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25-34)
查看(1512) 回復(0) |
|
香爾滾姐姐
|
發表于 2014-10-24 11:14
樓主
第七章
人格 研究25 你能主宰自己的命運么 羅特Rotter 外/內控制點 一.理論假設 1.人們能夠編制出一個測驗,可靠的測量出個體在生活中對控制點的解釋,內/外控傾向的程度。 2.假設人們在同一情境中對強化原因的解釋將呈現出穩定的個體差異。 二 方法 I-E量表(包括很多陳述句) 想證明內/外控人格特征能夠準確預測人們在特定情境中的行為。 三 結果 1賭博:內控個體傾向于對有把握的事情下賭注,并且相對于小概率事件而言,他們更喜歡中等概率。外控更傾向于“賭徒的謬論” 2 政治活力:參與游行并加入民權組織的大學生具有更多的內控傾向。 3 勸說:內控個體勸說其他人更成功,并且更不愿意在態度方面受他人的影響。 4 吸煙:吸煙者更傾向于外控。那些接受煙盒上的警示并戒煙的個體傾向于內控。 5 成就動機:成就動機越高的人越傾向于內控。 6 從眾:內控個體更少從眾。 四 討論 形成內/外控個體的原因:文化差異,社會經濟水平的差異以及父母養育方式的差異。 R做出以下假設,那些內控的人更可能1為了改進自己將來在一些特定情景或類似情景中的行為而盡力從該情境中獲得更多信息2更主動的改變生活狀況3看重成就和內在技能4更能抵制他人的影響。 五 后繼研究 1 控制點與人體健康:研究以發現,內控個體一般應激水平較低,而且很少患與應激有關的疾病。 2 關于教養方式與控制點存在相關的假設已經得到了部分驗證。 3研究證明控制點的概念可能預示著社會問題或災難。具有內控傾向的人更積極的對待社會問題和災難。 六 近期應用 1控制點和抑郁癥 2宗教信仰問題 一項研究發現,內控分數高的被試在上帝控制緯度上也可能得到高分,對此的解釋是,一個經由羅特量表測量具有外控傾向,但這種外力是至高無上的神靈,則他也不大可能陷入由外控傾向性帶來的一些典型問題。 3 大量跨文化研究依賴于控制點這個人格緯度。 雖然內控水平高的人可以更好的自我調空以適應生活。但當確實存在個體以外的力量控制著行為的后果時,最現實健康的是采取外控點的態度。 研究26 你的品德如何 Kohlberg 道德標準研究 一 理論假設 道德的形成遵循一定的發展階段1每個階段都有一種獨一無二的道德思維方式,而且不是對成人道德概念理解的逐漸深化2 各階段總是以固定的順序出現,不能跳躍,也不可能倒退3 階段具有優勢性,即兒童理解所有處于他們現有道德階段以下的道德判斷。規則:無論個體之間是否存在經驗和文化上的差異,發展階段都是具有普遍性的,而且他們以固定的順序向前發展。 二 方法 兩難問題 道德發展階段無法預測一個兒童對真實的兩難處境時采取的特定行動,但卻能預測該兒童在決定一個行動所進行的推理過程。 三 結果 六個發展階段 三種道德水平 水平一 前道德水平 階段1 懲罰和服從的定向(行為的后果作為是非標準) 階段2 樸素的利己主義的定向(以個人需求的滿足與否決定事情的好壞) 水平二 習俗角色遵從的道德 階段3 好孩子定向(取悅鄙人就是好) 階段4 維護權威的定向(維護現有的法律和社會秩序,盡職盡責就是好的) 水平三 自我接受的道德準則的道德水平 階段5 墨守法則和契約的定向(社會價值和個人權利作為是非標準) 階段6 個人的良心和原則的定向(是非是一種個人依照普遍原則所確立的哲學) 四 討論 兒童不僅僅是在學習道德標準,而且是在建構道德標準。 五 批評意見以及近期應用 1即便關于道德判斷的觀點是正確的,也并不意味著這些判斷能被運用于道德行為。 2 批評針對的是道德六階段的普遍適用性。(只符合西方的個人主義社會) 3 吉利根認為女性和男性思考道德問題時所用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 應用: 1 法律和犯罪審判領域使用了該模型:人們能夠從邏輯上推測具有較低道德發展水平的人的道德推理水平。研究發現,這些罪犯實際上具有很高的道德推理水平,但他們在行為異常和偏執的變態人格測驗上所得的分數也很高。 2 通過考察成人旁觀者如何影響兒童和青少年對做壞事的情緒判斷來修改Kohlberg的觀點:年齡在2-7歲的兒童的道德判斷受成人旁觀者對錯誤行為的反應的影響相當大。10歲以上的則較少受影響。 “兒童很可能會拋棄那些低于他們道德發展水平的道德推理,他們也同樣無法同化那些遠遠超出其道德發展水平的道德推理。” 研究27 和心臟賽跑 Friedman 弗里德曼 和 Rosenman 羅斯曼 A型人格 一 理論假設 什么樣的人更可能患上心臟病 二 方法 設計了兩種外顯的行為模式模型:A型1一種要達到個人目的的強烈而持久的內驅力2在所有情況下都有一種熱中于競爭的傾向3一種對得到別人的承認和不能超越自己的持久的欲望4 不斷卷入有最后期限的事物之中 5 習慣中風風火火地完成各種活動6心理和生理上的過分敏感。 B型 相反 首先,研究者用訪談的形式來了解被試父母的冠心病的既往病史,被試自己心臟問題的既往病史,每周的工作,睡眠和鍛煉的時間以及吸煙,喝酒和飲食習慣。 其次,要求所有的被試用日記方式記錄自己在一周時間內的飲食情況。 再次,對每名被試進行抽血以測量他們的膽固醇水平和血凝時間。 最后,通過檢查被試眼睛的照度來確定被試的角膜弓(由血液里的脂肪堆積而導致的在眼角周圍形成的一個不透明環壯物。 三 結果 與研究人員所勾勒的兩種行為模式的輪廓吻合。 四 討論 作者的結論:A型行為模式是冠心病以及與此相關的血液異常的主要原因。(或許是A遺傳,或許是B吸煙導致了冠心病) 對B種原因的否認:他們發現A組中吸煙少和吸煙多的被試患冠心病的人數一樣,其次,B組中吸煙多的被試患/冠心病的人很少。 對A種原因的否認:沒有特定證據,到現在我們還不清楚遺傳因素到底是心臟病的致病因素還是產生某種遺傳的行為模式的一個因素。 五 研究發現的意義 意義:1該研究是最早的系統探討并提出個體的某些特殊行為模式能大大增加某些嚴重生理疾病患病率的研究之一。 2 開創了探索行為與冠心病關系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 3 開創了行為科學的一個分支———健康心理學。 A型行為者面對應激事件時,易于在生理上變得異常激奮,身體產生過多的腎上腺素等激素,提高了心率和血壓,久之,會損害到動脈并導致心臟病。 研究28 個人和集體 Triandis川迪斯 個人主義文化/集體主義文化 一 理論假設 當我們按照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模型對文化加以界定和解釋時,這一模型能夠說明我們所見到的表現在人類行為,社會交往和人格中的大部分差異。 二 方法 三項獨立研究: 第一項研究:被試:全是美國人 設計使用美國被試來定義個人主義的概念 第二項研究:比較個人主義文化(美國)和集體主義文化(日本和波多黎各) 第三項研究:檢驗如下假設:集體主義文化中的成員覺察到自己獲得更好的社會支持,且一貫享有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而個人主義文化中的成員則報告他們常常感到孤獨。 所有數據都是通過問卷調查收集的。 研究1 被試的回答50%的變異能夠用三個因素解釋:自信,競爭,與所在團體的親疏關系。14%的變異可以用“對團體的關注”解釋。 研究2 問題“集體主義文化中的人們是否更樂意使自己的個人需要服從于集體主義的要求?” 研究混雜著兩種不同的數據:一種數據結果支持個人/集體主義理論,而另一種似乎與之矛盾。例如集體主義中只注重自己所在團體的利益等。(有結果表明,隨著集體主義文化變的更加豐富化和西方化,集體主義正經歷向個人主義轉變的過程。) 這些矛盾的結果為什么能支持川迪斯的理論?川迪斯把結果解釋為一種警示,有關集體主義文化和個人主義文化的結論不應該過分概括化,而必須仔細分析并有選擇的應用于特定的行為,情境和文化之中。 研究3 對研究的核心加以限制和細化。拓展了此前的研究成果。結果清楚的表明,集體主義與社會支持存在正相關。 三 討論 證明了兩種文化類型處于一個連續體的兩端,而社會則處于中間某個點上。 四 研究發現的意義 在有關文化對人格和社會行為所起的決定作用的當代研究中,由川迪斯闡述,澄清和提煉的個人/集體主義文化維度是最可靠,最有效和最具影響力的。該維度被應用于廣泛領域:集體/個人主義對該團體成員健康的影響;養育子女方式的不同。 五 近期應用 1.有關自尊的研究。自尊的兩個主要因素:自我悅納 自我勝任 被試 美國/中國大學生 研究發現,中國大學生在自尊的自我悅納緯度上得分更高,而美國大學生在自我勝任得分上更高。“文化互補假說”cultural trade-off hypothesis 對集體主義文化的成員來說,他們更喜歡自己,卻不太相信自己的能力。個人主義相反。 2 兒童對殘疾人的反應 被試 日本/美國兒童 日本兒童對受騙的殘疾人表現出更多的歉意和不安,而美國兒童則更可能表達困窘之感。 3 對集體/個人主義進行研究比較時,不應該局限于國家之間的比較。同一國家之間包括了多水平的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的亞類型。 第八章 心理病理學 研究29 這兒,誰是瘋子? ROSENHAN 羅森漢恩 假扮病人進精神病院 意義:第一,它表明在精神病機構中,“心智健全”不能與“心智不全”區別開。 第二,羅森漢恩揭示了診斷標簽的危險性。 研究30 你再次獲得防御 FREUD 本我 自我 超我 安娜定義了十種防御機制。其中5種是:壓抑,退行,投射,發向作用和升華作用 近期研究表明:壓抑和反向作用這兩個防御機制找到了科學的甚至身體上的證據。 研究31 習得性抑郁 SELIGMAN 塞里格曼 對狗進行電擊實驗 可逃脫組與不可逃脫組之間唯一的不同是:狗是否能主動終止電擊。 研究32 擁擠導致行為異常 CALHOUN 卡爾霍恩 白鼠實驗 研究已經顯示在擁擠的環境中,人的血壓會升高,心率會加快,會感覺到他人對你充滿敵意,感覺時間過得越來越慢。 第九章 心理治療 研究33 對心理治療師的選擇 SMITH 史密斯 研究目的:1 鑒別并收集所有檢測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效果的研究。 判斷每項研究中治療方法的療效如何 比較不同心理治療方式 通過元分析技術,可以顯示出心理治療是否有效,以及不同方法的療效是否存在明顯不同。 方法:收集資料,所有的研究都至少包括一組接受某種治療方法的被試與一組接受另一種治療方法或不接受任何治療的被試。 結果:1 比較了所有接受治療和沒有接受治療的被試,將各種指標上的所有心理治療的效果進行比較,治療比不治療的效果好。 2 幾種心理治療方法的比較 分為行為療法:系統脫敏法,行為矯正法和內爆療法。 非行為療法 這項研究在心理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將使人們不再沉迷于試圖證明某種具體療法最為優越的迷霧,而是把焦點集中與如何更好地幫助那些受心理問題困擾的人們。未來的研究將更注重哪些因素能是療程最短,療效最令人滿意。 研究34 緩解你的恐懼心理 Wolpe 沃爾普 系統脫敏治療法 恐懼癥:1單純性恐懼癥:包括對動物不和情理的恐懼或對特殊場所如狹小的空間或高空的恐懼 2 社交恐懼癥: 3 廣場恐懼癥:對不熟悉的,開放的或擁擠空間的不合情理的恐懼。 一 理論假設 行為治療的基本觀點:你習得了一個無效的行為,現在你必須消除它。 “交互抑制” 二 方法 放松訓練 焦慮層次的建立 脫敏 三 批評 來自精神分析學派,認為這種方法只針對了癥狀并沒有針對引起焦慮的根源。 四 討論 主要反擊精神分析學家的批評上。他指出,脫敏治療與傳統的心理分析相比有幾大優勢: 1 在每個案例中,心理治療的目標可被明確的陳述出來 2 焦慮的來源有清楚的定義 3 在根據焦慮等級表對場景進行描述時,病人反應上的變化在治療的每一時期都可測量 4 治療可以在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進行 5 如果愿意,可以更換治療師 五 近期應用 被認為是治療焦慮障礙特別是恐懼癥的首選。 研究35 投射出真正的你 Rorschach 羅夏 墨漬測驗 一 理論假設 當被試對隨機墨漬進行解釋時,注意力被轉移,心理防御相對減弱。 投射 二 方法 1 編制原始圖形 2 對被試的反應進行記分和解釋的方法 羅夏認為在對墨漬做出的回答中,對圖形內容的解釋是最不重要的。 三 討論 可作為診斷工具 能對精神分裂癥傾向,潛在的抑郁等起提示作用。 四 批評 測驗的效度——測驗是否測量到了羅夏所要測量的東西。 五 應用 對圖形進行解釋,提高人們的互動 “家庭相冊”用于個人和家庭治療 研究36 編個故事吧 Murray 默瑞 “主題統覺測驗”“TAT” 注意的焦點全部集中在被試解釋的內容方面。 一 理論假設 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無意識力量驅動的。在你觀察人的行為時,無論是在圖畫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你對該行為的解釋將以情景中可獲得的線索為依據。 二 方法 讓被試猜想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畫中描述的情景,其結果將會如何。 三 討論 兩個重要發現 第一是發現被試所編的故事有四個來源:1書籍和電視2發生在朋友和親屬身上的真實的生活事實3被試自己的親身經歷4被試意識或潛意識中的幻想 第二發現:被試很清晰的把自己的人格,情感以及心理投射到他們的故事之中。 四 批評和相關研究 信度和效度方面的批評 對TAT預測行為的能力提出了置疑 對投射假說本身的有效性提出懷疑 五 近期應用 http://mentalhelp.net/personalitydisorders/symptom.htm 六 結論 雖然在信度和效度方面都受到批評,但他們仍在心理測驗之列。臨床醫生仍熱中于這些,但實驗心理學家卻漸漸抱懷疑態度。TAT測驗和羅夏墨汁測驗通常被用在心理治療方面而不是用在心理測驗方面,作為臨床醫生問診的一個補充部分。 第十章 社會心理學 研究37 言行不一 研究38 從眾的力量 研究39 你會伸出援助之手么 研究40 無條件服從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