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內疚,我們才能將心比心
查看(774) 回復(0) |
|
![]()
|
發表于 2014-09-22 19:57
樓主
問:為什么在我不含惡意地拒絕他人的要求后自己會內疚?該如何克服? 先介紹一下內疚,理解內疚,也是對自己情感了解的途徑。 內疚一直是情緒心理學和品德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因為內疚與道德的關系非常密切。 內疚的本意是:做了錯事,感到自責。 在伊扎德的情緒分化理論中,內疚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情緒,是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不學就會,內疚是良知中的主要情感,良知是與人類倫理、道德有關,所以,從道德角度出發,內疚是指一個人感覺到自己違反道德規范的一種內心感受,平常說的做了錯事受到良心的懲罰,就是罪惡感。 在某種意義上,內疚是一個人對自我進行心理懲罰。 霍夫曼提出一個虛擬內疚理論,談到內疚是一個人”對別人的痛苦的移情性反應“,和”對引起別人痛苦原因的認知“二者之間的結合。 一個人的內疚,等同于自我輕視和自我厭惡,同時還會伴隨著迫切、緊張和后悔等等情緒。 象拒絕別人的請求之后(無論是不是惡意),內疚自然而然會從你的內心產生,因為你感覺到了那個被你拒絕的人的感受,就好象是自己被拒絕了一樣。通常,移情能力強的人更容易內疚。 一個人隨年齡增長不斷成熟,逐漸產生了責任感,知道在人際關系網絡中,要對與自己有關的人負責,一旦沒有履行責任,這個人就會有內疚的情緒。 內疚到底受什么樣的因素影響呢? 既往經驗: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因傷害他人而內疚的經驗,所以既往經驗越多,一個人越有可能發生內疚之情; 移情水平:當一個人對他人的痛苦產生移情性悲傷或感同身受的時候,才有可能對他人的痛苦進行歸因,并有可能“以為”是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或自己有一定責任。所以,一個人移情的能力高低或敏感程度,會影響內疚的發生; 道德水平:內疚是社會化了的道德負性情感,個體會有低頭、目光回避、視線轉移的外部行為表現,帶有自我反思的特點,會產生自責,一個人的道德水平越高,越容易發生內疚之情; 關系程度:能讓一個人產生內疚的事件,都涉及與自己有親密關系或直接關系的人。因為只有在彼此具有緊密聯系的情況下,當事人才會對他人所受的傷害或感到的悲傷產生自我歸因,并反思自己行為的選擇性和可控性以及相關的責任。關系親密等級越高,越容易感到內疚。 知道了“內疚”是這樣的一種情感,你還會想去“克服”它嗎?內疚根植于我們情感系統中,與道德深深結合,它的存在,使我們在日常人際關系中能夠學習“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當你的內疚被具體的事件喚醒時,你的道德情感同時被喚醒,促使你去回顧這個事件、反思自身的行為、重新評價自己的表現、轉換更合適的情境表達,然后會成為你采取補償行為的動機力量,從而促使你建立更牢固的更完善的人際關系。 內疚的存在的意義,是如此顯著,你還要逆水行舟般地去“克服”它嗎? |
回復話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