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一区,免费看日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1区2区3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久久国产精品最新一区

新聞傳播學 - 話題

中外新聞史復習題及答案
查看(1901) 回復(0)
tingyu
  • 積分:12375
  • 注冊于:2010-09-06
發表于 2010-10-01 10:26
樓主
第一部分:《中國新聞事業史》
一、        名詞解釋:
1、古代:
《敦煌進奏院狀》:現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國古代報紙。原件為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收藏。這份報紙發行于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長97公分,寬28.5公分,無報頭,共2000余字,用毛筆抄寫,是駐地在敦煌地區的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派駐朝廷的進奏官,從當時朝廷所在地陜西鳳翔發回敦煌的。內容以報告張淮深派出的官員在朝廷為自己申請旌節的進展情況為主。發報人自稱夷則,是張淮深派駐朝廷負責官報抄傳工作的進奏官。這份報紙被封存在敦煌石窟達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運往倫敦。1983年經中國新聞史學者考證,確認為中國古代的報紙,并命名為"敦煌進奏院狀"。
《開元雜報》:中國古代報紙。 發行于唐玄宗開元年間(公元713-742年)。唐人孫樵在其所寫的《讀開元雜報》一文中,說它的外觀是零散的"數十幅書",內容"系日條事,不立首末",所記載的大都是開元所間的朝廷政事,包括"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某日百僚行大射禮驚天動地安福樓南","某日諸蕃君長請扈從封禪"等等。我國新聞史學家確認開元雜報是一種由駐在首都的官員們向地方傳發的封建官報。它沒有固定的刊期和報頭,"開元雜報"只是后人對它的一種稱呼。它不是印刷制品。孫樵所看到的,也只是流傳于當時社會的它的零散抄件。有關"開元雜報"的記載,說明中國封建官報起始的時間,不會晚于唐朝。鑒于前此的古代文獻中還沒有發現有關報紙的記載,"開元雜報"被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報紙,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
定本:定本指的是根據進奏官采集來的各種發報材料,經本院監官編好,送請樞密院或當權的宰相審查通過后產生的“邸報”樣本
判報:封建官報在宋朝有了較大的發展,當時稱為“邸報”、“朝報”、“邸鈔”、“進奏院狀”、“狀報”,“邸報”是其中最流行的稱呼。“邸報”的發行機構是各地派駐首都的進奏院。“邸報”的發行制度:門下省編定,給事中判報,通過進奏院的各地進奏官“報行天下” 。
小報:中國古代民間私辦的報紙。起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初創時并無報頭。小報只是當時人對它的一種稱呼。它有時也被稱為新聞。小報的發行者,多數是各地派駐首都的進奏官、使臣和掌握發行手段的書肆主人。其消息來源是深入皇宮和政府各部門進行秘密的采訪活動的"內探"、"省探"和"衙探"。小報所刊載的多數是邸報沒有發表的或尚未發表的官吏任免消息、官文書和朝廷政事動態,其中有不少涉及統治者的機密。有一些消息,事后證明并不完全準確。小報有手抄的,也有用印刷手段復制的。讀者多為朝野的中下級官員和士大夫知識分子。宋朝的封建統治者曾對小報進行過禁查,對小報的發行者處以嚴刑,但都未能禁絕。元朝文獻中,仍有關于小報出版和遭到查禁的記載。明朝末年以后,民間報房大量出現,小報獲準公開發行,但內容受到了嚴格的限制。
《急選報》:目前能夠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報紙的原件,出版于明萬歷8年(1580年)4月×22日,北京。是現存最早的印刷報紙。小冊子形狀,正文六頁,黃紙做封面,有報頭為“急選報”三個大字和“四月份”三個小字。正文分四欄,逐個介紹被急選的162名官員的姓名、籍貫和被任命的官職。可能出自民間報房
《天變邸抄》:專門報道明熹宗六年5月初六(1626年5月30日)北京“天變”情況的邸報。所謂“天變”就是發生在北京內城的特大災異事件。《天變邸抄》對這次災異的報道,具體詳實,涉及面廣,采訪了不少目擊者和當事人,在寫法上非常類似現代新聞的“倒金字塔”。可能出自民間報房,臨時發刊。
《萬歷邸抄》:明萬歷年間的邸報抄件,起始于萬歷元年,止于萬歷45年,中間有缺損,共32冊,多人抄錄,并未署名。抄錄中作過整理,有選擇、刪節,也有增加和綜合,因此,抄本并不是當時邸報的原文,而是部分地反映了當年邸報的面貌
邸報:中國古代封建官報的通稱。在古代文獻和文學作品中,它有時也被別稱為邸抄、閣鈔、雜報、朝報、京報、進奏院狀、狀、報狀和除目。邸報起始于唐朝,由各地節度使派駐首都的進奏官負責向地方傳發。宋朝的邸報,由各地派駐首都的進奏官在門下省和上都進奏院的統一管轄下,向地方傳發。明、清兩朝的邸報,由通政司、六科負責管理,由各地派駐科教的提塘官負責傳發。邸報的內容,以官方同意發布的皇帝詔旨、皇室動態、大臣奏疏和有關官吏賞罰升黜等方面的信息為主。只在封建官僚機構內部輾轉傳閱,并不公開發行。早期的邸報全部是抄寫的。北宋以后,邸報的部分文搞有可能采用印刷的方式復制,明神宗以后,才全部實行雕版或活版印刷。各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很注意邸報的管理工作,通常派最親信的大臣負責邸報稿件的審查和傳發等事宜。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公布的定本制度就是一項對邸報的稿件實行預檢的制度。
宮門抄:清朝民間報房出版的一種簡報。專門報道有關朝廷的信息,包括宮內官員的輪值,大臣的覲見、陛辭,皇帝的起居,節假日的安排,季節性服飾的統一更換日期等內容。文字簡練,全部是"一句話新聞"。因為所刊消息來源于清宮東側東華門的宮廷辦事機構,故稱宮門鈔或宮門抄。通常情況下,一天出一小頁,或刊入各報房出版的京報,或印成單頁,隨報發行,有時也單獨發行。由報販直接送給訂戶。
轅門抄: 清末地方民間報房發行的報紙。多數出版于各省會或督撫等大員的駐地。以報道地方官場信息為主。除上諭、督撫衙門牌示外,還刊有大量有關省內官員任免、請假、轉假、銷假、稟到、辭行、就醫、丁憂、起復、出差和省籍京官的升黜、省內候補官員月考考期,以及重要地方官員及其家屬們的壽辰等方面的信息。每兩三天或四五天出版一頁,用活字版印刷。出版后由報販直接送給訂戶。讀者主要是地方的官紳。
報房京報:清朝民間報房出版的報紙。由于所刊載的基本上是有關朝廷政事和官員任免之類的消息,內容和封建官報沒有太大的區別,有時也被混稱為邸抄或邸報。出版京報的報房主要集中在首都北京,見于記載的先后有公慎、聚興、聚升、合成、杜記、集文、同順、天華、公興、聚恒、洪興、永興、同文、信義、連升等十幾家,大多設立在北京前門大街西側的一些小胡同里。報房所出的京報,外觀很像一本薄薄的線裝書,長寬為22×9公分,日出4至10頁,以京報兩個字和報房的字號作為報頭。有的京報還在報頭上加印了圖案。因為多用黃紙作封面,故又有黃皮京報之稱。清朝的京已全部用活字版印刷,初期多用膠泥活字或木活字,末期也有改用鉛活字的。報房出版的京報以盈利為目的,每月報費約為1兩2錢。出版后由雇用的報販直接送給訂戶。清末各報房京報的總發行數大約在10000份左右。京報一直出版到清朝末年。報房在停出京報后,改作一般報紙的發行工作,維持到20世紀20年代以后,才陸續停業。
報房:明代中葉以后,首都北京等地的民間新聞傳播活動日趨活躍,開始出現了民間的報房,主要工作是傳抄和發行邸報,此外還從事報錄。
揭貼:揭帖自宋代已出現,但以之為正式文書名,則始于明朝。明朝內閣中凡有密奏及奉諭對答者,皆稱揭帖。其形制與題本大致相同,或長短寬窄略有出入。字如指大。以文淵閣印封緘進御。左右近侍,莫能窺也,應是一種密折形式。其式首稱:“某官某謹揭為某事云云”,末稱:“理合具揭,須至密揭帖者”,后書某年某月日。
    清代揭貼較明代略有變化,揭帖更多地被當做題本的副本。清制,官員每上奏題本,例應隨本送進副本三份,分別送通政使司交六科各有關衙門。《大清會典事例•卷一O四二》記:“雍正七年奏準,向例直省三章,由司(通政使司)接收,將正本封固移送內閣,副本存庫備案。后經條奏,正本副本并交內閣,以致本司無全本冊案,無憑稽考,嗣后直省本章除正副本外,亦照各部院之例,隨本開具揭帖,送司存案。”
    清代揭貼款式與題本大致相同,通用白紙折,每幅為高24 cm ,寬12cm,篇幅長度依題本字數多少來斷幅。唯將首幅上的“題”字改為“揭”字。將文中“具題”字樣均改為“具揭”字樣。正文首書其式首稱:“某官某謹揭為某事云云”,末稱:“為此除具題外,理合具揭,須至揭帖者”,后書某年某月日。并押官衙印信關防。
2、近代:
《察世俗每月統記傳》:1815年8月5日由傳教士威廉•米憐始辦于馬六甲的一份中文月刊,揭開了近代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的第一頁。其性質是一份宗教宣傳性質的期刊,以“闡發基督教義”為根本內容。
《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1833年8月1日在廣州創刊,是為在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報刊,創辦人和主編是普魯士傳教士郭士立,發表《新聞紙略論》這是我國中文報刊上刊載的第一篇新聞學專文。
《萬國公報》:該刊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創刊的“中國教會新報”,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集資創辦并擔任主筆。后所刊內容以宣傳宗教為主,1874年9月5日,該報自301期改名為《萬國公報》,內容也改以時事政治為主。
《字林西報》:1856年由北華捷報關增出的英文廣告日刊,原名《每日航運新聞》,1862年更名,被視為“英國官報”。1864年7月1日,改組為綜合性日報獨立出版。此時,報館組織以改組為字林洋行,故名曰《字林西報》。
《申報》:1872年4月30日創刊,第5號起出日報。由英國商人美查同伍華德、普萊爾、麥基洛等人合資創辦,最后產權歸美查一人所有。商業化程度高,以營利為目的。《申報》的辦報方針“凡國家之政治、風俗之變遷,中外交涉之要務,商賈貿易之利弊,與夫一切可驚可鄂之可喜之事,足以新人聽聞者,靡不畢載”,還向社會征集“天下各名區竹枝詞及長歌紀事”等各類稿件;重視刊載文藝作品;1884年增辦中國第一份時事畫報《點萬齋畫報》,1872年出版中國第一份文藝期刊《瀛寰瑣記》,1876出版了中國最早的白話通俗副刊《民報》。我國近代報刊的新聞、言論文藝副刊、廣告四要素,《申報》已完全具備。《新聞報》;
《時務報》: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創刊,他打響了維新運動東山再起第一炮,梁啟超人總撰述,汪康年任總經理。
《國聞報》:1897年10月26日創刊于天津,主要創辦人是我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報刊活動家和翻譯家嚴復,是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在華北的重要輿論陣地,也是維新派創辦的第一份日報,新聞多而快,論說鼓吹維新,猛烈抨擊科舉制度和封建和封建君主制,還辦有副刊《京報》,旬刊《國聞匯編》。
《知新報》:是維新派在華南地區的重要輿論陣地,1897年2月22日在澳門創刊,康廣仁任主編,鉛印,1901年停刊;這是維新派創辦最早,出版最長的一份報紙。特點:1、敢言《時務報》之不敢言;2、有助于多識,了解各式信息。
《清議報》:1989年12月23日在日本橫濱創刊,主編梁啟超。協助其從事編撰工作的有麥孟華、歐榘甲等。它是戊戌政變后保皇會在海外創辦的第一個機關報。其四個特點是倡民權、衍哲理、明朝局、勵國恥。“主持清議、開發民智”為辦報宗旨。1901年12月21日,《清議報》出版第100冊后,因報館失火停刊。
《新民叢報》:1902年2月8日在橫濱創刊,是梁啟超效仿西方大型綜合性雜志創辦的一份半月刊,主編梁啟超。宗旨:在政治上主張走溫和的社會改良的道路;在思想意識方面,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的世界觀。梁寫的大部分文章文字華美犀利,感情飽滿,進一步發揮“時務文體”的優點,給讀者較強的感染力,人稱“新民文體”。
《中國日報》:1900年1月25日創刊于香港,是興中會創辦的第一份機關報,也是中國最早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報紙。其主要宣傳內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賣國罪行,宣傳反清革命和資產階級民權思想。二是與保皇派報刊進行論戰。該報規模較大,同時出版《中國旬報》,該刊還曾設專載小品的欄目“雜俎”專欄,第11起改名為《鼓吹錄》。1901年2月《旬報》出37期停刊。
《民報》:1905年11月26日在東京創刊。宣傳“三民主義”的政治綱領是民報的辦刊宗旨,孫中山親自撰寫該報的發刊詞中,第一次將其革命主張概括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后被簡稱為“三民主義”。
《神州日報》:1907年4月2日,《神州日報》在上海租界創刊。這是中國近現代革命黨人在國內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日報。該報由于右任、葉仲裕、汪彭年、楊篤生、汪允中等人發起捐資集股創辦,曾經得到孫中山和留日革命學生以及中國公學、健行公學、愛國女校等上海教育界及張騫等名流的支持。   該報起初已于右任為經理。楊篤生為總主筆,主張以婉轉的語言和借助“有聞必錄”等手法,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抨擊清政府的專制腐敗,報道革命黨人的反清起義,宣傳民主革命,從而彌補了自《警鐘日報》停刊后上海革命報刊宣傳的空白,受到進步和革命人士的歡迎,發行量也很快過萬份。 然而,幾個月后因為于右任和楊篤生的相繼離去,《神州日報》的革命色彩也隨之大大減弱,之后幾易主筆,報紙的政治立場也隨之搖擺不定,又加之戰火、政權更迭等諸多外力附加其上,所以屢屢被迫停刊又易地復刊,現在可見的最后一期是1946年12月出版的8745號,最終停刊日期不祥。
《大江報》:前身《大江白話報》,1910-12-14,詹大悲創辦。1911-7-17發表的時評《亡中國者和平也》(何海鳴撰寫)和7-26發表的評論《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黃侃撰寫,署名“奇談”)。這兩篇短文,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國社會已病入膏肓,非有極大之震動,極烈之改革,不能救中國,認為只有“大亂”(即革命)才是拯救中國的唯一途徑。文章發表后,湖廣總督瑞瀓極為震怒,立即以“淆亂政體,擾亂治安”的罪名,派軍警于8月1日查封《大江報》館,逮捕詹大悲,何海鳴聞訊后自動投案。輿論嘩然,懾于民憤,不得不從輕判處詹、何二人。
《大公報》: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創刊。創辦人英華,其辦報宗旨是在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在政治上大公報主張要變法維新,保皇立憲。?特點:1、刊登有益于“國是民意”的文章,刊登有裨于“人心學術”的文章,及時刊載迎合市民的低級瑣事(評論特色);2、以其報風嚴肅,且具有“敢言”“替勞苦大眾說話”的特點;3、重視評論工作,設立《論說》欄目,評述國家大政方針,抨擊貪官污吏,呼吁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并常發表一些帶有評論、思想漫談性質的文字,該報要求民族獨立,反對外國侵略,具有強烈的愛國熱忱。《京話日報》:
《東方雜志》:1904年3月11日創刊于上海,以“啟導國民、聯絡東亞”為宗旨。1948年12月停刊,歷時45年,是中國近代出版時間最長的大型綜合性文摘月刊。
時務文體::“時務文體”是維新派創造的新型的報章文體,其特點是半文半白,平易暢達,筆鋒常帶感情,有時還加以口語和外來語。這種文體在梁啟超《時務報》上運用得最好,故被人們稱為“時務文體”,后來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運用得更加熟練,又被稱為“新民文體”。
蘇報案:1896年6月26日,創刊于上海,創辦人胡璋,原為“日商”報紙,1900年《蘇報》由陳范當館主,開始具有進步的政治傾向,愛國學社成立后,《蘇報》與該社聯手,這時,《蘇報》成為革命組織愛國學社的言論機關。《蘇報》在章士釗主持下,革命言論達到最激烈程度。引起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的驚恐與忌恨。派人包圍《蘇報》館和愛國學社。后鄒容被迫害致死。章太炎出獄后,東渡日本,擔任同盟會的《民報》主編
癸丑報災:1913年3月,袁世凱派人暗殺宋教仁。國民黨系統報刊連續報道真相,聲討袁世凱。袁世凱乘機對新聞出版事業進行摧殘。到1913年,辛亥革命前后發展起來的500多種報刊,只剩130種。這一年是癸丑年,故稱“癸丑報災”。
《大清報律》:1908年1月16日由清政府的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參考日本的新聞執法擬定的一部新聞法草案。3月14日奉旨頒行。1910年,清政府民政部再次修訂。1911年1月29日,改稱為《欽定報律》。
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臺:1923年初,美國人奧斯邦創辦的中國無線電公司與英文《大陸報》合作,辦起“大陸報——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臺”該臺呼號XRO,這是外國人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座廣播電臺。
哈爾濱廣播無線電臺:1926年10月1日,哈爾濱廣播電臺開始廣播,呼號XOH(1920年1月1日改名為COHB),這是我國政府自辦的第一座廣播電臺。
3、現代:
《新青年》:(第一卷名為《青年雜志》)1915年9 月15日創刊于上海。它的出現標志著 新文化運動的開始。它代表現代報刊的開始。敬告青年》: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的,帶有發刊詞性質的綱領性政論,針 對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縛,在新文化運動中,《新青年》成為主要陣地。從創刊到1922 年7 月止,共9 卷。陳獨秀主編。
《每周評論》:1918年與李大釗等合辦《每周評論》,1918年1 月,第4 卷第1 號開 始,實行輪值主編制。主編人有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胡適,李大釗,沈尹默等。
《湘江評論》: 1918年7月14日,《湘江評論》在長沙創刊。創刊號上的宣言署名毛澤東,號召"由強權得自由",主張以平民主義(德謨克拉西)來打倒強權。主張徹底研究學術,努力追求真理;群眾聯合,向強權者持續的"忠告運動",實行"呼聲革命"。   宣言指出:什么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李大釗認為是全國最有份量、見解最深的刊物。《晨報》說它"魄力非常充足"。《湘江評論》每周1張4開,約12000字,"以宣傳最新思潮為主旨",深受讀者歡迎。第2期署名"澤東"的《民眾的大聯合》一文,介紹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指出改造中國社會的根本辦法在于民眾的大聯合。8月上旬,軍閥張敬堯派軍警查封湖南學生聯合會和《湘江評論》。
《天津學生聯合匯報》:中國天津學生聯合會機關報,日報,1919年7月21日創刊,主編周恩來。該報設有“主張”、“時評”、“新思潮”、“新聞”、“國民常識”、“函電”、“文藝”、“翻譯”等8個欄目。其宗旨是:宣傳新思潮,報道與評論國內外時事和全國學生運動,指導革命青年學生的反帝反軍閥的斗爭。周恩來為創刊號寫了社論《革新,革心!》,9月21日,該報出至第62號,受到北洋軍閥警察廳的干涉而停刊。10月7日,該報以3日刊形式復刊,其宗旨是:集世界大事作有系統的記載,引著國人注重世界大局的潮流,選錄翻譯各種有關世界新潮流的討論和主張,供給現在正求解放的中國。在五四運動高漲時期,該報最高發行量達到2萬份。1920年初,該報停刊。
《向導》:是中共中央第一個政治機關報。 1922年上海創刊。1927年停刊,共出201 期。是時事政治評論性的周報。在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領導 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編,《向導》集中宣傳黨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綱領——打倒帝國主 義,打倒封建軍閥,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中國青年》:1923年8 月,團中央決定創辦《中國青年》作為團中央的機關刊物。10月, 《中國青年》在上海創刊。惲代英、蕭楚女、李求實等先后擔任主編。經常發行1 多份,最多時2 萬份, 1927年10月停刊。
《政治周報》:(1925.12.5 —1926.6)國民黨中央機關報,創刊于廣州,由毛澤東籌辦 并任第一任主編,并撰寫發刊詞《< 政治周報> 發刊理由》。第5 期起,沈雁冰、張秋人接任主編。注重用事實說話,通過大量事實報道和評論,揭露國民黨右派勾結帝國主義和軍閥勢力的陰謀活動,揭示右派分裂的必然性,反擊敵對新聞工具的反革命宣傳,為維護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和鞏固廣東民主革命基地,發揮了重要作用。每期發行數達4 萬份。共出14期。
《熱血日報》:(1925.6.4—1927)是中共為加強五卅運動的宣傳專門出版的,是中共創辦的第一張日報,共出刊24號。是一張4 張4 版的政治性報紙。具有通俗化、群眾化的特色,主編瞿秋白
《布爾塞維克》:1927年10月在上海出版,中共中央政治理論機關刊物,組成由瞿秋白任 主任的編委會。為了迷惑敵人的視線,躲避國民黨的查禁,《布爾塞維克》采取了偽裝封面和目錄及化 名出版。1932年出至第五卷第1 期停刊,共出52期。
《紅色中華報》《新中華報》:作為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的機關報,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創刊,1934年 10月長征開始,同年3 月《紅色中華》報出至第240 期,暫時停刊。1935年在陜北瓦窯堡復刊,第325 期改名《新中華報》。《紅色中華》報初為周刊,后改為三日刊、雙日刊。
《解放日報》::1941年抗戰時期在延安創刊的中共中央的機關報。它是在抗日民主根據地 出版的第一份鉛印對開大型日報,也是抗戰到解放戰爭初期革命影響最大的報紙。該報在整風改革中走 在了新聞界改革的最前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決定,將《新中華報》、《今日新聞》合并,出版《解放日報》。《解放日報》的第 一任社長是博古(秦邦憲),以后是寥承志。歷任總編是楊松、陸定一、余光生。
《新華日報》: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的機關報。1938年1月11日在漢口出版。同年10月25日遷往重慶。1947年2月28日被國民黨封閉。主編潘梓年。
新記《大公報》:1902年創辦于天津,由英斂之主持。該報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由英斂之主持,是張宣傳改良思想,主張君主立憲的報紙。以敢言、嚴肅、非牟利為標榜,揭露時弊,成為北方地區著名報紙。第二階段由王郅隆接辦,變成一張接近皖系軍閥并有親日傾向的報紙。第三階段由新記公司接辦,發展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大報。1926年由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合作創辦,提出“不黨、不私、不賣、不盲”的辦報方針。第四階段成為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報紙。目前,《大公報》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為我國出版時間最長的中文日報。
“誠言”事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專門成立“出版處”,編印出版《誠言》,出過 3 期,共散發和張貼110 萬份。群眾把宣傳品上的“誠言”涂改為“謠言”、“賊言”等,上海《申報 》和《新聞報》刊登《誠言》。引起上海人民的極大憤慨。在愛國力量的輿論壓力和說服下,《申報》 刊登向全國人民道歉的啟事。 “《誠言》事件”,標志著帝國主義報刊欺騙宣傳的再次破產;同時也說明,中國任何報刊都 必須堅持反帝、愛國的方向,否則必將為人民群眾所唾棄。
延安新華廣播電臺:1940年12月30日,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 播電臺開始播音,呼號為XNCR. 這是中國無產階級廣播事業的開端,是當時抗日根據地新聞事業發展中 的一個重大事件。這也成了人民廣播事業誕生的紀念日。該臺創辦的過程充分體現了艱苦奮斗的精神。
史量才之死:1934年11月13日下午2時許,在滬杭公路海寧縣附近,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謀殺案。被害者是名聞海內外的《申報》老總史量才。《申報》處處和蔣介石唱對臺戲,是蔣介石向戴笠正式下達了對史量才“秘密制裁”的命令。
《新生》事件:1934 年2 月,《新生》周刊創刊,杜重遠任編輯兼發行人。它重新舉起抗日的火炬,實際上是《生活》的繼續。1935年5 月,《新生》刊載《閑話皇帝》一文,泛論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說到現階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無實權。日本駐滬總領事向國民黨政府提出強烈抗議和無理要求。國民黨政府當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處主編杜重遠徒刑一年零兩個月。國民黨中央還電令其各級黨部及新聞出版界,加緊查禁抗日言論,取締抗日運動。這就是中日反動派合伙制造的“《新生》事件”。
拒檢運動:抗戰勝利后,國統區新聞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爭取新聞自由的浪潮。其中以1945年八九月間發起的“拒檢運動”聲威最大。8 月7 日,重慶國訊書店在其他進步出版社機構的支持下,不顧國民黨當局審查而自行出版了黃炎培撰寫的《延安歸來》一書,揭開了“拒檢運動”的序幕。重慶16家雜志社拒檢聲明一發表,立即得到了整個文化界的支持與響應。9 月1 日記者節這天,重慶《新華日報》發表社評《為筆的解放而斗爭》。此后,由重慶出版界發起的拒檢運動擴展到成都,并由出版界擴展到新聞界。拒檢運動的興起與發展,使國民黨當局陷入被動局面。為了緩和國內外矛盾,國民黨當局被迫于宣布自10月1 日起廢止戰時新聞檢查制度,但留了一個尾巴,即收復區在軍事行動尚未完成以前除外。至此,拒檢運動獲得了巨大的勝利。
《中央日報》:1926年在廣州籌辦,1927年3月在漢口創刊,國民黨中央機關報中文版英文版各日出一大張。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孟余兼任社長,在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的影響下曾為國民革命做積極的宣傳,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后,反共擁蔣。后停刊至1928年在上海再次出版,后又在南京出版。
中央廣播電臺:“中央廣播電臺”(簡稱“中央臺”)1928年在南京建立。1932年11月該臺的發射功率由 500 瓦增加為75千瓦,呼號改為XGOA. 1932年南京的《中央日報》、中央通訊社和中央廣播電臺等中央宣傳機構均有改革。
中央通訊社:1924年成立于廣州,1927年5月遷南京,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主管,由蕭同茲為社長,中央社實行“工作專業化”、“業務社會化”、“經營企業化”的方針在各大城市和省會城市設立分社或通訊員辦事處,基本上建立了覆蓋全國的通訊網,壟斷了國內新聞來源。還收回了外國通訊社在華的直接發稿權,同路透社、美聯社、哈瓦斯社等外國通訊社簽定了交換新聞合同,從而壟斷了國際新聞來源。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我國的國家廣播電臺。它的前身是延安新華廣播電臺,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創辦。1949年12月5日,由北平新華廣播電臺改名為中央人了廣播電臺。
新華社:紅色中華社:簡稱“紅中社”,是中央工農民主政府主辦的一個新聞機構,1931年11月成立于江西瑞金。紅中社的新聞廣播呼號是CSR.1931年11月7 日這一天,就被定為“新華通訊社”誕生的紀念 日。1937年1 月,“紅中社”改名“新華社”后,仍舊使用這一呼號。

二、簡答題:
1、        近代:
簡述王韜的報刊思想及《循環日報》基本情況?1874年、香港、王韜創辦并任主筆,早期國人自辦報紙中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的報紙。 是我國近代第一家鼓吹變法自強的報紙;以“強中以攘外,諏遠以師長,變法以自強”為宗旨,要為振 興中華、抵御外敵而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是一張以政論為靈魂的報紙。王韜:1857年參加《六合叢報》的編輯工作,是他報刊活動的開始。1864年兼任《近事編 錄》的編輯工作。 1874 年創辦《循環日報》。 是近代報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報刊政論家,他的政論反帝愛國,昌言變法, 短小精悍,深入淺出,富于感情,后來被發展為一種新的報章文體,后發展于梁啟超,對當時的文壇和以后的維新派領導人影響較大。他的部分政論文章后收編為《弢園文錄外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報刊政論文集。他關于辦報的言論代表了維新變法前報刊理論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報刊理論的基石。
《中國日報》的基本情況?1900年1 月5 日在香港創辦,孫中山選擇香港作為辦報的基地。陳少白主編,興中會創辦的第一份機關報,中國最早宣傳資產階級革命的報紙。早期宣傳愛國救亡,后期大力宣 傳三民主義。該報不僅是革命黨人在港重要的輿論陣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動的重要場所,1913年被袁世凱查封,它對革命派的輿論宣傳做出了很大貢獻。 《中國日報》早期宣傳內容:①揭露和聲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賣國罪行,宣傳反清和反對封建制度;②宣傳資產階級的民權思想,介紹英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贊美民主共和,號召 人民起來爭取民主自由;③報道革命黨人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宣傳聲援義和團反帝反侵略的行動;④ 宣傳反帝救亡,譴責八國聯軍侵華、荼毒京津的罪行,號召人民起來救國;⑤批判資產階級保皇派。《鼓吹錄》中國最早的文藝副刊之一。《中國日報》特點:不僅是革命黨人的輿論宣傳陣地,也是他們的重要活動據點,這種既 是輿論機關又是聯絡機關的組織形式,后為多家革命派的報館所繼承。
何為“豎三民”?同盟會成立后,為了宣傳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國內創辦了大批報刊,在上海影響較大的是于右任創辦的幾家報紙。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創辦《民呼日報》。該報以“為民請命”為宗旨,革命色彩鮮明,內容以報道災荒為重點,大量揭露清廷統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實,出版92天后被封。20余天后,于右任又創辦了《民吁日報》。該報內容與風格和前者一脈相承,集中報道并聲援正在開展的抵制日貨的運動。后因盛贊刺殺伊藤博文的愛國志士安重根,出版一個月后被封。一年后,于右任創立《民立報》,得到孫中山大力支持,成為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機關報,是辛亥革命時期國內最有影響的革命報紙。該報重點宣傳“三民主義”,公開預言革命勝利的到來。《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都用“民”字打頭,創辦時間相銜接,風格和基調協同,被人稱為“豎三民”。“豎三民”在上海地區為革命派的輿論宣傳作出了很大貢獻。
早期留日學生的革命報刊活動基本情況?
民國初期報業出現的短暫繁榮的表現和原因是什么?中華民國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通過立法手段建立起的自由新聞體制一是將言論出版自由的原則載入國家的根本大法中,二是頒布有利于新聞事業發展的法律、法令促進新聞事業的繁榮。三是廢止亡清限制言論出版自由的舊法規,頒布促進新聞事業的新法令。上述法律、法令確立了以言論出版自由為本的新聞內法制原則,標志著自由新聞體在中國的形成。“暫行報律”事件: 1912 年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制定了《暫行報律》。基本內容:①出 版報刊必須履行登記手續;②“流言煽惑,關于共和國體有破壞弊害者”應受懲處;③“調查失實,污 毀個人名譽者”應受處罰。后引起上海報界和章太炎反對,孫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銷《暫行報律 》。“暫行報律”事件反映了孫中山的尊重輿論和辦事策略,也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派內部的矛盾 與斗爭。 1912年3 月12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具有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中規定 :“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人民群眾的言論出版自由,第一次載入了國家根本大法。自由新聞體制確立后,新聞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有人把武昌起義后的半年稱為“報界的黃金時代”全國的報紙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總銷數達4200萬份。
黃遠生提出的新聞記者的“四能”主要指什么?黃遠生對新聞記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
邵飄萍的主要新聞活動?我國不可多得的“新聞全才”。早在學生時代就被聘為《申報》通訊員;1911年協助創辦《漢民日報》,兼任《浙江軍政府公報》,從此開始職業報人生涯。日本留學期間,在東京創辦東京通訊社。1916年回國后,受聘于《申報》、《時報》和《時事新報》,撰寫時評。袁世凱死后,《申報》聘他為特派駐京記者,期間為之撰寫的《北京特別報道》很受歡迎。1916年在北京創辦新聞編譯社。1918年在北京創辦《京報》,自任社長,以“鐵肩棘手”為座右銘。同時他還兼任北大新聞研究會導師。他最擅長新聞采訪,所著《實際應用新聞學》是我國最早的新聞采訪專著之一。這一時期負有盛名的新聞記者還有劉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張季鸞等人。 1917年11月10日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第三天,(最早)北京《晨鐘報》(李大釗)、上海 《民國日報》等報紙就以大字標題報道了這個消息。

2、現代
《新青年》對新文化運動的主要貢獻是什么?《新青年》:(第一卷名為《青年雜志》)1915年9 月15日創刊于上海。它的出現標志著 新文化運動的開始。它代表現代報刊的開始。《新青年》在新文化運動上中主要的宣傳貢獻有以下三個方面:①批判封建的舊道 德,抨擊尊孔復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新道德新思想。②提倡科學、反對迷信。③發起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
《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哪些?他們的代表文章是什么?《新青年》:(第一卷名為《青年雜志》)1915年9 月15日創刊于上海。它的出現標志著 新文化運動的開始。它代表現代報刊的開始。陳獨秀:《敬告青年》、《駁康有為致總理書》、《憲法與孔教》、《袁世 凱復活》、《復辟與尊孔、《偶像破壞論》、《文學革命論》;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雙簧戲”;李大釗:《青春》、《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魯迅:《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小說。

《向導》的創辦和主要內容是什么?《向導》是中共中央第一個政治機關報。 1922年上海創刊。1927年停刊,共出201 期。是時事政治評論性的周報。在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領導 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編,《向導》集中宣傳黨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綱領——打倒帝國主 義,打倒封建軍閥,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向導》用大量事實報道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分析,揭露貧窮落后、戰亂不安的根源,明確 指出打倒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務之一。 《向導》注重開展反對帝國主義新聞侵略的宣傳斗爭,大力進行了打倒封建軍閥的宣傳,還批 駁了各種錯誤思想和主張。 《向導》經過兩年多持之以恒的宣傳,終于使“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口號深入人 心,成為全國人的政治常識。中共“四大”評價指出:在中國民族革命運動中,《向導》“立在輿論的 指導地位”。它的發行數量由開始的二三千份很快增至2 萬份、4 萬份,最高達10萬份。讀者贊揚《向 導》的創辦是中國“二千年來歷史上破開荒的榮譽作業”,稱贊《向導》是當時中國新聞界中“真敢替受壓迫的工農階級呼冤而確能指示民眾以革命大路的”惟一報紙,把《向導》看做是“黑暗的中國社會 的一盞明燈”。
《中國青年》的創辦和主要宣傳內容?1923年8 月,團中央決定創辦《中國青年》作為團中央的機關刊物。10月, 《中國青年》在上海創刊。惲代英、蕭楚女、李求實等先后擔任主編。經常發行1 多份,最多時2 萬份, 1927年10月停刊。在大革命時期,《中國青年》是辦得最出色、影響很大的刊物之一。 《中國青年》的宣傳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答:①幫助青年正確對待學習、工作、生活,引導 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②評述時事政治,幫助青年正確認識國內外形勢,提高覺悟。 ③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批判各種侵蝕青年的反動、錯誤思想。
蔡和森、瞿秋白、惲代英、肖楚女的報刊活動和貢獻?蔡和森:湖南湘鄉人,1918年同毛澤東等在長沙組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后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向導》的第一任主編,有很高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能抓住重要的實際問題,提高到理論高度來分析,具體生動地宣傳當的綱領和政策。于1925年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會議,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到廣州,被反動軍閥殺害。瞿秋白:1919年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和鄭振鐸等創辦《新社會》旬刊。從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 堅持在蘇聯采訪活動兩年,辛勤采寫了《共產主義之人間化》等數十篇新聞、通訊,發表在兩報上的有 五十多篇,他還寫了著名散文集《俄鄉紀程》、《赤都心史》等書。瞿秋白在蘇俄期間,于1922年加入 了中國共產黨,脫離了與《晨報》、《時事新報》的關系,“五卅”時編輯《熱血日報》。是我國最早的無產階級新聞記者。惲代英: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杰出領導人、報刊宣傳活動家。五四運動 后在武漢創辦工人和補習學校,開設利群書社,編輯《學生周刊》和《武漢星期評論》。1921年參加共產黨,1923年當選為團中央委員,擔任團中央宣傳部長兼《中國青年》主編。作為《中國青年》的創辦者、首任主編、主要撰稿人,惲代英勤奮寫作,精心編輯,還親自處理讀者來信。發表文章百余篇、通 信四五十封。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國青年》的文風,就是:熱情加說理。既洋溢著革命激情,又有求實 精神。他一生從事報刊宣傳活動16年,主編和參與編輯的報刊有10余種,撰發報刊文章500 篇,他具有 豐富的報刊工作經驗,對早期中共黨報思想理論建設做出了貢獻。 蕭楚女:1925年在上海參加團中央工作,擔任《中國青年》編輯,主持《新刊批評》專欄。 1936年協助毛澤東編《政治周報》,1927年廣州“四一五”政變中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其文情理交融、 分析深刻,感人至深。他還長于論辯,寫有著名長篇論著《顯微鏡下之醒獅派》、《國民革命與中國共 產黨》等。青年讀者稱他為“真理的戰士”、“革命的煽動家”。
五四運動時期新聞傳播事業重大改革(同問答題)
《新華日報》創辦經過,堅持斗爭的情況和意義?(同問答題)
上海“孤島”時期緝捕新聞界的斗爭?從1937年11月12日中國軍隊從上海撤出到太平 洋戰爭爆發之前,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領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稱為“孤島”。愛國的中國新聞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借用外國人的名義,創辦了一批中文抗日報刊。這種報刊聘請外 國商人擔任發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新聞檢查和租借當局的阻撓,繼續進行抗日宣傳。這種掛出洋人旗號的做法,被稱做辦“洋旗報”。其中最有影響的是《譯報》、《每日譯報》、《導報》和《文匯報》等。也被稱為“三朵花”。 《文匯報》,1938年1 月25日創刊。創辦人是愛國人士嚴寶禮等人。 那時被通緝的報人達43人,被襲擊暗殺的報人有10人。 1939年5 月,敵偽特務機關以“中國國民黨鏟共救國特工總指揮部”名義,向各家抗日報刊的主持人、編輯、記者分別投寄恐嚇信,聲言如“冥頑不靈,仍然抗日”,“即缺席判以死刑”。“孤島”“洋旗報”:愛國的中國新聞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借用外國人的名義,創辦了一批中文抗日報刊。這種報刊聘請外國商人擔任發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新聞檢查和租借當局的阻撓,繼續進行抗日宣傳。這種掛出洋人旗號的做法,被稱做辦“洋旗報”。
反“客里空”運動的經過和意義?1947年6 月起《晉綏日報》認真檢查了新聞報道工作中右的傾向和存在的新聞失實問題,采用在報紙上公開進行批語與自我批評的方式,發動群眾揭露假報道,維護新聞真實性原則,反對“客里空”。“客里空”是一些不真實新聞的代名詞。反“客里空”運動的經過、收獲:在土地改革初期,實際工作中宣傳地主擁護土改,一派“和平”土改的虛幻景象。《晉綏日報》首先認識錯誤并予以糾正。《晉綏日報》采用在報紙上公開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發動群眾揭露假報道,發動群眾揭露假報道,維護新聞真實性原則,反對“客里空”。新華社發表署名總社編輯部的專論《鍛煉我們的立場與作風──學習< 晉綏日報> 檢查工作》。9 月1 日,新華社又發表社論《學習< 晉綏日報> 自我批評》。后各個解放區的新聞界普遍展開反對“客里空”的運動。這場運動發揚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檢查、糾正了新聞報道失實現象,維護了新聞真實性原則;克服了土改宣傳中的右的傾向,改造了新聞工作者的立場與作風,提高了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質。
毛澤東的《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的內容與意義?1948年4 月,毛澤東接見了《晉綏日報》編輯部人員,在聽取報社工作匯報后作了重要談話,即著名的《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毛澤東的講話,對包括《晉綏日報》在內的解放區新聞工作中經歷的兩條戰線的斗爭作了全面總結。毛澤東的講話,精辟地闡述了無產階級黨報理論的幾個基本問題:①關于無產階級黨報的作用與任務,毛澤東指出:“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②關于辦報的路線與方針,毛澤東指出:“我們的報紙也要先靠大家來辦,靠 全體人民群眾來辦,靠 全黨來辦,而不能只靠 少數人關起門來辦。”③關于無產階級黨報的風格,毛澤東指出:“我們黨所辦的報紙,我們黨所進行的一切宣傳工作,都應當是行動的,鮮明的,尖銳的,毫不吞吞吐吐的,這是我們革命無產階級應有的戰斗風格。”④關于黨報工作者的學習與修養問題,毛澤東認為:“報紙工作人員為了教育群眾,首先要向群眾學習”。
劉少奇《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的內容與意義?1948年9 —10月間,中共中央在西柏坡舉辦由華北人民日報社、新華社華北總分社的部分記者參加的學習班。10月2 日,劉少奇親自去學習班作長篇講話,即著名的《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劉少奇在講話中表達了黨中央對新聞工作的重視,為新聞工作者適應新的形勢、完成新的任務提出了明確的努力方向。一是深刻闡明了新聞工作的作用與任務。 二是提出了黨和人民的新聞工作者必備的四個條件:“第一要有正確的態度,第二必須獨立地做相當艱苦的工作,第三要有馬列主義理論修養,第四要熟悉黨的路線和政策。”劉少奇提出了黨和人民的新聞工作者必備的四個條件:答:第一要有正確的態度,第二必須獨立地做相當艱苦的工作,第三要有馬列主義理論修養,第四要熟悉黨的路線和政策。
新聞界反右斗爭的影響和教訓。反右派斗爭的擴大化和“大躍進”違背經濟規律的失誤,給新聞事業帶來了嚴重的沖擊。那個年代,報紙由于身陷狂瀾,推動了當時的社會運動。
臺灣“報禁”的基本情況。蔣介石自1950年元月起在臺灣全省實行“戒嚴”。為了鞏固其獨裁統治,臺灣國民黨當局在“戒嚴”期間嚴格控制和限禁新聞事業,嚴格地阻礙了臺灣新聞事業發展。“報禁”就是1951年開始,蔣介石集團實行的“限證”、“限張”、“限印”政策。1952年至1988年,臺灣處于長達三十多年的“報禁”時期。
三、問答題:
1、        近代
怎樣評價19世紀末外國人的在華辦報活動?這一階段外國人在中國從事報刊活動的主要特點(宗教色彩濃,外文報公開宣傳殖民政策,以侵略者態度和語調議論中國各種現象。清朝閉關政策,外國人不能在中國活動,故報刊傳播范圍小,中文報刊出版中心在馬來半島,外文在香港、澳門、廣州){1)目的征服中國人心- 從宗教宣傳到”知識炮彈“。2 盡量做到中國化。3}出現由宗教性向非宗教性報發展趨勢}.
維新派在國內創辦的主要報刊有哪些?主要的創辦者各是誰?《萬國公報》京師強學會成立后,在1895年將〈萬國公報〉改名<中外紀聞〉并作為強學會的機關報, 梁啟超、汪大燮主編;《時務報》:1896年在上海創辦,梁啟超任總編輯;維新派在華南的重要輿論陣地:《知新報》。澳門創辦,由康有為胞弟康廣仁任總經理。 維新派在華中的重要輿論陣地:湖南的《湘學新報》、《湘學報》、《湘報》(主要撰稿人:唐才常、譚嗣同)唐才常主 編。 《湘學新報》湖南維新派創辦的第一份報刊,在長沙創辦、唐才常、陳為鎰先后主編。;《國聞報》:北方維新派最重要的輿論陣地。它是維新派創辦的第一家日報。1897年嚴復 創辦。
鴉片戰爭前外國人的華文報刊活動有哪些?近代化報刊在中國的出現是和外國的入侵同時開始的,最早的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報刊和最先在我國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報刊,都是外國人首先創辦的(中國新聞史上通稱為外報)。外國人在中國辦報的目的(以傳教為名,入侵中國宣傳)。1815──1842年是近代外國人在中國辦報的第一個階段。這一階段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報刊。1815年在馬六甲創刊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是歷史上的第一份中文的近代化報刊。它的出版發行情況(七年之久),它的創辦人和主要編輯人員,它的內容和特點(“宣傳‘神理’,介紹基督教教義和《圣經》文章、介紹各國情況和科學知識──神賦予。略帶文言成分的白話文寫作,有評論、記敘文、故事、詩歌,還用對話體、章回體。木板雕印,中國書本式,每月一期,免費)。1827年在廣州創刊的第一家英文《廣州紀錄報》(英煙商馬地臣辦。商業消息,貸物行情,輪期)和1832年在廣州創刊的英文《中國叢報》(這一時期最長-20年,內容最豐富,影響最大外文報,對中國介紹詳,受英美政府重視)。(第一家外文報刊《蜜蜂華報》──澳門教會領導人,周刊)這一階段在中國從事辦報活動的幾個有影響的外國人:馬禮遜(精通中文的英傳教士,第一個創辦近代中文報外國人,在馬六甲《察》,廣州主編《廣州紀錄報》和《中國叢報》中《京報》分析是最早研究中國報刊史文章)、米憐(馬助手。《察》主編撰稿人,提出寫作四原則,文章要短、通俗易懂、流暢生動)、郭士立(1833廣州,宗教、道德、科學為基本內容最早采用《京報》材料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家中文報)、裨治文(美國派的第一個新教傳教士,《中國叢報》編輯)。這一階段外國人在中國從事報刊活動的主要特點(宗教色彩濃,外文報公開宣傳殖民政策,以侵略者態度和語調議論中國各種現象。清朝閉關政策,外國人不能在中國活動,故報刊傳播范圍小,中文報刊出版中心在馬來半島,外文在香港、澳門、廣州){1)目的征服中國人心-從宗教宣傳到“知識炮彈”。2盡量做到中國化。3}出現由宗教性向非宗教性報發展趨勢}。
鴉片戰爭后外國人在華的報刊活動有哪些?鴉片戰爭后,中國門戶洞開,外國人在華的辦報活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19世紀末,外國人在華辦報的數字已經接近200種。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外國傳教士主辦的。幾家主要的由外國傳教士出面創辦的中文報刊:《遐邇貫珍》(屬教會報,但篇幅最多的是時事政治新聞和評論、商情、科學文化)、《六合叢談》(上海第一家中文近代報英辦,1857月刊)、《中西聞見錄》(主要介紹科學文化知識,宗教文字不多)、《益聞錄》。教會出版機關廣學會的成立。廣學會機關報《萬國公報》(前身《中國教會新報》美傳教士林樂知自費創辦的中文周刊,1868年9月5日創刊上海)的創刊。它的主要內容(以時事政治為主的綜合性期刊,宗教宣傳少。為帝侵略辯是對中“幫助”,介紹“西學”,鼓吹中國“變法”-《新政策》),它的編輯出版情況和它的社會影響(綜合性時事刊物,發行網遍及政府教育機關,達4萬份,士大夫和知識分子中影響大),它的主要編輯撰稿人:林樂知和李提摩太。對《萬國公報》這一類外國傳教士創辦的報刊的分析和評價。(不象以往熱衷于“闡發基督教義”,而是大幅度增加時事政治,評論中國時政,推進不平等貿易、商業新聞和評論,廣告多了。表明傳教和辦報是為推行殖民政策服務,目的使中國殖民地化,成為西方資傾銷商品場所,使清朝成資國家附庸。)
傳教士的華文報刊活動有哪些? 鴉片戰爭后,外國人在香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投資創辦了一批營業性的中文日報。這些日報以中國讀者為主要對象,標榜“替中國人說話”,實際上時時維護外國資本家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幾家主要的外資中文日報。它們在當時的影響。《申報》的創刊。它的辦報方針和主要內容(以刊商業新聞為主,也發珍時事政治新聞和評論,刊文藝作品和廣告),它的創辦人和編輯人員。外國人投資創辦的這批中文日報在新聞業務上的改革。它們在中國年代新聞史中的地位和影響(1872年上海,英商人美查合資,后為一人。原名《申江新報》。1949年5月停。1913史量才。最初雙日。大量商業新聞。擠掉《上海新報》:1)立足中國讀者,聘中國人主筆。2)降低售價。3)中國報史上第一次把新聞、言論、副刊和廣告基本要素結合起來,上下層都可讀,注重重大政治新聞,維護殖民利益。4)做好發行。5)不惜工本電報、電話傳消息,廣聘通、記。7)附各種增刊。8)重視經營管理)。(《新聞報》1893年2月英商丹福士,1899轉美商福開森,經濟新聞為主,工商界為對象,重視經營管理,廣告,銷售前列)
鴉片戰爭后外國人在上海的報刊活動有哪些?《申報》的創刊。它的辦報方針和主要內容(以刊商業新聞為主,也發珍時事政治新聞和評論,刊文藝作品和廣告),它的創辦人和編輯人員。外國人投資創辦的這批中文日報在新聞業務上的改革。它們在中國年代新聞史中的地位和影響(1872年上海,英商人美查合資,后為一人。原名《申江新報》。1949年5月停。1913史量才。最初雙日。大量商業新聞。擠掉《上海新報》:1)立足中國讀者,聘中國人主筆。2)降低售價。3)中國報史上第一次把新聞、言論、副刊和廣告基本要素結合起來,上下層都可讀,注重重大政治新聞,維護殖民利益。4)做好發行。5)不惜工本電報、電話傳消息,廣聘通、記。7)附各種增刊。8)重視經營管理)。(《新聞報》1893年2月英商丹福士,1899轉美商福開森,經濟新聞為主,工商界為對象,重視經營管理,廣告,銷售前列)
梁啟超的早期報刊思想?(1 )早期維新派思想家的辦報主張。 從19世紀70年代到甲午戰爭前,早期的維新派的辦報思想主要來自于王韜,鄭觀應,陳熾等人。 康有為的“通時務”、“知新政”是和變法維新相連的;梁啟超在《論報館有益于國是》中把報紙作用概括為“去塞求通”,即廣譯五洲近事,詳錄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載政治學藝要書。 還將其比作人的耳目、喉舌;譚嗣同提出報紙就是民史民口,更有民主民權和言論自由的色彩,這些都 屬于資產階級的新聞思想范疇。早期維新派還帶著濃厚的封建色彩。 (2 )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辦報思想。 梁啟超在海外辦報,新聞思想有所轉變,提出報館的“兩大天職”,即“監督政府”、“向導 作用”。為中國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為后來的中國革命派人士們所借見。 1 :戊戌變法時期,隨著辦報實踐的增多,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志士對報刊的認識不斷深化。 其中闡述最多的仍是報刊對于國家的積極作用,他們將報刊的功能高度民主概括為“通”。可送三方面 論述。第一,維新派極力闡述并努力實踐報刊的“通西情”特別是“通外情”的功能。重視報刊傳播信 息和穩定國家統治秩序的作用。第二,強調并利用了報刊的開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終把開民智作為報 紙的主要任務之一。第三,重視并自覺的運用了報刊開通風氣的功能,即引導輿論的功能。 2 :對報刊性質的認識超出了早期維新派人士的程度。維新派已經把辦報視為為民眾的當然權 力和政治民主的體現,意識到報刊反專制的戰斗作用。 3 :對報章文體報人素質問題發表了見解,提出制定報律的建議。
梁啟超后期報刊思想?戊戌政變后梁啟超在國外辦報的同時借用西方資產階級的政 治理論和新聞理論對他的新聞實踐進行了研究和總結,根據親身的體會,在報刊功能、辦報原則、健全 輿論、宣傳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觀點:第一,提出報館的“兩大天職”,即“監督政府”、“向導作 用”。 第二,提出辦報的四條標準。1 ,“宗旨定而高”。2 ,“思想新而正”。3 ,“材料富二當”。 4 ,“報事確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輿論的主張。報館要造成健全的輿論必須具有五要素:一曰常識;二曰真誠; 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節制。 第四,提出了宣傳的方法。為了提高宣傳效果,梁啟超總結出兩種宣傳方法,即浸潤法和煽動 法。 梁啟超這時的新聞思想是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報刊理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他新聞實踐的概括 和總結,此時他的新聞思想已經進到了資本主義新聞思想體系,為中國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形成奠定了 基礎,也為后來的中國革命派人士們所借鑒。
2、        現代
我國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產生的歷史條件?代表性刊物有什么?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產生的歷史條件、特點?三個歷史條件:1 :共產主義小組創辦的報刊和通訊社宣告我國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誕生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2 :五四運動后,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我國廣泛傳播。 3 :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他們發起組成了共產主義小組,這就為我國 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思想旗幟、編者作者隊伍和組織領導力量等必要條件。 特點:①鮮明的無產階級立場,要“促進國內勞動同胞的團結”,為他們提供階級斗爭的工具。 ②強調理論聯系實際。 ③注意聯系群眾,并在工人中進行組織活動。代表刊物:《新青年》、《每周評論》、《湘江評論》、《天津學生聯合報》、《共產黨》月刊、《勞動界》(上海)、《勞動音》(北京)、 《勞動者》(廣州)
五四運動時期我國新聞事業的重大改革表現在哪些方面?一、自由討論風氣的出現與政論的發展; 二、倡導新文風;《新青年》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使我國報刊文風一新。三、新聞業務的改進;加強記者隊伍的建設,重視直接采訪,迅速報道,國內外消息、通訊比 重增加,出現了一批有價值的新聞作品。四、副刊和雜志的革新; 五、新聞教育和新聞學研究的開端。
范長江在西北采訪的經過及其作品的內容和特點,意義?著名記者。1933年下半年起,開始向平津報紙投寫新聞稿件,1934年底,首次用 “長江”筆名在《北平晨報》署名發稿,并擔任該報特約通訊員。這是他從事新聞生涯的起點。出版《 中國的西北角》一書,第一次真實、公正、客觀地報道了紅軍長征的行蹤和影響。他于1939年加入共產黨,從一個愛國的民主進步記者成為一名自覺為民族和階級利益而奮斗的無產階級新聞戰士。《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危機,國民黨的腐敗,黑暗與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是長江成為名記者的代表作。1936年發表《動蕩中之西北大局》介紹了西安事變的真相和中國共產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在國統區引起很大震動。他的通訊作品以記實的方式談古論今,既有大量的歷史、地理、人文與自然知識,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筆觸生動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廣泛歡迎,他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風格和深遠的影響,為我國新聞通訊寫作提供了新經驗和新樣本,在我國新聞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試評述鄒韜奮的辦報思想及“韜奮精神”的精髓。鄒韜奮從事新聞出版工作長達二十多年,他主編《生活》系列報刊的豐富經驗、辦報思想和優良的工作作風,體現了我國人民新聞工作的優秀傳統。這主要表現在:第一、堅持正確的辦報方向。韜奮主持《生活》周刊,“以讀者的利益為中心,以社會的改造為目的”。 第二、發揚為讀者服務的精神。 第三、倡導創造的精神,辦出報刊的鮮明個性和獨特風格。 第四、推崇“視事業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鄒韜奮1944年病逝,毛澤東題寫挽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
延安《解放日報》在整風運動中是怎樣進行改革的?其成效和意義如何?1942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在全黨范圍內進行了整風運動。抗日根據地當時新聞事業的整風 改革是全黨整風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經過:《解放日報》解決,(1 ):王明錯誤路線的影響。 (2 ):克服國內外資產階級辦報思想和做法對他們的影響。 1942年4 月1 日,《解放日報》改版。它登載了中共中央宣傳部《為改造黨報的通知》。使《 解放日報》能夠成為真正戰斗的黨的機關報。改版前,《解放日報》過量的刊登國際新聞,嚴重脫離了 延安解放區的實際和群眾生活的實際。改版后,第一版主要是反映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要聞版,第二版 是陜甘寧邊區版,第三版是國際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種專論。改革后的版面,把抗日民主根據地新聞 報道提到了首位。 (二)意義:《解放日報》在宣傳黨的中心工作,在聯系群眾,聯系實際方面向前邁進了一步, 從而大大克服了主觀主義和黨八股,加強了報紙的黨性和群眾性。 (三)收獲或成就:改版后的《解放日報》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了宣傳鼓動和組織作用,表現在, ①重點報道了黨的中心工作;②加強了大生產運動的宣傳和軍事宣傳;③加強對敵對思想的批判,成功 地反擊了反共輿論。 對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論基礎,即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進行了深刻的批 判,指出它是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哲學,是極端唯心主義的愚民哲學。 《解放日報》改版:1942年4 月1 日,《解放日報》改版。它登載了中共中央宣傳部《為改造 黨報的通知》。使《解放日報》能夠成為真正戰斗的黨的機關報。改版前的《解放日報》過量刊登國外 通訊社的消息,相當程度上脫離了黨的中心工作,脫離了抗日民主根據地軍民斗爭的實際。 整風改革中《解放日報》提出和解決那些新聞理論問題?《解放日報》在整風改革中,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新聞工作的文件、社論和署名文章,如 (社論)《為改造黨報的通知》、《致讀者》、《新聞必須完全真實》、《黨與黨報》、《政治與技術 》、《本報創刊一千期》、《提高一步》、《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陸定一)(署名文章)等。 對一些重大的新聞理論問題進行了闡述,批判了教條主義和資產階級新聞觀點,主要在以下問 題上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無產階級的新聞思想和新聞理論。 第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50減去30等于多少?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