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決
深大新聞傳播專業考研需要看什么書?有大綱么?
懸賞分:0
想考深大新聞傳播專業的研,需要看那些書呢?有大綱么?
相關院校:深圳大學研究生院 熱點關注:2021考研輔導班上線 如何自考研究生
提問者:lenkaho - 2013/07/01 04:38
我來回答
- 回答即可得2分
其他答案(1)
第一類 基礎閱讀書目
一、 傳播學專業書目
1、《傳播學概論》,[美]施拉姆、波特著,陳亮等譯,新華出版社,1984年。本書為大眾傳播學學科奠基人施拉姆的主要著作,扼要論述了各個傳播要素及傳播的社會效果。
2、《大眾傳播模式論》,[英]麥奎爾、[瑞典]溫德爾著,祝建華、武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本書為美國大學大眾傳播學經典教材,反映了大眾傳播學理論的模式化階段的研究探索。
3、《大眾傳播學諸論》,[美]德弗勒、鮑爾-洛基奇著,新華出版社,1990年。本書為20世紀70年代較為系統的美國大眾傳播學專業教材,較全面地反映了學科水平。
4、《人類傳播史》,[美]施拉姆著,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本書是從傳播學的觀念出發敘述的人類文明史,也可以被看作傳播技術演進與文明社會構成的互動的簡史。
5、《傳播學教程》,郭慶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目前國內高等院校使用最廣泛的專業教材,條理清晰地論述了傳播學理論觀念的形成,并概括地介紹了傳播學研究方法。
二、 新聞學專業書目
6、《中國新聞事業通史》(1~3卷),方漢奇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起陸續出版。目前國內體例和資料最完整的中國新聞史著作。
7、《美國新聞史——大眾傳播媒介解釋史》,[美]邁克爾·埃默里等著,展江等譯,新華出版社,2001年。根據1996年在美發行的第8版翻譯而成。信息量豐富、內容全面的標準教科書,內容涉及報刊、廣播電視、電影、公共關系、圖書、因特網等大眾傳播的所有門類和領域,著重解釋新聞傳播史與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社會潮流的互動關系。
8、《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陳力丹著,開明出版社,1993年。此為系統研究馬克思新聞思想的代表作。
9、《新聞傳播學》(修訂版),黃旦著,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此書對新聞、新聞傳播、黨報思想等各個方面作了深入的思考,能系統了解新聞傳播各要素及其本質、規律。
10、《西方新聞事業概論》(第2版),李良榮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此書對西方(以美國為代表)的新聞思想和操作理念進行了系統的概括。
11、《論自由》,[英]密 爾著,商務印書館,1959年。世界經典新聞學專著,體現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建立的自由主義新聞觀念的基本價值理念。
12、《報刊的四種理論》,[美]施拉姆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譯,新華出版社,1980年。此書為反映美國自由主義和實用主義傳播觀念的代表性著作。作者將人類傳播觀念的劃分為四種類型,這些類型均基于不同社會的政治制度結構。
13、《公眾輿論》,[美]李普曼著,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此書是傳播學觀念形成早期最具有思想洞察力的著作,對于新聞傳播、廣告和輿論思想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三、 相關學科書目
14、《社會研究方法基礎》,[美]巴比著,邱澤奇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本書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必讀的方法論教材,書中系統闡釋了社會科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確立了社會科學研究的工作范式。
第二類 進階閱讀書目
一、 新聞傳播學專業書目
15、《傳播理論》,[美]斯蒂文-小約翰著,陳德民、葉曉輝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本書為美國基于言語傳播學(非大眾媒介傳播)學術思想傳統的代表性教材,重點討論語言訊號、符號、話語及文化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的理論。
16、《傳播符號學理論》,[英]約翰-費斯克著,張錦華譯,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5年。本書為基于符號學觀念而建構的文化傳播理論,主要內容是討論符號意義的構成原理,論述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理論立場與方法,并對社會意識形態與傳播的關系展開討論。此書為英國文化研究學派代表著作。
17、《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編選,關世杰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此書選編了美國大眾傳播學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模式的原創者的重要論文,內容涵蓋了二級傳播、議程設置、沉默的螺旋、教化理論、利用與滿足理論、創新擴散、知識溝等理論模式,介紹了主要的傳播學研究方法。
18、《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張國良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此書選譯了西方傳播學的主要代表性人物的論述,試圖綱要性地顯示西方傳播學的發展脈絡和各個學派及知識的關節點。
19、《當代西方修辭學:批評模式與方法》,[美]大衛-寧等著,常昌富、顧寶桐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此書選編了西方修辭學傳統意義上的傳播學理論文獻。
20、《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英]約翰-費斯克等編撰,李彬譯注,新華出版社,2004年。此書秉承英國文化研究學派創始人雷蒙德-威廉斯的主張,采用“關鍵詞”研究方法,梳理了傳播學和文化研究的關鍵概念的意義。
21、《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雷蒙-威廉斯著,劉建基譯,三聯出版社,2005年。是英國文化研究學派代表人物威廉斯的名著,是對文化轉變中的語言的一次精彩的考察與探究,其歷史和文化的視野值得傳播學者借鑒。
22、《理解大眾文化》,約翰-費斯克著,王曉玨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從社會分析和符號解讀的方式對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大眾文化進行了探討。
23、《文化研究讀本》,羅鋼、劉象愚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此書選譯了西方文化研究學派的有代表性的理論文獻以及經典的案例分析作品。
24、《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英]古瑞維奇、班尼特、庫侖等編著,唐維敏等譯,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此書為英美批判學派的代表性論文集,重點分析媒體與社會階級、政治的意識形態的關系,分析媒體組織與傳播權力的關系。
25、《理解媒介》,[美]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本書為享有當代信息化社會“先知”之譽的麥克盧漢的成名之作,也是傳播技術決定論的代表。
26、《數字化生存》,[美]尼葛洛-龐帝著,胡泳、范海燕譯,海南出版社,1996年。此書描述了數字信息技術將帶來的時代和社會的變化。
27、《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著,劉海龍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本書以個案敘述的方式,詳細交待了各個具有學科發展的里程碑意義的研究所發生的社會背景、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影響等。展示了美國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歷程和主要特點。此書有多種譯本。
28、《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美]羅杰斯著,殷曉蓉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此書分“傳播學的歐洲起源”、“傳播學在美國的發展”、“傳播學領域的建立”三部分,全面記敘了傳播學的早期歷史。重點論述傳播學與相關社會科學的知識譜系以及傳播學科產生的背景。
29、《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美]彼得斯著,何道寬譯,華夏出版社,2003年。此書從文化哲學立場出發,對于人類傳播交流的可能性進行了哲理反思。
30、《權力的媒介――新聞媒介在人類事務中的作用》,[美]阿特休爾著,黃煜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本書為美國批判學派的著作,重點揭示美國新聞傳媒與政治權力結構的關聯。
31、《多種聲音,一個世界》,聯合國國際交流問題研究委員會報告,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1年。此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委員會的研究報告。參與報告研究和撰寫的有美國、愛爾蘭、法國、哥倫比亞、蘇聯、扎伊爾、印度尼西亞、日本、突尼斯、荷蘭、南斯拉夫、智利、印度、加拿大、尼日利亞等國家的學者。此報告以提出“建立國際傳播新秩序”而聞名,重點論述了國際傳播與人類發展及權利平等的關系。
32、《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陳力丹著,開明出版社,1993年。此書為系統論述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論的著作,探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傳播理論體系。
33、《論出版自由》,[英]密爾頓著,商務印書館,1958年。此書為西方自由主義傳播理論的“圣經”,反映了英法美資產階級大革命以來的關于“傳播自由”的理念。
34、《比較新聞傳播學》,童兵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此書對中、西方新聞傳播理念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對比、概括。
35、《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史稿》,童兵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本書論述了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發展與理論體系的形成。
36、《新聞傳播法教程》,魏永征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本書內容包括導論、憲法規范、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新聞與法治、新聞傳播活動與公民、法人的人格權、特殊新聞和信息的發布、對新聞事業的行政管理等。此書為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科法律專題推薦教材。
37、《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思想與戰略的歷史》,[法]馬特拉著,陳衛星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本書為法國馬克思主義學派學者的傳播學專著,作者具有東西方及南美洲文化工作經驗,采取多元文化和世界體系觀念,從世界資本主義歷史和戰略圖景出發,論述媒體技術與國際關系的建構。
38、《傳播政治經濟學》,[加]莫斯可著,胡正榮等譯,華夏出版社,2000年。本書從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學科思想傳統出發,論述了媒體產品、媒體制度和媒體權力的構成關系,從歷史與文化的互動過程中,揭示媒體產品的生產與消費的關系。
39、《組織中的傳播與權力:話語、意識形態與統治》,[美]姆貝著,陳德民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本書為基于批判學派立場的組織傳播學論著,包括組織形成的過程、組織傳播的文化觀、權力,旨趣和組織文化、意識形態和組織文化、意識形態和組織符號體系等內容。
40、《當代廣告學》,[美]阿倫斯著,丁俊杰等譯,華夏出版社,2001年。本書為美國廣告學經典性教材,涵蓋了廣告概覽,營銷戰略與廣告戰略的制訂,廣告與其他傳播組合元素的整合,廣告創作,廣告媒介應用等部分。
41、《民意――沉默的螺旋的發現之旅》,[美]諾爾-紐曼著,翁秀琪等譯,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本書詳盡介紹了“沉默的螺旋”的民意研究模式的發現,理論的背景,方法和研究案例。
42、《解讀電視》,[英]費斯克、哈特利著,鄭明椿譯,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本書為英國文化研究學派關于電視文化、電視受眾、電視符號內容的研究成果。
43、《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英]霍爾等著,徐亮等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本書為英國文化研究學派代表性論著,書中闡明了“表征”這一分析文化傳播和媒體文化特質的重要范疇,并采集了豐富的研究案例。
44、《媒介研究的進路》,[英]巴雷特、紐伯爾德編著,汪凱、劉曉紅譯,新華出版社,2004年。本書為英國學派整理的媒介研究經典性文獻讀本,此書涵蓋了歐洲和北美的大眾傳播研究傳統,包括實證主義方法的受眾效果研究與新聞傳播專業主義研究,也包括傳播政治經濟學、文化研究、符號研究、女權主義和圖像傳播研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45、《電影與方法:符號學文選》,[法]麥茨著,李幼蒸譯,三聯出版社,2002年。本書為電影符號學主要代表作,論述了電影符號的基本問題、電影語言與文本結構。
46、《理論符號學導論》,李幼蒸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此書系統介紹了理論符號學發展的傳統、流派、知識脈絡。
47、《無形的網絡:從傳播學的角度看中國傳統文化》,吳予敏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此書以傳播學的觀念和視角,論述了中國歷史上傳播媒介的演化、社會組織結構與傳播的關系、中國政治制度和運作機制中的傳播制度和技術、中國早期哲學思想中的傳播觀念,提出了傳播與社會文化建構的內在關聯的概念。此書1991年在臺灣再版。
48、《華夏傳播論》,孫旭培等著,人民出版社,1997年。此書為中國傳播史的通論性著作,論述了中國傳播觀念的形成、傳播與媒介演進的關系、中國人際傳播與組織傳播、傳播制度與控制、多領域的傳播及跨文化傳播問題。此書由若干專題論文組成。
49、《美國大眾傳播法:判例評析》,[美]吉爾摩等著,梁寧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本書介紹了自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歷史與原理,自由主義的新聞傳播理念支配下的傳播法體系建構與實施。
50、《作為話語的新聞》,[荷]梵-迪克著,曾慶香譯,華夏出版社,2003年。本書將話語分析與媒體研究結合,并揭示新聞傳播話語與社會認知及意識形態之間的關聯。
51、《現代日本大眾傳播史》,張國良著,學林出版社,1992年。以探索日本戰后45年來言論自由狀況的嬗變這一角度,介紹了日本大眾傳媒的發展歷程。
52、《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美]約書亞-梅羅維茨著,肖志軍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采用社會學“場景”分析研究電子媒介和媒介行為,在眾多研究新媒介的著書中,此書具有獨特的視野。
53、《大眾媒介對兒童的影響》,卜衛著,新華出版社,2002年。內地第一本關于兒童的媒介效果的專著。
54、《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美]哈羅德.拉斯韋爾著,張潔等譯,展江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是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的代表作,采用內容分析的方法研究一戰交戰國的宣傳策略及效果。
55、《中國報學史》,戈公振著,中國古籍出版社,2003年。中國第一部報刊專著,代表了1949年前報刊研究的最高水平。
56、《中國新聞事業史新編》,丁淦林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此為被廣為采用的新聞史教材,簡明扼要。
57、《中國新聞傳播學說史》,徐培汀、裘正義著,重慶出版社,1994年。此書對中國古代、近代新聞傳播思想進行了系統的概括與梳理。
58、《中國近代新聞思想史》,胡太春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此為一本專門研究中國近代新聞思想的專著。
59、《世界新聞傳播史》,陳力丹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年。本書涉及五大洲的新聞傳播發展史,所引材料至2000年,對英、法、德、美、俄、巴西、印度、南非、澳大利亞等國的新聞傳播業狀況及由來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60、《美國新聞事業史》(上、下)[美]F.L.莫特著。世界書局發行(臺灣),1960年。此書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史專著之一,主要涉及報刊史。
61、徐寶璜:《新聞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開國人自寫新聞學理論之先河,美國自由主義新聞思想對其新聞觀有重要的影響。
62、《新聞寫作方法論》,艾 豐著,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年。作者依據其豐富的新聞從業經驗,總結中國當代新聞寫作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63、《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李良榮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本書系統研究新聞報道文體及其演變。
64、《當代新聞采訪》,劉海貴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此書為目前被廣泛采用的新聞采訪方面的教材。
65、《深度報道原理》,杜駿飛等著,新華出版社,2002年。深度報道是除了短消息外另一種重要的報道方式,該書有益于學生對這一報道方式的原理作深入的了解。
66、《新聞傳播的策劃與組織》,蔡 雯著,新華出版社,2001年。此書將新聞報道作為媒介產品生產的一個核心環節,從新聞資源的深度開發這一角度討論新聞報道策劃的規律、原則和技巧。
67、《如何成為頂級記者—美聯社新聞報道手冊》,[美]杰里.施瓦茨著,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3年。本書有詳實的新聞報道案例分析,資料豐富,有助于了解職業記者所必備的素質與技能。
68、《中國新聞傳播法綱要》,魏永征著,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這是由我國新聞法專門研究者所寫的專著,論述了新聞傳播法體系的構成設想,理論基點以及與世界新聞傳播法規體系的比較,書中包括有一定的案例。
69、《大眾傳播法概要》,[美]T.巴頓.卡特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作為“美國法學精選叢書”之一,作者既有傳播學者,又有律師和法學學者,以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產生背景為線索,輔以大量案例,比較全面地闡述了美國大眾傳播法。
70、《媒體倫理學:案例與道德論據》,[美]克里斯蒂安著,華夏出版社,2000年。本書通過經典案例研究和評論把倫理學與媒體實踐結合在一起,除了專門的理論探討外,主要涉及新聞、廣告、公關和娛樂中的倫理問題。
80.M.Schudson: 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Basic Books, Inc.,Publishers,1978
81.D.Schiller: Objectivity and the New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1
82.T.Gitlin: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83.G.Tuchman:Making News: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NY:Free Press(1978)
84.M. Fishman: Manufacturing New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0
85.H.J.Gans: Deciding What’s News. NY:Vintage Books.1979
86.J.C. Nerone: Last Right: Revisiting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5
87.J.Lichtenberg: Democracy and the Mass Med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88.D.L.Altheide et.al.,Media Logic, Sage, 1979
89.D.Berkwitz(ed):Social Meanings of News,CA:Sage. 1997
90.D. Weaver et.al.,The American Journalist. University of Indiana Press.1986
91.R. Picard: Media Economics. Beverly Hills, Sage. 1989
92.J. Turow : Media Industries. NY:Longman. 1984
93.P. Meyer : Ethical Journalism. Longman,1987
94.M. Feinstuck : Media Regulation, Public Interest and the Law,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9
95.Denzin, N. & Lincoln, Y. :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4
96.Lindlof, T. : Qualitative Commun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4
97.Potter,W.J. : An Analysis of Thinking and Research about Qualitative Method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1996
以上3本著作,為質化研究方法論的引導性著作。
98.Wimmer,R.D. & Dominick,J. R.: Mass Media Research: In Introduction, Belmont,CA: Wadworth. 1994
此為關于傳播量化研究的著作。
99.McQuail, D. & Windahl, S. :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 London and Newyork: Longman, 1993
該著作關于19960-1980年間的經驗主義研究模式論作出了論述和總結。
100.Shoemaker,P.J.: Gatekeeping, Newbury Park,CA:Sage.1991
此為系統扼要論述“把關人”概念及其研究歷程的著作。
101.Rogers,E.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Y: Free Press. 1983
此為系統論述“創新擴散”模式的導論性著作。
102.Tichenor,P.J., Donohue,G.A., & Olien, C.N.: Conflict and The Knowledge Gap., In Community Conflict and The Press, Beverly Hill, CA:Sage 1980
此為“知識溝”理論的權威性論述。
103.Noelle-Neumann, E. :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 – Our Social Ski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此為“沉默的螺旋”模式的權威論述。
104.Fox,S. : The Morror Makers: A History of American Advertising and Its Creators, NY: Morrow.1984
此書論述了美國廣告的歷史,包括從早期的“AIDA”模式到消費品牌研究的發展。
105.Aker, D. A. & Biel, A.L.: Brand Equity & Advertising: Advertising’s Role in Building Strong Brands, Hillsdale,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3
此書反映了美國廣告學研究與品牌研究的交叉融合。
106.Paul Cobley ed. :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Reader.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此書為傳播理論的經典選本,其知識結構延續修辭學、人文學、符號學傳統。包括:符號理論、意義理論、后結構主義的符號-意義理論、言語行為理論、信息受眾理論、身體、主體及社會本文理論、解釋學及閱讀行為理論等。
107.Rogers,E. :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Critical Perspectives. Beverly Hills, CA: Sage,1976.
此書為發展傳播學開創性著作。
108.McCroskey,J.C.: An Introduction to Rhetorical Communi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93.
此書是關于修辭傳播研究的綜合型論述。
109.Burke, K. : Definition of Man, In 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 Essay on Life, Literature and Metho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 Press. 1968
此書為西方修辭學大家布爾克關于人的符號化行為的經典性論述。布爾克理論被認為是對亞里士多德修辭學傳統的重大發展。
110.Cragan, J. F. & Shields, D. C. : Symbolic Theories in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1995.
此書是基于言語傳播學傳統的應用傳播研究的綜合型論著。
111.Davis, J. J. : Advertising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Pentice Hall 1997
此書為廣告學理論與研究方法的典范教材。
112.Fiske, S. T. & Taylor, S. E. : Social Cognition, McGraw-Hill, Inc. 1991.
此書為當代社會認知心理學的典范著作,社會認知心理學成為20世紀末傳播學關于人際溝通理論及傳播效果理論的主要知識來源。
113.Belch,G. E. & Belch, M. A. : Introduction to Advertising & Promotion, A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Perspective, Irwin, McGraw-Hill Press.1995.
本書為廣告學重要的教材,從整合營銷傳播的角度論述廣告策略,充分關注到全球化時代廣告國際化與本土化問題。(此書中國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有中文譯本)
114. William Wells, John Burnett & Sandra Moriarty: Advertis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
本書為廣泛采用的廣告學基礎教材,重點討論在信息化、全球化時代廣告發展及策略問題。并對從理論到實踐作出全面論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中文提要本)
115. 《廣告創意完全手冊》,馬里奧. 普瑞根編著,初曉英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年。此書詳盡分析世界最富于魅力的廣告創意,從中總結廣告創意思維的特點與規律。
二、相關學科書目
116、《社會學》,[英]吉登斯著,趙旭東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本書為目前社會學教科書中最能反映現代性社會特點分析水平的著作,全書分為21部分,分別論述了什么是社會學、文化與社會、變化中的世界、社會互動與日常生活、性別與性、家庭、犯罪與越軌行為等內容,作者高度關注媒體技術對于社會變遷的深刻影響。
117、《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英]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譯,三聯出版社,1998年。此書系統論述現代性和自反性社會構成的關系,論述了傳播媒體和信息溝通網絡是構成自反性社會的基本條件。
118、《社會學:關于社會化形式的研究》,[德]西美爾著,林榮遠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本書為19世紀至20世紀初最具洞見的德國思想家對于現代性社會構成的深入剖析,包括社會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及其測量、社會組織的構成、社會等級、社會空間等主題內容。
119、《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德]哈貝馬斯著,曹衛東譯,學林出版社,1999年。本書為當今法蘭克福學派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的主要著作,其中提出了“公共領域”(又譯為“公共空間”)的著名概念。全書論述了與廣義傳播學關系密切的“公共領域”在歐洲的形成,以及公共空間與社會民主的關系。
120、《社會實在問題》,[德]許茨著,霍桂桓等譯,華夏出版社,2001年。本書為社會現象學代表人物的社會研究專著。其中的思想對于美國傳播學有重要影響。
121、《人論》,[德]卡西爾著,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再版)。本書為新康德主義哲學家卡西爾運用符號哲學觀念關于人類及社會文明的深刻論述,獨樹一幟地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并從這一定義出發,對各種文化現象,諸如神話、宗教、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進行全面的論述。
122、《文化與交流》,[英]利奇著,郭凡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本書是從結構主義理論立場出發所作的文化人類學的綱要性著作,書中將文化的構成與傳承機制歸結為傳播交流的作用。
123、《文化的解釋》,[美]格爾茨著,韓莉譯,譯林出版社,1999年。本書為當代象征人類學的代表著作,從象征與意義的關系入手,全面梳理了文化人類學研究領域里的誤區,對文化的概念、文化與宗教、文化與意識形態等的關系進行了詳實的研究。
124、《話語與社會變遷》,[英]費爾克拉夫著,殷曉蓉譯,華夏出版社,2003年。本書為批判學派的代表性的話語分析著作,簡要地描述了近二十年來流行的幾種話語分析方法,對各個學派的貢獻和作用,優勢和局限等進行全面講述。
125、《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法]布迪厄、[美]華康德著,李猛、李康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本書為反映法國社會思想家布迪厄主要觀念的著作,書中提出了“符號權力”“場域”等重要概念。
126、《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德]曼海姆著,艾彥譯,華夏出版社,2001年。本書為西方知識社會學的經典著作,是社會意識形態批判的重要理論武器。
127、《獄中札記》,[意]葛蘭西著,曹雷雨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本書為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性著作,深入剖析了知識人、知識生產于國家權力、意識形態的關系。
128、《普通語言學教程》,[瑞士]索緒爾著,高名凱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本書為普通語言學經典著作,其開創性的基本觀念和方法論直接導出20世紀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語言學轉向”。
129、《交往行為理論》,[德]哈貝馬斯著,曹衛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本書是哈貝馬斯代表性著作。哈貝馬斯試圖闡發“交往行為”的社會構成及合理性結構,重新改造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現代性困境指出出路。此書有多個譯本。
130、《心靈、自我與社會》,[美]喬治-米德著,趙月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此書為米德的社會心理學代表著作。該書闡發的理論對于人類傳播學的建構具有經典的意義。
131、《語言哲學》,[美]馬蒂尼奇編,牟博等譯,商務印書館,1998年。該書是語言哲學經典選本。其中第二部分“言語行為”,第七部分“隱喻”,第八部分“私人語言”與言語傳播學、文化傳播研究關系密切。
132、《詞與物》,[法]福柯著,莫偉民譯,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此書為現代文化思想大家福柯的代表作之一。福柯采取的思想路徑,不同于結構主義,也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化主義,而是將歷史主義和批判思想結合,發展出獨特的“文化考古”思想方法,試圖通過對于符號構成的文化過程的解析,完成對于現代性社會文化根基的批判和顛覆。
133、《科學革命的結構》,[美]孔恩著,程樹德等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初版,1994年二版。此書國內譯本:1、T. S. 庫恩著,李寶恒、紀樹立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年。2、托馬斯•庫恩著,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此書論述了科學知識進化的規律,對于北美傳播學理論和學科發展曾經發生重要影響。
134、《文化帝國主義》,[英]湯林森著,馮建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此書是全球化時代對于“媒體-文化帝國主義”的批判性著作。
135、《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美]詹明信著,張旭東編,陳清僑等譯,三聯書店,1997年。此書為西方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的代表性著作。
136、《法蘭克福學派論著選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外國哲學研究室編,商務印書館,1998年。本書目前僅出版了上卷。此書收入了霍克海默、阿多諾、馬庫塞的主要論著的節譯,選本較為精審。
137、《詮釋與過度詮釋》,[意]艾柯等著,王宇根譯,三聯出版社,1997年。本書收入了意大利哲學家艾柯、美國哲學家羅蒂等幾位著名符號學家關于文化符號學的論述。
138、《法蘭克福學派史1923-1950》[美]馬丁-杰伊著,單世聯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此書是目前關于法蘭克福學派思想發展史的重要的研究論著,是研究傳播批判學派思想源流的必備參考書。
139、《社會如何記憶》,[美]康納頓著,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此書從符號人類學角度論述了歷史文化傳承與符號傳播的關系。
140、《結構人類學》,[法]萊維-施特勞斯著,謝維揚、俞宣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本書為結構主義人類學經典著作,揭示了人類社會生活、文化認知結構與符號象征的關系。
141、《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費孝通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本書為中國社會學家20世紀最主要的論著,對于解釋中國傳統社會的人際交往、社會結構有重要的意義。
142、《自由秩序原理》,[英]哈耶克著,鄧正來譯,三聯書店,1997年,本書為西方現代自由主義社會政治理論的代表著作,有助于理解新聞傳播學的自由主義思想的邏輯與根源。
143、《通往奴役之路》,[英]哈耶克著,王明毅、馮興元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本書為自由主義思想家對自由主義和集權主義社會的比較分析,其中關于傳播的論述占據一定的比重。
144、《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洪漢鼎主編,東方出版社,2001年。本書收錄了德國、意大利、法國、美國近現代著名的解釋學哲學家的重要論述,有助于理解解釋學與符號學的關系、認識論與現象學的關系。
145、《哲學與政治――阿爾杜塞讀本》,陳越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本書收入了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代表人物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的主要論述。
146、《社會性動物》,[美]埃利奧物-阿倫森著,鄭日昌等譯,新華出版社,2002年。本書初版30年后,其第8版被引薦到中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的這部著作被稱為“美國社會心理學的“圣經”。
147、《文化研究導論》,[英]阿雷恩-鮑爾德溫等著,陶東風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本書的英文版是流行于英美大學的文化研究教材。本書非常系統、全面,是文化研究的一門很好的入門書籍。
148.《文化與公共性》,汪暉、陳燕谷主編,三聯書店,1998年。本書收入關于現代性、后現代、后殖民文化研究若干主題論文,重點涉及當代世界政治與文化體制批判。
149、《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美]丹尼爾-貝爾著,趙一凡等譯,三聯書店,1989年。本書為貝爾關于后現代文化批評最具原創性的著作。
150、《貨幣哲學》,[德]西美爾著,陳戎女等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本書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化哲學著作之一,西美爾作為西方最具洞察力的思想家,對于工業化前景及其文化危機的深刻分析,直接構成為當代文化批判的思想源泉。
一、 傳播學專業書目
1、《傳播學概論》,[美]施拉姆、波特著,陳亮等譯,新華出版社,1984年。本書為大眾傳播學學科奠基人施拉姆的主要著作,扼要論述了各個傳播要素及傳播的社會效果。
2、《大眾傳播模式論》,[英]麥奎爾、[瑞典]溫德爾著,祝建華、武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本書為美國大學大眾傳播學經典教材,反映了大眾傳播學理論的模式化階段的研究探索。
3、《大眾傳播學諸論》,[美]德弗勒、鮑爾-洛基奇著,新華出版社,1990年。本書為20世紀70年代較為系統的美國大眾傳播學專業教材,較全面地反映了學科水平。
4、《人類傳播史》,[美]施拉姆著,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本書是從傳播學的觀念出發敘述的人類文明史,也可以被看作傳播技術演進與文明社會構成的互動的簡史。
5、《傳播學教程》,郭慶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目前國內高等院校使用最廣泛的專業教材,條理清晰地論述了傳播學理論觀念的形成,并概括地介紹了傳播學研究方法。
二、 新聞學專業書目
6、《中國新聞事業通史》(1~3卷),方漢奇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起陸續出版。目前國內體例和資料最完整的中國新聞史著作。
7、《美國新聞史——大眾傳播媒介解釋史》,[美]邁克爾·埃默里等著,展江等譯,新華出版社,2001年。根據1996年在美發行的第8版翻譯而成。信息量豐富、內容全面的標準教科書,內容涉及報刊、廣播電視、電影、公共關系、圖書、因特網等大眾傳播的所有門類和領域,著重解釋新聞傳播史與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社會潮流的互動關系。
8、《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陳力丹著,開明出版社,1993年。此為系統研究馬克思新聞思想的代表作。
9、《新聞傳播學》(修訂版),黃旦著,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此書對新聞、新聞傳播、黨報思想等各個方面作了深入的思考,能系統了解新聞傳播各要素及其本質、規律。
10、《西方新聞事業概論》(第2版),李良榮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此書對西方(以美國為代表)的新聞思想和操作理念進行了系統的概括。
11、《論自由》,[英]密 爾著,商務印書館,1959年。世界經典新聞學專著,體現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建立的自由主義新聞觀念的基本價值理念。
12、《報刊的四種理論》,[美]施拉姆著,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譯,新華出版社,1980年。此書為反映美國自由主義和實用主義傳播觀念的代表性著作。作者將人類傳播觀念的劃分為四種類型,這些類型均基于不同社會的政治制度結構。
13、《公眾輿論》,[美]李普曼著,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此書是傳播學觀念形成早期最具有思想洞察力的著作,對于新聞傳播、廣告和輿論思想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三、 相關學科書目
14、《社會研究方法基礎》,[美]巴比著,邱澤奇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本書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必讀的方法論教材,書中系統闡釋了社會科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確立了社會科學研究的工作范式。
第二類 進階閱讀書目
一、 新聞傳播學專業書目
15、《傳播理論》,[美]斯蒂文-小約翰著,陳德民、葉曉輝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本書為美國基于言語傳播學(非大眾媒介傳播)學術思想傳統的代表性教材,重點討論語言訊號、符號、話語及文化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的理論。
16、《傳播符號學理論》,[英]約翰-費斯克著,張錦華譯,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5年。本書為基于符號學觀念而建構的文化傳播理論,主要內容是討論符號意義的構成原理,論述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理論立場與方法,并對社會意識形態與傳播的關系展開討論。此書為英國文化研究學派代表著作。
17、《大眾傳播學:影響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編選,關世杰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此書選編了美國大眾傳播學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理論模式的原創者的重要論文,內容涵蓋了二級傳播、議程設置、沉默的螺旋、教化理論、利用與滿足理論、創新擴散、知識溝等理論模式,介紹了主要的傳播學研究方法。
18、《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張國良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此書選譯了西方傳播學的主要代表性人物的論述,試圖綱要性地顯示西方傳播學的發展脈絡和各個學派及知識的關節點。
19、《當代西方修辭學:批評模式與方法》,[美]大衛-寧等著,常昌富、顧寶桐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此書選編了西方修辭學傳統意義上的傳播學理論文獻。
20、《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英]約翰-費斯克等編撰,李彬譯注,新華出版社,2004年。此書秉承英國文化研究學派創始人雷蒙德-威廉斯的主張,采用“關鍵詞”研究方法,梳理了傳播學和文化研究的關鍵概念的意義。
21、《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雷蒙-威廉斯著,劉建基譯,三聯出版社,2005年。是英國文化研究學派代表人物威廉斯的名著,是對文化轉變中的語言的一次精彩的考察與探究,其歷史和文化的視野值得傳播學者借鑒。
22、《理解大眾文化》,約翰-費斯克著,王曉玨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從社會分析和符號解讀的方式對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大眾文化進行了探討。
23、《文化研究讀本》,羅鋼、劉象愚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此書選譯了西方文化研究學派的有代表性的理論文獻以及經典的案例分析作品。
24、《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英]古瑞維奇、班尼特、庫侖等編著,唐維敏等譯,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此書為英美批判學派的代表性論文集,重點分析媒體與社會階級、政治的意識形態的關系,分析媒體組織與傳播權力的關系。
25、《理解媒介》,[美]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本書為享有當代信息化社會“先知”之譽的麥克盧漢的成名之作,也是傳播技術決定論的代表。
26、《數字化生存》,[美]尼葛洛-龐帝著,胡泳、范海燕譯,海南出版社,1996年。此書描述了數字信息技術將帶來的時代和社會的變化。
27、《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著,劉海龍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本書以個案敘述的方式,詳細交待了各個具有學科發展的里程碑意義的研究所發生的社會背景、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影響等。展示了美國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歷程和主要特點。此書有多種譯本。
28、《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美]羅杰斯著,殷曉蓉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此書分“傳播學的歐洲起源”、“傳播學在美國的發展”、“傳播學領域的建立”三部分,全面記敘了傳播學的早期歷史。重點論述傳播學與相關社會科學的知識譜系以及傳播學科產生的背景。
29、《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美]彼得斯著,何道寬譯,華夏出版社,2003年。此書從文化哲學立場出發,對于人類傳播交流的可能性進行了哲理反思。
30、《權力的媒介――新聞媒介在人類事務中的作用》,[美]阿特休爾著,黃煜譯,華夏出版社,1989年。本書為美國批判學派的著作,重點揭示美國新聞傳媒與政治權力結構的關聯。
31、《多種聲音,一個世界》,聯合國國際交流問題研究委員會報告,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1年。此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門委員會的研究報告。參與報告研究和撰寫的有美國、愛爾蘭、法國、哥倫比亞、蘇聯、扎伊爾、印度尼西亞、日本、突尼斯、荷蘭、南斯拉夫、智利、印度、加拿大、尼日利亞等國家的學者。此報告以提出“建立國際傳播新秩序”而聞名,重點論述了國際傳播與人類發展及權利平等的關系。
32、《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陳力丹著,開明出版社,1993年。此書為系統論述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論的著作,探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傳播理論體系。
33、《論出版自由》,[英]密爾頓著,商務印書館,1958年。此書為西方自由主義傳播理論的“圣經”,反映了英法美資產階級大革命以來的關于“傳播自由”的理念。
34、《比較新聞傳播學》,童兵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此書對中、西方新聞傳播理念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對比、概括。
35、《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史稿》,童兵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本書論述了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發展與理論體系的形成。
36、《新聞傳播法教程》,魏永征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本書內容包括導論、憲法規范、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正常秩序、新聞與法治、新聞傳播活動與公民、法人的人格權、特殊新聞和信息的發布、對新聞事業的行政管理等。此書為高等學校新聞傳播學科法律專題推薦教材。
37、《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思想與戰略的歷史》,[法]馬特拉著,陳衛星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本書為法國馬克思主義學派學者的傳播學專著,作者具有東西方及南美洲文化工作經驗,采取多元文化和世界體系觀念,從世界資本主義歷史和戰略圖景出發,論述媒體技術與國際關系的建構。
38、《傳播政治經濟學》,[加]莫斯可著,胡正榮等譯,華夏出版社,2000年。本書從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學科思想傳統出發,論述了媒體產品、媒體制度和媒體權力的構成關系,從歷史與文化的互動過程中,揭示媒體產品的生產與消費的關系。
39、《組織中的傳播與權力:話語、意識形態與統治》,[美]姆貝著,陳德民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本書為基于批判學派立場的組織傳播學論著,包括組織形成的過程、組織傳播的文化觀、權力,旨趣和組織文化、意識形態和組織文化、意識形態和組織符號體系等內容。
40、《當代廣告學》,[美]阿倫斯著,丁俊杰等譯,華夏出版社,2001年。本書為美國廣告學經典性教材,涵蓋了廣告概覽,營銷戰略與廣告戰略的制訂,廣告與其他傳播組合元素的整合,廣告創作,廣告媒介應用等部分。
41、《民意――沉默的螺旋的發現之旅》,[美]諾爾-紐曼著,翁秀琪等譯,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本書詳盡介紹了“沉默的螺旋”的民意研究模式的發現,理論的背景,方法和研究案例。
42、《解讀電視》,[英]費斯克、哈特利著,鄭明椿譯,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本書為英國文化研究學派關于電視文化、電視受眾、電視符號內容的研究成果。
43、《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英]霍爾等著,徐亮等譯,商務印書館,2003年。本書為英國文化研究學派代表性論著,書中闡明了“表征”這一分析文化傳播和媒體文化特質的重要范疇,并采集了豐富的研究案例。
44、《媒介研究的進路》,[英]巴雷特、紐伯爾德編著,汪凱、劉曉紅譯,新華出版社,2004年。本書為英國學派整理的媒介研究經典性文獻讀本,此書涵蓋了歐洲和北美的大眾傳播研究傳統,包括實證主義方法的受眾效果研究與新聞傳播專業主義研究,也包括傳播政治經濟學、文化研究、符號研究、女權主義和圖像傳播研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45、《電影與方法:符號學文選》,[法]麥茨著,李幼蒸譯,三聯出版社,2002年。本書為電影符號學主要代表作,論述了電影符號的基本問題、電影語言與文本結構。
46、《理論符號學導論》,李幼蒸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此書系統介紹了理論符號學發展的傳統、流派、知識脈絡。
47、《無形的網絡:從傳播學的角度看中國傳統文化》,吳予敏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此書以傳播學的觀念和視角,論述了中國歷史上傳播媒介的演化、社會組織結構與傳播的關系、中國政治制度和運作機制中的傳播制度和技術、中國早期哲學思想中的傳播觀念,提出了傳播與社會文化建構的內在關聯的概念。此書1991年在臺灣再版。
48、《華夏傳播論》,孫旭培等著,人民出版社,1997年。此書為中國傳播史的通論性著作,論述了中國傳播觀念的形成、傳播與媒介演進的關系、中國人際傳播與組織傳播、傳播制度與控制、多領域的傳播及跨文化傳播問題。此書由若干專題論文組成。
49、《美國大眾傳播法:判例評析》,[美]吉爾摩等著,梁寧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本書介紹了自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歷史與原理,自由主義的新聞傳播理念支配下的傳播法體系建構與實施。
50、《作為話語的新聞》,[荷]梵-迪克著,曾慶香譯,華夏出版社,2003年。本書將話語分析與媒體研究結合,并揭示新聞傳播話語與社會認知及意識形態之間的關聯。
51、《現代日本大眾傳播史》,張國良著,學林出版社,1992年。以探索日本戰后45年來言論自由狀況的嬗變這一角度,介紹了日本大眾傳媒的發展歷程。
52、《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美]約書亞-梅羅維茨著,肖志軍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采用社會學“場景”分析研究電子媒介和媒介行為,在眾多研究新媒介的著書中,此書具有獨特的視野。
53、《大眾媒介對兒童的影響》,卜衛著,新華出版社,2002年。內地第一本關于兒童的媒介效果的專著。
54、《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美]哈羅德.拉斯韋爾著,張潔等譯,展江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是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的代表作,采用內容分析的方法研究一戰交戰國的宣傳策略及效果。
55、《中國報學史》,戈公振著,中國古籍出版社,2003年。中國第一部報刊專著,代表了1949年前報刊研究的最高水平。
56、《中國新聞事業史新編》,丁淦林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此為被廣為采用的新聞史教材,簡明扼要。
57、《中國新聞傳播學說史》,徐培汀、裘正義著,重慶出版社,1994年。此書對中國古代、近代新聞傳播思想進行了系統的概括與梳理。
58、《中國近代新聞思想史》,胡太春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此為一本專門研究中國近代新聞思想的專著。
59、《世界新聞傳播史》,陳力丹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年。本書涉及五大洲的新聞傳播發展史,所引材料至2000年,對英、法、德、美、俄、巴西、印度、南非、澳大利亞等國的新聞傳播業狀況及由來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60、《美國新聞事業史》(上、下)[美]F.L.莫特著。世界書局發行(臺灣),1960年。此書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新聞史專著之一,主要涉及報刊史。
61、徐寶璜:《新聞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開國人自寫新聞學理論之先河,美國自由主義新聞思想對其新聞觀有重要的影響。
62、《新聞寫作方法論》,艾 豐著,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年。作者依據其豐富的新聞從業經驗,總結中國當代新聞寫作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63、《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李良榮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本書系統研究新聞報道文體及其演變。
64、《當代新聞采訪》,劉海貴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此書為目前被廣泛采用的新聞采訪方面的教材。
65、《深度報道原理》,杜駿飛等著,新華出版社,2002年。深度報道是除了短消息外另一種重要的報道方式,該書有益于學生對這一報道方式的原理作深入的了解。
66、《新聞傳播的策劃與組織》,蔡 雯著,新華出版社,2001年。此書將新聞報道作為媒介產品生產的一個核心環節,從新聞資源的深度開發這一角度討論新聞報道策劃的規律、原則和技巧。
67、《如何成為頂級記者—美聯社新聞報道手冊》,[美]杰里.施瓦茨著,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3年。本書有詳實的新聞報道案例分析,資料豐富,有助于了解職業記者所必備的素質與技能。
68、《中國新聞傳播法綱要》,魏永征著,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這是由我國新聞法專門研究者所寫的專著,論述了新聞傳播法體系的構成設想,理論基點以及與世界新聞傳播法規體系的比較,書中包括有一定的案例。
69、《大眾傳播法概要》,[美]T.巴頓.卡特等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作為“美國法學精選叢書”之一,作者既有傳播學者,又有律師和法學學者,以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產生背景為線索,輔以大量案例,比較全面地闡述了美國大眾傳播法。
70、《媒體倫理學:案例與道德論據》,[美]克里斯蒂安著,華夏出版社,2000年。本書通過經典案例研究和評論把倫理學與媒體實踐結合在一起,除了專門的理論探討外,主要涉及新聞、廣告、公關和娛樂中的倫理問題。
80.M.Schudson: 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Basic Books, Inc.,Publishers,1978
81.D.Schiller: Objectivity and the New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1
82.T.Gitlin: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83.G.Tuchman:Making News: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NY:Free Press(1978)
84.M. Fishman: Manufacturing New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0
85.H.J.Gans: Deciding What’s News. NY:Vintage Books.1979
86.J.C. Nerone: Last Right: Revisiting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5
87.J.Lichtenberg: Democracy and the Mass Med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88.D.L.Altheide et.al.,Media Logic, Sage, 1979
89.D.Berkwitz(ed):Social Meanings of News,CA:Sage. 1997
90.D. Weaver et.al.,The American Journalist. University of Indiana Press.1986
91.R. Picard: Media Economics. Beverly Hills, Sage. 1989
92.J. Turow : Media Industries. NY:Longman. 1984
93.P. Meyer : Ethical Journalism. Longman,1987
94.M. Feinstuck : Media Regulation, Public Interest and the Law,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9
95.Denzin, N. & Lincoln, Y. :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4
96.Lindlof, T. : Qualitative Commun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4
97.Potter,W.J. : An Analysis of Thinking and Research about Qualitative Method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1996
以上3本著作,為質化研究方法論的引導性著作。
98.Wimmer,R.D. & Dominick,J. R.: Mass Media Research: In Introduction, Belmont,CA: Wadworth. 1994
此為關于傳播量化研究的著作。
99.McQuail, D. & Windahl, S. :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 London and Newyork: Longman, 1993
該著作關于19960-1980年間的經驗主義研究模式論作出了論述和總結。
100.Shoemaker,P.J.: Gatekeeping, Newbury Park,CA:Sage.1991
此為系統扼要論述“把關人”概念及其研究歷程的著作。
101.Rogers,E.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Y: Free Press. 1983
此為系統論述“創新擴散”模式的導論性著作。
102.Tichenor,P.J., Donohue,G.A., & Olien, C.N.: Conflict and The Knowledge Gap., In Community Conflict and The Press, Beverly Hill, CA:Sage 1980
此為“知識溝”理論的權威性論述。
103.Noelle-Neumann, E. :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 – Our Social Ski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此為“沉默的螺旋”模式的權威論述。
104.Fox,S. : The Morror Makers: A History of American Advertising and Its Creators, NY: Morrow.1984
此書論述了美國廣告的歷史,包括從早期的“AIDA”模式到消費品牌研究的發展。
105.Aker, D. A. & Biel, A.L.: Brand Equity & Advertising: Advertising’s Role in Building Strong Brands, Hillsdale,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3
此書反映了美國廣告學研究與品牌研究的交叉融合。
106.Paul Cobley ed. :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Reader.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此書為傳播理論的經典選本,其知識結構延續修辭學、人文學、符號學傳統。包括:符號理論、意義理論、后結構主義的符號-意義理論、言語行為理論、信息受眾理論、身體、主體及社會本文理論、解釋學及閱讀行為理論等。
107.Rogers,E. :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Critical Perspectives. Beverly Hills, CA: Sage,1976.
此書為發展傳播學開創性著作。
108.McCroskey,J.C.: An Introduction to Rhetorical Communi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93.
此書是關于修辭傳播研究的綜合型論述。
109.Burke, K. : Definition of Man, In 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 Essay on Life, Literature and Metho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 Press. 1968
此書為西方修辭學大家布爾克關于人的符號化行為的經典性論述。布爾克理論被認為是對亞里士多德修辭學傳統的重大發展。
110.Cragan, J. F. & Shields, D. C. : Symbolic Theories in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1995.
此書是基于言語傳播學傳統的應用傳播研究的綜合型論著。
111.Davis, J. J. : Advertising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Pentice Hall 1997
此書為廣告學理論與研究方法的典范教材。
112.Fiske, S. T. & Taylor, S. E. : Social Cognition, McGraw-Hill, Inc. 1991.
此書為當代社會認知心理學的典范著作,社會認知心理學成為20世紀末傳播學關于人際溝通理論及傳播效果理論的主要知識來源。
113.Belch,G. E. & Belch, M. A. : Introduction to Advertising & Promotion, A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Perspective, Irwin, McGraw-Hill Press.1995.
本書為廣告學重要的教材,從整合營銷傳播的角度論述廣告策略,充分關注到全球化時代廣告國際化與本土化問題。(此書中國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有中文譯本)
114. William Wells, John Burnett & Sandra Moriarty: Advertis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
本書為廣泛采用的廣告學基礎教材,重點討論在信息化、全球化時代廣告發展及策略問題。并對從理論到實踐作出全面論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中文提要本)
115. 《廣告創意完全手冊》,馬里奧. 普瑞根編著,初曉英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年。此書詳盡分析世界最富于魅力的廣告創意,從中總結廣告創意思維的特點與規律。
二、相關學科書目
116、《社會學》,[英]吉登斯著,趙旭東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本書為目前社會學教科書中最能反映現代性社會特點分析水平的著作,全書分為21部分,分別論述了什么是社會學、文化與社會、變化中的世界、社會互動與日常生活、性別與性、家庭、犯罪與越軌行為等內容,作者高度關注媒體技術對于社會變遷的深刻影響。
117、《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英]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譯,三聯出版社,1998年。此書系統論述現代性和自反性社會構成的關系,論述了傳播媒體和信息溝通網絡是構成自反性社會的基本條件。
118、《社會學:關于社會化形式的研究》,[德]西美爾著,林榮遠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本書為19世紀至20世紀初最具洞見的德國思想家對于現代性社會構成的深入剖析,包括社會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及其測量、社會組織的構成、社會等級、社會空間等主題內容。
119、《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德]哈貝馬斯著,曹衛東譯,學林出版社,1999年。本書為當今法蘭克福學派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的主要著作,其中提出了“公共領域”(又譯為“公共空間”)的著名概念。全書論述了與廣義傳播學關系密切的“公共領域”在歐洲的形成,以及公共空間與社會民主的關系。
120、《社會實在問題》,[德]許茨著,霍桂桓等譯,華夏出版社,2001年。本書為社會現象學代表人物的社會研究專著。其中的思想對于美國傳播學有重要影響。
121、《人論》,[德]卡西爾著,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再版)。本書為新康德主義哲學家卡西爾運用符號哲學觀念關于人類及社會文明的深刻論述,獨樹一幟地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并從這一定義出發,對各種文化現象,諸如神話、宗教、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進行全面的論述。
122、《文化與交流》,[英]利奇著,郭凡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本書是從結構主義理論立場出發所作的文化人類學的綱要性著作,書中將文化的構成與傳承機制歸結為傳播交流的作用。
123、《文化的解釋》,[美]格爾茨著,韓莉譯,譯林出版社,1999年。本書為當代象征人類學的代表著作,從象征與意義的關系入手,全面梳理了文化人類學研究領域里的誤區,對文化的概念、文化與宗教、文化與意識形態等的關系進行了詳實的研究。
124、《話語與社會變遷》,[英]費爾克拉夫著,殷曉蓉譯,華夏出版社,2003年。本書為批判學派的代表性的話語分析著作,簡要地描述了近二十年來流行的幾種話語分析方法,對各個學派的貢獻和作用,優勢和局限等進行全面講述。
125、《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法]布迪厄、[美]華康德著,李猛、李康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本書為反映法國社會思想家布迪厄主要觀念的著作,書中提出了“符號權力”“場域”等重要概念。
126、《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德]曼海姆著,艾彥譯,華夏出版社,2001年。本書為西方知識社會學的經典著作,是社會意識形態批判的重要理論武器。
127、《獄中札記》,[意]葛蘭西著,曹雷雨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本書為西方馬克思主義代表性著作,深入剖析了知識人、知識生產于國家權力、意識形態的關系。
128、《普通語言學教程》,[瑞士]索緒爾著,高名凱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本書為普通語言學經典著作,其開創性的基本觀念和方法論直接導出20世紀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語言學轉向”。
129、《交往行為理論》,[德]哈貝馬斯著,曹衛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本書是哈貝馬斯代表性著作。哈貝馬斯試圖闡發“交往行為”的社會構成及合理性結構,重新改造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現代性困境指出出路。此書有多個譯本。
130、《心靈、自我與社會》,[美]喬治-米德著,趙月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此書為米德的社會心理學代表著作。該書闡發的理論對于人類傳播學的建構具有經典的意義。
131、《語言哲學》,[美]馬蒂尼奇編,牟博等譯,商務印書館,1998年。該書是語言哲學經典選本。其中第二部分“言語行為”,第七部分“隱喻”,第八部分“私人語言”與言語傳播學、文化傳播研究關系密切。
132、《詞與物》,[法]福柯著,莫偉民譯,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此書為現代文化思想大家福柯的代表作之一。福柯采取的思想路徑,不同于結構主義,也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化主義,而是將歷史主義和批判思想結合,發展出獨特的“文化考古”思想方法,試圖通過對于符號構成的文化過程的解析,完成對于現代性社會文化根基的批判和顛覆。
133、《科學革命的結構》,[美]孔恩著,程樹德等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初版,1994年二版。此書國內譯本:1、T. S. 庫恩著,李寶恒、紀樹立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年。2、托馬斯•庫恩著,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此書論述了科學知識進化的規律,對于北美傳播學理論和學科發展曾經發生重要影響。
134、《文化帝國主義》,[英]湯林森著,馮建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此書是全球化時代對于“媒體-文化帝國主義”的批判性著作。
135、《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美]詹明信著,張旭東編,陳清僑等譯,三聯書店,1997年。此書為西方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的代表性著作。
136、《法蘭克福學派論著選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外國哲學研究室編,商務印書館,1998年。本書目前僅出版了上卷。此書收入了霍克海默、阿多諾、馬庫塞的主要論著的節譯,選本較為精審。
137、《詮釋與過度詮釋》,[意]艾柯等著,王宇根譯,三聯出版社,1997年。本書收入了意大利哲學家艾柯、美國哲學家羅蒂等幾位著名符號學家關于文化符號學的論述。
138、《法蘭克福學派史1923-1950》[美]馬丁-杰伊著,單世聯譯,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此書是目前關于法蘭克福學派思想發展史的重要的研究論著,是研究傳播批判學派思想源流的必備參考書。
139、《社會如何記憶》,[美]康納頓著,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此書從符號人類學角度論述了歷史文化傳承與符號傳播的關系。
140、《結構人類學》,[法]萊維-施特勞斯著,謝維揚、俞宣孟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本書為結構主義人類學經典著作,揭示了人類社會生活、文化認知結構與符號象征的關系。
141、《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費孝通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本書為中國社會學家20世紀最主要的論著,對于解釋中國傳統社會的人際交往、社會結構有重要的意義。
142、《自由秩序原理》,[英]哈耶克著,鄧正來譯,三聯書店,1997年,本書為西方現代自由主義社會政治理論的代表著作,有助于理解新聞傳播學的自由主義思想的邏輯與根源。
143、《通往奴役之路》,[英]哈耶克著,王明毅、馮興元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本書為自由主義思想家對自由主義和集權主義社會的比較分析,其中關于傳播的論述占據一定的比重。
144、《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洪漢鼎主編,東方出版社,2001年。本書收錄了德國、意大利、法國、美國近現代著名的解釋學哲學家的重要論述,有助于理解解釋學與符號學的關系、認識論與現象學的關系。
145、《哲學與政治――阿爾杜塞讀本》,陳越編,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本書收入了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代表人物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的主要論述。
146、《社會性動物》,[美]埃利奧物-阿倫森著,鄭日昌等譯,新華出版社,2002年。本書初版30年后,其第8版被引薦到中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的這部著作被稱為“美國社會心理學的“圣經”。
147、《文化研究導論》,[英]阿雷恩-鮑爾德溫等著,陶東風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本書的英文版是流行于英美大學的文化研究教材。本書非常系統、全面,是文化研究的一門很好的入門書籍。
148.《文化與公共性》,汪暉、陳燕谷主編,三聯書店,1998年。本書收入關于現代性、后現代、后殖民文化研究若干主題論文,重點涉及當代世界政治與文化體制批判。
149、《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美]丹尼爾-貝爾著,趙一凡等譯,三聯書店,1989年。本書為貝爾關于后現代文化批評最具原創性的著作。
150、《貨幣哲學》,[德]西美爾著,陳戎女等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本書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化哲學著作之一,西美爾作為西方最具洞察力的思想家,對于工業化前景及其文化危機的深刻分析,直接構成為當代文化批判的思想源泉。