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1-14)
查看(1359) 回復(0) |
|
香爾滾姐姐
|
發表于 2014-10-24 11:12
樓主
生物學和人類行為
研究1 一個腦還是兩個腦? 研究2 豐富的經歷=更大的大腦? 研究3 人的本性是天生的么? 研究4 小心視崖 第二章 知覺和意識 研究5 所見即所學 研究6 睡眠,毫無疑問會做夢 研究7 夢,并不浪漫 研究8 行動,如同被催眠了一樣 Nicholas Spanos認為催眠不過是一種提高了的動機狀態。 一 理論假設 二 方法 沒有介紹某個特定實驗,而是總結了多人研究。 三 結果和討論 催眠術中兩個關鍵因素使人們相信其是一種被改變了的意識狀態: 被催眠的被試認為起行為是不隨意的 被催眠的被試會產生某種期望 四 研究發現的意義: 人們不可能在違背自己愿望時被催眠——已經被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 五 近期應用: 1支持者: 2反對者: 3另外一種觀點:催眠的反應是一種條件反射。行為塑造。 第三章 學習和條件反射 研究9 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Pavlov 經典條件反射 研究10 情緒化的小艾爾伯特 華生 基本目標:1證明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起源于學習和條件反射2證明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行為來自于無意識——是錯誤的。 批評:1該研究的倫理道德 2懷疑華生關于這些恐懼會無限持續下去的假設。“消退” 應用:廣告 近期研究指出恐懼癥中,家庭在生理方面的作用比環境方面的影響要大的多。 研究11 敲敲木頭 斯金納 操作性條件反射: 情境——行為——結果——強化=學習 ——懲罰=不學習 理論假設:迷信行為:敲打木頭,忌諱從梯子下面走,攜帶一枚硬幣……非關聯性強化,這種強化與特定行為間并不一一對應,但人們卻相信因果關系的存在。 方法:斯金納箱中的鴿子 結果:鴿子變的“迷信”了 討論:迷信的消退非常難——人們的期望值很高 批評和后繼研究:卡爾 羅杰斯人本主義 近期應用:1人們在睡覺時可能比清醒時更迷信 2檢驗了強化對注意缺陷性障礙/多動癥的作用 討論:迷信行為有其積極的功能(從事危險職業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 研究12 觀察到攻擊行為……作出攻擊行為 班杜拉 模仿 一 理論假設: 1觀察到攻擊行為的被試無論榜樣是否在場,都會模仿成人做出類似的攻擊行為 2對于觀察到非攻擊行為的被試的兒童,他們的攻擊性不僅比觀察到攻擊行為的兒童更低,而且也明顯低于無榜樣的控制組兒童。 3“模仿同性榜樣的行為遠遠超過異性榜樣的行為” 4“由于在社會上,攻擊行為主要是一種機典型的男性行為,所以男孩比女孩更傾向于模仿攻擊性行為,尤其是在給被試呈現男性榜樣時差異更明顯” 二 方法: 三 結果 四 討論:成人的行為向兒童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即這種形式的暴力行為是允許的,這樣就削弱了兒童對攻擊行為的抑制。 五 后繼研究:在特定的條件下榜樣的暴力影響可以被改變:獎勵/懲罰 六 意義: 1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兒童的新行為是怎么樣通過簡單的模仿成人而習得的,甚至成人可以不真正出現。 2為數百項關于人或媒體暴力對兒童的影響的研究奠定了基礎。(http://www.ship.edu/`cgboeree/bandura.html) 第四章 智力、認知和記憶 研究13 期望導致結果 自我預言實現 羅森塔爾 聰明鼠/笨老鼠 雙盲實驗 學校教學 一 理論假設:“皮格馬利翁效應” 二 方法:橡樹學校的學生 三 結果 四 討論: 教師對學生行為的期望轉化成了學生的自我實現的預言。 1 低齡兒童的可塑性一般比高年級的兒童強 2 小學低年級學生還未能在教師的心目中形成牢固的印象 3 在教師把對學生表現的期望傳遞給學生時候,他們不經意間使用的微妙方式更容易影響和帶動低年級的學生 4 低年級教師對學生傳遞期望的方式與高年級老師不同。 五 研究意義: 激起人們對IQ測驗進行爭論。 六 近期應用: 人際期望理論 研究14 給別人留個好印象 阿希 人是怎么樣在心理或者認知上組織各種互不相連的特征,并產生一個完整的印象。 一 理論假設 假設人有5種不同的特征,A,B,C,D,E。 理論一:印象的形成就是把這些特征簡單相加的結果: 理論二:一體化模式,每個個性特征之間是彼此關聯的。 他所關注的是個體在對他人形成某種整體印象時的認知過程。看中的不是印象中的情緒成分,而是認知成分。 “熱情—冷酷”研究 二 方法 10項實驗報告研究 “核心”特征 “邊緣”特征 在每項研究中,兩組被試除了在形容詞表中有一個詞有不同以外,其他情況都相同。 “熱情—冷酷” “有禮貌—粗魯” 三 結果 測量:1被試對被描述者所寫的簡介2 計算不同組的被試從18對形容詞中選擇每個詞的人數的百分比。 “熱情”組的選擇褒義詞的百分比高的驚人。 但“有禮貌—粗魯”兩組的結果沒有顯著差異。 四 討論 觀點:1 某些性格特征扮演著核心特征的角色,而其他性格特征則屬于邊緣特征。 2 個體的思維過程中這些性格特征是彼此相互關聯的。 五 批評以及影響 1批評: 不是對真人進行評價,只是圍繞著對人的描述來進行的。 凱利在真實生活中重復了該實驗。“熱情—冷酷”的教授。驗證支持阿希的實驗結果 2 影響 認知心理學 六 近期應用 對社會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有深遠影響。 1 后繼研究證明雖然“熱情—冷酷”的教授在受學生喜愛方面會有差異,但并不影響學生對老師教學效果的整體評價 2 選擇朋友,約會對象,合作者和雇員時,除了約會對象外,人們更注重人格品質而最少關注外表。男性比女性更加注重外表信息(特別是選擇約會對象時),而女性而更注重人格品質方面的信息。 3 網絡人際關系的獨特之處,改變了印象形成的規則: A人們在彼此認識之后仍能夠保持長時間的匿名狀態 B 外表對親密關系的產生和發展影響大大減少 C 在人際關系中形成的身體距離的作用顯著降低 D 個人對新人際關系的發展速度的控制力遠遠高于現實生活中的。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