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歷史上的三大轉折
查看(948) 回復(0) |
|
|
發表于 2010-09-14 21:08
樓主
從1879年馮特創立科學心理學以來,曾經誕生過許許多多的學派,但以下三種學說的提出標志著心理學史上的三次明顯的轉折。
第一次轉折,是1879年 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的世界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它的出現,使當時處于“神學的奴婢、哲學的附庸”位置的思辨的心理學正式納入了科學實驗的軌道,從而使心理學從近代的哲學、生理學、神學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門正式獨立的科學。因此,這第一次轉折可以說是心理研究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歷史轉折。這次轉折,導致了后來眾多心理學派的誕生與空前的繁榮。 馮特的歷史功績,是與心理學歷史上出現的心理科學的獨立、實驗心理學的創立和心理學專業隊伍的建立這三件大事分不開的。馮特使心理學從舊哲學中獨立出來,從此開辟了科學的一個新領域---心理學。他所開展的對感覺、知覺和注意等基本心理過程進行的實驗研究,開創了實驗心理學這個分支科學。馮特在心理科學實踐上的歷史貢獻還在于和用菜比錫實驗室培養了一大批學生,為心理科學的開創及發展造就了一代新人,因此被譽為近代心理第一人. 第二次轉折,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產生。它以完全不同于傳統心理學的新的方法開拓了在它之前的人類科學史上都從未真正觸碰過的另一個嶄新而陌生的領域——無意識領域。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變更了心理學研究的方向,為人們開拓了一個廣闊的心理研究新天地。而且,它的影響也早已超越心理學和精神醫學的界限,而滲透到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考古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藝術、教育學等人文科學之中。因此,這是繼馮特之后的又一次心理史上的偉大變革與轉折。 精神分析理論的提出在當時需要有很大的理論勇氣和無畏精神。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出人的心理變態并不都是由大腦的生理和解剖結構的損害,人的內在心理矛盾沖突也同樣能造成心理異常,這樣使得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從研究過程本身轉向于研究病態表現的動力和內容,他還強調本能沖動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動力;性是人類的一種基本動機,是推動人們心理活動的一種基本動力。這是對當時的構造派心理學和理智主義心理學派的挑戰。他提出心理的“防御機制”的概念,引發了人們對于形形色色的心理現象的深入思考。 第三次轉折,是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等新的科學理論與電子計算機等現代科學技術與心理學的滲透結合而引起的心理學大變革。這一變革產生了與現代科學技術息息相關的心理學的嶄新理論——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的產生,使人的內部心理活動(意識)又重新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而回到心理學中。而在此之前,在心理科學中占統治地位50年之久的行為主義則是主張對外現的、可觀察的行為的研究,而不管內部心理過程如何。現代認知心理學將心理過程看作信息加工過程,并用計算機進行模擬、驗證,這就使對各種心理過程的研究得以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為心理學研究開拓了一條更為有效的研究途徑。現代認知心理學將心理學計算機科學密切聯系越來,這就不僅促進了心理學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促進了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在教育、生產、管理、臨床等社會生活領域的應用,這也就開闊了心理學理論與生產勞動實踐相結合的遠大前景。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