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一区,免费看日产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1区2区3区,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久久国产精品最新一区

實驗心理學的故事(6)
查看(1346) 回復(0)
香爾滾姐姐
  • 積分:4722
  • 注冊于:2014-05-23
發表于 2014-10-24 11:25
樓主
十三、擁




判定一個心理學實驗是否有用的重要標準是它的代表性。有代表性的實驗可以允許我們把它們的發現推廣到更多的普遍情景中去。把從一個樣本中得到的結果普遍推廣到不同樣本或不同人群的一個例子。我們把這稱為樣本普遍性。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一個單獨的實驗將很難推廣到所有與此有關的群體中去。關于自變量和因變量的普遍性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確保對這些相關的自變量的不同操作能夠使得我們得出有代表性的結論。我們把這稱為變量代表性。


擁擠也是實驗心理學的一個研究方面,下面介紹幾個關于擁擠的實驗研究來詳細考察它們的結果是如何被推廣的。一種研究是以動物為被試,此類研究通常是在實驗室里進行的,另一種就是以人為被試,以人為被試的研究包括在實驗里發生的實驗室研究,還有在現實進行的研究。下面就一一進行介紹:

動物中的擁擠


卡爾霍恩( 1962, 1966, 1971 )在國家精神健康研究所進行了一個長期的系列研究,得出了一些有關老鼠中擁擠的長期影響的驚人發現。卡爾霍恩把他的老鼠放在一個有 4 個隔間的“老鼠空間”中。由于隔間 1 4 沒有被連接起來,它們是死端,老鼠則聚集在隔間 2 3 中。這種過度的擁擠導致了一些病理行為的發展。在隔間 2 3 中,幼鼠的死亡率高達 96% 。雌鼠無法建造適宜的巢穴,并且常常丟棄幼鼠。這些幼鼠在它們被丟棄的地方死去,而且常被成年老鼠吃掉。高的死亡率對于老鼠的空間來說有極深刻的含義。雄鼠同時也表現出怪誕的性行為。最古怪的老鼠被卡爾霍恩稱為“刺探者”。這些刺探者并不進行正常的鼠類求愛活動,它們會將雌鼠追逐到它們吃死去幼鼠的洞穴中。所以,自變量(高密度)導致了古怪的母性行為和性行為(因變量)的發生。


這些關于老鼠的實驗結果是極令人吃驚的。如果推廣到人類的擁擠問題上,它們強烈地暗示了過度擁擠將最終毀滅我們今日所認識的社會。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對人類進行的擁擠研究

人的擁擠


貝特森和休伊( 1992 )進行了實驗室的擁擠研究,他們利用攝影幻燈片和錄像帶來模擬發生在英國倫敦一個鐵路售票室的行為。幻燈片和錄像帶都攝自同一地點。根據出現在售票室中的人數把幻燈片和錄像帶分成三類來操縱密度變量。在低密度條件下,每一個售票窗口只有一個或二個人在排隊。在中等密度條件下則出現的人數更多,高密度條件下就非常擁擠了。因變量是被試接下來完成的一個問卷,它包括與認知到的擁擠、認知到的控制、愉快和路徑規避有關的量表。研究者建構了一個結構模型用來解釋這些因變量和如密度等自變量之間的關系。這一模型預言密度通過認知到的控制來影響擁擠,而且認知到的控制與擁擠一起決定在量表中測量情緒和行為反應。使用了一個復雜的統計程序( LISREL )來確定結果與模型的擬合。


這一研究的特別之處在于一個附加的現場準實驗,該實驗是同在實驗模擬時拍攝的那個售票室中購買火車票的旅客進行面談。計算出三個不同的相關矩陣(幻燈片、錄像帶和現場),統計分析不能拒絕所有三個矩陣是相等的這一假設。所以實驗室研究方法是有效的。經過推導,作者認為對于密度與擁擠的研究,幻燈片和錄像帶是非常合適的(“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是正確的”)。


另一項研究則是在現實場景中進行的。薩格特、麥金托什和韋斯特( 1975 )把他們的被試帶到曼哈頓的賓夕法尼亞火車站來測定擁擠對操作和情緒的影響。最重要的自變量是密度,通過選擇在火車站的時間:上午 10:0011:30 或下午 5:006:00 (在交通擁擠的高峰時段)來操縱。給被試一個清單,要求他們在車站內操作并完成 42 個任務:諸如查找電話號碼,尋找售票處,在報攤買東西等等。要求他們在 30 分鐘的期間內完成盡量多的任務;這是一個因變量。接著,被試們填寫一個情緒形容詞檢查表( Mood Adjective Checklist ),這是一個允許人們描述自己情緒的等級評定設計。


主要的結果是“擁擠看起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需要用知識去完成的任務和對環境的操縱”。因為被試在高密度條件下完成了大約 25 項任務,而在低密度條件下則完成了大約 29 項任務。然而在統計上這個結果只是在 0.10 水平上顯著。這意味著它可能會偶然地在 10 次實驗中出現一次。由薩格特及其合作者得出的結論不是特別有代表性。


不管是什么類型的研究,在推廣研究結果時都會遇到重重困難。盡管從任一單獨的研究來推廣是相當困難的,但一組研究確實會使我們得到有代表性的結論。當研究者在設計研究想通過相關聯的而不是相同的觀點來研究同一問題時,這一點就顯得很正確。


(采自 《實驗心理學――掌握心理學的研究》,B.H. 坎特威茨等著,郭秀艷等譯,2001





十四、診斷標簽




如何區別正常行為和異常行為,是心理學的基本問題。對異常的定義在決定一個人是否被診斷為精神病中起著關鍵作用,而診斷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病人接受的治療。然而,區分正常與異常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所以,臨床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和其他心理治療師大多都參照以下標準:( 1 )行為古怪,這是一種主觀判斷;( 2 )行為持續存在,偶爾表現出不正常的行為,不能被判定為精神病;( 3 )社會偏差,即當一個人的行為違反了人們的期望和標準以致擾亂了其他人;( 4 )主觀痛苦;( 5 )心理障礙;( 6 )對功能的影響,一個人所期望的、被社會接受的生活方式與其行為之間沖突的程度。


上述的癥狀和特點,都要求心理學家和專業人士來進行判斷。因此,這些指導標準存在兩個問題:專業人士真的能區別精神疾病和精神健康嗎?區別錯誤的后果是什么?大衛·羅森漢恩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

理論假設


羅森漢恩的問題是:究竟是由于病人本身存在的特征,還是由于觀察者看到病人所處環境或場合導致了心理學的診斷。他推想:如果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的制定和專業人員所接受的診斷訓練是恰當的,那么專業人員應該能鑒別心智健全和心智不全。

實驗方法


羅森漢恩招募了 8 個人(包括自己)做假病人,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把自己送進 12 家精神病院。


所有假病人表現出同樣的言行:他們打電話到醫院病預約醫生。到了醫院后他們說能聽到“空的”、“轟的”和“砰”等聲音。除了這個癥狀以外,所有被試的言行完全正常,并且給問診者的信息都是真實的(除了他們改變了自己的姓名和職業)。所有的被試被收入不同的醫院。除一人外,其余均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癥。


一旦進入醫院,被試表現的所有行為都是正常的了。被試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能被釋放,直到他們分別說服醫務人員,所有被試記錄自己的經歷。最初他們試圖隱藏這種記錄的行為,但不久就發現隱藏沒必要,因為“記錄行為”本身就被認為是一種不正常的行為。

實驗結果


這些假病人的住院時間從 7 天到 52 天不等。平均住院時間為 19 天。研究發現:沒有一個假病人被任何一個醫護人員識破。當被試被釋放后,他們的心理狀況被認為是“精神病恢復期”而記錄在他們的病歷中。


3 個假病人所在的醫院, 118 個真病人中的 35 個對被試表示懷疑,他們認為被試不是真正的精神病人,而醫生和護士對此卻沒有鑒別出來。而且,在醫院研究中,與嚴重的人際交流缺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藥物的不缺乏。這 8 個病人在此項研究中共發給他們2100 片藥,而被試并沒有服下藥,同時還發現其他真病人也會偷偷的把他們的藥片扔到廁所里。

討論


羅森漢恩的研究有力的證明了在醫院機構中正常人不能與真正的精神病人區別開來。根據羅森漢恩的研究,這是因為過于強大的精神機構影響了醫務人員對個體行為的判斷。一旦精神病人進入這種機構,他們就形成一種定勢,傾向忽略個體化特征。更重要的是像羅森漢恩指出的“貼診斷標簽”,即當一個病人被貼上“精神分裂癥”的標簽后,精神分裂癥就成為他的核心特征或人格特質。


另外,醫務人員傾向于忽略病人的環境壓力,只注意與精神病特質相關的行為。除此以外,嚴格的診斷標簽還包括如何對假病人的生活史進行繪聲繪色的解釋,有些甚至是曲解。

本研究的意義


羅森漢恩的研究振動了精神衛生專業領域,這個結果給出了兩個關鍵因素。第一:它表明精神病機構中“心智健全”不能與“心智不全”區別開。第二:他揭示了診斷標簽的危險性。一個人如果被貼上了符合某個心理條件的標簽,那個標簽將掩蓋他的所有其他特征。所有行為和人格特征被看作是起源于標簽障礙,這種做法最壞的影響是它可以變成自我確認,即當一個人在一段時間里按一定的方式對待時,他的行為也開始變成所對待的那樣了。


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羅森漢恩的研究和其他人的相關研究,精神病標簽現在應用得非常小心,并且它們的應用范圍也得到了重視。


(采自《改變心理學的 40 項研究》羅杰· R. 哈克著,白學軍等譯, 2004











回復話題
上傳/修改頭像

在中國6月1日是什么節?(答案為兩個字)

考研論壇提示:
1、請勿發布個人聯系方式或詢問他人聯系方式,包括QQ和手機等。
2、未經允許不得發布任何資料出售、招生中介等廣告信息。
3、如果發布了涉及以上內容的話題或跟帖,您在考研網的注冊賬戶可能被禁用。

網站介紹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廣告業務 | 幫助信息
©1998-2015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考研網-聯系地址:上海市郵政信箱088-014號 郵編:200092 Tel & Fax:021 - 5589 1949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