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一区,免费看日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1区2区3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久久国产精品最新一区

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
查看(1174) 回復(0)
smallbs
  • 積分:157
  • 注冊于:2010-08-11
發表于 2010-08-23 18:14
樓主
第一章      西方心理學的起源與建立
§1.1 西方心理學的哲學起源
一、古希臘、羅馬時期哲學心理學思想
(一)      古希臘早期哲學心理學思想
泰勒士(約前624-前547)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其思想是古希臘最早唯物主義心理學的開始。
畢達哥拉斯(約前580-前500)區分了身體與靈魂。把靈魂分為理性(reason)、智慧(wisdom)和情欲(lust)三部分。只有人的靈魂三者齊備,動物只有后二者而沒有理性。其思想是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的開始。
恩培多克勒(約前490-前430)提出“四根說”(土、火、水、空氣)。
(二)      古希臘繁榮時期哲學心理學思想
柏拉圖(前427-前347)把人分為三個等級(哲學王、武士和勞動者),又把靈魂分成三個部分(理性、意氣和情欲)。這是西方心理學史上最早的知、情、意的心理現象三分法。(后來康德明確提出)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論靈魂》。認為靈魂和身體是合一的,可通過身體、行為間接了解靈魂。最早提出演繹法。
(三)      古希臘晚期和古羅馬時期哲學心理學思想
1、   懷疑學派(皮浪)
2、   伊壁鳩魯學派(伊壁鳩魯)
3、   斯多噶學派(芝諾)
4、   新柏拉圖學派(普羅提諾)
二、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心理學思想
(一)      中世紀哲學心理學思想
奧古斯。354-430)提出內省法。
(二)      文藝復興時期
達芬奇(1452-1519)提出影響距離知覺的五種因素:①線條透視、②節目透視、③空氣透視、④移動透視、⑤雙眼視差。
三、近代哲學心理學思想
(一)概述
培根(1561-1626)“知識就是力量”,提出唯物主義經驗論原則。首創歸納法。
笛卡兒(1596-1650)雖未正式提出“反射”這一術語,但提出了反射論思想。在心理學史上被稱為反射動作學說的創始人。描繪了反射活動的模式。
(二)經驗主義心理學思想
1、英國的聯想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霍布士、洛克、貝克萊、休謨、哈特萊、布朗、詹姆斯•穆勒。
△洛克提出“第一性質”,指物體的體積、廣延、形狀、運動、靜止等。
2、法國的感覺主義心理學(拉美特利、孔狄亞克、狄德羅、愛爾維修、費爾巴哈)
3、理性主義心理學思想代表人物:斯賓諾莎、萊布尼茨、沃爾夫、提頓斯、康德、赫爾巴特、陸宰。
§1.2西方心理學的科學起源
一、古代醫學和生理學中的心理學思想
希波克拉底(約前460-前370)西方醫學之父。提出體液說(黏液、黃膽汁、黑膽汁、血液)。
加倫(蓋倫)(130-200)提出氣質類型說。
二、天文學與心理學
三、生理學與心理學(#人物與主要成就)
(一)關于腦機能的研究
1、  加爾的顱相學
(顱相學雖然在西方風行了一個世紀,但其缺乏科學依據。)
2、  弗盧龍的大腦統一機能說
3、  布羅卡言語運動中樞的發現
4、  運動和感覺中樞的發現-——弗里奇和希齊格
(二)關于神經生理學的研究
1、  【貝爾——馬戎第定律】(# 概念)
貝爾于1807年發現脊髓神經的后根只傳導感覺刺激,前根只傳導運動沖動,證明了傳導感覺刺激和運動沖動系由不同的神經纖維分擔,這就是著名的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的差異定律。1819年,馬戎第也獨立地發現了這個定律,所以這個定律也稱“貝爾——馬戎第定律”。
2、  赫爾姆霍茨對神經沖動傳導速度的測定
他于1850年第一次對神經傳導的速度進行了測量。他用自己發明的筋肉測量計,以電刺激蛙的神經,然后測量筋肉伸縮和神經長度的關系,測量結果發現蛙的神經傳導速度每秒不到50米。后來他對人的神經傳導速度進行了測量,結果發現人的神經傳導速度為50~100米每秒。其研究的重要意義是使心理學家認識到心理過程是可以實驗和測量的,過去無法形容的“靈魂”居然可以時間化,從而打破了心理不能實驗和測量的神話。
(三)關于感覺生理學的研究
四、物理學與心理學——心理物理學
韋伯定律
K=△I/I  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數量法則。
“觀察彼此對象間的差異時,我們所覺察到的不是絕對的差別,乃是相對的差別,這是在幾種感官內都曾得到證實的觀察!
“我們把兩件東西比較而觀察其差別時,我們并不是看到這兩件東西的差異,所看到的乃是這個差異對于所比較的東西的分量之比!
費希納的心理物理學
    S=KlgR  第一次把物理學的數量化測量方法帶到心理學中,提供了后來心理學實驗研究的工具。
§1 .3實驗心理學的建立
一、實驗心理學誕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二、實驗心理學創立的主要貢獻者(約翰內斯•繆勒、赫爾姆霍茨、韋伯、費希納、馮特)

第一編  意識心理學
第二章      內容心理學
馮特(1832-1920)德,心理科學的建立者,實驗心理學的奠基人。
主要著作:《對感官知覺理論的貢獻》(第一次提出實驗心理學的概念)、《關于人類和動物靈魂的講演錄》(收錄實驗)、*《生理心理學原理》(標志馮特實驗心理學思想的成熟)、*《心理學大綱》(提出情感三維說、標志心理學體系的完全確立)、《民族心理學》。
◎實驗心理學為何產生于德國?
①德國對心理學的界定比英、法更早;
②德國大學崇尚學術自由,而英法比較保守;
③德國人善于純理論思辨的思維方式。
心理學體系: ①個體心理學(實驗心理學)
②民族心理學(社會心理學)
一、心理科學觀
(一)     心理學哲學的關系
他認為所有學科都源于哲學,哲學是科學的科學。心理學也不例外,哲學是它的基礎之一。
(二)     心理學與生理學的關系
他認為心理學并非生理學的一個分支,心理過程與生理過程是兩個獨立的、平行的系列。
◎心身關系理論
主張心身平行論,認為心理過程和大腦的生理過程是兩個獨立的系列,二者有一致的協調但不存在因果關系。其心身平行論是錯誤的,是一種唯心主義二元論,但在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前具有積極意義,區分了心理過程和生理過程,避免了二者的混同。
(三)     心理學的應用性
把心理學視為純科學,不主張進行應用研究。這就限制了馮特的心理學的研究范疇,使馮特只局限于感知、聯想、反應時等研究,使心理學從一獨立便脫離了社會生活,從而大大削弱了其生命力。
二、 心理學的對象
他認為一切科學都研究經驗,心理學研究直接經驗,其他科學研究間接經驗。他把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統一起來,推動了心理學的獨立,但是,他用經驗代替心理,偷換客觀事物,抹殺了心和物的區別,從而否定了心理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的原則。
三、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實驗內省法和歷史法
【實驗內省法】馮特主張把實驗法和內省法結合起來,以實驗條件控制內省,即在實驗控制的條件下觀察自我的心理過程,以消除主觀內省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馮特為實施實驗內省法制定了四條規則:
1、   要讓被試了解自我觀察開始的時間,以便使被試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
2、   觀察自我的過程開始以后,被試必須集中注意于內部的心理活動,避免各種無關刺激的影響;
3、   必須控制實驗條件,使自我觀察能重復進行以便于驗證;
4、   經常變換刺激條件,以使被試能把刺激和自己的心理過程分離開來。
盡管馮特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內省法在心理學中的地位,但他更注重實驗。他的歷史功績之一就是把生理學和心理物理學的一套實驗方法引入心理學,把傳統的經驗性內省改造為實驗性內省,特別注重利用各種儀器和工具等客觀實驗技術,使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獲得明顯的進步,也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實驗科學。
四、心理學的任務與內容——對經驗或意識的元素進行分析和綜合
(一)      經驗的分析
意識是一種過程,其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有兩個:感覺、情感。
經驗 :①主體——感覺、心理意識過程
       ②客體——人對外部世界的經驗是間接推論而來的自然的現象
【情感三維說】馮特通過實驗認為愉快-不愉快、緊張–松弛和興奮-沉靜是情感的三個維度。它們彼此獨立而不相同。每一特定的情感都是這三個維度以不同的方式組合而成的。情感是動態的,不同的情感元素結合成情緒。
(二)      經驗的結合
1、   聯想  方式:融合、同化、合并(復合)、相繼聯想
2、  【統覺】把特定心理內容由意識的范圍提升到注意焦點的過程。
3、  心理復合的規律:①創造性綜合原則
②心理關系原則
③心理對比原則
▲對馮特的評價
[貢獻]①由于馮特的努力,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這是馮特最大的貢獻。馮特全面總結了哲學心理學、生理學和心理物理學的研究成果,把哲學心理學的體系和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與心理學有關的研究課題結合起來,把實驗法引入心理學,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創辦第一種實驗心理學刊物《哲學研究》,確定了一批典型的心理學實驗項目,使心理學成為一門實驗科學和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
②馮特不僅是心理科學的建立者,也是心理學發展的促進者。馮特廣招門徒,霍爾、卡特爾、安吉爾、斯皮爾曼、鐵欽納等人都是他的學生。他們多數都成為各國心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為心理學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③馮特主張以實驗法作為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工具,把傳統的內省改造為實驗的內省,從而使經驗、思辨的心理學成為實驗的心理學。首創內容心理學派。主張二分法,把意識分析為感覺和情感兩種因素。提出情感三維說。這些觀點對心理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局限]①以經驗取代客觀現實,把自然科學所研究的自然現象當成主觀經驗,無疑犯了主觀唯心                                       主義的錯誤;
②并沒有徹底擺脫傳統的內省法,內省的成分在他的方法中仍占一定比例;
③馮特的理論體系既復雜又混亂。
◎最早用實驗法研究身心關系的是費希納,為什么心理學的創始人是馮特?
①費希納的研究只限于感覺,而馮特的研究志在建立一門新的學科;
②任何一個學科的出現都要具備三個條件:明確的主題、具體的方法和系統的理論,馮特的研究恰好具備;
③馮特創立了心理學實驗室,培養了數以百計的實驗心理學家,使得科學心理學得以在全世界迅速發展。
艾賓浩斯(1850-1909),著作:《記憶》、《心理學概論》
△對艾賓浩斯記憶研究工作的評價:
[貢獻]①他的研究是心理學史上第一次對記憶的實驗研究,是首創性的工作,具有歷史意義;
②康德曾認為高級心理活動不能用實驗研究,而艾賓浩斯用實驗方法研究學習、記憶、思維等高級心理過程,打破了這一禁區,為實驗心理學打開一個新局面;
③在方法上力求對實驗條件進行控制和對實驗結果進行測量;
④激起了各國心理學家研究記憶的熱潮,大大促進了記憶心理學的發展。
[局限]①艾賓浩斯對記憶過程的發展只作了定量分析,對記憶內容性質上的變化沒有進行分析;
②他所用的無意義音節是人為的,脫離實際,有很大的局限性;
③他把記憶當作機械重復的結果,沒有考慮到記憶是個復雜的主動過程;
④他以自己作被試,產生大量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且知道實驗意圖,就給實驗結果帶來微妙的變化,因而不具有普遍性。
格奧爾格•繆勒(1850-1934)
△關于記憶的實驗研究
修正了艾賓浩斯的缺陷。提出記憶干擾理論(前攝抑制、倒攝抑制)。與舒曼一起發明了記憶鼓。使用聯對詞,發現人的記憶過程是有目的、主動的過程。
△繆勒的學生
舒曼(1863-1940)強調視覺整體性,以研究視覺的空間知覺著稱。
喬斯特(1870-1920)“喬斯特法則”,如果新舊兩種聯想的強度相等,那么每重復一次,都有加強舊聯想的作用,因而使舊聯想比新聯想更有效地保持它的強度。
卡茨(1884-1953)以研究顏色現象聞名,強調經驗在顏色知覺中的作用。
魯濱(1886-1951)研究對象和背景之間的關系,認為圖形和背景的關系因注意點而互換。
第三章   意動心理學              [意動]指沒有外化的動作(意識活動)
※§3.1  布倫塔諾的意動心理學(#與馮特對比)
布倫塔諾 Brentano(1838-1917)意動心理學創始人
著作:《從經驗的觀點看心理學》、《論感性和知性的意識》。
▲布倫塔諾的心理學思想
思想淵源:①官能心理學(亞里士多德)
②理性主義(萊布尼茨)
(一)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1、   馮特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感覺、情感等直接經驗;布倫塔諾認為心理學應以意動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2、   布倫塔諾指出,意動與內容是有區別的:意動指的是各種心理的活動或動作,內容則為意動所涉及的各種對象;另一方面,二者又是聯系在一起的:任何意動總是指向于一定的內容,指向于一定的客體。[但這個客體不是一般心理學家所稱的客體,它不存在于外在世界而存在于內在世界,所以叫做“內在的對象性”。心理活動就是以這種內在的對象性為其特征并與物理現象想區別的。物理現象就沒有這種特征,它是自己包含著自己,是自足的。意動雖然是以其內在的對象性為特征但這個內在的對象或內容卻不是心理本身,它是物理現象,是物理學研究的對象。只有意動才是心理現象,因而,說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也就是說心理學是以意動作為研究對象。]
△布把意動分為三類:①表象的意動(感覺、想象活動等);--最基本的
②判斷的意動(知覺、回憶、承認、拒絕等);
③愛憎的意動(情感、決心、意志、希望、欲望等)。
(二)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馮特:實驗內省法、歷史法)   [內。阂哉谶M行著的心理過程為對象的觀察]
布主張經驗法(側重觀察而非實驗)。他認為,科學心理學不應局限于一些細節的實驗上,而應著眼于對心理現象作大體的解釋,這樣才不至于使心理學迷失于實驗法之中。
布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
1、            內部知覺或反省——指對剛剛過去的在記憶中仍呈鮮活狀態的心理活動及其變化的觀察。布認為心理現象是不斷變化的,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內省實際上是根本不可能的;
2、            自然觀察法——觀察別人的言語、動作以及其他表現,并對兒童、動物、變態的人以及不同的文化進行研究。
▲對布倫塔諾的評價
[貢獻]①其貢獻不在于研究某一問題,而在于基本研究取向和基本觀點;
②布的意動心理學直接促進了奧國學派的建立,并推動了歐洲機能心理學的興起;
③由于意動心理學重視人的心理能動性和整體性,因而它對目的心理學、精神分析心理學和完形心理學均起了理論先驅的作用,并對二十世紀美國的機能主義心理學也產生了間接的影響;
④意動心理學的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靶睦韺W只能是經驗的科學”被經驗心理學視為經典。
[不足]①對心理學的具體問題未作較深入的研究,即使是意動問題,也只作了一些分類,并未對各種意動的特性、關系及其形成發展的規律做細致的研究;
②他把心理活動的內容與作為心理的源泉的客觀現實混為一談,進而把心理內容排除在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之外。
§3.2斯頓夫的機能心理學
斯頓夫  Stumpf(1848-1936) 樂音心理學
音與音之間的諧和是形成音樂的基礎;
同時發生的數音是否和諧決定于音與音的融合程度,融合程度越高,音樂越和諧;
諧和的數個音使人在心理上形成一個統一體,即形成單一音;
人對音樂諧和的辨別不是經驗的,而是先驗的。
§3.3形質學派
主要觀點:認為形、形質的形成有賴于意動。
代表人物:
1、  厄棱費爾(1859-1932)形質學派的創立者,著作《論形質》。他拋棄了形質的要素構想,提出:
①形質具有感覺和觀念復合的新屬性;
②形的概念具有限定的特征;
③把形的概念由空間的形擴展到音的形。
他認為比較或集合的心理的意動可把形質從基體中抽出來,這樣,就使形質和意動聯系起來,他也就成了一位意動心理學家。
2、麥農(1853-1920)形質學派或格拉茨學派的領袖,著作《復型和關系的心理學》,主要觀點:
    創造的(即厄棱費爾的基素)和被創造的內容(即厄棱費爾的形質)合起來可造成一種復型。復型分實在復型和思想復型兩種。實在的復型等于知覺,思想的復型等于概念。思想的復型形成于創造的行動,即創造意動,再通過創造意動把感覺元素變成統一的整體,而實在的復型的形成除有賴于創造的行動之外,還有賴于被認識事物所固有的關系,也就是刺激的特征。
3、威塔塞克(1870-1915)
    他認為,復型的形成主要依賴于心理的創造意動。并且,復型可以是簡單的,在這時,創造幾乎是自動的;復型也可以是復雜的,在這時,復型既取決于客體刺激物的外在因素,也決定于內在的創造的意動。
§3.4二重心理學
麥塞爾最早提出二重心理學的主張
符茨堡學派代表人物:屈爾佩、馬爾比、瓦特、阿赫、彪勒
第四章      詹姆士的實用主義心理學
◎威爾斯把實用主義哲學稱為“帝國主義哲學”,為什么?
①實用主義產生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但到二戰前期才廣泛傳播;
②實用主義把經驗作為事件的基礎;
③實用主義是貝克萊和休謨主觀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繼承者;
④實用主義把經驗說成是超越物質和精神對立的東西,也超越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斗爭的范圍;
⑤實用主義既是實證主義和馬赫主義者的同伙,又繼承了尼采、叔本華、伯格森等人的反理性主義;
⑥實用主義強調要立足于現實生活,把確定信念當作出發點,把采取行動當作主要手段,把獲得效果當作最高目的,反映了美國資產階級的要求,并把資產階級處世秘訣當作普遍的認識和行為準則。
詹姆士(1842-1910)
▲實用主義心理學體系
(一)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意識狀態
意識狀態:指感覺、愿望、情緒、認識、推理、決心、意志等的原因、條件和直接后果。
“意識流學說”:意識不是一些割裂的片段,而是一種整體的經驗,一種川流不息的狀態。
*意識具有五個基本特征:①意識是屬于私人的(主觀性);
②意識是常變的;
③意識是連續不斷的;
④意識必定有它自身以外的對象,而意識又具有對這些對象認識的功能;
⑤意識具有選擇性。
△意識狀態的原因——他反對以靈魂來解釋各種心理現象,同時又主張“思想自身就是思想者”,實質上把意識狀態的原因歸結于思想本身,歸結到思想的各種官能上,與靈魂說無本質區別。
△意識狀態發生作用的條件——認為“意識狀態的直接條件是大腦兩半球內的某種活動”,“心理動作可能一致地和絕對地是腦動作的功用”。
△意識狀態的直接后果——意識的功用是指引有機體達到生存必需的目的。
(二)     心理學研究方法(#與馮特比較)
馮  特:實驗內省法、歷史法
詹姆士:內省法、實驗法、比較法
(三)      ※習慣論——“習慣產生機制是神經系統的功能,凡是習慣都是神經系統的某些功能。簡單的習慣是簡單反射的發泄,復雜的習慣則是相互連鎖著的更多的神經中樞的反射”,“因此,習慣是神經物質受外力作用而產生的適應性變化的過程”。
△        人的習慣主要有兩類:①由先天的傾向而來的習慣,叫本能;
②由教育而來的習慣,叫理性行為。
△        習慣對個人的實用效果:①習慣使達到特定結果的活動更準確、更簡化,減少疲勞;
②習慣減少完成動作操作時隨意或意識注意。
(四)     記憶理論
△      記憶的兩種要素:①初級記憶—存在于意識之中的內容;
②次級記憶—“一個過去心靈狀態,已經脫出意識之外,又重新回到我們的知識上”。
△ 關于記憶的原因,詹姆士認為,保持得好,回憶也好,其原因“就是神經系統里的習慣定律”。
△增進記憶力的唯一途徑,就在于“對所愿保持的事實上連帶構成各種異樣聯想”。
增進記憶力的方法:①機械方法(強化、拖延、重復);
②明哲方法(將記憶的事情按邏輯的方式使它們構成合理的系統,也就是將它們分類分析成不同的部分);
③巧妙方法(發明許多技術性的記憶方法,如分析事實、名稱列表)。
(五)     情緒理論
△“對于激動事件的知覺立即引起身體上的變化,而正當這些變化發生的時候,我們對這些相同變化的感覺就是情緒”。
△情緒有兩種:①較粗糙的情緒,常伴有較強烈的身體的騷動;
②較精細的情緒,其身體反應常常是微弱的。
△情緒發生的原因:①以往情緒的重復;
②同類情感的刺激引起同類的反應。
△評價:其理論看到了情緒與身體變化的聯系,強調了外周神經系統的活動在情緒產生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卻忽視了中樞神經系統在情緒產生中的作用。
▲詹姆士在心理學史的地位和貢獻
①詹姆士在心理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875-1876年詹姆士在哈佛大學開設《生理學和心理學的關系》,這是第一個美國人開設的新心理學課程。并建立了供其教學示范用的心理學實驗室。1890年,他出版的《心理學原理》是其最重要的心理學著作。他提出意識流學說、習慣論及記憶和情緒理論。由于他獨特的人格,新穎的見解和流暢的文筆,更由于他的思想適應了美國社會發展的需要,他的著作和學說對美國甚至世界心理學的發展均有重大的影響;
②詹姆士在美國心理學發展中起承前啟后的作用。美國許多心理學家如霍爾、安吉爾、桑代克、武德沃斯等人都承認受到詹姆士的影響而走上實驗心理學的道路。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后的人本主義、認知心理學也都從詹姆士關于“意識流”、“表象”、“自我意識”等理論中吸取了養分。此外,他和皮爾士、杜威等人還是實用主義哲學的倡導人。所以說,詹姆士是美國心理學發展史上的第一個科學心理學家和最后一個哲學心理學家,在美國心理學的整個發展中起著承前起后的作用;
③詹姆士的影響不僅限于美國和心理學領域。詹姆士的心理學體系既有自然主義心理學傳統,又有人本主義的傳統,奠定了美國心理學的發展方向。作為美國心理學之父,作為心理學的一代宗師,詹姆士是當之無愧的。其對心理學發展的影響絕不限于美國,而其實用主義生活化及意識流學說也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為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做出巨大貢獻的三個德國人是:赫爾巴特、費希納、馮特。
◎對西方現代心理學影響最大的三個人:巴甫洛夫、弗洛伊德、斯金納。
第五章      構造主義與機能主義
◎構造主義與機能主義的主要分歧
1、  研究對象上的分歧
①構造主義研究意識內容和意識構成的要素。鐵欽納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心理或意識內容本身,不應該研究其意義或功用;
②機能主義研究意識的機能。杜威認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在環境中發生作用的整個有機體的適應活動,心理學研究應當以心理“效用”為目的。哥倫比亞學派也主張研究意識的功用。
2、  研究方法上的分歧
①鐵欽納采用內省法,是重在內省的實驗內省法;
②機能主義重視客觀的方法,雖不取消內省法,但不把它作為主要的方法,而主張多種方法并用,如實驗法、測驗法、統計法、等級法、評選法、社會研究法等。
3、  研究內容上的分歧
①鐵欽納研究意識經驗,他把意識經驗分析成感覺、意象和情感三種基本元素;
②杜威認為心理活動是一個連續的整體,不能把整個活動分析為反射弧和把反射弧分析為刺激和反應,正像不能把意識分析為元素一樣。他提出心理學要研究的是動作機能,哥倫比亞學派認為研究意識內容是為研究意識的機能服務的,但后者又要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此外還研究個體差異。
4、  身心關系上的分歧
①鐵欽納主張身心平行論;
②機能主義認為生理與心理交互作用、互相影響。

◎為什么說構造主義學派是由鐵欽納所建立,而馮特僅僅是構造主義的前驅?
①鐵欽納雖然在一般觀點上接受了馮特的心理學思想,但他本人有具體的研究和著述;
②他的構造主義體系也沒有包含馮特心理學的全部思想;
③鐵欽納之所以稱他的心理學是構造主義,是因為他以嚴格控制的內省觀察為研究方法,認為意識經驗是由感覺、表象、情感三種最基本的心理學元素構成的,心理學的最終任務就是把人類經驗的元素完整地描述出來;
④與其說馮特是構造主義者,毋寧說構造主義是新型的馮特、是發展了的馮特。
鐵欽納 (1867-1927)英,一個把德國心理學引入美國的英國人。
主要著作:《心理學綱要》、《心理學入門》、《實驗心理學》、《心理學教科書》
一、研究對象
鐵欽納認為心理學的對象是依賴于經驗者的經驗,經驗、心理、心理過程和意識都是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表現形式。他認為實驗心理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心理的結構,機能心理學雖然有用,但它必須建立在構造心理學的基礎之上。鐵欽納這種把意識的構造或內容和它的機能截然分開的觀點,含有明顯的形而上學因素。
二、研究方法
    內省法,認為內省是對意識經驗的自我觀察。鐵欽納只是對馮特的實驗內省法加以改造,馮特的實驗內省法重在實驗,而鐵的實驗內省法重在內省,只不過他對內省的限制比馮特更加嚴格。
①鐵堅持只有訓練有素的觀察者才能進行內省,堅持反對使用未受過訓練的觀察者;
②對于初學者來說,最好是根據記憶來進行內省描述,這樣內省就變成了回憶,內省考察變成了事后考察。而老練的觀察者則會養成一種內省態度,因而他在觀察進程中不僅可以在心理默記時而不干擾他的意識,甚至還可以做筆記;
③自我觀察包括注意和記錄兩部分。注意必須保持最高度的集中,記錄必須像照相一樣地精確;
④內省者必須在情緒良好、精神飽滿和身體健康時,在周圍環境安適,擺脫外界干擾時,才能進行觀察;
⑤內省必須是公正而無私地描述意識狀態自身,而不是描述刺激本身。
三、任務和內容
    鐵認為,心理學的任務同自然科學的任務是一致的,都必須回答以下三個基本問題:
①“是什么”,即把意識經驗分析為最簡單的、最基本的元素;
②“怎么樣”,即確定這些元素如何結合和結合的規律;
③“為什么”,即把這些元素跟它們的生理條件(神經過程)聯系起來。
    鐵把意識經驗分析成感覺、意象和情感三種基本元素。感覺是知覺的基本元素,由當時環境的物理對象引起;意象是觀念的元素,可以在想象或當時實際不存在的經驗中找到;情感是情緒的元素,表現在愛、恨、憂愁等經驗中。
    鐵認為意識元素有性質、強度、持續性、外延性和清晰性五個屬性。
四、評價
[貢獻]
①鐵欽納繼承和發展了馮特創立的實驗心理學的主要思想,堅持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方向,為推動心理科學的發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②他正式打出構造主義旗幟,明確地劃定了構造主義與其他學派,尤其是與美國機能主義之間的界限,導致了心理學史上的第一次心理學派別的對立;
③他的構造主義提供了一個相當強有力的正統體系,充當了批評的靶子。
[局限]
①在心理學對象上,鐵欽納只主張研究意識的內容或結構,反對研究意識的機能或功用。堅持心理學是一門純科學,反對把心理學看成一門應用科學;
②在對意識經驗的分析上,他只重視元素而忽視整體。對意識元素進行了頻繁的分析,因而最終成為一個元素主義者;
③在內省方法上,一方面要剝奪內省者的主觀價值判斷,只能嚴格如實地描述自己的經驗,另一方面要防止把物理刺激與感受相混淆,避免犯刺激錯誤。這樣把心理學引向封閉的主觀世界。并否認主觀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
④在心身關系上,他堅持心身平行論,他只承認神經過程是心理過程的條件,而否認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只承認兩者是平行的對應關系,而否認兩者的因果關系,這樣他就不可能用生理來解釋心理。
機能主義↗(狹義)——芝加哥學派:杜威、安吉爾、卡爾
↘(廣義)↗歐洲機能主義
               ↘美國機能主義——哥倫比亞學派:卡特爾、桑代克、武德沃斯
◎機能主義產生的背景
1、   社會歷史條件。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變革使其強調實際、效用和功能的要求反映到心理學中來;
2、   進化論的影響;
3、   高爾頓的個別差異研究對卡特爾產生重要影響;
[高爾頓在心理學史上的貢獻]①最先研究個體差異心理,被稱為差異心理學的創始人、英國新心理學的先鋒;②利用儀器進行心理測量,在相關因素分析上作出巨大貢獻,是心理測驗的肇始;③其研究對卡特爾產生很大影響。
4、   皮爾士和詹姆士的實用主義哲學觀對心理學的影響。
▲美國機能主義的先驅
霍爾(1844-1924)馮特的第一個美國學生,任克拉克大學校長達36年之久。
1883年,在霍普金斯大學建立了美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1887年,創辦美國第一種心理學刊物——《美國心理學雜志》
1892年,就任第一屆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理論貢獻:提出【復演說】,即把個體心理的發展看作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復演種系進化的歷史。
研究方法:使用問卷法,對其推廣和應用作出重要貢獻。
簡評:霍爾在許多方面貢獻于美國心理學,被認為是“心理學的達爾文”,對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人的作用。
鮑德溫(1861-1934)
任第四屆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國際心理學聯合會主席
理論貢獻:
1、認知發展觀——兒童認知或意識,開始于生物過程,然后經過感覺運動和意念運動階段,最后達到表象和觀念的轉換階段;
2、人格發展觀——兒童人格要經歷自我中心到主觀自我再到移情的社會性自我的發展過程;
3、個體與種系發生觀——人類的種族心理發展和個體心理發展在階段順序上是大體相同的,人類心理的大多數有用的模式都能通過循環反應保留下來,從而保證其對環境的適應。
▲機能主義的芝加哥學派(杜威、安吉爾、卡爾)
杜威(1859-1952)
1900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貢獻:1896年《心理學中的反射弧概念》,標志著機能主義芝加哥學派的正式開始
觀點:認為心理活動是一個連續的整體,不能把整個活動分析為反射弧和把反射弧分析為刺激和反應,正像不能把意識分析為元素一樣。反射弧是一個“回路”或叫做“器官”。他提出,心理學要研究的是動作機能,這種動作機能表現為協調,實際上就是一種適應活動。心理學的真正對象是在環境中發生作用的整個有機體的適應活動。
    杜威把意識看作是有機體適應生活的工具,意識在人的智力與現實的斗爭中為有機體的生存而發生作用。與此相適應,心理學研究應當以心理“效用”為目的。因此,杜威是從其實用主義哲學立場出發來理解心理學,必然導向機能主義。但他只為狹義的機能主義心理學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
安吉爾(1867-1947)
1906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主要貢獻:1896年,他和穆爾一起發表關于反應時的研究,在心理學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完成了鐵欽納論題和鮑德溫反論題之間的黑格爾式的綜合。
主要觀點:
1、1904年,《心理學》教科書,宣揚意識的基本機能是改善有機體的活動,而心理學必須研究心理是如何幫助有機體適應它的環境的;
2、1907年,論文《機能主義心理學的領域》,對機能主義的概念、原則、任務及其特征作了概括。是對機能主義心理學思想的第一個明確的表述。他認為,機能主義心理學就是要分辨并描寫在實際生活條件下意識的典型作用,它是關于心理活動的心理學;
3、關于心身關系,他更注重從方法論的區別來處理,只考慮決定機體的身體部分和心理的部分彼此的關系;
4、將行為問題引入心理學,認為我們的精神生活或許可以被規定為客觀的行為。為行為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思想前提;
5、主張心理學屬于自然科學,而且是一門生物科學,并重視應用心理學。
    上述觀點標志著芝加哥學派機能主義心理學體系的形成。
卡爾(1873-1954)
主要觀點:
1、  心理學是“心理活動的科學”,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心理活動。心理活動的機能在于獲取經驗、確定信念、保持經驗和評價經驗,并利用這些經驗來確定行為。并把心理活動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稱為【適應性行為】,即有機體對于具有能滿足其動機條件的那種特性的物理環境或社會環境的反應;
2、  關于研究方法,卡爾認為心理學研究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主觀觀察法(內省法)、客觀觀察法、實驗法、社會研究法等;
3、  在身心關系上,卡爾認為反應針對的刺激異常復雜,構成了一整個的情境,而反應則在一個帶有動機性的刺激推動下發生。因此,他認為身心關系的因素包括刺激、動機、反應,為心理學的發展從機能主義走向動力心理學起了先導作用。
▲機能主義的哥倫比亞學派(卡特爾、桑代克、武德沃斯)
[特點] 1、從研究心理的共同規律問題轉向個別差異問題。它著重對個體的智力和能力進行研究,心理測驗是主要的方法;
2、從研究意識內容轉向研究意識活動,它并不將意識排除在心理學之外,但只注重意識的功用;
3、從重視內省方法轉向重視客觀的方法,它不取消內省放,但并不把它作為主要的方法,而主張多種方法并用,如實驗法、測驗法、統計法、等級法、評選法等;
4、從研究心理學“是什么”問題轉向心理學“為什么”問題,它主張研究前者是為后者服務的,但后者又要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
5、從主張心理學是一門純科學轉向主張心理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它把機能主義芝加哥學派提出的個體適應環境的一些原理加以具體化,使之應用于生活實際。
卡特爾(1860-1944)
1888年,被任命為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是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教授職位;
1895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1900年,成為美國科學院的第一位心理學家;
1921年,創立應用心理學;
1929年,任第9屆國際心理學會主席。
主要貢獻:
1、  關于反映時的研究。依據統計學規律進行實驗設計,研究包括辨別和認識的時間及選擇“意志”的時間,控制聯想的反應時間和自由聯想的反應時間。其制作的正常聯想表成為以后編制正常聯想表的依據;
2、  關于個別差異和心理測驗的研究。首創“心理測驗”這一術語。繼續高爾頓的工作,對科學探索能力的性質和起源進行了研究。發展了次序評量法;
3、  關于除了物理法的研究。認為內省可以為感覺距離做出可靠的判斷。批評均差法和最小可覺差法,認為只有常定刺激法才是可信的。用反應時間來測量感覺的差異量;
4、  關于知覺和閱讀過程的研究。隨著呈現物數目增加,各項所需要的時間隨呈現物的增加而減少。這個研究同注意范圍有關。并發現不同文字的閱讀時間隨對文字的熟悉程度而異。
[評價]卡特爾一方面通過主編刊物和建立組織宣傳和擴大心理學的影響,另一方面通過具體研究,從應用方面推動機能主義心理學的發展。不過他并不重視心理學的理論建設。
桑代克(1874-1949)
主要著作:《教育心理學》、《動物的智慧》、《智力測量》、《人類的學習》、《比較心理學》……
主要貢獻:
1、首先用實驗法研究動物心理,為動物心理學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道路。并由此提出學習聯結說,認為“學習即聯結,心理即人的聯結系統”,對行為主義產生巨大影響;
2、重視教育測量和智力測驗;
3、確定了教育心理學的體系,使教育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被稱為“教育心理學之父”。
武德沃斯(1869-1962)
1915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主要著作:《論運動》、《生理心理學》、《動力心理學》、《實驗心理學》、《行為動力學》……
主要觀點:
1、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全部活動,包括了意識和行為兩個方面;
2、   將心理動力觀引入心理學;
3、   主張既用客觀的實驗和觀察,也用內省的研究方法。
第二編  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1、社會歷史條件。行為主義是當時美國社會生活、生產實踐和政治改良的要求和反映。
2、哲學背景。行為主義以機械唯物主義、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作為哲學基礎。
3、心理學背景。行為主義受機能主義、動物心理學和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研究的影響。
4、行為主義還受到其他科學的影響。
◎實用主義的特點
1、實用主義是強調行為、實踐、生活的哲學;
2、它以確定信念為出發點,以采取行為為主要手段,以獲得效果為最高目的;
3、其哲學要點強調立足于現實生活。
行為主義分三個階段:早期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新的新行為主義
[特點] 早期行為主義①客觀主義②以刺激和反應的術語解釋行為③強調聯結學習④外周論⑤環境決定論
新行為主義  ①強調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中介變量②允許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對行為的內部動因進行推測③以操作主義觀點解釋中介變量
新的新行為主義①給予認知、思維等心理因素在行為調節中的作用以足夠的重視②把認知、思維看成是積極、主動的過程③強調研究方法的客觀性
第六章      早期行為主義(1913~1930年左右)
華生(1878-1958)美
1916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主要著作:《行為:比較心理學導言》、《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的觀點看心理學》、《行為主義》
主要觀點:
(一)關于心理學的性質和對象
△華生認為心理學是純粹自然科學的一個客觀實驗分支
△他認為凡是不可經驗的對象都不能作為心理學的對象,主張放棄傳統的內省法,放棄所有與意識有關的范疇,諸如感覺、情緒、思維等
△在他看來,討論意識問題無疑屬于一種空論,所以以行為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華生所講的行為首先是一種可觀察到的機體反應。這種機體反應的本質是人和動物對于外界環境的適應
△華生把反應分為四類: ①外顯的習慣反應(與人說話、與人交往)
②內隱的習慣反應(思維、態度)
③外顯的遺傳反應(抓握、眨眼)
④內隱的遺傳反應(內分泌系統和循環系統的變化)
△華生特別注重有機體對一定刺激情境的整體反應。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在于確定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規律。以便人們在已知刺激之后,就能預料將會發生怎樣的反應;或者當已知反應之后,能夠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質,從而建立起S—R公式。
(二)關于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四種方法:  1、觀察法:①無幫助的觀察(自然觀察法)
②借助儀器的觀察(實驗法)
2、條件反射法
3、口頭報告法
4、測驗法
(三)在心理學的具體問題上的主張
1、   關于感覺的理論
華生從他的行為主義觀點出發,避免應用“感覺”之類的傳統心理學名詞,代之以“刺激”和“反應”等字眼。用差別反應取代差別感受性,用白光反應取代補色視覺,用后效取代后象,用視反應錯誤取代錯覺。但他實際上并未能脫離傳統心理學所討論的各種問題,把一切對傳統心理學的革命降格為文字游戲。可見,由于偏激造成了華生的革命,而恰好因為革命的偏激致使他不能清醒地應用理論,導致了一些徒勞無效的過激行為。
2、   關于遺傳與環境的關系
環境決定論。否認遺傳的本能行為,認為人的行為類型完全是由于環境造成的。
3、   關于情緒的理論
情緒是一種遺傳的類型反應,包括整個身體機制的深刻變化,特別是內臟和腺體系統的深刻變化。人有三種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緒:恐懼、憤怒和親愛。
4、   關于思維的理論
△思維是一種感覺運動的行為。語言的習慣有兩種,一種是外顯的語言習慣,即言語;一種是內隱的語言習慣,即思維。思維是由言語逐漸演變而來的。
△他把思維的創造作用解釋為:人們將詞的反應變來變去,最后得到一種新的反應模型。
△人類除了語言形式的思維以外,還有非語言形式的思維。
5、   關于人格的理論
人格是一切動作的總和,是各種習慣系統的最后產物。人格是可以改變的。
評價:[貢獻]   1、華生以行為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使心理學獲得了與其它自然科學所共有的客觀性,從而在研究對象和方法上具有自然科學的特征;
             2、華生的行為主義擴大了心理學研究的領域;
3、華生的行為主義促進了心理學的應用。
[局限]   否定意識,貶低生理和遺傳的作用,否定本能的存在、腦和神經中樞的地位,片面強調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早期行為主義的缺陷
①早期行為主義者在心理學研究對象中全盤否定意識,但是意識是人類最重要的心理現象之一,是客觀存在的,心理學不能因為它難以研究而回避它、排斥它;
②忽視有機體內部條件的研究,貶低大腦等中樞神經系統在心理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使心理學產生了無頭腦的傾向,將人的心理活動降低到動物的心理水平;
③過于強調外在刺激對行為的意義,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人的行為動機,使得人們對行為的理解過于簡單。事實上,人的行為不僅受外在刺激的影響,也受個體內在動機的影響。心理學只有認識這一點,才能了解人的行為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第七章       新行為主義(1930~1960左右)
新行為主義產生的原因: ①邏輯實證主義的影響(孔德、斯賓塞、馬赫、阿芬那留斯)
②操作主義的影響
③行為主義自身發展的需要
④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影響
古斯里(1886-1959)接近聯想行為主義
主要觀點:條件作用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基礎,而刺激與反應的接近則是條件作用發生的普遍原則。因此,刺激—反應接近的條件作用原理足以說明人類的學習行為。
(一)研究對象——心理學應該研究刺激與反應的聯結
(二)學習律
1、   學習定律:接近條件作用。他認為,刺激與反應的聯結是因為刺激與反應的接近(同時性條件作用)。
2、   兩條附律:①一個刺激模式在第一次和某一反應配合時就取得了它的全部聯系力量,即“一次嘗試即建立聯系”;
②一個刺激與一個反應形成聯結,一組刺激與一組反應形成聯結,而一組刺激發生時所聯系的最終動作(最接近動作)將會在這組刺激再次出現時發生。
(三)練習觀
練習的效果表現在反應與眾多的情境刺激建立了聯系,而對于反應與某一特定的刺激的聯系來說,一次接近就足夠了。
(四)遺忘(消退)       
古斯里認為,遺忘是因為缺乏重復,導致刺激反應的聯結的減弱,是已有的線索不能喚起先前出現過的反應。
(五)強化觀
假設有這樣一條行為鏈,刺激—反應(刺激)—反應(刺激)……反應(即最終行為)—獎賞,在這里,獎賞總是在最終行為之后,它的作用在于保護最終行為,使得引起它的刺激不至于與其他的行為或反應形成新的聯結,從而抑制已有的最終行為。
1、獎賞是安排在某一反應之后,使受獎賞之前的刺激—反應的聯結沒有機會受到破壞以至形成新的、不必要的聯結;
2、懲罰則是在原有的刺激—反應之后,安排一個厭惡性刺激,此厭惡性刺激所激起的反應使得有機體逃脫原有的刺激情境。
(六)動機觀
    在古斯里看來,既然一切行為皆是由刺激所引起的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反應,那么行為原因的唯一解釋便是刺激。所以,動機就是刺激。通過過去的聯系引起持久行為的持久刺激是人們做出指向于過去成功動作的原因。動機作為一種刺激,是機體內部的刺激,能激起機體行為的動力。動機的重要性表現在它提供維持性刺激,并且傾向于將一系列行為綜合起來,直至機體達到目標。目標一旦達到,維持性刺激物得以消除,因而相應的活動也就終止了。
[評價]  1、古斯里以較少的實驗、較多的經驗事實和操作主義的術語表現出很強的內在一致性,簡明、扼要是他的理論的最大特色;
2、古斯里堅持早期行為主義的基本立場,又克服了他們的不足,他關心整體的活動,而不是具體的動作,說明他的理論更加靈活而不刻板,為新行為主義的流行做出了貢獻;
3、古斯里的接近聯想行為主義對學習心理學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理論除了被廣泛地用于學習行為控制和一般學習行為控制之外,還被用于相關學習的研究;
4、古斯里的理論也因為過于簡單而遭受批評和懷疑。人們懷疑,以一種簡單得幾乎無懈可擊的理論來解釋一切學習現象是否具有足夠的現實性;
5、具有一般行為主義者將人的心理等同于動物心理的通病。
斯金納(1904-1990)激進的行為主義者!靶睦韺W只探索實驗框架下相關變量的函數關系,甚至對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因果性也不必斷言”。
主要貢獻:①他漫長的學術生涯給心理學以持續、長期的影響;
②他堅持行為的實驗分析方法發展了一套理解動物和人類行為的操作主義體系。
主要觀點:
△斯金納認為,心理學是一門直接描述行為的科學。
△反應等于刺激的函數:R=f(s),但過去形成的條件(A)會改變R與S之間的函數關系,所以R=f(s)可以改寫為R=f(S,A)。
△行為原理:操作性條件作用。
(一)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
斯金納將有機體的行為分為兩類: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
①前者指由特定的、可觀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為(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
②后者指在沒有任何能觀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機體行為。
應答性行為比較被動,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為代表著有機體對環境的主動適應,由行為的結果所控制。人類的行為大多數都是操作性行為。
認為華生僅以經典式條件作用來說明一切機體行為,過于簡單。
(二)操作性條件作用的規律
1、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建立
“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后,接著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么其強度就增加”,只不過,強化增加的不是某一具體的反應,而是反應發生的概率。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所建立的原理,在許多動物和人類的學習中得到印證。實際上,只要巧妙安排強化程序,可以訓練動物習得許多復雜的行為。
2、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消退
“如果在一個已經通過條件化而增強的操作性活動發生后,沒有強化刺激物出現,它的力量就削弱”,反應的消退表現為一個過程。消退的時間與該習得反應本身力量的強弱成正比。
3、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分化
【分化】指通過安排強化動物條件反應的某一個特征,如速度、持續時間和強度等,動物可逐漸形成有選擇性反應。與消退一樣,分化的關鍵因素也是強化。
(三)強化在操作性條件反射中的作用
1、積極強化物和消極強化物
【積極強化物】指與反應相依隨的能增強該反應的刺激物。
【消極強化物】指與反應相依隨的刺激物,從情境中被排除時,可增強該反應。
2、條件性強化
【條件性強化】指一個中性刺激與一個強化刺激反復匹配聯合,那么它也具備了強化的性質。條件強化物的強化力量與相匹配的原始強化物的配對次數成正比。
3、強化的程序
↗連續強化           ↗定時強化(以反應時間而非反應數量為單位來實施強化)
↘間歇強化↗固定強化 ↘定比強化(以反應的數量而非時間為單位來實施強化)
          ↘非固定強化
△行為原理的推廣與應用
(一)教學機器與程序教學
弊端:機器教學無法取代教師的人格教育活動;只適用數學等理科教學,其評價為自我評價,不適用于低年級學生。
(二)言語行為
語言是動物和人類的最明顯區別所在;
言語也是一種行為,它與其它行為反應一樣,服從于操作強化原理,并且也是可以預測和控制的。
(三)社會控制計劃
他認為人類根本沒有自由可言,人類的一切行為皆由環境所決定。我們所說的自由不過是我們逃避環境中的厭惡性刺激的一種欲望而已。實際上,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社會風俗、文化習慣、宗教信仰,包括法律和教育都是一種控制。
斯金納希望以行為科學的原理來進行社會控制,愿望是良好的。但問題是,誰是最后的控制者呢?控制者又是由誰來控制呢?人類除了受控制的行為以外,難道就沒有其他理念和有價值的東西?對此,斯金納的社會控制計劃未能作出說明。
△對斯金納操作行為主義的簡評
[貢獻]
1、斯金納是杰出的當代心理學家之一。
①他嚴謹而富有生氣的觀察和實驗方法以及高度精確的實驗技術,對當代心理學產生很大的影響;
②他堅持極端客觀的行為主義立場,嚴格遵循科學的描述原則,使得他的行為主義體系非常精確、清楚,他對動物行為的研究也非常精細、徹底;
③他用不同于心靈主義的術語清楚解釋了反應形成、表象等現象,他竭力反對研究有機體的內部過程,使得他的立場似乎比華生更加激進,所以,斯金納的行為主義被稱為“激進行為主義”。
2、斯金納的操作行為主義體系對心理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到70年代,斯金納及其追隨者統治學習心理學的領域。
3、他的行為理論被人們廣泛應用于行為治療和行為矯正中。
[局限]
1、對斯金納的最經常的批評在于他所宣稱的心理學不需要任何理論。其實,不要理論本身就是理論。斯金納堅持描述行為而不是解釋行為原因的立場本身就代表了他的理論傾向;
2、因為斯金納堅持只有能夠予以客觀觀察和實驗證實的東西才可以予以研究,這樣將人們的主觀事件摒棄在心理學的大門之外,而這正是我們所需要了解的,所以有人指出斯金納所研究的是空洞的有機體;
3、斯金納以有限的動物行為研究推導出普遍的動物行為規律,并用于描述和控制人類行為,不免有過分簡單化、片面化的嫌疑;
4、斯金納的極端環境論忽視了影響行為的其他因素,如機體狀態、腦損傷等;
5、他以操作強化的唯一模式解釋言語獲得,令人難以信服。
第八章      新的新行為主義
△代表理論:班圖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觀察學習理論)
            羅推爾的社會行為學習理論
            米契爾的認知社會學習理論
△共同特點:既堅持行為主義的研究精神又吸收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具體表現(特點):
1、大膽地使用以往被傳統行為主義所摒棄和拒絕的心理學概念,探索認知、思維、意象在行為調節中的作用;
2、強調行為和認知的結合。既可以通過人的思維、信念和期待等認知過程預測人類的行為,也可以通過改變人的認知來改變人類的行為,通過行為的改變也可改變人的信念、期待等認知過程;
3、強調自我調節的作用。傳統的行為主義強調外在強化對行為的影響,忽視了“自我”在行為調節中的作用。新的新行為主義者認為,如果行為僅僅由外部的獎勵或懲罰所決定,人就會像風向標一樣,不斷地改變方向,以適應作用于他們的各種短暫的影響;
4、強調心理過程的積極與主動性。新的新行為主義者強調要把行為主義同建構論結合起來,重視以往經由學習而獲得的認知規則在對環境信息作出反應過程中的作用;
5、堅持客觀主義的態度。
班圖拉(1925- )美,觀察學習理論。1974年,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主要思想:
【觀察學習】又稱無嘗試學習或替代性學習。由于人有通過語言和非語言形式獲得信息以及自我調節的能力,使得個體通過觀察他人(榜樣)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不必事事經過親身體驗,就能學到復雜的行為反應。
特點:1、觀察學習不一定具有外顯的行為反應;
2、觀察學習并不依賴直接強化;
3、觀察學習具有認知性;
4、觀察學習不等同于模仿。
基本類型:
【直接的觀察學習】也稱行為的觀察學習,指對示范行為的簡單模仿。
【抽象性觀察學習】指觀察者從他人的行為中獲得一定的行為規則或原理,以后在一定條件下觀察者會表現出能體現這些規則或原理的行為,卻不需要模仿所觀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應方式。
【創造性觀察學習】指的是觀察者通過觀察可將各個不同榜樣行為特點組合成不同于個別榜樣特點的新的混合體,即從不同的示范行為中抽取不同的行為特點,從而形成一種新的行為方式。
▲觀察學習的心理過程(P262)
             注意過程       保持過程        動作復現過程      動機過程        
示范行為—→   ↓    ——→    ↓    ——→     ↓     ——→    ↓     ——→匹配行為
            對榜樣的知覺  示范信息的儲存   記憶向行為轉變   從觀察到行為
▲交互決定論
        班圖拉主張行為、環境、個人內在諸因素三者相互影響、交互決定,構成一種三角互動關系。他認為個人的成就如何是由外界環境與人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評價交互決定論的獨到之處在于把人的行為與認知因素區別開來,指出了認知因素在決定行為中的作用,在行為主義的框架內確立了認知的地位。此外,這種觀點視環境、行為、人的認知因素為相互決定的因素,注意到了人的行為及其認知因素對環境的影響,避免了行為主義的機械環境論的傾向。
▲自我調節論
自我調節論是個人的內在強化過程,是個體通過將自己對行為的計劃和預期與行為的現實成果加以對比和評價,來調節自己的行為的過程。它由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三個過程組成。
評價班圖拉的自我調節論強調了人的心理的主觀能動作用,表明人具有理性認知的能力,能合理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這一點無疑是值得稱道和肯定的。
▲自我效能原理
△知覺到的自我效能是一種對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覺,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結果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價值系統就成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關自我能力判斷的認知取向。
△自我效能從本質上講是自我生成的能力。
影響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①行為的成敗經驗;②替代性經驗;③言語勸說;④情緒的喚起;⑤情境條件。
▲對班圖拉觀察學習理論的評價
[貢獻]
1、注重社會因素的影響,改變了傳統學習理論重個體輕社會的思想傾向,把學習心理學的研究同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結合在一起,對學習理論的發展做出了獨樹一幟的貢獻;
2、吸收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把強化理論與信息加工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改變了傳統行為主義重“刺激—反應”輕中樞過程的思想傾向,使解釋人的行為的理論的參照點發生了一次重要的轉變;
3、強調學習過程中的社會因素和認知過程在學習中的作用,在方法論上注重以人為被試的實驗,改變了行為主義以動物為實驗對象、把由動物實驗中得出的結論推廣到人類學習現象的錯誤傾向;
4、他的概念和理論建立在豐富堅實的實驗驗證資料的基礎上,其實驗方法比較嚴謹,結論比較有說服力。
[局限]
1、由于班圖拉的理論具有開放性特征,導致了它缺乏富有內在統一性的理論框架;
2、大多數發展心理學家認為班圖拉的觀點忽視了發展變量的重要性。即它忽視了兒童在多大程度上能獨立進行學習,以及發展階段在多大程度上對兒童的觀察學習產生影響;
3、班圖拉在研究攻擊行為觀察學習中所采用的一些方法難以讓人茍同。對兒童的健康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4、班圖拉雖然強調了人的認知能力對行為的影響,但他以研究行為為重心和目的,實際上并沒有給認知因素以應有的位置。
第三編  精神分析
第九章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又稱心理分析,其特點為:
①精神分析是現代西方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流派,但它又不同于其它心理學流派,它起源于精神病的治療實踐而非大學心理學實驗室研究,是一個非學院心理學流派;
②精神分析研究的不是正常的心理,而是研究變態的心理、精神異常、神經癥等;
③傳統心理學研究正常的心理活動,精神分析研究潛意識,也被稱為深度心理學;
④傳統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常為實驗法、觀察法,而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為臨床觀察法。
弗洛伊德(1856-1939)捷克
主要著作:《夢的解釋》、《性學三論》、《圖騰與禁忌》、《精神分析引論》……
主要思想:
▲研究對象:無意識現象和內容
意識過程在人的全部精神過程中不過是極小的一部分,[無意識]就像冰山水下的部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動中占主要地位。無意識又可以劃分為前意識和潛意識。[前意識]是指人們能夠從無意識中回憶起來的經驗。在弗洛伊德看來,意識只是前意識的一部分,從前意識到意識,或從意識到前意識,二者雖有界限,但卻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而潛意識很難或根本不能進入意識中去。[潛意識]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是弗洛伊德整個學說的理論基礎。潛意識包括原始的本能沖動以及與本能沖動有關的欲望,特別是性的欲望。
▲研究方法:自由聯想、夢的分析、對日常生活的分析
①自由聯想——精神分析者讓患者在全身心都處于放松的情況下,不給患者的思路以任何有意識的引導,但是患者必須如實地報告他所想到的一切,不管他們是怎樣的荒唐、不重要或毫無意義,都不應該隱瞞。精神分析者把患者所報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釋,直到分析者和患者雙方都認為找到了發病的最初原因為止。
②夢的分析——弗洛伊德把夢境分為“顯夢”和“隱夢”兩部分。顯夢是指人們真實體驗到的夢,隱夢是指夢的真正含意,即夢象征性表現的被壓抑的潛意識欲望。夢的分析就是從顯夢中破譯出隱夢來,從而揭示出夢境中所表達的潛意識的本能欲望,揭示出夢的真正意義。
③對日常生活的分析——弗洛伊德認為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常見的遺忘、口誤、筆誤、疏忽等過失現象往往都有潛意識的欲望動機,都是意識和潛意識矛盾斗爭的結果。
▲本能論       
【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沖動和內在驅力。
本能有四個基本特征:①來源——本能的來源是身體狀態或需要(欠缺);
②目的——本能的目的是消除身體的欠缺并重建內在平衡;
③對象——本能的對象是指減少或消除身體欠缺的經驗和事物,有的對象是固定的,有的對象是不斷變化的;
④原動力——本能的原動力決定于身體欠缺的程度。
本能的種類:   ↗生的本能↗自我本能
本能          ↘性本能
                 ↘死的本能
▲人格論
(一)人格結構:伊底(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①伊底是人格中與生俱來的最原始的潛意識結構部分,是人格形成的基礎。伊底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組成,如饑、渴、性等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中國的通用貨幣是什么?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