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15-24)
查看(1531) 回復(0) |
|
香爾滾姐姐
|
發表于 2014-10-24 11:13
樓主
研究15 心中的地圖
托爾曼 Tolman “認知—行為主義” 一 理論假設 1 如果不對刺激和反應同時發生的內部心理過程進行考察,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學習的本質及其復雜性。 2盡管內部認知過程無法直接觀察到,但可以通過分析可觀察的行為而客觀的,科學的推斷。 二 方法和結果 1 “潛伏學習實驗” 3組小白老鼠 A 控制組B無獎勵組C延遲獎勵組 2 “空間定向”實驗 訓練老鼠走迷宮,然后將原路堵住,老鼠最總選擇距先前食物出現位置最近的路線,而不是刺激反應理論應該選擇的路線 三 討論 對社會環境所形成的綜合地圖對人類而言是有益的,內涵單一的序列地圖有可能使人陷入消極狀態之中。 當老鼠有過分強烈的動機(過于饑餓)或者受到過多挫折時,傾向于形成內涵單一的序列地圖。 四 后繼研究和應用 1影響了認知心理學 2環境心理學(規劃環境使之與人類認知地圖想吻合) 3旅游領域用托爾曼的思想來檢驗那些到尚未開發的崎嶇的旅游的人是怎么對那些地區形成認知的。 4 有關網絡心理學的研究:上網時的“心理地圖” 研究16 感謝記憶 羅夫特斯Loftus 目擊證人的證詞可靠性 一 理論假設 探討含有假定前提的問題對改變人們關于事件記憶的作用。 二 方法和結果 1 實驗一 觀看短片提問A組“轎車闖過停車路標的車速多快?”B組“轎車右拐時車速多快?” 最后提問“轎車前面是否有停車路標?” 兩組的回答有顯著性差異。 2 實驗二 延遲記憶測驗 問題的措辭改變了被試關于目擊事件的記憶。 3 實驗三 提問中的一些錯誤假定的前提是否會使目擊者在重建對某事件的記憶時,把未曾出現的事件中的物體包括近來。兩組的差異顯著。 4 實驗四 進一步驗證實驗三,僅僅提到某物,(你是否看到谷倉?) 是否可以使被試把它補充到記憶中去。 直接提問組和錯誤假定組的差異存在顯著差異。在直接提問組與控制組之間也存在差異,但未達到顯著性。 三 討論 記憶存在重構 四 近期應用 目擊證人領域 Loftus也研究被壓抑的童年記憶 第五章 人的發展 研究17 愛的發現 哈羅 一 理論假設 幼猴除了基本的饑餓,干渴等生理需求以外,應該還有接觸柔軟物質的需求。 二 方法 1代理母猴:木制母猴與鐵絲母猴 2“礦場研究” 把小猴子放到陌生的環境中,設置三種情況:A僅出現木制母猴B僅出現鐵絲母候C兩者都不出現 觀察小猴子的反應。 3 最后探索小猴子和代理母猴之間的依戀關系是否具有持久性。 三 結果 1 偏愛木制母猴,甚至由鐵絲母猴喂養的小猴子,與木制母猴呆在一起的時間也比與鐵絲母猴一起長。 2 “曠場研究”進一步證明小猴子對木制母猴的依戀, 3 依戀的持續時間很長,尋找安全感的需要比探索自然的趨向更為強烈。 四 討論 接觸安慰對小猴子與母猴之間的依戀關系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這項研究所得的結論與當時流行的行為主義的觀點背道而馳。改變了心理學。 五 批評與研究發展的意義 1 批評 人類與猴子的依戀過程是否相同? 拿小猴子做實驗的倫理原則 2 意義 A對福利院的孩子的照顧僅滿足生理需求是不夠的 B鼓舞了希望成為好家長的男性看護者。 3 待兒童問題進行了解釋:那些被虐待的孩子似乎很愛甚至依戀那些那對其施加虐待的父母——如果依戀是最強烈的基本需求,那么它的作用可以忽略虐待。再次用猴子實驗證明該解釋。 六 近期研究 1跨文化研究 2 母嬰之間的肌膚接觸對早產嬰兒的存活和發展以及母嬰之間親密關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3 適用與心理治療機構。然而也引發了有關咨詢師與當事人之間觸摸的新倫理問題。 研究18 看不見≠不存在 皮亞杰Piaget 觀察研究 一 認知發展階段:感覺運動階段(0-2歲) 客體永久性概念開始形成 前運算階段(2-7歲) 自我中心思維 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守恒概念 形式運算階段(11歲以上)抽象概念 1每個階段的年齡值是近似 2每個階段的發展順序是固定不變的 3 階段性的變化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發生的 4進入一個高階段后,前一階段有關的行為并沒有完全消失。 二 批評與應用 批評1 發展應該是連續的而非階段性的 2 特定的能力將出現的年齡段并不正確,有些特定的能力(如客體永久性)也許在出生時就出現了。 應用:幼兒的發展 研究19 先出生的孩子更聰明么? 桑瓊Zajonc 一 理論假設 隨著家庭成員的增加,家庭的平均智力環境水平呈下降趨勢。 二 方法和結果 伯爾蒙特和馬羅拉的數據 大部分數據都驗證了該理論,但在荷蘭的一種特殊的“獨生子”現象與理論不符。(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會在最高的智力環境中成長,但所得數據中獨生子的得分僅相當于有4個孩子的家庭中第一個孩子的得分。 三 討論 該理論模型解釋了在伯爾蒙特和馬羅拉的數據中反映出的出生順序效應與家庭規模效應。基本觀點:沒出生一個孩子,他所進入的智力環境水平就比前一個低。自第五個孩子以后,平均得分開始上升,并且隨著孩子的增加而繼續增長。對此他們的解釋是,先出生的孩子成長到一定程度后,成為提高家庭智力環境水平的力量。 對理論模型的質疑:1 獨生子的得分較差2 無論家庭規模如何,最后出生的孩子在得分上與前幾個相比下降幅度很大,而倒數第二或第三的孩子的得分會與前面的孩子持平,甚至有所上升。 對此他們給出的解釋是:這兩類孩子處于同一環境中,永遠不可能成為老師。 四 批評與應用 1 批評:A第一個出生的孩子與后來出生的孩子在智力測驗上的得分差異是否達到了顯著性水平。 B資源稀釋理論認為隨著家庭規模的擴大,孩子們從父母那里得到的人際關系和經濟方面的資源就越少,所以,后出生的孩子從父母那里獲得的智力增長的機會就越少。(如何解釋后來出生的孩子有回升的現象?) 研究20 讓你愉快的控制力 Rodin 一 研究假設 當我們擁有控制力時,更快樂更有成就。選擇的機會和個人的控制力能產生積極的作用。 二 方法 1 被試 :養老院老人 A責任提升組(有選擇的機會)B對照組(只接收信息) 2 測驗結果:問卷及行為測量 三 結果 問卷調查中兩組之間有顯著差異 行為測量中有差異但卻未達到顯著 四 意義及后繼研究 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 自我批評:應該在實驗后保持被試的控制力,若不能,則實驗組的老人可能老的更快。 五 應用及結論 養老領域及慢性病治療 個人力量和控制力不僅影響著人的愉快心理,而且還影響著健康。 第六章 情緒和動機 研究21 性動機 Masters Johnson 一 理論假設 為了理解人類的性活動,我們必須研究人們對性刺激做出的真實反應,而不是僅僅由人們自己報告他們的性經驗。目的之一是為了心理治療。 研究22 我能讀懂你的面部表情 Ekman艾科曼 一 理論假設 基本情緒的特定表情應該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二 方法 與世隔絕的民族 情緒匹配 三 結果 6種基本情緒:愉快 憤怒 悲哀 厭惡 驚奇 恐懼 在情緒辨別能力上既不存在性別差異,也不存在成人與兒童之間的差異。 在辨別恐懼和驚奇時,出現了較多的錯誤。 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被試與沒有受到影響的被試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四 研究結果的意義和近期應用 先天和后天之爭。 在一大堆照片里,人們尋找憤怒照片的時間要短于尋找愉快的照片。這也許是這種表情所傳遞的信息與生命息息相關。 注意障礙多動癥的青少年在對6種基本表情進行辨別的任務中得分很低。 跨文化心理學研究。 研究23 生活,變化和應激 HOLMES霍爾姆斯 根據臨床經驗,編制了一個由43項生活事件組成的量表。“社會再適應評定量表”SRRS SRRS作為一種檢驗應激與疾病之間關系的工具為很多研究者所使用。 批評: 1表中既包括積極的生活事件,也包括消極的生活事件,而且包括無法控制的事件和可以控制的事件。有研究表明,那些屬于突發性,消極性,不可控制的生活應激事件對疾病更有預測力。 2 沒有考慮不同人對某一特定生活應激事件會有不同的解釋。 3 量表得分與疾病相關的方法也受到了置疑。 除了使用簡單明了的生活變化單元量外,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一些其他因素也應加以考慮:1 過去,你曾經經歷過多少應激事件。 應對技巧:在生活應激階段,你的心理防御能力如何。 用于抵御你無法在心理上應對的應激事件的生理系統如何。 你是如何面對你的疾病的。 研究24 認知失調 FESTINGER費斯廷格 與態度不符的行為——解釋該行為的理由充足——輕微認知失調——態度改變較小 與態度不符的行為——解釋該行為的理由不充足——嚴重認知失調——態度改變較大 庫柏和費茲奧還提出了認知失調所引起的態度改變所必須的四個必要步驟: 1 這種與態度不符合的行為必須導致你不樂于接受的消極結果。 2 個人必須對消極的結果承擔責任。 3 生理喚醒也是認知失調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4 個體必須意識到自己所體驗到的喚醒是由自己所做的與態度不符的行為引起的。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