刊并存        執政到報刊、在野黨報刊、民辦商業報刊在法律許可范圍內共存。        多黨制或市場經濟國家,多數亞、拉美及某些非洲國家。


商業報刊為主        正當很少直接控制報刊,商業化經營。        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報刊商業化程度高的國家。


26. 工業革命后的社會變化、報業發展以及電訊業的興起同通訊社誕生的關系


近代報業在工業革命后發展很快,報紙數量越來越多;


兩極報紙出現,報紙以注重傳播政治主張轉而成為傳播新聞的工具,報紙對新聞的需求也大為增加。


各家報紙單獨依靠自己力量搜集各地新聞既不經濟也不可能。


同時工業革命中技術發展給通訊社的產生提供了物質條件。


因此,可以說通訊社的產生是工業革命和近代報業發展的歷史必然。


27.“三社四邊協定”的具體范圍劃分和消亡過程


1具體范圍劃分


哈瓦斯社:法國、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中美洲、南美洲、埃及(同路透社共享)


路透社:大英帝國、埃及(同哈瓦斯社共享)、土耳其、遠東


沃爾夫社:德國、奧地利、荷蘭、斯堪的納維亞、俄國和巴爾干各國


紐約聯合新聞社:美國。采集的新聞經由倫敦供給歐洲三社,歐洲三社發往美國的消息也只供給該社。


2消亡過程


“三社四邊協定”所劃定的范圍,一直延續到一戰結束。1907年美國合眾通訊社誕生,這家新興的通訊社自創立起便努力向拉丁美洲、遠東以及歐洲發展。因此美聯社1914年推出“聯環同盟”,開始向南美及遠東地區爭奪市場。此外1909年,赫斯特創辦國際社,該社發展至1930年也成為世界通訊社。因此,1934年各大通訊社在拉脫維亞首府里加開會,宣布廢除過去一切協定,完全遵循新聞自由的原則,由各通訊社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實力發展業務。這樣,通訊領域也和報紙一樣,回復到了自由競爭的年代。


28. 分析19世紀末以來西方國家現代報業的演變


㈠過渡時期的報業


從19世紀末到一戰,由于社會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近代報業逐步向現代報業過渡。這一時期的報業統稱為過渡時期的報業。特點是:


1        獨立于政府或政黨之外的商業性報紙逐步取代政黨報紙稱為報業的主體。


2        報紙面向大眾發行,銷量大增,有的大報發行量超過一百萬份。


3        報紙在相互競爭中逐步兼并集中,出現了擁有多家報紙的集團。


這一時期報業發生的最大變化是黃色新聞的泛濫和報團的出現。


黃色報紙的特點:


1實用大號字煽情標題,經常對不甚重要的新聞加以渲染、夸張,整個報紙版面給人以聳人聽聞的虛假感。


2濫用照片,以致偷竊和偽造照片。


3種種欺騙手法,如捏造訪問記和新聞報道,歪曲性的標題,假科學,假學術。


④星期日增刊,增再彩色滑稽連環畫和膚淺的文章。


⑤標榜同情“受壓迫者”,發動運動為民請命。


報團是指在兩個以上城市,擁有兩種以上日報的報業公司。


報團的出現,表明新聞事業走向壟斷的趨勢,是20世紀新聞事業最重要的發展。


㈡現代報業的發展


1一戰結束后,世界歷史進入現代社會,現代報業也隨之出現。英法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報紙繼續商業化進程,報業的競爭和兼并加劇。德意日等國家政治上法西斯化,其報業也走上了法西斯壟斷的道路。


一戰后,壟斷化是報業發展的基本特征。報業壟斷有兩個標志,即發行量增加,報紙種數減少;以及“一城一報”現象的普遍。


2二戰后,隨著經濟的恢復、繁榮,報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由于國情不同,美日報業發展速度很快,英法較慢,但其特點是一致的:


⑴形成了少數“超級報團”⑵出現了跨媒介或跨行業的壟斷⑶出現了跨國跨地區的壟斷


320世紀80年代以后,兼并加劇,不僅出現了巨型公司,還出現了“蛇吞象”的現象,發展前景看好、管理有方的中小企業開始向大企業發起進攻。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又促使各行業超大公司不斷追求規模效益,以爭奪世界市場。從政治上看,西方國家紛紛調整產業政策,減少對經濟的干預,放松管制、鼓勵競爭,尤其在金融、電信、廣播電視、航空等方面,為企業兼并提供了政策依據。


29.報業壟斷化的影響


1越來越多的報紙控制在少數人手中,報業所有權的集中化使報道、評論趨于雷同,從而影響了新聞的多樣性。


2競爭引發兼并,缺乏競爭對手,報紙往往質量下降。


3報團老板大都是壟斷資本家,他們和金融界、工商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還涉足其中,大財團通過融資、控股、互派董事等方式,深深介入報紙的運作,使之成為壟斷資本的代言人。


④跨國媒介集團的出現加劇著世界新聞傳播的不平衡,造成“信息貧困”和“信息過剩”,發展中國家要求建立新的新聞秩序的呼聲得不到回應。


30. 世界新聞通訊事業的重要發展動向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信息革命的興起和擴展,電子計算機和衛星通信手段廣泛地運用于新聞通訊領域。


20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和國際互聯網絡的擴展,通訊社越來越廣泛地依靠國際互聯網絡傳送新聞,播發稿件,極大地提高了傳播的時效、數量和質量。這場傳播方式的變革把世界新聞通訊事業帶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


世界通訊事業的特點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強者恒強,弱者恒弱。但他們也在設法改變這一現狀。


1        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訊社壟斷著世界上80%的國際新聞傳播。


2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擁有國內通訊社,他們在國內有記者網,其中有些通訊社各自或聯合在國外設有自己的辦事處或記者,以采集或發布新聞。有的則向世界性通訊社預訂,或簽訂交換協定,接受國外新聞和提供國內新聞。


3        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文化上的落后,沒有力量各自建立起強大的通訊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來提出一項計劃,支持它們建立區域性通訊社。


31.廣播業發展的一般歷程


11920年11月2日,美國西屋電器公司在匹茲堡建立的KDKA電臺,最初播放了哈定和考克斯在總統競選中的得票數,它是美國第一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辦理了執照的廣播電臺。一般認為,1920年是無線電廣播事業的開端。


220世紀20年代開始,世界上許多國家相繼建立了無線電廣播電臺。


320世界30-40年代為廣播的發展時期。這期間技術上調頻廣播的發明,政治上二戰各交戰國開展宣傳攻勢,促進廣播的發展。


④二戰后,大批新獨立的國家紛紛興辦廣播,為鞏固民族獨立、發展經濟文化事務盡心對外廣播的國家增加到55個。從技術上看,70年代以后調頻廣播電臺廣泛興起,80年代以后衛星傳送技術逐步推廣,90年代以后數字音頻廣播開始勃興,接收設備不斷優化、袖珍化、多樣化,廣播傳送的質量、效率、距離都有了空前的進步。


32.簡述廣播電視機構體制的五種類型及特點,分析評價各種體制、格局的利弊


1國有國營。


是由國家擁有并直接經營的電臺、電視臺。資產國家所有,政府直接領導管理;領導成員由政府任命,業務方針由政府規定,業務活動受政府監督;經費大部分靠國家撥款,有的輔之以受眾繳納的視聽費以及廣告費。


2國有公營。


國家所有但由公司自主經營的電臺、電視臺。主要特點是:資產國家所有,電臺電視臺又相對獨立性;依法組成董事會或管理委員會進行領導管理,成員來自社會各界并具有廣泛代表性;政府依法加以規范和監督,但具體業務由電臺電視臺自主進行;經費來自視聽費、國家撥款,有的輔以廣告收入。


3社會公營。兩種具體形式;社會各界籌辦經營和某公眾團體籌辦經營。


特點:一般都是獨立的法人單位,以服務社會為宗旨,在法律范圍內獨立進行業務活動和經營管理,經費靠視聽費或各界資助、政府補助,個別的輔以廣告收入。國家依法進行宏觀調控管理。


④私有私營。


是私人獨資、合資或組成股份公司經營的廣播電視企業。以贏利為目的,實行商業化經營,廣告為其主要經濟來源。資產為私人所有;在法制范圍內自主經營,自行決定業務方針,國家只在宏觀上加以調控管理。


⑤公私合營。


指國家和私人合資或合辦的廣播電視機構,通常是由國家興建并經營廣播電視設備,私方制作節目而后租賃這些設備播送。不論合資和合辦,國家通常處于主導地位,經費一般來自廣告收入。


國有國營、國有公營、社會公營的機構,通常被稱為公共廣播電視;私有私營、公私合營機構,通常被稱為商業廣播電視。


公共廣播電視比較重視社會效益,注重節目的教化功能和文化品位;弊端是經營管理缺乏活力,經濟常常出現困難。


商業廣播電視謀求商業利潤,千方百計地改進經營管理,進行商業競爭,但節目品位不高,色情、暴力以及其他庸俗內容較多。


33.網絡傳播的特點


1數字化2信息容量巨大3多功能④多媒體⑤鏈接⑥星狀網絡⑦交互性⑧自由參與傳播
六章 英國的新聞傳播事業
第一節 早期的報業與封建壓制
1.      威廉.卡克斯頓:1476年開辦了英國第一家印刷所——英國印刷術的先驅
                 1480年發行傳單位宗教書作廣告——英國廣告的創始人
                  同時還是翻譯家和出版家,1481年出版了第一本圖解的英文百科全書《世界鏡鑒》。
2.      巴特:1605年,出版不定期新聞書《約克郡謀殺案》
         1624年,與出版商尼科拉斯.波爾尼合作創辦《每周新聞續編》,連續出版23期以上,標志著英國報業的又一進步。
         1641年又參加第一家報道國會新聞的《國會新聞》的編輯工作
         被認為是英國第一位報人。
3.《每周新聞》:英國第一家定期刊物。1621年8月13日創刊,創辦人尼古拉斯.伯恩和托馬斯.艾克爾。這也是news 作為“新聞”之意,第一次用于刊名,從此流行開來。
4. 皇家特許制度:英控制印刷出版的措施。1528年,英王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業的發展,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許制度,規定所有出版物均須經過特許,否則禁止出版。1557年,瑪麗女王下令成立皇家特許出版公司,規定只有經過女王特許的印刷商才能成為公司的會員,只有公司會員和其他特許者才能從事印刷出版。
5. 星法院:1570年,伊麗莎白女王將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獨立為皇家出版法庭
,即"星法院",以加強封建統治。星法院頒布特別法令,也就是著名的“星法院法令”,嚴厲管制出版活動,如一切印刷品均須送皇家出版公司登記;皇家特許出版公司有搜查、扣押、沒收非法出版物及逮捕嫌疑犯的權力等。該法令一直維持到1640年,在54年間成為英國出版自由最大的桎梏。
第二節 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報刊
一.革命爆發初期(1640-1649)
1.這一時期出現了兩類相互對立的報刊,國會派報刊和保皇派報刊。而其中國會派報刊占大多說。典型代表:
《國會紀聞》:1641年11月湯姆斯發行,是第一家專門報道國會新聞的周刊。
               主辦人塞繆爾.派克被稱為英國第一大記者。
《信使報》時代:保皇派這一時期出版的反擊國會派的報刊都是以此為名。
3.      約翰.利爾本: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平均派領袖,也是杰出的出版自由戰
        士。 平均派是城市小資產階級和農村中下層農民利益的代表
,在內戰中沖鋒陷陣。利爾本是卓越的宣傳家,他堅信天賦
人權,其著作從人民主權的觀念出發,提出取消國王和上議院
,呼吁自由、民主,實現信仰自由等要求。他被稱為“生而
自由的約翰”。
二.克倫威爾獨裁時期(1649-1658)
這一時期是報業的發展低潮。皇家特許公司恢復特權。
在克倫威爾的軍事獨裁下,只允許出版兩種官方報紙:《政治信使報》和《公眾情報者》。這兩種周報的主編同為奈德海姆。他是革命時期的報壇名人。
1657年,他在倫敦創辦英國第一家以刊登廣告為主的《公共廣告》周刊,被認為是廣告報的始祖。
三.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時期(1660-1688)
1.      這一時期保皇派的兩份報紙被指定為官方刊物,《國會情報員》和《大眾信使》。
2.      1662年,又頒布“特許制法令”,嚴厲管制報紙,并發行新的官報——《牛津公報》。
3.      《牛津公報》:1665年11月16日創刊,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張報紙。他改變
                了過去新聞書的形式,為單頁兩面印刷。逢周一周四出版。第
                二十四期起遷回倫敦,改名《倫敦公報》。后又改為每周四次
                出版,延續至今。
四.        自由主義理論的奠基者及其著述
1.      彌爾頓和《論出版自由》:

彌爾頓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家和政治家,偉大的詩人。他發表了許多文章和政論小冊子,闡述主權在民的思想。1644年發表了《論出版自由》的演說,系統闡述了出版自由思想。彌爾頓全面批評了出版檢查制度的弊端,強調人民的言論出版自由是與生俱來的權利。他相信真理是肯定的,是可以表達出來的,并且只要讓真理參加“自由而公開的斗爭”,真理本身就具有戰勝其它意見而存在下來的無可比擬的力量。從彌爾頓的這種思想出發,形成了現代關于“觀點的公開市場”以及“自由修正過程”的概念。彌爾頓的《論出版自由》是“資產階級新聞理論的基石”。
2.      洛克和他的自由主義哲學思考:
洛克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激進的政治思想家,西方自由主義理論的創始人之一。
哲學上,論證知識起源于感覺。政治上,反對軍權伸手,主張權力分解,保護私有財產,擁護代議制。
主要著作:《政府論》、《人類理智論》等。
洛克關于思想言論自由的具體觀點有:
第一.人的自然權利有四項內容:即生命、自由、財產和懲罰權。自由是一
切的基礎。
第二.任何人都有一種不可侵犯的自由權利,即任意使用各種詞匯來表達自
己的思想。
第三.從道理上講,我們不能指望任何人拋棄自己的觀點,盲從于不可理解
      的權威,無論人們的理解怎么錯誤,理性是其唯一的向導。
第三節 資產階級革命后的報刊
一.日報的誕生
1.《每日新聞》:1702年馬利特在倫敦創辦。是英國第一家日報。
               初創時只有半張,單面印刷。新聞無標題。內容以翻譯荷文、
               法文消息為主。
               馬利特還是英國報人中第一個提出客觀報道的人。
停刊一段時間后,由巴克利復刊。他繼承報道事實、不加評論的傳統,由對版面內容作了重大改進。由單面印刷改為雙面,用半頁登分類廣告和車船消息。后擴版。
1735年,同《自由英國人》、《倫敦新聞》合并,易名《每日公報》,成為保守黨的報紙,所以又是世界上第一家政黨日報。
2.英國18世紀末19世紀初最偉大的三位報人:派瑞、貝爾、斯圖亞特。
二.雜志的興起
1.英國18世紀初三大評論期刊:《評論》、《閑談者》以及《旁觀者》。
2.丹尼爾.笛福:英國第一個職業記者,被稱為“英國報業之父”。
              笛福于1704年2月19日創辦了評論雜志《法國每周評論》
              初為周刊,次年改為周三刊,同時將名字減縮為《評論》。每期
              都登有政治、商業和社會問題的文章,還常有副刊,出版到1713年停刊。
              笛福一生編輯或為之撰過稿的報刊大約有25家。他力主選擇大眾關心的話題,寫作趣味化、通俗化。
              1719年笛福的長篇小說《魯賓遜漂流記》在《每日郵報》上發表,獲得成功。
3.《閑談者》:1709年4月12日斯梯爾創辦。兼有政治性和文藝性,每期兩頁,每周發行三次。以戲劇、輕松論文、文藝作品為主的內容吸引了大批讀者。1711年因政治原因停刊。
4.《旁觀者》:《閑談者》停辦后,斯梯爾和阿狄生合辦。該刊筆調輕松、樂觀、富于趣味,娓娓談論人生問題,指導讀者的道德觀,易于被人接受。是當時發行量最大的雜志。1712年因印花稅頒布停刊。
5.《紳士雜志》:英國第一份綜合性月刊。1731年愛德華.凱夫創辦于倫敦。該刊起初以摘錄國內外新聞及文藝小品為主。五年后大膽突破政府限禁,報道國會新聞。該刊以“合眾為一”為信條,每月選登優秀文章。該刊還是第一份以“雜志”作刊名的刊物。1914年停刊,是英國雜志史上發行最久、最負盛名的權威月刊。
三.政府壓制與政黨報刊
1.知識稅:1712年5月16日英國國會通過印花稅法案。除按報紙版面大小收稅
          外,印花稅法案還規定征收廣告稅和紙張稅。印花稅、廣告稅和紙張
          稅被統稱為“知識稅”。
2.英國統治當局控制報業的手段:
第一.征收“知識稅”。
第二.實行津貼制度。實際上就是津貼收買報紙報人。
第三.運用法律制裁。包括叛國法和煽動誹謗法。
3.煽動誹謗法的執行情況:
第一階段:1704-1730年,沿襲17世紀的司法原則,凡指責、攻擊國王、內閣大
          臣的人都犯有煽動誹謗罪。有名的案件:理查德.富蘭克林案。
第二階段:1730-1760年,陪審團對煽動誹謗罪的判決,可以不受政府的訓令約
          束,較為自由地表達意見,獨立做出判決。
第三階段:1760-1780年,在約翰.威克斯案與“朱尼斯”匿名信案的影響下,出
          版自由獲得一定程度的保障。
第四階段:1780-1792年,司法界對誹謗罪審判和構成要素等問題產生爭議,并
          以國會通過“法克斯誹謗法案”告終。
4.名詞
理查德.富蘭克林案:1728年,保守黨《藝術人報》發行人理查德.富蘭克林發表
                  抨擊英國與西班牙、法國簽訂和平條約的文章,被致以煽動
                  誹謗罪受審,被判一年監禁,罰款100鎊,繳保證金2000。
約翰.威克斯案:1762年,威克斯創辦《北部列顛人》雜志。后因批評國王的文章被捕。最后威克斯以議員身份被釋。之后,他聯合被捕的48人控訴政府非法捕人。法院認定控訴成立,政府賠償10萬英鎊。至此,總逮捕狀被廢止。
朱尼斯匿名信案:1768-1772年,九家報紙連續發表10封匿名信,其中有的抨擊
                國王和政府。司法大臣對六人提出指控,結果五人開釋。同時
                新聞自由又增添了“批評國王無罪”一項新內容。
法克斯誹謗法案:1792年通過。是論辯雙方妥協的結果。要點如下:
第一.      陪審團對一切誹謗案件有總體判決權
第二.      在誹謗案件中,法官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提供給陪審團參考
第三.      陪審團認為必要時,可對誹謗罪作出特別裁決
第四.      只要有一位陪審團團員認為被捕的被告有罪,即可提請審判
四.《泰晤士報》的創辦
《泰晤士報》:1785年1月1日印刷商約翰.沃爾特創辦。原名《每日環球記錄報》
             三年后定名《泰晤士報》。
             沃爾特第一主持時,該報公正詳實報道國會辯論、各國動態、商
             業行情等消息。采用了新式印刷機,報價相對低廉。幾年后躋身倫敦一流報紙之列。
             1803年,沃爾特第二主持該報,至19世紀中葉是《泰》的所謂
             “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沃爾特奉行自由公正的獨立政策,并重
             用人才。后成為一張獨立而有權威的報紙。
             1855年以后,廉價報紙興起使該報大受影響,雖竭力維持,但銷
             量已不能與大眾報紙相比。
五.知識稅的廢除
七.廉價報紙的興起和《每日電訊報》
《每日電訊報》:英取消"知識稅"后,廉價報紙興起。《每日》是英國第一家廉價報紙,也是其中最為成功最有影響的。創辦于1855年。初期并無特色。在勞森經營時期得到真正發展。他進行了革新:首先,擴大新聞報道面,重視報紙的趣味性。注意社會新聞。其次,改革版面編排,采用大字多行標題,使之鮮明醒目。再次,勞森十分重視延攬人才。勞森被尊為"報業之父"。二戰前反對綏靖政策,使它聲譽日隆。二戰后,成為“高級報紙”。表現為重視國際報道,以嚴肅性新聞和人情味新聞相結合為方針。讀者以中產階級為主。
八.自由理論的發展
密爾和《論自由》:
密爾,英國哲學家、政治思想家和改革家。在《論自由》里,全面論述了封建專
制的嚴重危害,以及言論思想自由與個性解放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該
書被認為是世界新聞史上為自由主義辯護并進行充分論證的經典作品。
主要觀點:
第一.      每個人在意識形態領域中,都應享有良心的自由、思想的自由、發表意見的自由。
第二.      對于思想、意見是否正確的判斷,密爾認為我們永遠不能確信我們力圖窒息的意見是謬誤;即使我們確信,要窒息它也仍是一個罪惡。
第三.      對于不同意見,必須兼顧雙方、無所片中,仔細辨別沖突雙發的理由,才能獲知真理。
第四.      關于對真理壓制的后果,密爾說真理的真正優越之處在于一個意見只要是正確的,盡管可以一次再次或者甚至多次被壓熄下去,但在悠悠歲月的進程中一般總會不斷有人把它重新發現出來,直到某一次的重現恰好情況有利,幸得逃過迫害,直至它頭角嶄露,能夠抵住隨后再試圖壓制它的一切努力。




第四節.烏托邦主義和工人報刊的發展
一.烏托邦主義及其代表人物
二.        工人報刊的發展
《貧民導報》:英國以一批合法工會組織誕生時期的報紙。1830年創辦。1835年停刊。發刊詞中明確提出工人階級要得到出版自由。《貧》第一次通俗介紹了空想社會主義基本概念。它還公開抵制“知識稅”,并以一便士價格出售。
《北極星報》:在英憲章運動中誕生。1837年11月11日憲章左翼力量創辦。很
快成為憲章派最有威信的報紙。創辦時在利茲,后遷倫敦。1852
年停刊。《北》宣傳憲章派左翼的主張,指導工人斗爭。主張一切
國家的工人階級聯合起來。《北》報道及時報道面廣,語言生動。
吸引了大量讀者。馬克思和恩格斯稱《北》是真正民主的、沒有
民族的和宗教的偏見的報紙,在各方面都成了歐洲最優秀的報紙
之一。
《共產主義雜志》:共產主義者同盟的中央機關刊物。1947年9月在倫敦創刊。
                 封面印有“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戰斗口號。試刊號
                 有序言、社論和文章。對各種錯誤思潮進行了批判。該刊由
                 于缺乏必要資金等原因,出版一期就停刊了。但它是最早以
                 科學革命理論為指導的第一個無產階級國際共產主義組織的
                 正式機關刊物,開創了共產主義機關報刊的歷史。
《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
1848年歐洲革命中“共產主義者同盟”的中心刊物,在德國科倫出版。革命失敗后被迫停刊。1850年3月6日復刊,在倫敦編輯、在漢堡出版。雜志出版期間,馬恩探討了革命事件,進一步研究了歷史唯物主義,取得了重大理論進展。而且通過分析總結了歐洲革命經驗,進一步制定了革命無產階級政黨的策略原理。1850年11月底被迫停辦。這張報紙是無產階級宣傳、鼓動和組織民主運動的強大武器,是世界無產階級報刊史上的一座豐碑。
《蜂房報》:創刊于1861年。本來是英國工會聯合會的機關報。1864年第一國
           際在倫敦成立,11月22日第一國際總委會確定《蜂》為自己的正
           式機關報。波特爾主持。該報曾熱情報道第一國際成立大會盛況和
           臨時委員會最初的幾次會議情況。但波特爾有改良主義的錯誤傾向,
           后與第一國際決裂。1876年停刊。
《工人辯護士報》:前身是大不列顛礦工的工聯機關報《礦工和工人辯護士報》。
                 1865年9月改組為《工》報。馬克思指出它的任務是隨時隨
                 地都維護工人階級的利益。1866年,理事會中的改良主義多
                 數派改組編輯部,將報紙更名為《共和國報》,報紙立場發生
                 轉變。馬克思等人沒能防止該報徹底背離階級立場。該報后
來成為激進資產階級喉舌,1867年停刊。
第五節.20世紀前期的報業演進
一.現代資產階級報業的出現
1.      北巖爵士:原名哈姆斯沃斯。是英國現代新聞事業的創始人。1905年受封勛   
爵,被稱為“艦隊街拿破侖”。1888年創辦《回答》周刊,專門回答讀者的來信提問,獲得成功。1894年買下《新聞晚報》,進
行新聞改革,積累了相當的辦報經驗。1896年創辦《每日郵報》,
創辦前作了大量準備和宣傳工作,并出試刊。該報取得了巨大的成
功。1908年買下《泰晤士報》,大膽改革,也獲得成功。英國最早
的報團由他組建,被稱為北巖報團。1922年逝世。
2.《每日郵報》:英國現代報紙的早期代表。1896年,北巖在倫敦創辦。《每》是
              在廉價報紙基礎上產生的,但又有新的發展。①內容上,報道范
              圍廣泛。迅速報道重大事件的全貌,開闊讀者視野。讀者對象以
              中產階級、廣大勞工和婦女為主。②業務上,制定了“解釋、簡
              潔、清晰“的新聞原則。標題鮮明、版面新穎。③健全的報業管
              理。此外,北巖還善于培養和訓練新型記者和編輯。
3.北巖報團:英國最早的報團。由北巖建立。他先后創刊和購買了《每日郵報》、
           《觀察家報》、《泰晤士報》以及多種地方報刊,形成英國最大的報
           團。
4.比維布魯克報團:艾特肯,1917年受封比維布魯克勛爵。一戰后,收購《每日
                 快報》,1918年創辦《星期日快報》,1923年購入《標準晚報》,
                 同年又購入幾家地方報,形成比維布魯克報團。至今仍是英
                 國六大報團之一。
1.      羅瑟米爾報團:北巖的弟弟羅瑟米爾爵士擁有“聯合報業公司”,在北巖去世
                 后取得了北巖大部分報紙的所有權,成為英國當時最大的報
                 團。該報團現為英國六大報團之一。
二.兩次大戰之間的報業
1.現代報業的主要特征是:言論獨立、企業經營、機器生產、報紙的大量銷售。
2.《北方快報與蘭克郡每日郵報》:英國第一張地方報紙,1821年,曼徹斯特。
3.《曼徹斯特衛報》:英國著名地方報。1821泰勒創辦。1855年由周報改為日報。
                  在泰勒家族和斯科特家族的共同努力下,該報成為全國聞名的高級報紙,并在全世界發行。讀者多位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1859年改名《衛報》,1964年編輯部遷往倫敦。自創辦以來一直是自由黨代言人。

4.《工人日報》:英共機關報。1930年元旦創刊。主編魯斯特,英共著名政治活
               動家和共青團領導人。該報是失業工人運動和反法西斯運動的
               組織者。二戰中聲援蘇聯,政府不滿,被罰款,工作人員被判
               刑。1941年一度被封閉。報紙批發商抵制該報發行達12年。
三.二戰中的新聞宣傳
第六節.二戰后的報業發展
一.皇家報刊委員會的三次調查報告
二.主要報團近況
1.英國當前大型報團有十余家,包括:新聞國際公司、鏡報報業公司、快報報業公司、聯合報業公司、湯姆森集團公司、皮爾遜-朗曼公司、合眾報業公司、電訊報業公司、衛報和曼徹斯特新聞晚報公司、報業出版公司。
2.默多克和新聞國際公司:
默多克,澳大利亞人。1964年創辦了澳大利亞全國性大報《澳大利亞人報》。60年代其“新聞有限公司”成為澳大利亞著名的報團。1969年打入英國報業市場同年購得暢銷世界的星期日報《世界新聞》。幾個月后買下《太陽報》,并把這張枯燥的政治報變成了迎合低級趣味的出版物,獲得成功。1981年買下湯姆森報團的《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和《泰》的三個附屬刊物,一躍成為英國最大的報團。如今他在英國擁有三十余家報紙,占英國全國報紙總發行量的三分之一。此外,還用用英國天空廣播公司40%的股份和路透社的股份。
70年代默多克進入美國市場。1973年買下《圣安東尼快報》、《圣安東尼斯新聞報》和《明星周刊》。1976年買下《紐約郵報》。此后收購紐約雜志公司和《芝加哥太陽時報》。1985年入美國國籍后購買了六座電視臺。到1998年,他在美國擁有哈潑克林斯出版公司、《電視指南》、《旗周刊》、福克斯廣播公司、福克斯新聞頻道、福克斯體育網以及分布在紐約、華盛頓、洛杉磯、費城、芝加哥、亞特蘭大、波士頓、鳳凰城、和其他14座城市的電視臺。
在亞洲,默多克擁有香港最大的英文日報《南華早報》的股份,同時收買了《遠東經濟新聞》51%的股份。
默多克的新聞國際公司是一家跨國集團。默多克的多媒體帝國已經伸向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一.主要報刊近況
1.《泰晤士報》見后
2.《每日電訊報》和《衛報》補前
3.《金融時報》:1888年創辦,主要報道金融、財政、工商業消息和與經濟有關
              的國內外政治動向,是一張全國性經濟金融報紙。政治上傾向保
              守,使倫敦金融界的喉舌。注重國際新聞,評論風格嚴肅。常附
              特刊,介紹世界各國政治情況和經濟發展統計材料,在國內外金
              融經濟界有一定權威。
4.《太陽報》:當代英國通俗報的典型。是英國銷量最大的日報。1996年由默多
            克買下的《每日先驅報》改造而成。《太》面向下層讀者,以刺激
            性揭丑性新聞為賣點,利用特大醒目標題制造視覺沖擊效果,并最
            先每天推出女模特裸體彩照,推動銷數直線上升。
二.主要雜志
《經濟學家》
英國最有影響、最富權威的大型綜合周刊,1843年創辦于倫敦。現已成為內容廣泛的國際性刊物,主要刊登有關國內外政治、經濟的評論和報道,反映壟斷資本集團的意愿,和英國金融界保持密切聯系。稿件編輯嚴禁,圖文并茂,特別是經濟方面的圖表讓人一目了然。文章均不署名。注重事實,引用數字可靠,對世界經濟形勢的分析,較有參考價值。語言較為深奧。宣稱不想把刊物辦得通俗易懂,甚至趣味化。讀者主要是各國政界、經濟界人士。
第七節.通訊社
路透社的創辦及現狀
1.路透社的發展進程:
1851年10月14日在倫敦由路透正式創辦,是世界上資格最老的通訊社之一。最初只發商業新聞。后來路透駐歐洲各地記者開始報道與經濟有關的其他消息。7年后才把業務擴展到報界。路透的檄文不僅詳細、準確、迅速,而且還有一些是其他報社記者無法采訪到的。法奧戰爭中,路透社是世界新聞史上第一次與事件進程同步傳送新聞。林肯遇刺,路透社比歐洲所有新聞媒介至少提前8小時或者美國消息。19世紀60、70年代開始,路透社按“三社四邊協定”沿著大英帝國的路線向外擴張。
1941年路透社改組,成為英國報業的合作通訊事業。后來,澳大利亞報聯社、新西蘭報聯社也加入進來。路透社逐漸成為一家跨國公司。
現在路透社建立了以倫敦為中心的全球通訊網絡。在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127個分社。用多種文字向150個國家和地區播發文字新聞和經濟消息。訂戶遍及全世界。
2.      路透社的業務特色:
①    向報社、電臺提供時事新聞。涉及面廣,素有“迅速、干練”之稱。
②    向世界各地銀行、經紀人和工商企業提供經濟新聞。這是路透的傳統項目,經過不斷革新、完善,現在它是世界經濟信息的最大供應者。
③    路透社的經濟新聞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地位,并日漸成為該社的主要收入來源。
3.      網絡時代的路透社:
路透社通過網絡提供各種各樣為互聯網設計的服務:
①    為特定的讀者提供精心編排的新聞報道。
②    中介產品和服務
③    空中貨運信息服務
④    媒體世界
(補充:報聯社和交換電訊社)
第八節.廣播電視事業
1.英國廣播公司(BBC):
1922年10月,馬可尼公司聯合其他5家無線電企業,組建了民營的英國廣播公司。后改組為公營的英國廣播公司(BBC)。改組后,享有在全國進行無線電廣播的特權,持續獨家壟斷狀態到60年代。1936年,BB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電視臺。
1954年BBC獨占經營電視事業的局面被打破。1973年其壟斷廣播的局面也被打破。目前英國是公共廣電和商業廣電共存。
BBC仍然是英國廣播電視事業的中堅,是西方世界最大的公共廣播電視公司。在行政和財政方面受政府和議會的制約。但是它在文件規定的范圍內又有自主經營的權利和業務上的獨立性。

BBC的業務可分為國內和國外兩部分。宗旨是提供信息、教育和娛樂,節目應兼顧各方面的需要和興趣,而且必須是"健康的、良好的"。特點:新聞節目中,慣用客觀報道手法;娛樂節目比較正統。而且一貫重視受眾反饋研究。

2.“雙頭壟斷”:二戰后英國允許開辦商業電視,建獨立電視局負責管理。英國
               決定開放商業廣播時,將獨立電視局改名為獨立廣播局(IBA),同時管理商業電視和廣播。IBA的節目內容比較健康端莊,對廣告的處理較為得當,在觀眾和聽眾中有廣泛影響。人們把這種格局稱為BBC和IBA的"雙頭壟斷"。
3. 《1990年廣播法》:1992年正式施行。新廣播法的基本意圖是要開放廣播電視市場,創設更為自由的競爭環境,以促進廣電事業的繁榮,同時要求切實保證節目質量。
4.英國空中廣播公司:默多克旗下的產業。1990年由英國空中電視臺兼并英國衛
                   星廣播公司后成立的。開設電影、娛樂、體育、新聞等多
                   個頻道。
補遺:
1.英國革命后報業領域壓制和反壓制的斗爭
英國統治當局控制報業的手段:
第一.征收“知識稅”。
第二.實行津貼制度。實際上就是津貼收買報紙報人。
第三.運用法律制裁。包括叛國法和煽動誹謗法。
各種手段使報刊備受壓抑,報界進行了反復的斗爭,這是爭取新聞出版自由的繼續,也是新興的工商資產階級同舊勢力斗爭的一種反映。
反壓制斗爭:

第一.集中在報道國會的問題上。有的報刊采取省略字母的辦法報道國會議員和政界人物。

第二.批評當權人物方面。一些報人因在刊物上批評重要人物而被捕。但政府迫于群眾的抗議而釋放被捕者。
2.英國擁有眾多全國性日報的原因何在?英國的“高級報紙”與“大眾報紙”各有何特點?
首先是有看報的需求,但比1962年130種還是少多了,因為報團的壟斷,經濟的不景氣,電子媒介的崛起奪走了不少客戶和讀者。

高級報紙:篇幅較多,報價較高,版面嚴謹,以國內外新聞報道和評論為主,讀者大部分是上層人士和知識階層。

大眾報紙:篇幅較少,報價較低,版面夸張、潑辣。主要內容是黃色新聞和娛樂材料。讀者大部分是小資產階級、職員和市民。

3.《泰晤士報》的創辦及發展
1785年1月1日印刷商約翰.沃爾特創辦。原名《每日環球記錄報》,三年后定名《泰晤士報》。
沃爾特第一主持時,該報公正詳實報道國會辯論、各國動態、商業行情等消息。采用了新式印刷機,報價相對低廉。幾年后躋身倫敦一流報紙之列。
1803年,沃爾特第二主持該報,至19世紀中葉是《泰》的所謂“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沃爾特奉行自由公正的獨立政策,并重用人才。后成為一張獨立而有權威的報紙。
1855年以后,廉價報紙興起使該報大受影響,雖竭力維持,但銷量已不能與大眾報紙相比。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沃爾特家族經營下面臨一系列困難。1907年被迫出售給北巖。北巖對《泰》從技術和新聞業務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更新設備、增加短新聞、加強爭論等。1914年北巖大膽將其改為便士報,一戰中,銷量大增。
二戰時期的《泰》主編道森主張對德妥協,并為希特勒的侵略辯護。在歐洲臨戰之際,該報仍然縱容綏靖政策。此舉遭到了嚴厲指責。
二戰后,經一系列變故,《泰》曾在1976年面臨絕境,1978年掀起工潮,1979年英國幾乎看不見該報。1980年該報員工舉行歷史上首次罷工。同年被默多克的國際新聞公司收購。
雖然該報連年虧損,設備陳舊,聲望和地位遠不如從前,擔任不是為英國最重要的報紙,在國際商業還享有一定聲望。
目前日出40半左右,在默多克接受后內容和形式都有一定變化:圖片增大、人情味新聞和犯罪新聞取代了部分嚴肅的新聞報道,加強了評論和體育報道。
4. 馬克思是怎樣論述報紙與雜志區別的?

馬克思恩格斯在《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出版啟事中指出:報紙和雜志各有好處,雜志雖然不能每日干預運動,成為運動的喉舌,反映當前的整個局勢,使人民同人民的日刊發生不斷的生動活潑的聯系,但雜志能廣泛地研究各種事件,詳細地為整個政治運動的基礎的經濟關系。
考研筆記十五——外國新聞史法國史第一部分(原)
(2007-12-08 08:46:37)
轉載
標簽:
學習公社
筆記
外國新聞史
分類: 我愛我思

  
第七章 法國的新聞傳播事業
第一節.封建統治壓制報業發展
這一時期的時間跨度為16世紀——18世紀中葉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前
統治法國新聞界的三大報紙是:《公報》、《學者報》、《信使報》
1.勒諾多《公報》
法國第一張持續出版的周報,1631年由勒諾多創辦。它也被認為是法國新聞之父。
該報經首相推薦、國王路易十三特許出版,國王和首相還親自為之撰稿。開始時以報道國外新聞為主,以后增加國會消息、國王諭旨等國內新聞和廣告,還有政治評論。實際上是官方的喉舌。
勒諾多家族經營該報131年,至1762年報紙為外交部接辦,改名為《法蘭西新聞報》,1780年轉賣給出版商庫克,1915年該報停刊。
2.《學者報》
1665年薩洛創刊于巴黎,接受政府資助。是介紹法國國內外出版的新書的專刊。創辦初期是周刊,1724年改為月刊,并延續至今。
3.《信使報》
1672年德維澤創刊于里昂。創刊之初,是一張具有鄉土氣息、風格多樣的報紙,后來便為一張以刊載文藝作品為主的報紙。1724年更名為《法蘭西信使》。共存在約120年。
4.《巴黎新聞》
法國歷史上第一張日報。1777年元旦創辦于巴黎,布里索主編。
該報雖非官方報紙,但經官方批準,要接受新聞審查。
它一般不卷入政治斗爭,內容多樣,但在《法蘭西報》等特權報紙的排擠下,很難報道第一手新聞,后來1789年革命爆發時停刊。
第二節.啟蒙思想的傳播
1.法國革命前的啟蒙思想家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
2.啟蒙思想家們的主張和貢獻
①啟蒙思想家們集中世紀文藝復興之后,掀起了又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②氣門思想家們不僅將舊制度批判的體無完膚,而且對將“理性”社會化危險是充滿信心,認定理性的力量是最強勁的,必將贏得勝利。
③啟蒙運動最直接、最偉大的功績是為摧枯拉朽的法國大革命鋪平了道路。
第三節.報刊在資產階級革命風暴中發展
1.大革命中的報刊概況
這一時期,法國報刊業空前繁榮。以三種傾向的報刊為主。
①    革命派報刊:米拉波創辦的《普羅旺斯郵報》、馬拉創辦的《人民之友報》、阿貝爾創辦的《杜歇老爹報》、德穆蘭創辦的《法國吉布拉班革命報》等。這些報紙不同程度的推動了革命進程。但壽命都不長。
②    保皇派報刊:《政治及國家報》等也在負隅頑抗。
③    非政治性報刊:《巴黎新聞報》、《普通箴言報》等,采取不過于介入革命的態度,雖平平淡淡,但壽命較長。
2.馬拉和《人民之友報》
①馬拉是法國大革命中雅各賓派的領袖之一、杰出的革命報刊活動家。1789年8月創辦過報紙《愛國者指南》,出版一期后停刊。9月12日創辦《巴黎記者報》,16天后改名為《人民之友報》,發表了許多政論文章,宣揚暴力革命。后被迫停刊。共和國成立后改稱《法蘭西共和國報》繼續出版。仍堅持革命方針。
②《人民之友報》是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主要喉舌,是法國大革命中最有影響的報紙。該報結合革命進程有力抨擊封建勢力的腐朽本質和反革命陰謀,及時揭露大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和叛變傾向,堅定地主張依靠人民,實行革命的專政;及時反映人民的呼聲和要求,主張頒布限價法,嚴懲情節惡劣的奸商。這些主張后來在雅各賓專政下付諸實現。
③馬拉一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一周有幾天?(答案為數字)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