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易混淆概念50例
查看(1156) 回復(0) |
|
lyh2006
|
發表于 2010-08-23 23:47
樓主
世界近代史易混淆概念50例
《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易混淆概念50例 1.意大利文藝復興最早的兩位代表人物與意大利早期新文化的兩位代表人物:前者是但丁和喬托;后者是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2.繼承和發展、證實、捍衛哥白尼“日心說”的科學家:繼承和發展的是開普勒;證實的是伽利略;捍衛的是布魯諾。 3.詹姆士一世與詹姆士二世:前者是斯圖亞特王朝第一位國王,相信“君權神授”;后者是查理二世的繼任者,在“光榮革命”中被推翻。 4.查理一世與查理二世:前者是斯圖亞特王朝第二位國王,1642年挑起內戰,1649年被處死;后者是前者之子,1660年登上王位,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5.路易十四與路易十六:兩者同屬波旁王朝,前者于17世紀中期進行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后者阻撓、破壞法國大革命,1793年被處死。 6.李成桂與李舜臣:前者建立朝鮮;后者率水師兩次抗擊日寇侵略。 7.拿破侖與路易?拿破侖?波拿巴:前者即拿破侖一世,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后者即拿破侖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8.亞歷山大一世與亞歷山大二世:前者于1815年建立“神圣同盟”;后者于1861年對農奴制進行改革。 9.威廉一世、威廉二世、威廉三世:威廉一世是普魯士國王,1871年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是德意志帝國末代皇帝,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威廉三世曾任荷蘭執政,1688年“光榮政變”后,與瑪麗就英國王位。 10.迪亞士與迪亞斯:前者為葡萄牙人,1688年發現好望角;后者為墨西哥反動軍人,美國于1876~1911年扶植的獨裁統治者。 11.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簡單協作是指眾多勞動者在同一生產過程中、在同一資本家指揮下協同勞動,即分散的手工工場,是工場手工業中較為低級的形式;工場手工業是指以手工技術和雇傭工人的分工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大生產,是集中的手工工場;機器大工業是指以大規模使用機器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 12.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前者指新航路開辟后出現的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貿易聯系加強和商路貿易中心轉移等商業關系的變化;后者指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貴金屬增加,引起金銀價格下跌,物價猛漲等價格體系的變化。 13.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前者指14~16世紀,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文化運動;后者指16~17世紀,西歐各國掀起的旨在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社會改革運動。 14.非國教徒、清教徒、清教徒運動:非國教徒并不是指羅馬天主教徒,而是指不信仰英國國教的人;清教徒是指以加爾文學說為旗幟的,要求清洗英國國教內保留的天主教殘余的非國教徒;清教徒運動指17世紀在英國發生的以清教為旗幟,把宗教改革和社會改革結合起來的、由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 15.尼德蘭、新尼德蘭、尼德蘭王國:尼德蘭指中世紀歐洲西北部的一個地區;新尼德蘭是荷蘭于1609年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尼德蘭王國指維也納會議上,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將比利時并入荷蘭后成立的王國。 16.尼德蘭革命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意義:前者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后者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17.君主制與君主立憲制:前者指君主獨攬大權,不受任何限制的政體制度;后者指用法律限制君主權力的政治制度,是資產階級民主制政體類型。 18.人文主義、重商主義、自由主義:人文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思潮,是文藝復興文化的指導思想,其核心是資產階級人性論和人道主義;重商主義是16世紀歐洲盛行的一種經濟學說和經濟政策,它主張政府應該控制國家的經濟,以便損害和削弱競爭對手的實力,增強本國實力;自由主義是 19世紀歐洲的主要社會思潮。政治上主張天賦人權,反對封建專制,經濟上主張自由放任,反對政府干預經濟活動。 19.奴隸和農奴:前者指奴隸社會中為奴隸主勞動而沒有人身自由的人;后者指封建社會中隸屬于農奴主或封建主的、沒有人身自由和政治權利的農業生產勞動者。 20.啟蒙思想和啟蒙運動:前者是17~18世紀,歐洲興起的提倡“理性”、思想自由、個性解放的新思想和新主張;后者指在啟蒙思想的指導下,以反對封建專制和反對教權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21.三級會議、國民議會、制憲會議、立法議會、國民公會、救國委員會:三級會議指1789年5月,路易十六為解決財政危機而召集三個等級參加的會議;國民議會指1789年6月,第三等級以代表全體國民為由,宣布第三等級代表會議變更而成的議會機構;7月初,國民議會宣布以制定憲法為己任,更名為制憲會議,它是大革命中,1789~1791年的最高行政和立法機關,根據1791年憲法,制憲會議解散,成立立法議會,享有立法權;國民公會指1792年8 月,由普選產生的機關取代了立法議會;救國委員會指1793年4月,國民公會決定成立的機構。它是雅各賓派專政時期法國實際上的最高領導機構。 22.《人權宣言》與《獨立宣言》:前者是法國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后者是美國獨立戰爭的綱領性文件,它的發表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 23.熱月政變與霧月政變:前者指由反對羅伯斯庇爾的力量于1794年發動的奪權事件;后者指由拿破侖于1799年發動的奪權事件。 24.督政府與執政府:前者由熱月黨人于1795年成立,1799年被拿破侖推翻;后者由拿破侖于1799年建立,1804年被拿破侖帝國政府取代。 25.反法同盟、神圣同盟、四國同盟、南部同盟:反法同盟指1793~1815年間,英、普、奧、俄等國封建君主組織的、武力干涉法國革命、以削弱法國在歐洲大陸影響的組織;神圣同盟指1815年由俄、普、奧三國成立的維護維也納體系的組織,1830年以后名存實亡;四國同盟指1815年11月由英、俄、普、奧組成的,為了把“神圣同盟”所維護的反動秩序具體化的組織;南部同盟是美國內戰前期,由南部種植園主成立的“美利堅諸州同盟”的簡稱。 26.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前者指反對民族壓迫、爭取民族平等和民族獨立的革命;后者指以反封建為目的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 27.美洲第一個獨立國家與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國家:前者是美國;后者是海地。 28.地主和領主:前者指占有土地,自己不勞動,依靠出租土地剝削農民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人;后者指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受封在一個區域里掌握權力? 29.標志維也納體系名存實亡與徹底瓦解的事件:前者是七月革命;后者是1848年歐洲革命。 30.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第一次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生地:前者于1825年發生于英國;后者于1857年發生于美國,然后蔓延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31.路德宗教改革與盧德運動:前者指馬丁?路德掀起的反封建性質的改革天主教的社會運動;后者指由英國工人盧德第一個起來搗毀工廠機器而引起的眾多工人破壞機器的運動。 32.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與共產主義者同盟:前者1846年成立,為建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做了準備;后者于1847年成立,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 33.圈地運動與西進運動:前者指15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西歐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用暴力大規模剝奪農民土地的事件,以英國最為典型。它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土地關系的變革,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后者指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美國政府向西擴張領土,并動員東部居民向西遷移、印第安人被屠殺、被驅趕的運動。它改變了美國的政治地理、經濟地理和人口分布,帶來了美國資本主義的新發展。 34.美國北部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和南部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兩者在形式上都屬于資本主義經濟。前者指采用自由雇傭勞動制、發展工商業而形成的經濟形式;后者指以黑奴勞動為基礎,依賴資本主義市場,最終目的和原動力是追求剩余價值、增殖財富的一種商品奴隸制經濟形式。 35.鐵血政策、大棒政策、金元政策:鐵血政策指俾斯麥推行的以武力來完成德意志統一的政策;大棒政策指美國西奧多?羅斯福宣揚的以武力作為處理外交事務手段的政策;金元政策是美國塔夫脫提出的以資本輸出作為對外侵略、擴張手段的政策。 36.開明專制與文明開化:前者指奧地利的特蕾西亞女皇及其子約瑟夫二世的封建改革;后者指日本明治維新中所推行的文化政策。 37.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與最終確立的時間:前者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后者是20世紀初。 38.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與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前者包括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定型與統治地位的鞏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全球性國際關系的形成四部分;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 39.亞洲革命風暴與亞洲的覺醒:前者指19世紀五六十年代,亞洲人民掀起的反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后者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人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 40.軍事封建帝國主義與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前者是列寧對沙俄帝國主義特點的論述;后者是毛澤東對日本帝國主義特點的論述。 41.門羅主義與泛美主義:前者指“門羅宣言”所包含的排斥歐洲列強干涉美洲事務的原則;后者指美國通過“美洲國家會議”(泛美會議)。 42.莫臥兒帝國實行宗教寬容與宗教迫害的君主:前者是阿克巴;后者是奧朗則布。 43.19世紀上半期,亞洲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國家:前者有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印度;后者有土耳其、伊朗、中國。 44.土兵與義兵:前者指英國殖民當局在印度招募的土著士兵,是1857~1859年民族起義的軍事骨干力量;后者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朝鮮人民反日愛國武裝斗爭中,凡不經朝廷征發而奮起御敵抗暴的民軍。 45.殖民主義與軍國主義:前者指資本主義強國對力量弱小的國家或地區進行壓迫統治、奴役和剝削的政策。主要表現為海外移民、海盜式搶劫、奴隸販買、資本輸出、商品傾銷、原料掠奪等;后者指把國家完全置于軍事控制下的黷武思想政策和制度。 46.第一國際成立的意義與巴黎公社的意義:前者是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它的成立推動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一個新階段;后者是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它的經驗和教訓(歷史風云網提供)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 47.無產階級專政與無產階級革命:前者指無產階級用暴力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后建立的新型國家政權;后者指工人階級用暴力奪取政權,摧毀舊的腐朽的社會制度,建立進步的社會制度的過程。 48.奧匈帝國與奧地利:前者是神圣羅馬帝國諸邦中最大的一個公國,1699年兼并了匈牙利,1867年成立二元制的奧匈帝國。一戰后,分裂為奧地利和匈牙利;后者存在于普奧戰爭后到一戰結束前夕,1867年成立,奧地利皇帝為帝國元首,同時兼任匈牙利國王。 49.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根源:前者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后者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 50.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局面出現的標志與最終形成的標志:前者是法俄同盟的建立;后者是三國協約的建立。 |
回復話題 |
||
上傳/修改頭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